锉弧樱蛤

[学名]: Scutarcopagia scobinata
[资源名称]: 锉弧樱蛤
[外文名]: cuohuyingge
[形态特征]:
 
贝壳圆形,极坚厚,左右壳几相等,两侧近相等,后端微向右侧弯曲。小月面深凹,披针形,外韧带长,棕黑色。贝壳表面黄白色,具有黄褐色放射色带若干条,同心生长轮脉密,翘起,呈小鳞片状,末端表面的棱角不甚显明。 贝壳内面黄白色,铰合部两壳各具主齿2枚,侧齿2枚。右壳主齿呈八字形,前方的一个校小,末端不分裂,后方的一个较大;末端分裂;前、后侧齿均极发达,呈长三角形;左壳主齿前方一个铰大,末端分又,后方的一个小而薄不分裂,侧齿很不发达。闭壳肌痕极显著,前闭壳肌痕略大,呈瓜子形,后闭壳肌痕稍小,近梨形。外套痕清楚,外套窦宽而深,呈舌形,腹线与外套痕分离。
 
 
[原产国家]:澳洲,菲律宾,日本和中国等  [原产省份]:广东等  [原产地区]:太平洋热点地区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在太平洋的热带种,社会岛,新喀利多尼亚,澳洲,菲律宾,日本和我国南海等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的沙质海底,肉可食用,为不常见种类。m.yZ023.Com

相关阅读

习见锉蛤


[学名]: Lima vulgaris
[资源名称]: 习见锉蛤
[外文名]: Indo-pacific spiny lima
[别名]: 索氏锉蛤、习见锉蛤
 
[形态特征]:
 
壳坚厚,近扇形,略斜。壳顶尖,两壳壳顶分离,中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凹陷的基部有棕褐色的韧带。前耳小,后耳较大。壳面呈灰白色,放射肋约20条,肋上有排列整齐的小鳞片。壳内面白色,铰合部无齿。闭壳肌痕近圆形,位于壳的后背方。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印度-西太平洋区  
[生活习性]:
生活于低潮线至水深20米的岩石间。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滤食性
[生活方式]:其它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资源状况]:未评估

彩虹明樱蛤


[学名]: Moerella iridescens
[资源名称]: 彩虹明樱蛤
[外文名]:
[别名]: 海瓜子,梅蛤,黄蛤,扁蛤
 
[形态特征]:
  贝壳小型,长卵形,壳高约为壳长的3/5,为壳宽的2倍。壳顶位于背缘偏后方,较尖,稍突出。%133%前端边缘圆,后端背缘斜向腹方延伸,呈截形。两壳大小近等,两端稍不等,前端长,后端微向右弯曲。外韧带凸出,黄褐色。贝壳表面平滑,灰白色,略带肉红色,有彩虹光泽。同心生长轮纹明显且细密。 壳质薄脆,内面与表面颜色相同,铰合部狭,两壳各具2个主齿,呈倒V形,前主齿片状,后主齿强大,三角形,末端具分叉。闭壳肌痕和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其前端几乎与前闭壳肌相连。
 
[原产国家]:西太平洋沿岸中国和日本、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大洋洲北  [原产省份]:浙江、福建  [原产地区]:我国的浙江舟山、福建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西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和大洋洲北岸,在我国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主要分布于浙江和福建沿海。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层至10余米浅海的泥沙或泥质滩涂中。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营埋栖生活,多栖息于潮流较弱、海况稳定、水动力条件较好的内湾。壳埋在底质中,水管露出滩面,张开触手,进行滤水,退潮时水管缩回壳内。栖息深与年龄、气候等有关,低龄贝比高龄贝浅,夏冬季比春秋季深。 对生活的底质要求较低,在泥沙、泥质底质中均能良好生活。它的钻潜能力较强,能迅速钻入底质中。 在自然海区,随着季节转移或者底质环境恶化等原因,它们有转滩迁移现象,春季在中潮带下区至低潮带上区为多;夏秋季以中潮带下区为多,冬季在低潮带及潮下带较多。

弧带棘雀鲷


中文名称弧带棘雀鲷

拉丁名称Plectroglyphidodon dickii (Linard, 183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棘雀鲷属

拉丁属名Plectroglypoid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被中大栉鳞,侧线中断定纵列鳞25-29,颌齿1行,齿有切缘而无缺刻。背鳍12鳍棘16-18,臀鳍2鳍棘14-16鳍条,体侧后部具1暗色横带。尾鳍基部上下方无游离棘,尾鳍凹形或叉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欧洲鳗弧茵病


病鱼游动缓慢,皮肤表面粘液脱落,较粗糙。开始时为圆形点状出血,皮肤为白色隆起点,隆起边缘为 红色,隆起的皮肤内部化脓。随病情发展,白色隆起破裂,裸露出腐烂的病灶,病灶中央凹陷,溃疡由 皮肤深入至肌肉,浓汁外流。大多数病鱼肛门红肿,臀鳍充血,肠道发炎,肝脏色浅,有出血点.

在夏季最好避免使用高盐度水源,并于高温期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池水,每5天左右1次。治疗方法为:

使用110-6~210-6的优碘灵全池泼洒;6小时后加土霉素1510-6~2010-6浸浴24~36小时。

使用1.510-6~2.510-6浓度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3~4小时大换水,加呋喃唑酮310-6~5 10-6 霉素原粉10 10-6~20 10-6浸浴24~36小时;

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使有效氯浓度为0.210-6~0.310-6,连续泼洒2~3天。

一般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处理后,需连续用含氯消毒剂处理2~3天;有条件者,应先进行降盐处理,尽量使用淡水。若在饵料中添加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应连续投喂5-7天。

叉斑锉鳞鲀


中文名称 叉斑锉鳞鲀
拉丁名称 Rhinecanthus aculeatus(Linnaeus)
英文名称 Black-bar trigger 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鲀形目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 鳞鲀科
拉丁科名 Balistidae
中文属名 锉鳞鲀属
拉丁属名 Rhine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被中等菱形板状鳞。吻长大。口小。上下颌均具楔状牙1~2对。尾柄具3纵行向前倒钩棘,最下行短于上2行。背鳍2个,分离。第一鳍棘粗大。腹鳍1,短棘状。体侧具1黑色叉形大斑纹,眼部具1黑色横带。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鱼类。体长可达300毫米。因其体色艳丽,活泼好动,常做为水族馆观赏鱼。

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花蛤和腰蛤都属于贝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确是不同的品种,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一、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1、外观区别:花蛤学名菲律宾帘蛤,是蛤蜊的一种,外形略呈椭圆形,有白色、黄色、棕色、浅褐色、深褐色,有时带有放射线、条纹、大斑点或深褐色锯齿花纹。腰蛤就是油蛤,在上海称为腰蛤,也是蛤蜊的一种,壳有花纹、光滑,看起来油光发亮。两者相比,花蛤质地比较粗糙,贝壳比较薄,颜色和纹路更加丰富;而腰蛤质地光滑油亮,贝壳更加厚实,颜色和纹路比较单一。

2、味道区别:花蛤和腰蛤的肉质都比较紧实,吃起来有嚼劲,但是腰蛤吃起来味道更加鲜美。

二、腰蛤味道如何?

油蛤味道鲜美,脆嫩香甜,营养丰富,适合煲汤也适合清炒。它的营养特点是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铁、高钙、少脂肪。蛤蜊的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

三、花蛤和腰蛤多少钱一斤?

花蛤和腰蛤都是蛤蜊的一种,价格在9-20元/公斤之间。根据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2019年10月16日花蛤价格为:山东青岛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卖10元/公斤,山东省威海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卖9元/公斤,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批发市场卖20元/公斤。

白点杏蛤(大杏蛤)


[学名]: Amygdalum watsoni
[资源名称]: 白点杏蛤(大杏蛤)
[别名]: 瓦氏偏顶蛤
 
[形态特征]:
 
壳薄,半透明,近长椭圆形。两壳相等,前端细圆;后端宽圆,稍扁。背缘自壳顶至韧带末端较直且上斜,形成钝角后又弯向后缘;腹缘呈弧形。壳顶近前端。壳表光滑,淡黄色。生长线细密,无放射肋。壳内面白色,具珍珠光泽。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南沿海  
[地理分布]: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软泥底,用足丝与软泥等混合在一起筑巢而居。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其它用足丝与软泥等混合在一起筑巢而居 [生活区域]:用足丝与软泥等混合在一起筑巢而居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石蛤


名称石蛤

分类 动物部爬行类(含两栖类)
异名 山蛤、山青蛙、山蛤蟆、石蛤蟆(《兽医本草》)
来源本品为蛙科动物石蛤(Polypedates Schlegelii Guehtacr)或山蛤(Rana temporaria L.)等的全体或骨胳。

形态特征
石蛤系金袄子的近似种。体形狭长,头背及四肢上面多疣,腹面光滑。腿部近处有颗粒。背暗褐色而有淡色斑,脚有横纹,混交黑斑,大腿后方之上面具有同样之黑点。腹面白色,喉部有多数黑点,雄比雌黑点多。雄之舌根左右有叫囊,善鸣叫。趾具广蹼及吸盘,能爬行于斜峭岩石间。鸣声清脆可爱,可饲之作为玩品。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深山野岙的溪涧岩洞中,昼伏夜出,以小虫为食。我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

采制夏秋季捕捉。捕捉后鲜用,或去肚杂风干备用。

性能
味甘,性凉。清热解毒,退翳明目。

《兽医本草》:治牛眼上翳。

用量多作外用药,无一定用置。

附方
1. 石蛤骨1只(烧炭存性)、冰片6克(研成细末),吹入患眼(韶关《牛病诊疗经验汇编》)。

2. 石蛤骨、猫骨各少许(煅炭为末),冰片少许,吹入患眼(韶关《牛病诊疗经验汇编》)。又方:石蛤、蛇皮焙酥,加冰片研末吹入患眼(《中兽医疗牛集》)。

备注
本品有一种山蛤(Rana temporaria L.),体形较长,有暗褐色斑点,趾间有蹼,便于游水,民间常混合使用,亦有同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黑龙江茴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