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足鲈

学名 丝足鲈
拉丁名 Osphronemus goramy
英文名 Giant gourami
俗名 红尾招财、古代战舰、飞船
分类地位 鲈形目攀鲈亚目丝足鱼科嗅腺鲈属
原产地 分布于东南亚
形态特征 大型鱼类,可长到60厘米长度。体型侧扁,肉厚,内脏很少,臀鳍发达,臀鳍基部约占体长的2/3。体色青灰,口中位略朝上,眼大,头中等大小,额头隆起雄鱼甚于雌鱼。胸鳍丝状化,尾鳍原生种为灰黑色,人工培育的品种尾鳍鲜红,非常艳丽。
生活习性 能适应弱酸性、中性、弱碱性水质,适宜水温25~30,生长迅速,第一年可达到20多厘米,2周岁的个体可达到40厘米,3~5年性成熟。食性奇特,幼年偏动物食性,成年则偏草食性,也吃小鱼虾。
主要养殖技术 观赏性的养殖需用120厘米以上的大型鱼缸,不可种水草。可搭配银龙、鹦鹉鱼、地图鱼、泰国虎等大型观赏鱼。缸养一般投喂浮性颗粒饲料,或投喂小鱼虾,偶尔喂些菜叶。越冬期间应保持较高水温,温度低于25时,一旦发生疾病很难治愈。

相关阅读

沙鲈


[学名]: Psammpperca waigiensis
[资源名称]: 沙鲈
[外文名]: Sand bass、sand perch、rddf barramundi、dwarf palmer、glasseyed perch、waigeu sea perch
 
[形态特征]:
 
背鳍Ⅶ,I-13;臀鳍Ⅲ-8;胸鳍15;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46~49。 体长117~312毫米。体较延长,侧扁。背腹缘皆钝圆。体长为体高2.7~3.6倍,为头长2.6~2.8倍。 头部稍呈圆锥形。背部圆凸,由吻端至眼间隔微凹下。头长等于或短于体高,头长为吻长3.5~3.7倍,为眼径5~5.6倍。吻钝圆。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前端。眼间隔宽,圆凸,其宽大干眼径。鼻孔2,分离,其距离约与瞳孔等大。前鼻孔小,具瓣膜,位于唇上缘,后鼻孔巨大,位于眶前缘。口中等大,稍倾斜,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端扩大达瞳前下方。眶前骨狭,下缘平滑。上下颌、犁骨、锄骨齿细小绒毛状、舌上具绒毛齿呈椭圆形。前鳃骨后边具锯齿,隅角有一强棘,下边平滑无棘。鳃盖骨有一扁平棘,多埋于皮下不明显。鳃耙强大,杆状,最大鳃耙长于最长鳃丝。、鳃耙2~3+6~7。 鳞大而薄,栉状齿细弱。背鳍与臀鳍基底有一鳞鞘。颊部与鳃盖上被小鳞。侧綫完全,沿体侧中央,在胸鳍上微呈一弧状弯曲。 背鳍2,稍分离,中间有深缺刻。第一背鳍鲢鳍棘强大,其起点距吻端与第二背鳍基底末约相等,以第三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边缘圆形,最长鳍条约等于最长鳍棘。臀鳍起点于第二背鲔第三鳍条下方。第二鳍棘粗壮。胸鳍中等大,边缘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尾鳍圆形。 全体银灰色,第二背鳍及尾鳍边缘灰褐色。胸鳍及腹赂色较浅。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中国,日本,昆土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 時常在雜草叢生的區域中, 白天通常在洞與裂隙。 進入河口。

紫鲈


中文名称紫鲈

拉丁名称Aulacocephalus temmincki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黄鳝属

拉丁属名Aulacocepha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北至日本、朝鲜。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稍长,甚侧扁,被细小栉鳞,头中大,颊部被细小栉鳞。口大,口裂斜,下颌稍突出。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齿。鳃盖骨具3棘。背鳍鳍刺部与鳍条仅基部稍连,具深缺刻,8鳍棘12-16鳍条,臀鳍2-3鳍棘12-14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背足关公蟹


[学名]: Dorippe dorsipes
[资源名称]: 背足关公蟹
[别名]: 鬼脸蟹
 
[形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背面盖以头胸甲,头胸甲长大于宽,背面有沟痕和隆起,尤如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关公脸谱,故称关公蟹,俗名鬼脸蟹。额窄,具2齿。充分发育的雄性螯足一般左右不对称,而雌性螯足和未充分发育的雄性螯足对称。步足各节扁平,前两对步足长,后两对短小,呈剪刀状,能用这两对短小的步足抓住比自己躯体还要大的贝壳、石块或树叶等物背负在自己的背上,把自己的身体伪装起来,以此防御敌害。最大头胸甲长度约30毫米。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等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浙江等  [原产地区]:东南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12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及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印度洋、东非洲。我国东南沿海的数量较多,黄、渤海也有少量分布,福建、台湾海峡等地资源最为丰富。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关公蟹是一种生活在浅海泥砂质海底,营底栖生活的小型蟹类。常用后两对步足钩住一片贝壳或其他物体置于背部,每当受惊或遇险时,把身体藏入壳下或弃壳而逃。白天隐匿在阴暗处,到傍晚或夜间才出来活动,并好趋向灯光,其体色随着光线的强弱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姥鲈


中文名称姥鲈

拉丁名称Enoplosus armatus (White, 1790)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姥鲈科

拉丁科名Enoplosidae

中文属名姥鲈属

拉丁属名Enopl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海域中,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而高,头短小,眼较大,口小,口裂斜,下颌甚突出,具辅上颌骨。眶前骨下缘具2尖棘。具假鳃,鳃盖条7,侧线完全,前端在胸鳍上方呈弧形弯曲,体被圆鳞,奇鳍基部被鳞,背鳍、臀鳍和腹鳍均甚延长,尾鳍小,后缘凹形,腹鳍胸位,1鳍棘5鳍条,长于胸鳍。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驼背鲈


中文名称驼背鲈

拉丁名称Cromileptes altiveli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老鼠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驼背鲈属

拉丁属名Cromilep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至日本、澳大利亚,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和头均侧扁,头背明显下凹,体长为体高的2.6-3.0倍。体被圆鳞。后鼻孔呈纵裂状,颌齿呈绒毛状,无犬齿。腭齿不明显。背鳍连续,无缺刻,Ⅹ-17-19,臀鳍Ⅲ-10。尾鳍圆形,侧线鳞53-56。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长吻丝鲹


中文名称 长吻丝鲹
拉丁名称 Alectis indica(Ruppell)
英文名称 Threadfinned trevally
地方名称 草扇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鲹科
拉丁科名 Carangidae
中文属名 丝鲹属
拉丁属名 Alect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0-Ⅰ,Ⅵ,Ⅰ-18~20;臀鳍Ⅱ,Ⅰ-16~17;胸鳍17;腹鳍I-5;尾鳍17。侧綫上有普通鳞约109~122和棱鳞12~14。
体略呈菱形,甚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1.0~1.3倍,为头长2.8~3.1倍。头高大于头长,枕骨嵴明显,吻长大于眼径。头长为眼径3~4.6倍。眶前骨高大于眼径,为眼径1.6~2.1倍。脂眼睑不发达。 口裂位低,始于眼下缘下方的水平綫上。上颔牙3~4列,下颌2列,小鱼时尖细,鱼大则呈圆锥形。犁骨、腭骨及舌面上均有牙,鳃盖条7。鳃耙9+22~23。有假鳃。

鳞退化。侧綫前部弯曲度大,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9~11鳍条下方,直线部稍长于弯曲部。侧綫上有普通鳞约109~122个(位于弯曲部者有8l~82个,位于直綫部前部有28~40个),与稜鳞12~14个。稜鳞弱,存在于直綫部的后半部或稍后。

第一背鳍有0~l向前平卧棘与6斜倒状短鳍棘,棘间有低膜,鱼小时棘明显,鱼大时棘渐退化。第二背鳍有1鳍棘,18~20鳍条,鱼小时前方数鳍条延长呈细丝状,鱼大时逐渐变短。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l鳍棘,16~鳍条,延长呈细丝状,鳍条数较第二背鳍少,其前方2棘不明显,大鱼时退化。胸鳍镰形。腹鳍在小鱼时1~3鳍条延长呈细丝状,大鱼时正常。尾鳍叉形。

体银色,小鱼时体侧有4~5条晴色弧形横带。多数个体自眼后上缘至头顶或背鳍起点间有一黑色斜带。延长鳍条深黑色。最大者可达1,500毫米,幽门盲囊达260多个。脊椎骨10+14。

丝鳍笛鲷


中文名称丝鳍笛鲷

拉丁名称Symphorus nematophor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丝鳍笛鲷属

拉丁属名Sympho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中大栉鳞,口中大,眼与鼻孔间有1深沟。颌齿呈狭带状,外行齿扩大,上颌前端具犬齿,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被鳞,后缘具齿。侧线完全,侧线鳞52-55。背鳍Ⅹ-15-16,臀鳍Ⅲ-9,幼鱼背鳍第3-6枚鳍条呈丝状延长,随生长而变短,但鳍条部后缘变短圆。腹鳍末端超越肛门,尾鳍凹形。体红色,常具8-9条纵带。

生活习性
分散活动,肉佳质优。以鱼类为食。

海(洋)生。

小头丝鳗


中文名称 小头丝鳗
拉丁名称 Nettastoma parvicep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鸭嘴鳗科
拉丁科名 Nettastomidae
中文属名 丝鳗属
拉丁属名 Nettastom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细长,尾部侧扁,尾端细尖,一般呈丝状延长,尾长大于头与躯干部长。头短小细尖,两颌突出,上颌较长。吻颇长。眼中大,圆形。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位于头背面,后鼻孔裂缝状。鳃孔小。
口大,口裂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及犁骨齿均有4~5行,锥状。舌不游离,附于口底。体无鳞。背鳍、臀鳍较发达,均与尾鳍相连续。无胸鳍。

丝尾鳠


[学名]: Mystus nemurus(Cuvier et Valenciennes)
[资源名称]: 丝尾鳠
[外文名]: Threadtail longbarbel catfish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宽扁,较长。口大,次下位。胸鳍硬刺外缘光滑、后缘有强锯齿。具脂鳍,位于背鳍和尾鳍间,后缘游离。生活时背部青色,体侧茶褐色,腹部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不详  
[地理分布]:澜沧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然条件下,生活于河流水势较缓之处,个体较大。人工驯养条件下,能在池塘中饲养。食性为杂食性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