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珠核果螺

[学名]: Drupa musiva
[资源名称]: 镶珠核果螺
[形态特征]:
 
壳呈纺锤形,螺层6层,螺旋部高,缝合线浅。壳面黄褐色,具紫黑色和红褐色互相交替排列的粒状结节,结节在螺旋部每层有2环列,体螺层有5~6环列,结节间有细密的螺肋。壳口长卵圆形,外唇下方略向外翻折,内缘具粒状齿4、5枚。内唇下部与绷带共形成假脐。前沟短,后沟呈缺刻。厣角质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越南、马来半岛、菲律宾等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或岩礁中。

相关推荐

粒核果螺


中文名称 粒核果螺
拉丁名称 Drupa granulata(Duclos)
生物代码 580050030010060010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狭舌目
拉丁目名 Stenoglossa
中文科名 骨螺科
拉丁科名 Muricidae
中文属名 核果螺属
拉丁属名 Drup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呈橄榄形,壳质坚厚。壳高17.2
mm,壳宽12.3mm。壳面灰白色。螺层约为6层。每一螺层中部有一环列发达的结节状突起。体螺层具突起5列。壳口内面灰色。外唇内缘有小齿4枚;内唇下部有3个细弱的褶襞。厣角质。

生活习性 暖海种,生活在潮间带高潮区的岩礁或珊瑚礁间。

珠母核果螺


[学名]: Drupa margariticola
[资源名称]: 珠母核果螺
 
[形态特征]:
 
壳呈长纺锤形,螺层约7层,螺旋部高,缝合线浅,肩部明显,肩角具结节突起。壳面黑褐色,纵肋发达,螺肋较细由半管状鳞片作覆瓦式组成。壳口小,外唇厚有齿状缺刻,内缘具5~7枚粒状齿;内唇有2、3个粒状齿,下端下绷带共形成假脐。厣角质。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海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洲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匍匐生活于潮间带岩礁底。

珠带拟蟹守螺


中文名称 珠带拟蟹守螺
拉丁名称 Cerithidea cingulata(Gmelin)
生物代码 58005002013001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汇螺科
拉丁科名 Potamodidae
中文属名 拟蟹守螺属
拉丁属名 Cerithide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壳锥形,壳高30.0mm,壳宽11.5mm。螺层约15层。螺旋部高。每层具3条串珠状螺肋。体螺层上有9条螺肋,靠缝合线的一条为串珠状。壳黄褐色。每层中部具一条紫褐色色带。体螺层腹面左侧有一纵肿脉,外唇扩张。前沟短,厣角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泥滩。

珠赤鮨


中文名称珠赤鮨

拉丁名称Chelidoperca margaritifera Web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赤鮨属

拉丁属名Chelidoper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菲律宾,新几内亚至日本、中国一带,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被弱栉鳞。口中大,下颌微突出,无辅上颌骨。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无犬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鳃盖骨具2棘。鳃盖条7。背鳍连续,具渚缺刻,X-10,臀鳍Ⅲ-6。尾鳍截形或上叶延长。侧线在体前部几呈直线。在尾柄处微弯曲,椎骨10+14。其侧线上鳞2-1/2,尾鳍上叶不延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珠斑鮨


[学名]: Sacura margaritacea
[资源名称]: 珠斑鮨
[别名]: 珠櫻鮨,珠斑花鱸,红鱼.
 
[形态特征]:
 
雄性最大体长:13.0 cm ,雌性最大体长:10 cm 體橢圓形,側扁而略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5倍。頭短於體高,後頭脊甚高,兩眼間隔區隆起而略窄於眼徑。眼大,長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舌上無齒。鰓耙數10-13+23-26。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26-30。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軟條16-18,第III硬棘及第3軟條延長如絲;臀鰭硬棘III枚,軟條7;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延長,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及後眼眶長;尾鰭深叉形,雄魚上下葉延長如絲。頭部及體側玫瑰紅色;體側散佈許多白斑點。雌魚背鰭第VII-X間具一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中国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西北太平洋,中国,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15 - 50 m具群游性,日间觅食於水层中,以浮游生物为食

联珠蚶


中文名称联珠蚶


拉丁名称Mabellarca consociat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蚶目

拉丁目名Arcoida

中文科名蚶科

拉丁科名Arcidae

中文属名珠蚶属

拉丁属名Mabellar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80米左右的浅海,多在水深20-40米之间的泥质沙底;本种在我国仅发现于南海,为南海近岸底栖拖网常见种类。本种还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

形态特征
贝壳呈长卵形,相当凸,两壳相等,壳质较薄,但坚固。壳高19.7毫米,壳长29.1毫米,壳宽18.7毫米。壳顶部略突出,壳顶小,位于偏前方,两壳顶距离不甚远;韧带面不很宽,韧带随年龄增长而向前伸长。贝壳前端短,后端稍长,两端末缘均为圆形;背部直、短,前、后端均显棱角。壳表约有24-26条放射肋,肋上具有规则的小结节,肋在壳的上部很凸,向下逐渐扁平;壳面灰白色,被棕色或黄棕色表皮,表皮在贝壳上、中部易脱落,肋间隙生有整齐的毛状物。壳内面灰白略带淡黄色,边缘有锯齿状突起,并可清楚的见到与壳表放射肋相对应的肋和沟;铰合部直,约有50个左右直立的小齿,其大小近乎相等;前闭壳肌痕较小,圆形,后闭壳肌痕大,长方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珠星滩头鱼


中文名称 珠星滩头鱼
拉丁名称 Leuciscus hakonensis Gunther
英文名称 Japanese dace
地方名称 冬狗子,黄盖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雅罗鱼属
拉丁属名 Leuciscus Cuvier,181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7;臀鳍条III-7~8;鳃耙13~16。侧线鳞77~85枚;背前鳞31~36(33.6)。下咽齿2行,2o4~4(5)o2,椎骨4+42~45+(4+44)。
体长为体高的4.1~4.5(4.3)倍,为头长的3.8~4.4(4.1)倍,为尾柄长的4.5~6.2(5.3)倍,为尾柄长的9.3~11.1(10.1)倍。头长为吻长的2.6~3.0(2.8)倍,为眼径的5.5~6.5(6.0)倍,为眼间距的2.4~3.1(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2(1.8)倍。

体长而稍侧扁,腹部圆。头长而尖,似圆锥状,略呈扁圆椎形。吻皮突出于上颌,口亚下位,近似马蹄形,前缘微突。下颌前端尖圆,下叶细窄,唇厚。咽齿不对称,外行侧扁,末端尖钩状。鳞边缘附有刺突,鳞无底基辐射线。头侧舌觉管的眼后连管与前鳃盖下颌管不相连,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相似,腹鳍起点位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叉型,末端尖。鳔2室,后室为前室2.2倍。肠长为体长1.1倍。腹膜为灰黑色。体色背部苍黑色,腹部白色,在生殖期体侧有3条橘红色纵带,侧线上方有1条自眼后至尾鳍基底,侧线下方自上颌至臀鳍前,第3条则较细且短。雄鱼自头背向后遍布追星,大而显著,一般15~17列,雌鱼追星较小且少。


生活习性 属溯河性洄游鱼类,在海湾近岸区半咸水水域生活,性成熟后,从日本海溯河生殖,幼鱼在秋季降河。产卵期为4月10日~5月上旬,产卵水温7~14℃。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