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鲴

[学名]: 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
[资源名称]: 银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7;臀鳍条III-8~9;胸鳍条I―15~16,腹鳍条I―8~9。鳃耙35~51。下咽齿3行,2.4.6―6.4.2。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3.3~4.0(3.60)倍,为头长的3.7~4.7(4.2)倍,为尾柄长的8.4~10.7(9.4)倍。为尾柄高的8.6~10.1(9.2)倍。头长为吻长的2.3~3.8(3.6)倍,为眼径的3.3~4.7(4.0)倍,为眼间距的2.1~2.9(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1.2(1.0)倍。 体侧扁,稍延长,头小,吻钝,口下位,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鳃耙短 ,排列紧密,下咽齿内行侧扁,顶端成钩状,外侧细条状。鳞片较大,腹鳍基部有1~2片长型的腋鳞。侧线前部微弯,完全。背鳍有一粗壮光滑的硬棘。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腹鳍起点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中点,臀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起点近,肛门紧靠臀鳍。腹部无腹棱。尾鳍分叉较深。 鳔二室,后室长,为前室2倍。肠为体长的4.4~6.7(5.6)倍,腹膜黑色。体背部灰黄色,体侧与腹膜银白色。鳃盖膜上有一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腹、胸、臀鳍呈浅黄色,背鳍与尾鳍为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江河及支流,喜生活在有水流的水域,有集群活动习性,在河道深处越冬。

相关知识

湖北圆吻鲴


中文名称 湖北圆吻鲴
拉丁名称 Distoechodon hupeinensi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圆吻鲴属
拉丁属名 Distoechodon Peters,188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形长,侧扁,但体较厚,头钝,稍圆。眼大,眼后缘至吻端与至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眼径等于或稍大于吻长,两眼间稍突起,其距离大于吻长。下咽齿外面一行较纤细,内侧一行稍侧扁,微弯,倾斜面的尖端稍尖,鳃耙短,呈三角形,片状。鳞中等,侧线较直,肛门端靠近臀鳍起点。背鳍的第3根不分枝鳍条成为光滑的硬刺,胸鳍长,腹鳍不达肛门,尾鳍叉形,两叶末端尖。鳔2室,后室的长度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灰色。体背部橄榄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色。

黄尾鲴


中文名称黄尾鲴

拉丁名称Xenocypris davidi

异名黄尾、黄片、黄姑鱼、红黄尾、黄板、黄昆刁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也是江南一带重要的养殖品种。

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40厘米。质量250-400克。体长,侧扁,背腹部隆起,呈纺锤形。头尖。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被薄而圆的细鳞。侧线鳞62-68。腹部在肛门前方有不明显的棱鳞。背鳍第1、2鳍棘粗壮,第2棘尖长。背微黄色,体侧及腹部白色,背、胸、腹、臀鳍鲜黄色,尾鳍艳黄色,深叉形。

经济价值
生长较快,为江湖中一种常见的中、小型鱼类,天然产量丰富,为普通食用鱼类之一。

圆吻鲴


[学名]: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
[资源名称]: 圆吻鲴
[外文名]: Yuanwengu
[别名]: 青片、扁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9-10;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侧线鳞69-84;背鳍前鳞30-32,围尾柄鳞23-29。下咽齿2行,26-6(2) 3或27-73;第一鳃弓外侧鳃耙85-122。脊椎骨4+40-42。体长为体高的3.5-4.2倍,为头长的3.8-4.6倍,为尾柄长的5.9-7.3倍,为尾柄高的8.7-10.6倍。头长为吻长的3.0-3.8倍,为眼径的3.6-4.6倍,为眼间距的2.2-3.1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7倍。体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吻突出;口下位,宽而横裂;下颌具有发达的角质边缘,鳃耙短而扁薄,排列紧密。背鳍有1根光滑的硬刺,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肛门位于臀鳍起点之前,侧线完全,其前端向腹部微弯,入后延至尾柄正中,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鳔2室,后室大于前室,腹腔膜黑色。体背部深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0行有黑点斑点组成的条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安徽、浙江、广西等  [原产地区]:连城、南平、宁波、桂林等  
[地理分布]:长江、珠江、黄河及东南沿海各溪流  

细鳞斜颌鲴


细鳞斜颌鲴又名沙姑子、黄尾刁、黄板鱼等,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它是鲴属鱼类的一种,主要分布和长江流域。鲴类是中小型鱼类。这类鱼病害少,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食物链较短,主要摄食水体中比较丰富的、大多数经济鱼类不能利用的底生藻类和腐屑,与其他主要养殖鱼类没有食物矛盾,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放养量,充分利用水体的天然饵料取得相当高的群体生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细鳞斜颌鲴体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腹部白色,鳃盖后边缘有明显的橘黄色斑块,臀鳍淡蓝色,尾鳍橘黄色,其他各鳍浅黄色。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头小而尖,呈锥形。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鳞片细小,排列紧密。侧线鳞71~84片,咽喉齿3行。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鳔2室,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3倍,腹腔膜黑色。

1、习性:细鳞斜颌鲴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等较开阔的水体里,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适应流水生活,性格较活跃。有集群摄食和活动的习性,一般冬季群栖于开阔水面的深水处,春季天暖后分散活动、觅食。

2、食性:细鳞斜颌鲴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底腐殖质、硅藻、丝状藻等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为食物,通过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水底刮取而获得。

3、年龄与生长:细鳞斜颌鲴在1~2龄时生长最快,一般1龄鱼体重可达150~200克,2龄鱼体重可接近500克、平均479克,2龄以后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同龄鱼,雄鱼比雌鱼个体稍小。常见个体体重在300~500克,最大个体可达1~2公斤。

4、繁殖:细鳞斜颌鲴通常2龄性成熟,初次性成熟的亲鱼一般体重在400~500克,成熟雌鱼的体重范围在415~1100克。细鳞斜颌鲴没有同定的产卵场,自然繁殖的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有一定的流水刺激,即使流速在0.2米/秒左右也可产卵。产卵期为5~8月初,以5月中旬至6月初为产卵盛期,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28℃,产黏性卵,呈浅黄色。此鱼种产卵是分批进行的。

银鲫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lbelio(Bloch)
[资源名称]: 银鲫
[外文名]: crucian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Ⅳ―16~19;臀鳍条III-5;胸鳍条I―16,腹鳍条I―8。鳃耙43~53。下咽齿1行,4―4,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1.9~2.7(2.4)倍,为头长的3.4~4.3(3.8)倍,为尾柄长的5.7~8.6(8.2)倍。为尾柄高的5.6~6.7(6.3)倍。头长为吻长的2.8~4.5(3.5)倍,为眼径的5.3~6.1(5.6)倍,为眼间距的2.2~2.6(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0.9(0.8)倍。 体侧扁,体高,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口端位,下唇厚。眼小,下咽齿第一枚成圆柱形,后3枚侧扁,齿冠有一道沟纹,鳃耙较多,细长。背鳍外缘平直,起点位于体长的中点,第三根硬刺后缘具锯齿,粗壮。腹鳍起点稍在背鳍起点之前,末端尖。臀鳍起点与背鳍后部第三至第五根分支鳍条相对。尾鳍分叉浅。 标二室,后室长为前室1.4~1.7倍。腹膜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流域各水系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与绥芬河水系支流,广泛分布江河、湖泊、水库。黑龙江水系鲫属仅三倍体银鲫一种。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静止或流水水域,喜居水草丛生水体。对各种水域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耗氧量较小。

银鮈


中文名称 银鮈
拉丁名称 Squalidus argentatus(Savage et Dabry)
地方名称 雷猴、红贡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银鮈属
拉丁属名 Squalidus Dybowski,187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5~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35~53或25~52;鳃耙短而少,有的已退化,外侧5~79脊椎骨32~34。体长为体高的4.0~4.9倍,为头长的4.1~4.4倍,为尾柄长的4.8~5.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2倍,为眼径的3.2~3,5倍,为眼间距的3.0~3.8倍,为尾柄高的2.6~2.9倍。体长,背鳍基部稍隆起,腹部圆。日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眼较大。口角有一对须,与眼径等长或稍短。背鳍、臀鳍无硬刺,背鳍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末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其次为藻类(硅藻、纺锤硅藻、绿藻等)和水生高等植物。

西湖银鮈


中文名称西湖银鮈

拉丁名称Squalidus sihuensis (Chu)

异名红贡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银鮈属

拉丁属名Squalidus Dybowski,187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浙江,及长江水域。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8。鳃耙7。下咽齿3.5-5.3。脊椎骨4+31。

体长为体高的4.5倍,为头长的4.5倍,为尾柄长的6.75倍,为尾柄高的10.8倍。头长为吻长的2.4倍,为眼径的3.0倍,为眼间距的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倍。

体长,略侧扁,头背部至背鳍起点之前隆起,向后渐低。胸部平坦,腹部稍圆。头中大。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薄,后唇沟中断。口角具须一对,微小,小于眼径1/3。眼较大,上侧位。鳃耙细弱。鳞片较大。侧线完全。腹膜灰黑色。鳔2室,后室长。肠短。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约等于至臀鳍末端距离。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起点后下方。臀鳍短,距腹鳍与距尾鳍基距离相等,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间后1/3处。尾鳍叉形。

体银白色,沿侧线有一条浅黑色条纹,其上方具一列黑斑。背鳍中部有由黑点组成的横纹,尾鳍上有数条黑色条纹。胸、腹鳍灰色,臀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中下层鱼类,杂食性,喜栖于静小河湾、沿岸缓流区。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3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