美洲红点鲑

名称 美洲红点鲑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鲑形目、鲑亚目、鲑科、鲑亚科、红点鲑属、美洲红点鲑
地方名 七彩鲑
外部形态特征 背刺: 3 - 4; 背鳍条: 8 - 14; 臀刺: 3-4;臀鳍条: 8-14; 椎骨: 5862. 显著特点是兼有暗绿大理石色背部和背鳍以及带兰色光环的红点分布于体侧. 臀鳍带个窝窝,尾部笔直或带个浅的凹痕。可变色,但通常背部呈绿色到褐色的颜色,并带有虫状或大理石花纹状蔓延到背鳍有时蔓延到尾部的白带。侧面比背部要亮,并带有大量白点和一些红点,每个红点都被兰色的光晕环绕。臀鳍、腹鳍、胸鳍带有黑色白边的条纹,鳍的其他部分呈暗红色。(Ref. 27547).产卵期时侧面低点地方和鳍会变红(Ref. 27547).到海里的鱼在上面看呈暗绿色,侧面有银白色的光泽,肚子为白色并带有粉白色小点,尾鳍有19条鳍条(Ref. 2196)。
生活习性 通常在清澈、寒冷、富氧的小溪或中小型河流、湖泊中被发现(Ref. 5723, 44894)。一般在早春、夏季和深秋逆流而上迁移;在春末和秋天顺流迁移(Ref. 28546, 28548, 28549, 28550)。某些鱼,就象众所周知的海淡水洄游鱼类 ,在春天河水温度升高时游到大海里。但是它们从来不会冒险游到离河口几公里以外。它们可能在海里呆上3个月 (Ref. 28546, 28549, 28551).以广泛的有机生物为食,包括蠕虫、水蛭、甲壳类动物、昆虫、软体动物、鱼类、以及两栖动物(Ref.3348);也吃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 (Ref. 1998).在个别胃里也曾发现过植物 (Ref. 1998).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曾有报道说该鱼可存活15年(Ref. 28545)。可人工培养做为食物贮藏(Ref. 27547). 也可以做为试验性的动物广泛的使用 (Ref. 1998)。
繁殖 雄性成熟年龄:24;雌性成熟年龄:24;性成熟体重:420;绝对怀卵量:2600;产卵水温: 5-9;产卵类型:一次性;卵特性:沉性;产卵习性:产卵期来临时,其鳍翅下沿的白边更加明亮,身上的色彩更加绚丽,尤其是雄鱼,下颌上翘犹如一把利刃,身披胭红色的战袍,显得异常威武雄壮。每当产卵期到来的三、四个星期前,雄鱼身上的颜色开始变得更加鲜艳,下唇的牙齿随着下颌逐渐上翘而变得更加突出和锋利。自然环境中,交配期的雄鱼具有强烈的领土观念和护妻意识。并且(在交配过程中)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当雌鱼选择好产卵地点后,用强力的尾巴掘出一个圆坑。雌鱼在产卵的同时雄鱼随时授精。此时雄鱼异常凶狠,决不允许其它鱼类靠近。
分布 南从Georgia,北至Hudson ,东从东海岸西至Manitoba 和Great Lakes (Willers, 1991).

相关阅读

花糕红点鲑


中文名称花糕红点鲑

拉丁名称Salvelinus malma (Walbaum)

英文名称dolly varden

异名花里羔子、红点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鲑亚目

拉丁亚目名Salmonoidei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ea

中文属名红点鲑属

拉丁属名Salvelinus Richardson,18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支流。

形态特征
背鳍Ⅲ-Ⅳ9-10,臀鳍Ⅲ-Ⅳ8-9,测线鳞234-267,鳃耙21-23,幽门盲囊21-25。

头长为体长的22.7%-29.5%,体高为体长的19.8%-21.8%,尾柄长为体长的18.3%-19.6%,尾柄高为体长的10.0%-10.6%,吻长为头长的24.3%-28.0%,眼径为头长的19.8%-22.5%。

体长两侧扁,头后背部较隆起。口端位,口裂大,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具有绒毛状锐齿。背鳍居于体的正中偏前,胸鳍宽大,占胸、腹鳍间距的60%以上,尾鳍分叉很浅,鳞极小。有脂鳍。

背部土黄色,体例银白,有褐色色彩,布有白色小斑点。在侧线鳞上下有4-5行不整齐的红点。腹部两侧玉红色。背鳍和尾鳍较暗,其余鳍条玉红色。鱼体非常鲜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道或支流的上游。体长25厘米性成熟,产卵期为10-11月份。以毛翅类、双翅类、蜉蝣类、水生昆虫以及其他幼鱼为食。

海水/淡水生。

大北鲑


中文名称大北鲑

拉丁名称Stenodus nelma (Pallas)

英文名称Nelma Inconnu

异名大白鱼(洽巴河县),Stenodus leucichthys (Gldenst?dt, 177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鲑亚目

拉丁亚目名Salmonoidei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ea

中文属名北鲑属(待定)

拉丁属名Stenod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北冰洋诸水系,自北美的马更些河往西直至欧洲西北部的科拉半岛之波诺伊河与白海南岸的奥涅加河均有分布。中国仅分布于额尔齐河、布尔津斯河。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尾柄较短。头尖。口大,端位,下颌略长于上颌。眼上侧位,眼间隔宽平,眼前缘具脂眼睑。鳃盖膜不连颊部,假鳃退化,鳃耙长约为鳃丝长的2/3。体被圆鳞,侧线中位,较平直。胸鳍位低,腹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尾鳍叉形,脂鳍粒小。全体背部灰色,腹侧为银白色。

生活习性
冷水性,淡水生。名贵底层鱼类。

繁殖习性
大北鲑生长较快,3龄已达性成熟,质量平均为3-4千克。秋季溯河进行生殖洄游,流经额尔齐期河段所发现的大北鲑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性腺发育正处于II-III期,雄远多于雌,雌雄性比为1∶7,7月中旬至9月中旬,性腺大多处于VI期,雌雄性比为1∶3。9月中旬性腺已达VI-V期,产卵盛期为9-10月。怀卵量为13万-42万粒。卵呈黄色或浅黄色,产于无杂草,水流缓慢,水深3-4米,底多砾石的河床上。孵化后的仔鱼即顺流而下,进入苏联境内的额尔齐期河中、下游和鄂毕河生长、肥育。在我国境内所捕白鲑均系产卵鱼群,个体较大,质量一般在2.5千克以上,小于1千克的个体,尚未发现过。

深海鲑


中文名称深海鲑

拉丁名称Bathylagus ochotensis Schmidt

英文名称eared blacksmel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水珍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rgentinoidei

中文科名深海鲑科

拉丁科名Bathylagidae

中文属名深海鲑属

拉丁属名Bathylag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自北美西部沿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骏河湾以北太平洋沿岸、东海冲绳海槽。

形态特征
胸鳍有或无,胸鳍位近腹部。无鳔。无眶蝶骨。鳃孔大,向上伸达体侧一半以上。体长为体高7.2-10.3倍。头、体黑褐色,口腔,鳃腔和腹膜均黑色。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鲑鳟鱼养殖


养殖环境
环境条件:

1. 养殖池的构造 养殖池为上可盖塑料棚布的棚室水泥池结构,整栋棚室水泥池由10口面积相同的正方形小池组成,每口面积100平方米、深2.5米,水温地上方设有进水口,下方设有排水口,底部中间有一道排污沟。

2. 水源及水质 水源为地下深井水,由于井水中铁离子含量高,设有一座塔式曝气除铁设备。水质情况:pH值为7.16,硝酸盐为0.048毫克/升,亚硝酸盐为0.011毫克/升,可溶性铁为0.028毫克/升,硫化氢为0.063毫克/升。

养殖管理
养殖技术与管理:

1、放养密度 他们将5000尾太平洋鲑鱼种放在1口小池内,整个养殖期内水深保持在1米,放养密度为50尾/立方米。

2.水温的调控 由于太平洋鲑为冷水性鱼类,对水温要求较严格,其最佳生长温度为13~15℃,而井水温度在8℃左右。在养殖期内,他们采取两种方法来调控水温,一是早春和晚秋气温低时,在棚架上覆盖塑料棚布来提高池水温度;二是在气温高的夏季,撤掉棚布,用增加井水的交换量来降低池水的温度。通过这两项措施,使水温最低不低5℃。最高不超过15℃,春、夏水温都保持13~15℃之间,为鲑鱼正常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水质的调节 保持海水清新,定期排污,经常换水,换水次数及换水量视水温、水质变化等情况灵活掌握。

4.溶解氧的保持 氧气的来源靠机械增氧的方式来解决,由一台7千瓦罗茨鼓风机连续向池中供气增氧,只有在投喂饵料时停止供气。

5.投饵的管理 该场采用人工驯化投喂颗粒饵料。早春、晚秋水温在8℃以下时,每天投喂两次,早8:008:30,晚15:3016:00。水温在8~15℃的夏季,每天投喂三次,早8:008:30,午12:0012:30,晚16:3017:00。投喂时,把颗粒饲料一把一把撒向鱼群、让鱼集中上浮抢食,视鱼吃食情况给料,鱼抢食剧烈多投,反之少投,不让鱼过饱食。

鳗红点病


疾病名称鳗红点病

为害对象 鳗鱼
疾病概述
此病主要发生在日本鳗鲡,欧洲鳗很少发生。在日本是为害较大的一种疾病,我国除台湾省已有报道外,尚未发现于其他地区。鉴于此病有相当的为害性,故应予注意。

病原
病原是鳗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症状
病鱼显著体症是体表各处出现点状出血,以下颌、鳃盖、胸鳍和鱼体胸、腹部尤为显著,严重时出血点密布全身,并合成血斑。若将病鱼放置到容器中,随着鱼的挣扎活动,容器底部或病鳗接触部位,即可出现含血的黏液,玷污容器。剖腹检查,腹膜有点状出血,肝、脾、肾脏均显肿胀,呈暗红色,并有网状血丝。肠壁充血,胃松弛。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含盐分的水中存活期较长,可达100天以上,而在淡水中则仅能存活1天。因此此病大多发生于水中含盐度较高的鳗场。水温15-20℃是流行季节,30℃以上疾病即可缓解或终止流行。

防治方法
预防除了严格养鳗的饲养管理和消毒措施外,尽量控制水的盐度,养殖水温适当升高到28℃以上。发病鳗鱼同样需外用内服结合进行治疗。各种外用消毒剂均可使用;内服则可选择氯霉素(每千克鱼2.5-5.0克)、四环素(每千克鱼1-3克)、呋喃唑酮(每千克鱼1-3克),每天2次,拌饵投喂,连用4-6天。

秦岭细鳞鲑


[学名]: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
[资源名称]: 秦岭细鳞鲑
[别名]: 花鱼
 
[形态特征]:
  背鳍4,10~12;胸鳍1,13~15;腹鳍1,9;臀鳍3,8~10;鳃耙15~18,侧线鳞128~133,侧线上鳞30~35,侧线下鳞26~30。体长为体高的3.8~4.9倍,为头长的4.1~4.4倍,为尾柄长的6.8~7.9倍,为尾柄高的9.6~12.5倍。头长为吻长的3.2~3.7倍,为眼径的3.6~5.2,为眼间距的3.1~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8倍。体长形,侧扁,吻钝。口端位,下颌略短于上颌。上颌骨后段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犁骨与腭骨均具一行尖齿。鼻孔位于吻的中部。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宽阔。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鳞细小,椭圆形,头部无鳞。侧线完全,平直。背鳍较短,上缘微凹,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脂鳍与臀鳍相对,臀鳍短。胸鳍不发达。腹鳍不达肛门,腹鳍基部有长形腋鳞一枚。尾鳍叉形。体背侧暗绿色,腹部白色,两侧褐色;体背及两侧有大小不同的椭圆形黑斑,斑外援有淡白色环状纹;体两侧有6~7条垂直于体轴的带状条纹,背、尾鳍灰黑色,胸、腹、臀鳍为桔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陕西  [原产地区]:太白、陇县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秦岭细鳞鲑为典型的冷水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分布于秦岭太白山峰东麓的黑河、北麓的石头河、南麓的湑水河和太白河,陇县的千河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典型的冷水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要求水质清新、低温、高溶氧的沙粒质地的生态环境,以摄食水生昆虫和小型鱼类为食。产沉性卵,有挖窝产卵的习性,卵桔黄色,卵径3~4毫米。

美洲肺鱼


中文名称美洲肺鱼

拉丁名称Lepidosiren paradoxa Fitzinger

英文名称South American lung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角齿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eratodimorpha

中文目名美洲肺鱼目

拉丁目名Lepidosireniformes

中文科名美洲肺鱼科

拉丁科名Lepidosirenidae

中文属名美洲肺鱼属

拉丁属名Lepidosire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栖息在水草繁生的南美洲平原沼泽中。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鳗形,鳞片细小,圆鳞,偶鳍鞭条状,只1中轴骨,鳔成对,仔鱼具外鳃鳃弓5对,鳃裂4对,体延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雄鱼有护卵习性,仔鱼在外鳃 衰退前即开始呼吸空气。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2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及达叶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