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红点病

疾病名称鳗红点病

为害对象 鳗鱼
疾病概述
此病主要发生在日本鳗鲡,欧洲鳗很少发生。在日本是为害较大的一种疾病,我国除台湾省已有报道外,尚未发现于其他地区。鉴于此病有相当的为害性,故应予注意。

病原
病原是鳗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症状
病鱼显著体症是体表各处出现点状出血,以下颌、鳃盖、胸鳍和鱼体胸、腹部尤为显著,严重时出血点密布全身,并合成血斑。若将病鱼放置到容器中,随着鱼的挣扎活动,容器底部或病鳗接触部位,即可出现含血的黏液,玷污容器。剖腹检查,腹膜有点状出血,肝、脾、肾脏均显肿胀,呈暗红色,并有网状血丝。肠壁充血,胃松弛。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含盐分的水中存活期较长,可达100天以上,而在淡水中则仅能存活1天。因此此病大多发生于水中含盐度较高的鳗场。水温15-20℃是流行季节,30℃以上疾病即可缓解或终止流行。

防治方法
预防除了严格养鳗的饲养管理和消毒措施外,尽量控制水的盐度,养殖水温适当升高到28℃以上。发病鳗鱼同样需外用内服结合进行治疗。各种外用消毒剂均可使用;内服则可选择氯霉素(每千克鱼2.5-5.0克)、四环素(每千克鱼1-3克)、呋喃唑酮(每千克鱼1-3克),每天2次,拌饵投喂,连用4-6天。

相关推荐

红点鲑


[学名]: Salvelinus malma
[资源名称]: 红点鲑
[外文名]: dolly varden
[别名]: 花里羔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9;臀鳍条iii,8~9;侧线鳞118~141枚,鳃耙数18~22枚,幽门垂数16~17枚,背椎骨61~67枚。 体长/体高为3.6~6.1倍,体长/头长为3.8~6.1倍,头长/吻长为2.3~5.8倍,头长/眼径为4.6~7.0倍,头长/眼间距为1.7~3.0倍,尾柄长/尾柄高为1.0~1.3倍。 体长而侧扁。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后缘后,具口齿,眼较大,鳞细小,脂鳍大。体色灰黄色,略带蓝色,体侧下部呈浅橙色,散布橙色圆斑点,体背部有白色斑点,尾鳍下叶边缘、胸鳍、臀鳍呈橙色,胸鳍、臀鳍外缘呈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吉林  [原产地区]:吉林、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120-180  
[地理分布]: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的支流上游。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终生栖息于溪流的清澈低温水域,水温低于15℃度以下。

鳗狂游病


疾病名称鳗狂游病

为害对象 鳗
疾病概述
本病为近年来福建、广东等地养鳗场普遍流行的一种鳗病。发病鳗池死亡率为60%-70%。当年鳗(体重100-150克)和2龄鳗(400克以上)均可发病,尤以欧洲鳗鲡最为严重,每年均造成较大损失。

病原 病原为鳗冠状病毒样病毒(Eel Coronavirus-like Virus)。

症状 病鳗在池边水中上下乱窜或翻滚旋转或倒退游动,间或头部阵发性痉挛状颤动或扭曲,嘴张开,不久后即死亡。体表无明显病症,有时可见口腔、臀鳍、胸鳍部有轻微充血或溃疡,剖检测可见肝脏或肾脏有肿大现象。

发病规律 主要发生于欧洲鳗、非州鳗,夏季高温期为流行高峰季节,故又称欧洲鳗夏这狂游病。从开始发病到高峰期约7天,大批死亡则在发病后15天左右,传播、蔓延速度很快,容易形成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 本病一旦发生,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必须强凋预防,下述措施供参考。①在鳗池上设置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②注意保持池水环境清洁和相对稳定,防止水质、水温变化过大。③发病季节中应控制投饵量,宜少不宜多,饵料中可按要求添加抗菌药(如呋喃类、喹诺酮类)和驱虫药(如甲苯咪唑、内硫咪唑、吡喹酮等),以增强鱼体健康。④发病季节中,每15大左右可遍洒二氯异氰尿酸钠(0.2-0.3毫克/升),或三氯异氰尿酸(0.1-0.2毫克/升)、二氧化氯(0.5毫克/升)消毒,杀灭或减低水体中病毒、细菌的量,同时也改善水质。

欧洲鳗赤鳍病


病鱼体瘦弱,活力下降,于池边缓游或吊附于饵料台上;当病鱼仅限于胸鳍发红时仍能摄食,而当病情严重时则食欲下降或不摄食。起初胸鳍充血发红;继而肛门红肿,腹部皮肤因充血而呈点状出血;有时下 亦有出血点,肝脏肿大;严重时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肠壁出血,肠内有红色粘液,有时因胃肠积水而使鱼体腹部膨大。

防治

主要的预防措施为彻底清洗池底,保持水质的优良,并定期投喂抗生素。一旦发生此病,可用下列药物治疗:

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使用有效氯浓度为0.210-6~0.310-6,每天1次,连续2~3次;

用浓度为310-6~510-6的呋喃唑酮+3010-6。5010-6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2-3天。

欧洲鳗车轮虫病


当病原体少量寄生于鱼体时,鱼的摄食及活动正常;大量寄生时,鱼的鳃及体表粘液分泌量增加, 鳃丝充血,体表皮肤细小点状出血,食欲下降,投饵时集中于饵料台下,但不摄食。此病的发 生易导致细菌感染而引起烂鳃及其他细菌病的发生;若单纯的车轮虫寄生,一般不会引起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为定期使用驱虫剂,如双硫合剂等杀虫,并保持水质清洁。治疗措施为:

双硫合剂(硫酸铜0.510-6~0.710-6 酸亚铁溪0.210-6~0.310-6)药浴18~24小时。

浓度为210-6~310-6的高锰酸钾浸泡,连续2天;

浓度为5010-6~9010-6的福尔马林浸泡连续2天;

用0.810-6~1.010-6的杀虫灵,连续2~3次。

因欧洲鳗对硫酸铜较敏感,所以当病情较严重或综合感染时,最好不要使用硫酸铜,以防因应激过而引起死亡。

鳗两极虫病


疾病名称鳗两极虫病

为害对象 日本鳗、欧洲鳗、北美鳗
疾病概述
本病于日本鳗、欧洲鳗、北美鳗等均有发生。流行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养鳗场。鳗两极虫病很少引起急性大量死亡,但严重影响鳗的生长和商品价值。

病原
病原是鳗两极虫(Myxidium anguillae)。胞囊白色,圆粒状,寄生于鳗鲡的皮肤上。孢子椭圆形,两端稍尖,两极囊圆形,大小相等,相对列于孢子体的两端,占孢子体的大部。

症状
病鳗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圆粒状突起,严重感染时,白点连成片,两侧体表犹如覆盖一层白膜,用手触摸,有凹凸粗糙感,若剥除白点,表皮留有炎症出血斑块。镜检刺破后的胞囊,可见大量孢子。病鱼生长缓慢,体瘦。


发病规律
寄生鱼体的两极虫发育成熟后,孢子壳裂开,里面的孢质体变成变形虫状体,以伪足移动,侵入鱼体后,在寄主组织内发育、分裂,营养体被宿主组织产生的胞膜包裹成胞囊,多次分裂后形成孢子。故本病病程较长。发病水温为20-30℃,温水养鳗时,全年都可发生。

欧洲鳗红头病


病症及危害

病鳗体弱,摄食不良或停食,于池边缓慢逆水游动或静伏于水流缓慢处;头部的充血、发红、发肿;鳃盖膜水肿,鳃丝充血、水肿严重,鳃丝粘连呈片状;严重时胸鳍、臀鳍及腹部皮肤充血;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色淡;肠道发炎。

防治

主要的预防措施为保持水质优良,调节池水的pH值呈微碱性,降低养殖密度。

主要的治疗措施为先用生石灰调节水的pH值到6.8以上,然后用下列方法处理, 使用浓度为1510-6~2010-6的生石灰,1小时后用痢特灵浓度为510-6~610-6,连续3天。 用中药黄连煎汁后全池泼洒,浓度为1510-6~2010-6,连续6天; 优磺灵(110-6~210-6) 特灵(510-6)全池泼洒,连续2~5天;

美洲红点鲑


名称 美洲红点鲑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鲑形目、鲑亚目、鲑科、鲑亚科、红点鲑属、美洲红点鲑
地方名 七彩鲑
外部形态特征 背刺: 3 - 4; 背鳍条: 8 - 14; 臀刺: 3-4;臀鳍条: 8-14; 椎骨: 5862. 显著特点是兼有暗绿大理石色背部和背鳍以及带兰色光环的红点分布于体侧. 臀鳍带个窝窝,尾部笔直或带个浅的凹痕。可变色,但通常背部呈绿色到褐色的颜色,并带有虫状或大理石花纹状蔓延到背鳍有时蔓延到尾部的白带。侧面比背部要亮,并带有大量白点和一些红点,每个红点都被兰色的光晕环绕。臀鳍、腹鳍、胸鳍带有黑色白边的条纹,鳍的其他部分呈暗红色。(Ref. 27547).产卵期时侧面低点地方和鳍会变红(Ref. 27547).到海里的鱼在上面看呈暗绿色,侧面有银白色的光泽,肚子为白色并带有粉白色小点,尾鳍有19条鳍条(Ref. 2196)。
生活习性 通常在清澈、寒冷、富氧的小溪或中小型河流、湖泊中被发现(Ref. 5723, 44894)。一般在早春、夏季和深秋逆流而上迁移;在春末和秋天顺流迁移(Ref. 28546, 28548, 28549, 28550)。某些鱼,就象众所周知的海淡水洄游鱼类 ,在春天河水温度升高时游到大海里。但是它们从来不会冒险游到离河口几公里以外。它们可能在海里呆上3个月 (Ref. 28546, 28549, 28551).以广泛的有机生物为食,包括蠕虫、水蛭、甲壳类动物、昆虫、软体动物、鱼类、以及两栖动物(Ref.3348);也吃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 (Ref. 1998).在个别胃里也曾发现过植物 (Ref. 1998).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曾有报道说该鱼可存活15年(Ref. 28545)。可人工培养做为食物贮藏(Ref. 27547). 也可以做为试验性的动物广泛的使用 (Ref. 1998)。
繁殖 雄性成熟年龄:24;雌性成熟年龄:24;性成熟体重:420;绝对怀卵量:2600;产卵水温: 5-9;产卵类型:一次性;卵特性:沉性;产卵习性:产卵期来临时,其鳍翅下沿的白边更加明亮,身上的色彩更加绚丽,尤其是雄鱼,下颌上翘犹如一把利刃,身披胭红色的战袍,显得异常威武雄壮。每当产卵期到来的三、四个星期前,雄鱼身上的颜色开始变得更加鲜艳,下唇的牙齿随着下颌逐渐上翘而变得更加突出和锋利。自然环境中,交配期的雄鱼具有强烈的领土观念和护妻意识。并且(在交配过程中)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当雌鱼选择好产卵地点后,用强力的尾巴掘出一个圆坑。雌鱼在产卵的同时雄鱼随时授精。此时雄鱼异常凶狠,决不允许其它鱼类靠近。
分布 南从Georgia,北至Hudson ,东从东海岸西至Manitoba 和Great Lakes (Willers, 1991).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