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凹螺

中文名称黑凹螺

拉丁名称Chlorostoma nigerrima (gmelin)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Trochidae

中文属名凹螺属

拉丁属名Chloro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福建、广东沿海,海南岛文昌、琼海沿海。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坚厚,壳高22.3毫米,壳宽26.0毫米。纵肋较密,螺层约6层,下三层宽度、高度骤然增大,放射肋与生长纹较细,互相交错。壳棕黑色,底平,具纵走花纹和由壳面伸延至底部的肋痕。壳内具珍珠光泽,有几条邹襞,内唇基部具1-2个钝齿,有脐孔小而深,并被?胝部遮盖部分,厣角质。

生活习性
生活于中潮带以下的岩石间。海水/咸水生。

相关推荐

凹螺


中文名称 凹螺
拉丁名称 Chlorostoma argyrostoma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p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 Trochidae
中文属名 凹螺属
拉丁属名 Chlorostom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体中小型,低圆锥形,壳高20mm,壳宽30mm,壳质厚重。壳面黑灰色,底面色泽稍浅。螺层5、6层,各层宽度自上而下渐增大,体螺层与螺旋部高矮略等,缝合线浅,体螺层周缘膨展。螺肋较细而多,相接较密,按每一螺层左向纵行分布,胁间有狭沟。底面微隆,仅具5、6条环肋,肋间有许多细纵纹。螺轴凹斜,轴唇生有一个小齿,基部较宽;外唇厚实,内壁平滑,具银色光泽。脐部绿色,滑层亮泽,中央部内凹,未形成脐孔,仅为一个浅窝。
分布 中国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日本房总半岛(约位于35oN)以南海域。
生活习性 暖水性强,生活区较广,在珊珊礁发达的热带澎湖列岛海域和亚热带浙南、闽、粤和日本南部海域均有发现,栖于潮间带至20m水深岩礁底。

黑芋螺


中文名称 黑芋螺
拉丁名称 Conus marmoreus Linnaeus
生物代码 580050030180010040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狭舌目
拉丁目名 Stenoglossa
中文科名 芋螺科
拉丁科名 Conidae
中文属名 芋螺属
拉丁属名 Con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呈倒圆锥形,壳高77.5mm
壳宽43.1mm。螺旋部稍高出体螺层。在螺层的肩部上生有不少明显的结节状突起。肩部与缝合线之间有一条半圆形螺沟。贝壳黑褐色,满布较大的三角形白斑。壳表被有金黄色壳皮,壳口内面为淡粉红色。前沟宽短,后沟为一U形窦。
生活习性 生活在低潮线至数米水深的沙滩上或珊瑚礁。

黑瘤盾桑椹螺


中文名称 黑瘤盾桑椹螺
拉丁名称 Clypemorus humilis
生物代码 580050020140050002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蟹守螺科
拉丁科名 Cerithiidae
中文属名 石盾桑椹螺属
拉丁属名 Clypeomorus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壳锥形。壳高20.6mm,壳宽11.7mm。螺层9~10层。胚壳光滑常被腐蚀。壳面布满颗粒状突起组成的螺肋,体螺层有6条,各螺层为3条,肋间有细肋。壳口卵圆形,内为白色,具肋。内唇斜行,中部弯曲;外唇厚,边缘具齿缺。前沟短,缺刻状。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高潮区。

凹鼻鲀


中文名称凹鼻鲀

拉丁名称Chelonodon patoca (Hamilton-Buchan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凹鼻鲀属

拉丁属名Chelon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到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及福建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稍长形,头部粗圆,体背腹部均被小刺,鼻孔1个,前后缘具1个皮瓣突起,前鼻瓣小,呈尖叶状,后鼻瓣大,呈花瓣状,边缘具缺刻。背鳍9-10,臀鳍8-9,前方2鳍条不分支。胸鳍15-17,尾鳍截形,脊椎骨18-19。体背侧及侧上方黄褐色,具许多比眼稍小的圆斑或长圆斑,眼间隔处具黑色横带,胸鳍上方、背鳍基底及尾柄后部各具一大规则状的黑褐色横带,体侧下方黄色。

生活习性
肉食性,摄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等。海水/咸水生。

凹尾鮠


中文名称凹尾鮠

拉丁名称Leiocassis emarginatus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鮠属

拉丁属名Leiocassi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上、中游干流,上游支流皆产此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8-20;鳃把8;脊椎骨39-40。体长为体高的4.6-6.1倍,为头长的4.2-4.5倍,为尾柄长的5.0-6.2倍,为尾柄高的10.9-13.3倍,为脂鳍长的4.3-4.8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的2.9-3.0倍,为背鳍基部末端至脂鳍起点距离的4.7-5.2倍。头长为吻长的2.7-3.0倍,为眼径的7.1-7.7倍,为眼间距的2.6-2.8倍,为背鳍刺长的1.7-2.2倍,为胸鳍刺长的1.7-2.1倍,为上颌须长的1.5-1.9倍。体长,背鳍后稍侧扁。口下位,横裂。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吻近圆锥形,稍突出,上唇厚。眼小,侧上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较细,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末端达鳃膜。鳃孔宽阔,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肩骨显著突出,位于胸鳍之上方。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臀鳍起点的垂直距离。背鳍刺光滑。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背鳍刺、胸鳍刺几乎等长。胸鳍长,其最长鳍条达胸、腹鳍基部间距的2/3处。脂鳍基等于或稍长于臀鳍基。腹鳍末端接近臀鳍。尾鳍内凹,尾鳍中部鳍条约等于其最长鳍条的2/3。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倍以上。体呈黄色,有不规则的黑斑块,背鳍、臀鳍和尾鳍为灰黑色,腹鳍浅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凹鳍鲬


中文名称凹鳍鲬

拉丁名称Kumococius detrusus (Jordan et Seale)

异名Kumococius rodericensis (Cuvier, 182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六线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Hexagrammoidei

中文科名鲬科

拉丁科名Platycephalidae

中文属名凹鳍鲬属

拉丁属名Kumococ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中国,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平扁,向后渐圆锥状,头平扁,背面及两侧棘棱发达,头每侧有2纵棱,眶睛棱等具棘突,背面无锯齿状和颗粒状突起,眼中大,上侧位,眼无皮质突起,虹膜肛向瞳孔背侧发出一圆形大突起,前鳃盖骨有3棘,鳃盖骨2小棘,间鳃盖骨有皮瓣,体被栉鳞,侧线鳞有1小管,仅前端数鳞各有1小棘,背鳍2个,分离,Ⅸ,11,第二鳍棘短于第三鳞棘,臀鳍基底稍长于第二背鳍基底,有12鳍条,胸鳍短圆,后缘凹入,腹鳍亚胸位,尾鳍圆形。胸鳍18-20,侧线鳞46-55,鳃耙2+(6-9),前鼻孔无皮瓣,前鳃盖骨最上的棘十分延和,最下的棘退化。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北方凹指招潮


[学名]: Uca(Deltuca) dussumieri(Thalassuca) borealis
[资源名称]: 北方凹指招潮
 
[形态特征]:
 
雌、雄蟹的甲壳及步足颜色呈灰至褐色调,雌蟹的一对小螯灰白色,雄蟹大螯的掌节、不动指为鲜艳的黄色,掌节密布着疣状颗粒,而大螯的可动指是白色,整只大螯脚颇似老虎钳形状。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原产地区]:我国南海海岛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世界广泛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的沙地或石缝中,穴居生活。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其它

凹鳍裸绒鲉


中文名称凹鳍裸绒鲉

拉丁名称Ocosia fasciata Matsubar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前鳍鲉科

拉丁科名Congiopodidae

中文属名裸绒鲉属

拉丁属名Ocos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中国。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眼中大,体裸露无鳞,背鳍起点在眼中央上方,有14-16鳍棘、8-10鳍条,背鳍鳍棘间的鳍膜的凹刻有或无,第四鳃弓后方无鳃裂。无鳔。吻背部明显凹入,背鳍鳍棘间的鳍膜不形成深的凹刻。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枣螺


中文名称 枣螺
拉丁名称 Bulla vernicosa Gould
生物代码 58006002005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头楯目
拉丁目名 Cephalaspidea
中文科名 枣螺科
拉丁科名 Bullidae
中文属名 枣螺属
拉丁属名 Bu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高41.3mm,壳宽32.3
mm。螺旋部卷施凹陷入体螺层内,壳顶中央形成一个深凹的小穴。体螺层膨胀。壳表白色,饰有黄褐色小斑纹,有时这些斑纹聚集形成3~4条不太明显的暗色横带。生长线精细而明显,常密集成皱褶。壳口稍高出壳顶,上部狭,底部宽而圆。壳口内面白色。
生活习性 暖海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附近珊瑚礁间沙质海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吻鱵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