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轮螺

[学名]: Architectonica perdix
[资源名称]: 鹧鸪轮螺
[形态特征]:
 
壳呈低锥形,螺层约8层。壳面微显膨胀。每螺层中央为1黄灰色的平坦面,其上下2缘为发达的螺肋,肋上有褐色和黄白色相间的斑点。在体螺层基部边缘具1条同样雕刻的螺肋。壳基部平,具放射状的沟纹,周缘有1条淡褐色斑点的螺肋。壳口斜,梯形;脐孔大而深,周缘有2条肋,内方者较粗,有齿状缺刻,外方者较细,具放方格状雕刻。厣角质。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斯里兰卡、澳洲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浅海泥砂质海底。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 [底质类型]:泥砂质
[栖息水层]:上层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观赏、娱乐,其它
[资源状况]:未评估

相关知识

配景轮螺


中文名称配景轮螺


拉丁名称Architectonica Perspectiva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轮螺科

拉丁科名Architectonicidae

中文属名轮螺属

拉丁属名Architectoni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广东,日本、澳洲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飞碟形,结实。壳高21.1毫米,壳宽42.5毫米。螺层约9层。各螺层缝合线上部具一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的螺肋,下部具一条红褐色、白色各半的念珠状螺肋,此肋外具一条红褐色带。体螺层基部还具一条白色细肋和一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的螺肋。壳淡灰黄色,具细弱纵肋,纵肋将壳面划成许多长方格状。壳底平坦,基部周缘具色带斑点螺肋。脐孔大而深,周缘具齿状缺刻带褐色斑点螺肋。壳口四方形。厣角质。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泥沙质海底。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沿海。

海(洋)生。

轮头鲂鮄


中文名称轮头鲂鮄

拉丁名称Gargariscus prionocephalus (Dumeri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黄鲂鮄科

拉丁科名Peristediidae

中文属名轮头鲂鮄属

拉丁属名Gargarisc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形,似八棱长锥形,头平扁,很宽,背面骨板的周缘有波状深凹刻,呈圆轮状,吻角突出,亦很平扁,且前端较宽,吻背中央有1前额棘。口中大,上颌有绒毛状齿,下颌无齿。背鳍连续,有深的凹刻,臀鳍较长,胸鳍宽大,下部有2搦状游离鳍条,腹鳍胸位,尾鳍截形。背鳍Ⅵ-Ⅶ-14,臀鳍13-14,胸鳍15,侧线鳞,29,下颌有7枚须,最和的须可伸达眼后缘下方,前鳃盖骨棘尖长。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枣螺


中文名称 枣螺
拉丁名称 Bulla vernicosa Gould
生物代码 58006002005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头楯目
拉丁目名 Cephalaspidea
中文科名 枣螺科
拉丁科名 Bullidae
中文属名 枣螺属
拉丁属名 Bu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高41.3mm,壳宽32.3
mm。螺旋部卷施凹陷入体螺层内,壳顶中央形成一个深凹的小穴。体螺层膨胀。壳表白色,饰有黄褐色小斑纹,有时这些斑纹聚集形成3~4条不太明显的暗色横带。生长线精细而明显,常密集成皱褶。壳口稍高出壳顶,上部狭,底部宽而圆。壳口内面白色。
生活习性 暖海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附近珊瑚礁间沙质海底。

大沼螺(湖螺)的养殖


大沼螺,俗称螺蛳,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江河、湖泊、沟渠、溪流、池塘和稻田中,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水草丛生和有微流水的地方,通常营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各种腐屑为饵,有群居的习性。大沼螺的养殖技术比较简单,特别是大沼螺的繁殖力较强,且可与鱼、虾、蟹、鳖等特种水产同池共生,因而目前大多数采取引种养殖、增殖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应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1.选好养殖水域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现有的池塘、河沟、稻田甚至小型湖荡,发展大沼螺的增养殖。

2.搞好引种在选定的养殖水域里,每亩投放200-400千克大螺狮,让其繁殖后代,促进生长。

3.坚持合理利用大沼螺的繁殖一般自4月上中旬开始,直到9月底结束。当新繁殖的大沼螺长到一定规格后,就可起捕经过加工用于饲养青虾。每次起捕后都要留足一定数量的产卵亲体,让其继续产卵繁殖,繁衍滋生,确保持续利用。

翼螺


中文名称 翼螺
拉丁名称 Pterynotus alatus(Roding)
生物代码 58005003001005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狭舌目
拉丁目名 Stenoglossa
中文科名 骨螺科
拉丁科名 Muricidae
中文属名 翼螺属
拉丁属名 Pterynot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较狭。壳高44.2mm,壳宽23.0mm。
螺层约10层。每一螺层具有3条翼状的纵肿肋。各纵肿肋之间有1明显的瘤状突起。整个壳面密布细的螺肋。壳口小,边缘有许多整齐的褶襞。前沟长,先端稍弯向背方,前沟之右侧残留1条生长时遗下的旧的前沟,与壳口部的前沟排列成人字形。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浅海的砂泥质海底。

笔螺


中文名称笔螺


拉丁名称Mitra mitra (Linnaeus, 1758)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狭舌目

拉丁目名Stenoglossa

中文科名笔螺科

拉丁科名Mitridae

中文属名笔螺属

拉丁属名Mit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海产。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及附近数米深的沙质浅海。动物生活时可潜入沙内而露出水管。在中国海的台湾、西沙群岛有其分布。此外,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阿曼湾、东非沿岸的坦桑尼亚等。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

形态特征
贝壳长纺锤形,壳质坚厚。壳高149毫米(最高可达180毫米),螺层约9层,缝合线明显。螺旋部高,各螺层高、宽度增加均匀,体螺层中部膨大,前部收窄。除在壳顶部数层刻有螺纹和体螺层前端刻有数条螺肋外,其余壳面光滑,仅有细密的生长纹。壳表面洁白色,具有排列多少整齐而大小不等的朱红色斑纹,壳表并被有黄色薄的壳皮。壳口窄长,前方稍宽,内面白色,外唇前部多少向外反折;内唇斜,中部有4条强的肋状褶襞。前沟宽短,脐不显,绷带粗短。无厣。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扭螺


中文名称 扭螺
拉丁名称 Distorsio anus
生物代码 58005002041002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嵌线螺科
拉丁科名 Cymatiidae
中文属名 扭螺属
拉丁属名 Distorsio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近似塔形。壳高51.0mm,壳宽37.0
mm。螺层约9层。缝合线浅。螺旋部较高,体螺层膨大。腹面压平,背面膨胀,形如驼背。壳面具纵横行走的肋,交叉呈颗粒突起。体螺层上部和各层中部的突起最发达,壳灰白色,具紫棕或褐色环行色带,基部褐色。壳口收缩,近圆形。唇部白色,淡褐色,四周扩张,呈片状,周缘具红褐色缺列。外唇部缘具花瓣状,内缘具齿;内唇具粒状突起。前沟向背方弯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浅海区的岩石珊瑚礁间,产于海南岛沿海。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2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亲鲢的选择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