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鳐

中文名称 美鳐
拉丁名称 Raja pulchra
地方名称 Raja (Dipturus) pulchr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鳐科
拉丁科名 Rajidae
中文属名 鳐属
拉丁属名 Raja
形态特征 体盘前部斜方形,后部圆形,前缘颇斜直或浅凹,在雄性成体呈波纹曲线,吻侧处凹入,在眼和喷水孔外侧处凸出,头后外侧处又凹入,后缘广圆;前角圆钝,后角广圆。吻延长而尖,在大者更显著;吻软骨后端分离部分比前端愈合部分大1.2-1.5倍。尾颇短,等于体长的5/6至10/13;侧褶发达。
体盘宽约比体盘长大1.4倍;体盘长比吻长约大2.6倍;吻长比眼径大5.3至6.2倍,比眼间隔大3.5至3.6倍;眼间隔比眼径大1.5至1.8倍;喷水孔宽约等于眼径1/2;口前吻长比口宽约大2.1至2.4倍;第五鳃孔间的距离比第三鳃孔大7倍余。前鼻瓣较狭,外侧未伸盖后鼻瓣边缘,后缘细裂,未伸达口隅;后鼻瓣前部的半环形突起不太显著。口中大,浅弧形。齿小,钝圆或稍尖,上颌齿每行42-44个。

眶前具小结刺2个,眶上没有结刺,眶后喷水孔上方具一小结刺。头后脊椎板上的结刺1个,基底颇宽大。尾上具粗大结刺1纵行,8至10个不等;背鳍间隔具结刺1-2个。在全长270mm的雌体和雄体中,背腹面都光滑;在全长428mm的雌体中,背面除头后喷水孔后方处具一群小刺外,到处都光滑,腹面的吻软骨上和吻侧以及胸鳍前部的外侧上有许多小刺;在相同大小而未成熟的雄体,除头后喷水孔后方处外,吻软骨上也有细刺。头后结刺前方两侧具半环形黏液孔2纵行,每行由8-10余个黏液孔组成。

胸鳍前延,仅达吻侧中部,距吻端有一颇长距离;外角钝圆,里角广圆。腹鳍分裂很深,前部突出作足趾状。两背鳍的大小和形状几相同,背鳍间隔的距离比第一背鳍基底长稍小;第二背鳍几与尾鳍上叶相联。尾鳍下叶消失。

背面褐色,吻侧淡白色;肩区后方、对着胸鳍外角区域常具一卵圆形斑块;腹面灰褐色,鳃孔、下颌后部、泄殖腔四周淡白色。
生活习性 为底层小型鳐类,一般体长为300mm左右。栖息于浅海沙质底海域。常与孔鳐相混杂。

相关推荐

斑鳐


中文名称 斑鳐
拉丁名称 Raja kenoje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鳐科
拉丁科名 Rajidae
中文属名 鳐属
拉丁属名 Raj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前部斜方形,后部圆形,前缘波曲。吻中长,尖突;吻软骨前端愈合部约为后端分离部2.4倍。尾较宽大,比头和躯干稍短,侧褶发达。
体盘宽为长1.3~1.4 倍;体盘长为吻长 倍。吻长为眼径3.0~3.5倍;眼间隔与眼径相等;喷水孔宽约为眼径2/3;口前吻长为口宽1.6-2.0倍;第五鳃孔间距约为第三鳃孔4倍。前鼻瓣宽大,后缘细裂,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半环形,突出于外侧。鼻间隔后缘圆形凹入,后面具一深沟。口中大,平横;上颌中部凹入,下颌中部凸出。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雄性牙平扁;上下颌各具44~48纵行。喷水孔椭圆形,紧位于眼后,前部伸达眼后半部下方,前缘里侧具一皮膜,能启闭。鳃孔5个,狭小,大小和间距约相等。眶上和喷水孔上的结刺颇小,眶前3个,眶上3-4个,喷水孔上2个,连续作半环形排列。头后脊板上具结刺一个;尾上具粗大结刺3纵行。雌性吻端腹面和吻侧具小刺。雄性吻端背面、腹面和吻侧腹面具小刺;胸鳍前缘里侧具一长群小刺,小刺里方在头侧处具大钩刺3纵行,刺头向后;在肩区外侧具大钩刺2~3行,刺头斜向后和向里;胸鳍外角里方具大钩刺2~3行,刺头都向里;头后结刺前方两侧具新月形粘液孔2纵群,每群由5~6个粘液孔组成。

胸鳍前延,伸达吻侧中部,外角、里角者呈圆形。鳍外缘分裂很深,前部突出呈足趾状;鳍脚宽扁,端部向外圆凸,后端钝尖。背鳍2个,同形。约等大,前缘和后级连合呈半圆形,后缘连于皮上,无里缘;背鳍间隔很短,等于或稍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1/2。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连接或几连接。尾鳍上叶短小,短于第二背鳍基底,下叶几完全消失。

背面黄褐色,密具深褐色小斑;肩区两侧各具一椭圆形斑块,由许多小斑组成,在外侧者连合成黑色边缘;胸鳍里角上方具一圆形暗色斑块。尾上隐具暗色横纹十几条,尾鳍上叶具暗色横纹2条。腹面灰褐色,具许多深褐色细斑,细斑中央有一粘液孔。尾侧皮褶淡褐色。

孔鳐


[学名]: Raja porosa
[资源名称]: 孔鳐
[外文名]: Skate、Ocellate spot skate
[别名]: 老板鱼、Okamejei kenojei、网纹鳐 Raja katsukii Tanaka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前缘稍波曲(幼体和雌体)或波曲很显著(雄体),后缘广圆;吻中长,吻端稍突出(幼体和雌体)或显著三角形突出(雄体);尾较宽扁,侧褶很发达。口中大;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 吻长为眼径3.6~4.4 倍;喷水孔约为眼径2/3或几等长。 头后脊板上具结刺1~3个,尾上结刺3行(雄体)或5行(雌体)。背鳍间隔具结刺1~3个。头后第一结刺前方正中常具粘液孔一群,包括粘液孔10~20余个;腹面在腹腔后部两侧接近胸鳍基底处,各具粘液孔一群,由5~10余个组成;在肩带后面、腹腔前端两侧上,也常具粘液孔各一小群,由2-5个组成。 胸鳍前延,距吻端有一相当距离;腹鳍分裂颇深,前部突出中趾状。 背鳍2个,大小、形状约相同;背鳍间隔短,约等于第一背鳍基底长1/2(幼体)或1/3~1/4(成体),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连接或几连接。 背鳍褐色,肩区常具暗色圆斑一个;体盘上有时也具暗色不显著的斑块,腹面粘液孔周围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东海和黄海和渤海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东海和黄海和渤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常与其他鳐、魟类混杂捕获,全年均可捕到。栖息在较寒海区沙底,常浅埋沙中,露出眼和喷水孔,白日潜伏,晚上活动觅食。主要食蟹、虾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等

短鳐


中文名称短鳐

拉丁名称Breviraja tobitukai Hiyam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鳐目

拉丁目名Raj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鳐亚目

拉丁亚目名Rajoidea

中文科名鳐科

拉丁科名Rajidae

中文属名短鳐属

拉丁属名Breviraj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日本。

形态特征
吻柔软易弯,吻软骨细长,具翼突并向后延伸,其后部游离不与吻软骨相连。胸鳍辐状软骨与翼突相距颇 近,尾长等于或长于体盘长,整个背部密布小刺或较大结刺。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真燕鳐


中文名称 真燕鳐
拉丁名称 Prognichthys agoo(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Opaquewing flyingfish
地方名称 飞鱼、燕儿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颌针鱼目
拉丁目名 Beloniformes
中文科名 飞鱼科
拉丁科名 Exocoetidae
中文属名 真燕鳐属
拉丁属名 Prognichthy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2;臀鳍9;胸鳍16;腹鳍6;尾鳍15。侧线鳞56~63。
体略呈梭形,背部及腹部颇宽,两侧较平,至尾部逐渐变细。体长为体高5.1~5.2倍,为头长4.5倍。头颇短。背部平坦,两侧向内下方倾斜,腹面甚狭。吻短。眼大,侧位而高。头长为吻长4.5~4.8倍,为眼径3.3~3.4倍。眼间隔宽阔,中间微凹。头长为眼间隔2~2.4倍。鼻孔大,每侧2个,位于眼前缘。口小,上下颌约等长。牙细,上下颌牙成狭带状。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2~14。

圆鳞,很大,全体、头后、眼下皆被鳞。侧綫位很低,近于腹缘,后端不达尾鳍基部。

背鳍基底较臀鳍基底略长。臀鳍起点约在背鳍第六鳍条下方,后端与背鳍最末鳍条相对。胸鳍发达,宽大,平置时可达臀鳍末端。腹鳍大,平置时可达臀鳍末端。尾鳍叉形,下叶比上叶长。

体、头背面青黑色,各鳍浅黑色。

尖头燕鳐


[学名]: Cypselurus oxycephalus
[资源名称]: 尖头燕鳐
[外文名]: Bony flyingfish
[别名]: Cypselurus oxycephalus、尖头细身飞鱼Hirundichthys oxycephalus
 
[形态特征]:
 
背鳍11;臀鳍11;胸鳍1,15;腹鳍6。侧綫鳞56。 体略呈梭形,微侧扁。体长为体高4.9倍,为头长4.2倍。头颇短。头长为眼径3.7倍,为吻长4倍,为眼间隔2.1倍。头背平坦,腹面甚狭。吻短。眼大,侧位而高,上边达头的背缘,距吻端较距鳃孔为近。鼻孔大,每侧2个,位在眼前缘。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牙细小,上下颌各一行。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0~12。 圆鳞,很大,全体皆被鳞。侧綫低位,接近腹缘,后端不达尾鳍基部。 背鳍基底约与臀鳍基底等长。背鳍与臀鳍相对。胸鳍发达,宽大,平置时约达臀鳍后部。腹鳍大,平置时可达臀鳍中间。尾鳍分叉,上叶短于下叶。 体背面青绿色,侧下方及腹部白色,背鳍、胸鳍及尾鳍淡绿色,腹鳍及臀鳍沙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阿拉伯海,东至所罗门群岛,北至日本,南至澳洲水域。我国产于南海及台湾各沿海水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大洋性; 海洋洄游的,深度上下限 0 - 20 m

何氏鳐


中文名称何氏鳐

拉丁名称Raja hollandi Jordan et Richardson

英文名称Holland's skate

异名老板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鳐目

拉丁目名Raj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鳐亚目

拉丁亚目名Rajoidea

中文科名鳐科

拉丁科名Rajidae

中文属名鳐属

拉丁属名Raj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海和东海;日本南部。


形态特征
体盘亚方形或菱形;吻尖。尾平扁具侧褶。腹鳍具缺刻,前部量足趾状前瓣和后瓣。眼具虹膜盖,体背面光滑,在眼周、项部和尾部有结刺。背鳍2个位于尾部。吻软骨较坚硬,前端有翼突。基部与脑颅愈合无关节;前端距胸鳍辐状软骨有段距离。尾部有一对纺锤形发电器官。肠螺旋瓣5-15个。

本种体具暗褐色小点,背鳍间隔一般约等于或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尾鳍上叶长于第二背鳍基底长。体长0.5米左右。

生活习性
为暖温性近海底栖小型鱼类。海(洋)生。

颗粒犁头鳐


中文名称 颗粒犁头鳐
拉丁名称 Scobatus Granulatus
英文名称 Sand shark、Sharpnose guitarfish
地方名称 Scobatus granulatus (Cuvi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犁头鳐科
拉丁科名 Rhinobatidae
中文属名 颗粒犁头鳐属
拉丁属名 Scobat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吻呈等边三角形,前端钝圆,侧缘斜直;吻长约等于体盘长之半或稍大;吻软骨细狭,仅后部1/4分歧,前部联合,近吻端处又分为2短枝。眼小,眼径等于吻长的1/9~1/14,等于眼间隔的1/3。喷水孔卵圆形,约与眼径等大或较大,后缘外侧具一细小皮褶。鼻孔里侧位,几横列,长等于口宽的1/2,约与鼻间隔相等或稍小;前鼻瓣具一扁须状突出,不转入于鼻间隔区域,后鼻瓣内侧具一袜状突出,转入于鼻腔内,外侧具一低狭薄膜。口横列,略呈弧形,为口前吻长的3/8~4/13;上颌具一腭膜,中部三角形凹入。齿细小而多,椭圆形,宽比长为大,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很狭小,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第五鳃孔间的距离比第三鳃孔大6~7倍。
背面和鳍上密具粒状鳞片;背面正中脊椎线上具一纵行粗大结刺;吻软骨两侧各具一行小结刺;眼前和眼上具一行小结刺;肩区每侧具2小结刺。

胸鳍中大,基底前延,稍越过鼻孔前缘的水平线;前缘斜直或略凹入,后缘广圆,里缘斜直;前角和后角都圆形。腹鳍小,距胸鳍很近,约仅有一眼径之隔;前角广圆,后角钝尖突出。两背鳍几同大同形;前缘圆凸,后缘稍凹;上下角都圆钝;第一背鳍与腹鳍的距离比背鳍间隔约大2倍,基底长稍小于背鳍间隔的1/2;第二背鳍基底比第一背鳍基底稍长。尾平扁,尾椎轴平行,下侧皮褶很发达。尾鳍颇狭长,上叶比较长大,下叶不分叶、不突出,低而广圆形。

背面赤褐或紫褐色,吻侧淡赤色,腹面淡白色。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卵胎生。食甲壳类,贝类,小鱼和其他底栖动物。

中国团扇鳐


中文名称 中国团扇鳐
拉丁名称 Platyrhinus sinensis(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 thornback ray, guitar shark, fanra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团扇鳐科
拉丁科名 Platyrhinidae
中文属名 团扇鳐属
拉丁属名 Platyrhin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宽约为长1.2~1.3倍,肩区最宽。吻长约为体盘长1/3,约等于体盘宽1/4,吻端钝圆或钝尖。眼小,眼径约等于眼间隔2/5。鼻孔颇宽大,几平横,等于或稍大于鼻间隔,约为口宽1/5;前鼻前中部具一舌形突出,里侧略伸入鼻间隔区域;后鼻瓣前部外侧具一扁狭弧形薄膜,内侧具一细瓣,转入于鼻腔中,后部具一低平圆形薄膜;鼻孔后侧与口隅间具一宽深凹洼,形成一原始口鼻沟;鼻间隔后部伸达口上,中间深凹,两则宽扁突出。口横列,浅弧形,口宽约为口前吻长3/5;上颌腭膜发达,中间和两侧凹入,分为4小瓣,后缘细裂。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雌性牙具一横嵴;雄性牙较尖突。喷水孔约与眼径相等,前缘伸达眼中部下方,后缘无皮褶。鳃孔5个,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第三鳃孔约为第五鳃孔间距的1/6。
背面具细小及较大刺状鳞片,后者在胸鳍前部边缘处尤其明显;脊椎线上自头后至第二背鳍前方具一纵行大而侧扁尖锐结刺,尾上具一纵行结刺;肩区每侧具2对结刺,作方形排列;喷水孔上方具2~3结刺,前后排列;眼眶上角及其前方、后方外侧各具一小结刺。在眼间隔后方、脊椎线上第一结刺前方具一对内淋巴管孔。

胸鳍很发达,前延伸达吻端两侧,后延伸达腹鳍基底;外缘、后缘和里缘连合成半圆形。腹鳍狭小,前后缘连长合成弧形,里角圆钝;鳍脚扁狭、细长、尖突。背鳍2个,位于尾的后半部,形状相同;第一背鳍起点距腹鳍基底比距尾基为近,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与腹鳍基底间距1/3。约等于背鳍间隔2/3;第二背鳍稍大,基底长比背鳍间隔为小。尾平扁,向后渐细狭,侧褶很发达。尾鳍狭长,尾椎轴平直,上叶稍大,下叶低平不突出,鳍端圆形。

体背面棕褐色或灰褐色,眼上、头后和肩区的结刺基底橙黄色,周围蓝色、腹面白色。

花鳍燕鳐


中文名称花鳍燕鳐

拉丁名称Cypselurus poecilopterus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Yellow-wing flying fish

异名花翅文鳐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颌针鱼目

拉丁目名Bel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飞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Exocoetoidei

中文科名飞鱼科

拉丁科名Exocoetidae

中文属名燕鳐鱼属

拉丁属名Cypsel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水水域。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形态特征
背鳍13,臀鳍9。侧线位底,近腹缘,侧线鳞45,背鳍前鳞23。上、下颌牙均为三峰形,腭骨具长条形齿丛。胸鳍甚宽大,具淡褐色和黄色圆斑。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上层鱼类。常跃出水面,伸展宽大的胸鳍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2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湖拟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