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硬篮蛤

[学名]: Solidicorbula tunicata
[资源名称]: 衣硬篮蛤
[形态特征]:
 
壳厚,壳高与壳宽近相等。两壳不等,左壳较右壳小。壳的前缘圆,后端尖瘦,左壳后端有舌状的水管板。壳面呈灰白色,有壳皮;生长线粗细不等,隆起。壳内面灰白色,周缘有橙黄色的镶边。铰合部具灰白色主齿1枚。前闭壳肌痕梨形,后闭壳肌痕椭圆形。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海  
[地理分布]: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至浅海泥沙底。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其它埋栖 [生活区域]:埋栖
[主要用途]:其它

相关知识

半圆粗衣蛤


中文名称 半圆粗衣蛤
拉丁名称 Beguina semiorbiculata
生物代码 580020080010030001
英文名称 Beguina Semiorbiculata
(Linnaeus)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真瓣鳃目
拉丁目名 Eulamellibranchia
中文科名 心蛤科
拉丁科名 Carditidae
中文属名 粗衣蛤属
拉丁属名 Beguin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长卵圆形,或近半圆形。壳高89.4mm,壳长54.2mm,壳宽37.7mm。壳质坚厚。壳顶略突出。背缘弓形,腹缘平,中央微凹。韧带细长,约占壳长的1/2。壳表面栗褐色,腹缘前部白色。壳面生长轮明显,且具细的放射肋。贝壳内面大部为褐色,部分白色。铰合部具主齿2技,前主齿短,后主齿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马蹄形。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浅海有珊瑚的海底。

焦河篮蛤


[学名]: Potamocorbula ustulata
[资源名称]: 焦河篮蛤
 
[形态特征]:
  焦河篮蛤三角形, 贝壳表面黄绿色, 壳表具有明显地粗细不匀的生长轮脉, 并自壳顶向腹缘延伸出放射线, 右壳较明显, 左壳不明显, 老成的个体较深, 幼小的个体较浅。由于放射线与生长线的纵横交错, 致使贝壳表面呈布纹状(见下图)。两壳闭合, 不等, 右壳大,腹缘中部向上反折, 卷包左壳腹缘中部。左壳顶部具一匙状突出的主齿。左壳壳缘平直。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山东青岛,胶州湾,江苏崇明岛,广东九龙江口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  
[生活习性]:
焦河蓝蛤主要栖息在河口附近和入海河流,沟叉以粉砂为主的沙泥底中,尤其以粉砂含量为67~93%的滩面,河床栖息居多。

衣蚶蜊


中文名称 衣蚶蜊
拉丁名称 Glycymeris uestita(Dunker)
生物代码 580020030030010005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蚶目
拉丁目名 Arcoida
中文科名 蛤蜊科
拉丁科名 Mactridae
中文属名 蛤蜊属
拉丁属名 Glycymeri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小,近圆形,且扁。壳高38.3
mm,壳长42.7mm,壳宽23.0mm。壳顶位于近背缘中央。壳表具有许多扁平的放射肋,肋上有条纹,肋沟浅且狭。壳表面被有淡褐色的壳皮,壳皮上有短小的毛。壳面颜色、花纹多变。壳周缘具有细小边缘齿。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学名]: Triphophysa scleroptera(Herzenstein)
[资源名称]: 硬鳍高原鳅(硬刺高原鳅)
[外文名]:
[别名]: 硬刺条鳅
 
[形态特征]:
  背鳍4,7;臀鳍3,5;胸鳍1,11;腹鳍1,8。鳃耙11~18,脊椎骨数42~45。体长为背吻距的1.9~2.2倍,为体高的4.8~8.0倍,为尾柄长的4.1~6.6倍,为头长的4.3~5.4倍。头长为头高的1.5~2.0倍,为头宽的1.5~1.8倍,为眼径的4.1~8.0倍,为吻长的1.9~2.6倍,为口宽的3.6~7.1倍,为背刺长的0.8~1.2倍,为外吻须的3.2~9.0倍,为颌须的2.8~6.6倍。口宽为口长的1.0~2.3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2~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3.3倍。体延长,后躯稍侧扁。眼侧上位。须3对。口下位,深弧形。唇肉质,多皱褶。下颌正常。无鳞,侧线完全。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粗而硬,鳍高位基部长的2倍。腹鳍起点与背鳍第2根分支鳍条相对,其末端达肛门。尾鳍微凹。鳔前室抱于骨质囊中,后室为一前具细管发达的游离膜质鳔。胃U字形,肠绕折简单,且在胃的连接处具一盲突。背部和体侧上部具很多黑褐色细斑纹,腹部灰白色,除臀鳍外,各鳍均具小斑点。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黄河中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底栖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底栖藻类为食。最大个体可达222mm,重量为150g左右。

硬头骨鲻


中文名称硬头骨鲻

拉丁名称Osteomugil strongylocephalus (Richardson)

异名鲻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骨鲻属

拉丁属名Osteomugil Luther,1974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杭州。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Ⅳ,Ⅰ-8。臀鳍条Ⅲ-9。纵列鳞35。鳃耙73。幽门盲囊5。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的4.2倍,为头长的3.9倍,为尾柄长的6.3倍,为尾柄高的9.4倍。头长为吻长的3.5倍,为眼径的3.8倍,为眼间距的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倍。

体延长,侧扁。吻宽短。眼较大,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脂眼睑发达。鼻孔两个,位于眼的前上方。上颌中央有一缺刻,下颌中央有一突起。牙细弱,绒毛状。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及鳃盖骨无棘及锯齿。体被弱栉鳞,鳞大,头顶及鳃盖颊部均被圆鳞。腹膜褐色。鳔一室,较大。肠长为体长的1.8倍。

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第四鳍棘短小,约为第二鳍棘的1/2。第二背鳍位于臀鳍稍后上方,后缘凹入。臀鳍,第三鳍棘最长,鳍的后缘凹入。胸鳍高位,较宽大。腹鳍位于胸鳍后部下方,短于胸鳍。尾鳍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第一背鳍基底两侧,胸鳍腋部,腹鳍基底上部各有一长三角形鳞瓣。

体青灰色,腹部白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河口鱼类,春夏季入江索饵。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3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日本海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