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绯鲤

[学名]: Upeneus tragula
[资源名称]: 黑斑绯鲤
[外文名]: Blackspotted goatfish、spotted red mullet、mottled goatfish、golden stripedgoatfish、freckled goatfish、blackstriped goatfish、bar-tailed goatfish
 
[形态特征]:
 
背鳍ⅤⅢ,I-8;臀鳍I-6;胸鳍13;腹鳍I-5;尾鳍l7。 侧线鳞30~32。 体长,稍侧扁;体长为体高4.2~4.3倍,为头长3.4~3.8倍。头中等大,背面微凸,头长为吻长2.5~2.6倍,为眼径4.2~4.5倍。吻圆钝,吻长为眼径1.5~1.7倍。眼较小,上侧位,距鳃盖后上角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略大于眼径,中间微凸起。鼻孔小,两鼻孔相距远,前鼻孔位于吻中部,后鼻孔紧邻眼前缘。口小,前下位,略向上倾斜。上颌长于下颌,缝合部有一凹陷。两颌牙细小,呈绒毛带状,犁骨及腭骨亦具细小牙群。颊部有两条长须,后端伸达前鳃盖骨下方。鳃孔大。具假鳃。鳃盖膜分离与峡部不相连。鳃盖条4。前鳃盖骨边缘圆滑。鳃盖骨后上缘有一弱短棘;鳃耙细弱,4~6+13~15。 体被栉鳞,栉状齿甚弱,鳞大较易脱落。侧线完全,沿体侧上部延伸达尾鳍基,侧綫鳞感觉管分又。头部鳞片向前延伸达眼前部。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约2/3处被小鳞。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有8鳍棘,第一鳍棘甚短小,以第三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赂低于第一背鳍,以第一或第二鳍条为最长。 臀鳍与第二背鳍形状相似,位置亦相对。胸鳍中等长,后端可达第一背鳍末下方。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约与胸鳍等长。尾鳍叉状。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  [原产地区]:中国南海及东海南部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红海,非洲东岸,锡兰,印度,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洲,中国南海及东海南部,日本及其琉球群岛。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体长一般100-140毫米。通常栖息于泥或泥沙底质的浅海。

相关知识

四带绯鲤


[学名]: Upeneus quadrilineatus
[资源名称]: 四带绯鲤
[外文名]: Fourbanded goatfish
 
[形态特征]:
 
背鳍VIII,1-8;臀鳍Ⅰ-6;胸鳍15;腹鳍I-5;尾鳍15。侧绫鳞36~38。 体长椭圆形,稍侧扁;体长为体高3.5~3.7倍,为头长3.3~3.6倍。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2.4~2.8倍,为眼径3.6~4.4倍。吻短而钝,吻长为眼径1.5~1.6倍,吻长略短于眼后头长。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头背缘,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微凸,其宽略大于眼径。鼻孔小,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圆形,约位于吻中部稍后;后鼻孔裂缝状,紧位于眼前缘。口较小,位低,略倾斜。上颌长于下颌,下颌后端被于上颌之下,上下颌牙均细小,排列成绒毛状牙带,犁骨及腭骨亦有细牙,颏部有2条长须,触须末端可达前鳃盖后角下方。鳃孔大。具假鳃,鳃盖膜分离而与峡部不相连。鳃盖条4。前鳃盖骨边缘圆滑,鳃盖骨后上缘具一弱扁棘。鳃耙细弱,7~8+18~19。 体被弱栉鳞,鳞大而薄,极易脱落,侧綫完全,自鳃孔后上方伸达尾鳍基中部,侧线鳞感觉管分枝,头部在眼前部无鳞。在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的鳍条上亦具小鳞。腹鳍基部具一长腋鳞。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具8鳍棘,第一鳍棘短小,以第三或第四鳍棘最长,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后上方,距吻端较距第二背鳍基底末稍近;第二背鳍位于臀鳍前上方,起点距第一背鳍较距尾鳍基为近,以第一或第二鳍条最长。臀鳍始于第二背鳍第三鳍条下方,具一鳍棘,其长略长于眼径。胸鳍位低,其长大于吻后头长。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略短于胸鳍。尾鳍叉状。 生活时体呈玫瑰红色,腹部浅黄色,体侧有4条并行的黄色狭纵带,第一带起自后头部,止于第二背鳍基末端;第二带起自鳃孔上方,止于尾鳍基上部;第三带起自眼后直达尾鳍基中部;第四带起自胸鳍基,止于尾鳍基。腹部自腹鳍基到臀鳍基末端,有一条艳黄色宽纵带。两背鳍浅红色,第一背鳍具2条黄纹,鳍尖端呈棕褐色;第二背鳍亦具2条黄纹。臀鳍浅黄色;胸鳍淡红色;腹鳍淡黄色;尾鳍淡红色,仅上叶具5条黄色斜纹,下叶边缘带黑的斜黄绞与上叶基部一斜纹相连续。触须浅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浙江  [原产地区]:浙江大陈岛  
[气候带]:亚热带[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大陈岛。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底层鱼类

摩鹿绯鲤


[学名]: Upeneus maluccensis
[资源名称]: 摩鹿绯鲤
[外文名]: goldband goatfish、golden banded goatfiah、Moluccan goatfish
[别名]: 马六甲绯鲤
 
[形态特征]:
 
背鳍VIII,I-8;臀鳍I-6;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5。侧线鳞34。 体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4~4倍,为头长3.3~3.4倍。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2.5~2.7倍,为眼径4.1~4.4倍。吻短钝,吻长约为眼径1.5倍。眼中等大,侧位而高,距鳃盖后上角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宽而平坦,与眼径约相等。鼻孔小,两鼻孔相距远,前鼻孔位于吻中部,后鼻孔略大,紧邻眼前缘。口较大,位低略倾斜。上颌长于下颌。下颌被于上颌之下。两颌牙细小,呈绒毛状,犁骨及腭骨亦具绒毛状牙。颊部有2条长须,其末端伸达鳃盖骨下方。鳃孔大,具假鳃。鳃盖膜分离与峡部不相连,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后上缘具一弱短棘。鳃盖条4。鳃耙细弱,5~7+16~20。 体被栉鳞,栉状齿甚弱,鳞薄极易脱落。侧线完全,位高,沿体侧中上部延伸达尾鳍基部,侧线鳞感觉管分叉。头部在眼前部无鳞。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约2/3被小鳞。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有8鳍棘,第一鳍棘甚短小,以第三或第四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低于第一背鳍,以第一或第二鳍条最长。臀鳍位于第二背鳍下方,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胸鳍钝圆,中等长,始于背鳍稍前方。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略短于胸鳍。尾鳍叉形,下叶梢长。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南海及东海南部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洲,中国南海及东海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热带及亚热带近海底层鱼类,体长一般在200毫米左右

条尾绯鲤


[学名]: Upeneus bensasi
[资源名称]: 条尾绯鲤
[外文名]: Salmonet、Surmullet、Stripedfin goatfish、fin-striped goatfish、red mullet、Bensasi goatfish、yellowfin goatfish
[别名]: 日本绯鲤Upeneus japonicus(Houttuyn, 1782)
 
[形态特征]:
 
背鳍VII,I-8;臀鳍Ⅰ-6;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30~32。 体延长,稍侧扁;体长为体高3.6~4.3倍,为头长3.4~3.7倍。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2.3~2.6倍,为眼径3.6~4.3倍。吻圆钝,吻长约为眼径1.5倍。眼大,侧位而高,距吻端与距鳃盖后缘约相等。眼间隔平坦,等于或略大于眼径。鼻孔小,前后鼻孔分离远,前鼻孔约位于吻中央,后鼻孔紧临眼前缘。口小,略倾斜。上颌稍长于下颔,上颌骨后端达眼前缘下方,下颌被于上颌之下。两颌牙细小,排列呈绒毛状,犁骨及腭骨亦具细牙。额部有2条长须,末端可达前鳃盖骨后缘,鳃孔大。具假鳃,鳃盖膜分离,与颊部不相连,鳃盖条4。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边缘圆滑,鳃盖骨后上方具一扁弱棘。鳃耙细弱,4~6+15~17。 栉鳞较大,鳞薄而易脱落。侧綫完全,侧綫鳞感觉管分叉。头部的眼前部具鳞片,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基部亦具细小鳞。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的第一与第二鳍棘约等长;第二背鳍略低于第一背鳍,以第一或第二鳍条最长。臀鳍与第二背鳍形状相似,位置亦略相对。胸鳍宽而较短,位低。腹鳍略短于胸鳍,位于胸鳍基下方。尾鳍分叉。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东岸,红海,印度,马来半岛,菲律宾,中国南海、东海及黄海,朝鲜,日本及共琉球群岛。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20 - 200 m;广泛分布于沙的区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主要用途]:其它

黄副绯鲤


中文名称黄副绯鲤

拉丁名称Parupeneus lute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Goldsaddle goatfish

异名海鲤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羊鱼科

拉丁科名Mullidae

中文属名副绯鲤属

拉丁属名Parupen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海。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4-3.8倍。口小。眼较小,位高。两颌牙尖锐,单行。犁骨和腭骨无牙。体色一致黄色,无斑点,仅眼周有几条细纹。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鱼类。体长140-240毫米,较少见。

海(洋)生。

头带副绯鲤


中文名称头带副绯鲤


拉丁名称Parupeneus chryserdros (Lacepede)

英文名称Goatfish

异名海鲤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羊鱼科

拉丁科名Mullidae

中文属名副绯鲤属

拉丁属名Parupen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的浅海。我国仅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5-3.6倍。两颌牙较强,单行,呈圆锥状;犁骨与腭骨无牙。颏部触须长,几伸达腹鳍。头侧经眼径向后方有多条蛋青色细条纹;尾柄背部有1黄色鞍状斑。

生活习性
为典型的珊瑚礁鱼类。体长190-350毫米,较少见。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2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