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衣笠螺

中文名称 光衣笠螺
拉丁名称 Onustus exuta(Reeve)
生物代码 580050020270010002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腹足纲
中文目名 Gastroroda
拉丁目名 中腹足目
中文科名 Mesogastropoda
拉丁科名 衣笠螺科
中文属名 Xenophoridae
拉丁属名 衣笠螺属
分布类型 Onustus
形态特征 海水,半咸水
分布 壳低圆锥形。壳高18.4mm,壳宽38.0
mm。螺层约9层。缝合线浅。每层边缘向外延伸出呈三角状的薄片。壳面淡紫褐色,具斜形波状细纹,生长纹明显,呈鳞片状。壳底中央凹陷呈碟状,具放射纹。壳口斜。脐孔深,呈漏斗形。厣角质。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沙泥质海底。

相关推荐

笠帆螺


[学名]: Calyptraea morbida
[资源名称]: 笠帆螺
[形态特征]:
 
壳呈笠形,质稍薄。壳形常随附着物而变化。贝壳上中部突如伞。壳顶位于中央。壳面光滑、黄白或淡棕色,同心生长线细。壳口近圆形,与贝壳等大。内隔板呈牛角状,以其右侧边缘向下方斜附壳内。肌痕近三角形,在隔板前方。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海南、台湾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附着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石或其他贝壳上。

衣蚶蜊


中文名称 衣蚶蜊
拉丁名称 Glycymeris uestita(Dunker)
生物代码 580020030030010005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蚶目
拉丁目名 Arcoida
中文科名 蛤蜊科
拉丁科名 Mactridae
中文属名 蛤蜊属
拉丁属名 Glycymeri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小,近圆形,且扁。壳高38.3
mm,壳长42.7mm,壳宽23.0mm。壳顶位于近背缘中央。壳表具有许多扁平的放射肋,肋上有条纹,肋沟浅且狭。壳表面被有淡褐色的壳皮,壳皮上有短小的毛。壳面颜色、花纹多变。壳周缘具有细小边缘齿。

光魟


中文名称 光魟
拉丁名称 Dasyatis laevigatus
英文名称 Yantai stingra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鲼形目
拉丁目名 Myliobatiformes
中文科名 魟科
拉丁科名 Dasyatidae
中文属名 魟属
拉丁属名 Dasyat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亚斜方形,前缘斜直,在眼的外侧处微凹,与吻端成60度;前角和后角均圆形;体盘宽比体盘长1.2~1.3倍,最宽处约在体盘的前半部。吻中长,吻长等于体盘长2/9,吻端尖而稍突。眼大,突起,眼笃比喷水孔稍大或相等;约等于眼间隔2/3;眼间隔宽平,约等于吻长1/2。前鼻瓣连合为长方形口盖,伸达下颌,后缘平直,细裂;后鼻瓣前部不分化,为一椭圆形入水孔。口小,平横,波曲;上颌中部凸出,两侧凹入,下颌中部凹入,两侧凸出,口前吻长为口宽的2.4~2.7倍;腭膜发达,圆形凹入,后缘细裂;口底中部具著乳突3个。牙细小,平扁铺石状排列;齿头低平圆钝(雌体)或细尖向后(雄体);上颌牙每行约40余个。喷水孔椭圆略带斜方形,紧位于眼后,前缘伸达眼后缘下方,前缘里侧具一皮膜,能开闭。鳃孔5个,狭小,距离和大小相等,最后鳃孔间的距离约为第三鳃孔宽的3.5倍。
腹鳍近长方形或方形;雄厚体腹鳍的前缘和后缘平直,里缘短而分明,鳍脚宽扁,后端圆钝;雌体的腹鳍宽大,前缘平直,后缘与里缘连合呈广圆形,里缘不分明。尾较短,尾长约为体盘长的1.4~1.8倍;前半部宽扁,后半部细长如鞭,具上下皮膜,上皮膜较短,始于尾刺端部之后,约与尾刺等长;下皮膜较宽而长,约等于尾长2/5。

体光滑,长大的雌雄体均无结刺。

背面灰褐带黄色,隐具不规则暗色斑纹;眼前、眼下及喷水孔上侧白色(新鲜时黄色)腹面胸鳍和腹鳍的边缘区域灰褐带黄色,中间区域白色,有时具不规则的灰褐色斑块,尾的前部灰褐色,后部暗褐色,隐具浅色横纹。


生活习性 暖温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质近海海域。常半埋藏于泥沙中,尾刺基部 具素腺,被刺伤后疼痛难忍。

光石蛏


中文名称光石蛏


拉丁名称Lithophaga tere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石蛏属

拉丁属名Lithophag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水性种。广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海。如北自日本本州以南,至马来西亚,加罗林;西自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东至澳大利亚等地极普遍。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南部沿海。垂直分布自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20米的浅海底。

形态特征
贝壳稍大,一般壳长105.0毫米,高21.6毫米,宽20.0毫米。壳质较薄,壳形细长,多呈圆柱形。壳顶圆,近前端。壳面较凸,呈深紫褐色,光滑具光泽。生长纹细密,不规则。自壳顶至后腹缘的三角形平面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细垂线。壳内面多呈灰蓝色或近白色,一般肌痕不明显;铰合部无齿;韧带细长,褐色。外套缘无触手,水管稍发达。前闭壳肌细长形;后闭壳肌较小,椭圆形。足丝细软,不发达。

生活习性
营穴居生活,多穴居于珊瑚礁、石灰石及较大的贝壳中。它以壳前方的外套腺分泌一种酸液腐蚀石灰质,不断增大洞穴而穴居其中,水管伸出洞口摄食和排泄。

海水/咸水生。

半圆粗衣蛤


中文名称 半圆粗衣蛤
拉丁名称 Beguina semiorbiculata
生物代码 580020080010030001
英文名称 Beguina Semiorbiculata
(Linnaeus)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真瓣鳃目
拉丁目名 Eulamellibranchia
中文科名 心蛤科
拉丁科名 Carditidae
中文属名 粗衣蛤属
拉丁属名 Beguin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长卵圆形,或近半圆形。壳高89.4mm,壳长54.2mm,壳宽37.7mm。壳质坚厚。壳顶略突出。背缘弓形,腹缘平,中央微凹。韧带细长,约占壳长的1/2。壳表面栗褐色,腹缘前部白色。壳面生长轮明显,且具细的放射肋。贝壳内面大部为褐色,部分白色。铰合部具主齿2技,前主齿短,后主齿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马蹄形。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浅海有珊瑚的海底。

衣硬篮蛤


[学名]: Solidicorbula tunicata
[资源名称]: 衣硬篮蛤
[形态特征]:
 
壳厚,壳高与壳宽近相等。两壳不等,左壳较右壳小。壳的前缘圆,后端尖瘦,左壳后端有舌状的水管板。壳面呈灰白色,有壳皮;生长线粗细不等,隆起。壳内面灰白色,周缘有橙黄色的镶边。铰合部具灰白色主齿1枚。前闭壳肌痕梨形,后闭壳肌痕椭圆形。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海  
[地理分布]: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至浅海泥沙底。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其它埋栖 [生活区域]:埋栖
[主要用途]:其它

光唇鳗


中文名称光唇鳗

拉丁名称Xyrias revulsus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鳗鲡目

拉丁目名Anguil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鳗鲡亚目

拉丁亚目名Anguilloidei

中文科名蛇鳗科

拉丁科名Ophichthidae

中文属名光唇鳗属

拉丁属名Xyr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东海;日本。

形态特征
各部齿同大,两颌齿4-5行,齿尖,排列不甚规则,呈宽带状。口裂大,延伸至眼后,口大,吻短,体淡褐色,有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光鳞鲨


中文名称光鳞鲨

拉丁名称Nebrius macrurus (German)

英文名称tawny nurse shark

异名Nebrius ferrugineus (Lesson, 183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须鲨目

拉丁目名Orectolobiformes

中文科名须鲨科

拉丁科名Orectolobidae

中文属名光鳞鲨属

拉丁属名Nebr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我国南海,及印度洋、红海和澳大利亚。

形态特征
具鼻口沟和鼻须,齿具数齿尖,几等大,齿无较大的中锋,仅1-2行在使用。喷水孔小、底栖。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光唇蛇鮈


中文名称 光唇蛇鮈
拉丁名称 Saurogobio gymnocheilus Lo,Yao et Chen
英文名称 smoothlip longnose gudgeon
地方名称 船钉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蛇鮈属
拉丁属名 Saurogobio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42~48;下咽齿1行,5~5,顶端呈钩状,鳃把不发达,呈乳头状突,内侧14~16;脊椎骨37。体长为体高的5.0~6.5倍,为头长的4.8~5.4倍,为尾柄长的6.2~7.6倍,为见柄高的12.6~15.4倍。头长为吻长的2.5~3.0倍,为眼径的3.7~4.0倍,为眼间距的3.9~4.9倍,为尾柄长的1.2~1.5倍,为尾柄高的2.4~2.9倍。体细长,略呈圆筒形,腹部画而稍外突。头长一般大于体高。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薄,上下唇无明显的乳头状突起,下唇沟中断。吻圆钝。两鼻孔间隔处无凹陷。目须1对,长度略小于眼径。眼中等大。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距离比至尾鳍基为近。胸鳍不达腹鳍,后缘较整齐。臀鳍短,起点至肛门的距离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约相等。胸部无鳞。侧线直。鳔2室,前室包于圆形骨囊内,后室小,露于囊外。腹腔膜灰白色。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轴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一黑色纵带,并有不清晰的黑色斑点。各鳍为灰白色。

长钻光鱼


中文名称长钻光鱼

拉丁名称Gonostoma elongatum Gunther

英文名称longtooth anglemouth, elongata poathol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钻光鱼科

拉丁科名Gonostomatidae

中文属名钻光鱼属

拉丁属名Gono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在各大洋,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较大,口大,伪鳃如存在,也不大发达。上颌骨上有细长的牙齿,其间夹有一些小的牙齿;腭骨、翼骨有齿;舌齿有或无。鳞如存在,易脱落。具尾上腺和尾下腺。臀鳍起点与背鳍相对,或稍前于背鳍起点,背脂鳍有或无,肛门位置较接近臀鳍。腹鳍起点明显位于背鳍起点的前方,峡部发光器有或无,有颏区发光器及前下侧发光器。鳃盖发光器2-3;有时还有一些次发生器。前下侧发光器13-15,脊椎骨37-40。有脂鳍,每一颏部发光器和围眶发光器都围有发光腺体,前躯下腹发光器14-16,围眶发光器1,颏部发光器3,鳃盖条发光器8-9,后躯下腹发光器4-6,臀尾下腹发光器21-23,下腹发光器41-43,尾上腺1-2,尾下腺1;背鳍12-15,臀鳍起点前于背鳍起点,有鳍条28-32,胸鳍下侧位,10-13鳍条,腹鳍腹位,7-8鳍条;鳃耙18-21;体黑色,体侧微带银色,鳍深色,有一些小黑斑,尾鱼等于头与躯干部合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9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