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养殖大黄鱼的日常管理

在鱼苗阶段,由于个体较小,所使用的网箱网目也较小,经过一段时间后,因大量生物附着会使网眼堵塞,妨碍了网箱内外的水体交换,时间一长会造成缺氧;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生物生长快,40~ 50目的网箱3~5天左右即会堵塞。因此,应经常洗网,以确保网箱内外的水交换。通常在夏季高温季节,40目的网箱3~5天、20目的网箱5~7天、12目的网箱8~10天就需换洗一次。5~6毫米较大网眼的无节网箱,一般15天左右也需清洗一次。

结合网箱的换洗,应及时对鱼苗进行分级饲养,将不同大小的个体分开、分箱饲养,以防相互残食。为防止苗种在换箱过程中引起损伤及杀灭其他病原体,换箱时可用抗菌素等对鱼体进行消毒。鱼体活力下降、刚摄食完时及潮流较大时不宜换箱。

要经常检查网箱有无破损、移位,鱼的摄食及活动是否正常等,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救。若无特殊原因,发现苗种不上浮抢食、又听不到声响时,应考虑到是否有破箱逃鱼及发病等问题发生。为防止鱼苗外逃及水鸟的侵袭,网箱上应加设网箱盖。

此外,还应每天测量水温、盐度、透明度、溶氧等理化因子,并做好记录。

相关阅读

箱养殖大黄鱼的饵料及其投喂


大黄鱼是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过人工驯化,可以摄食各种人工饲料,而且生长良 刚入箱的鱼苗,可投喂肉糜(鱼、虾、贝肉)、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糠虾、大型的冷冻 足类等。体重达到25克以后的鱼种阶段,开始直接投喂切碎的鱼肉块。如果养殖海区附近的 足类、糠虾等可作为饵料的生物资源较丰富时,可在晚上使用灯光诱集,供鱼摄食。为促进生长和有效防病,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药物、鱼油等。

投饵率因鱼的生长阶段及季节不同而异。全长不足30毫米的鱼苗阶段,在水温20度以上时, 日投饵率可达100%;随着鱼苗的生长, 日投饵率逐渐降低,全长160毫米左右的鱼种,在12月,水温14仁左右时的日投饵率为4%左右;在夏季高温季节,为防止鱼种发病, 日投饵率也不宜太高,可掌握在4%~ 5%左右。

大黄鱼的摄食速度较慢,摄食量也较小,应根据这些特点做好投饵工作。一般原则是少量多次,缓慢投喂。全长30毫米以内的鱼苗, 日投饵总量分6~8次投喂,以后可逐渐减少投饵次数。至越冬前的12 月底,投饵次数可减少至每天2次,阴雨天每天一次。鱼苗在早晨及傍晚摄食较好,可在这段时间内多投些,投喂的时间也可缩短;相反,中午阳光较强时,鱼苗一般下沉,不上浮抢食,此时投饵可少些,投喂时间适当延长。

为驯化鱼苗集中上浮抢食,在每次投饵前,可通过声响训练,使其产生条件反射。投饵时,先在鱼群处快投,待大批鱼苗下沉时,再在四周继续少量投喂,让体弱及小个体抢食能力差的鱼苗也能得到食物。有时因气候因素,鱼苗仅在水的中层摄食,应根据往日的投饵量,坚持照常投喂。鱼种阶段的鱼,在摄食时会发生咯、 咯的声音,因此,当鱼种不上浮抢食时,也可以根据声响来掌握投喂量。当网箱内的水流速较急时,暂时不宜投饵,否则饵料会随水流流失,造成很大浪费。

大黄鱼仔稚鱼饲养管理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要保持水质的清洁,每天用虹吸管吸除池底的残饵、粪便、死苗及其他杂 物。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吸污一次。每次吸污时,出水管外要用密目网袋滤出死鱼,并记数,以此掌 握死鱼情况及池内鱼苗的密度变化情况。整个培育过程中,可采取换水或间断性流水方式更换新水,在 小水体高密度培育仔稚鱼时也可采取连续微流水方式;大水体低密度培育时,一般为静水培育,结合每 天的吸污而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20%~30%;10日龄以后,若密度较大,水质较差,可考虑 间断性流水;稚鱼阶段的日换水率为50%~60%;幼鱼培育阶段的换水率为每日100%。

其次是每天定时向培育池内补充小球藻液,使池水中小球藻的密度呈10万~30万个/毫升,呈微绿 色。在池中投放小球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水体透明度,防止鱼苗因趋光而在局部集 中;二是小球藻为植物,可通过其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三是降低水体的氨氮水平,消除其对鱼类的 毒害影响;四是作为所投喂的轮虫的饵料,增加轮虫的营养价值。

最后是每天要进行仔稚鱼的观察和必要的测定,如鱼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池中活饵的数量变 化、死鱼情况、测量水温、盐度、pH值 、溶氧量、氨氮含量、光照强度等理化因子的变化,并详细记 录,以便于发现问题时总结分析,及时采取措施。

大黄鱼亲鱼的选择


亲鱼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捕捞海区已达性成熟的;二是将捕捞于海区未成熟的,经人工 培养至性成熟的;三是采用人工养殖至性成熟的。目前已能够按苗种生产量的要求,人工培育 出所需量的亲鱼供育苗生产的需要,来源充足,培育周期短,又能节省开支,在育苗生产中的效果也较好。

选择亲鱼的标准为体形均称、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活动正常的个体。若从养殖鱼群中选 择,除达到上述要求外,雌性个体应达2龄以上、体重800克以上,或3龄个体、体重1200克以上;2龄雄 性个体体重400克以上,或3龄个体体重600克以上。因作为人工催产用的符合要求的天然亲鱼很难满足 数量上的要求,一般提前数月乃至一年,将采捕到的体重50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人工培育,待达到上述 要求后再使用。在培育过程中,需雌雄分池单独饲养。

大黄鱼越冬前的准备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每个网箱中的鱼种分别达到不同规格和不同密度。为准确掌握鱼种的规格、 数量和生长状态,为越冬工作做好准备,应在越冬前对所有网箱中的鱼种进行全面清点和选别,并按了 同规格与相应的密度,进行拼箱或分箱。

越冬期间,鱼的摄食量大大下降,但整个冬季体能消耗只能依靠越冬前体内所积累的营养。因此, 应在越冬前进行强化培养,保证鱼种的体质健壮,并在体内积蓄足够的脂肪,达到顺利越冬的目的。强 化培育一般需1~1.5个月,所用饲料的质量要好,并富含脂肪等能量物质。

越冬前要认真检查网箱设施的安全性,发现移位、破损等问题应及时修补。同时,根据拼箱、分箱 过程中所发现的鱼病情况,在越冬前做好治疗工作。

岱衢族大黄鱼


98年、99年采用天然亲鱼,00年后采用养殖亲鱼。亲鱼来源于持有国家发放的大黄鱼生产许可证的原种场或良种场,雌、雄配比2:1,数量50尾以上,允许使用到6龄。海区网箱培育,饲料用鲜活鱼、虾肉、贝肉、沙蚕和配合饲料。环境条件、饲料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水温低于15℃时移入室内越冬,培育池应安静且保温性能好,每口培育池面积40 m2,方形或圆形,平均水深在1.5 m以上。
人工育苗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规定。水温18-28℃,盐度23-30,pH值7.8-8.2,溶解氧≧4mg/L,氨氮≦0.3mg/L,光照要有充足的漫射光,避免直射光,光照强度为500-2 000 lx。育苗室应配有遮光幕和聚乙稀薄膜,使室内光线可调,且保温性能好。催产采用激素诱导法,亲鱼性腺成熟指数(GS1)达20%时,用丁香酚麻醉后,从胸鳍基部注射激素,常用激素为鲤鱼脑垂体(LRH-A3),单用剂量50-100 IU/kg,或与DOM+SGARH混用。雌、雄配比1:1放入产卵池,连续充气,定时冲水以刺激亲鱼产卵。
受精卵呈分离浮性,球形,卵径450-365 um,金黄色油球直径350um左右,规格为70-80104粒/kg。孵化用水泥池静水孵化法,水温18-24℃,盐度23-30。防止阳光直射,定时添加新鲜过滤海水。散气石分布为1个/ 1.5m2,微充气(0.7-1.0 L/min ),使卵在水中上下缓慢翻动为宜。定时停气虹吸沉底的坏卵和污物,经27-42h后孵化。
培育水温20-28℃,盐度22-32,溶解氧5mg/L以上,氨氮0.2mg/L以下。应连续充气,散气石分布为1个/2m2。每天换水,并在换水前用虹吸管吸去池底的残饵、死苗、粪渣及其他杂物。仔鱼期放养密度2.4-0.8104 尾/m3,稚鱼期放养密度0.6-0.3104 尾/m3,幼鱼前期放养密度0.2-0.1104 尾/m3。
鱼苗在室内水泥池中培育至全长20mm以上时,可移到海区网箱中继续进行培育,直至全长30mm为止。质量要求鱼苗大小规格整齐,全长30mm以上,无伤、无病、无畸形,游动活泼。

大黄鱼的种群及分布洄游


我国沿海存在3个大黄鱼种群,它们在形态、寿命、种群结构、分布区和资源数量上都有明显差 异。分布于雷州半岛以东的 洲族的寿命最短,雌性约9龄、雄性约8龄,数量最小,种群结构也最简 单。分布于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沿海的 巨族,包括吕四、 大目、猫头洋的生殖鱼群寿命最长, 雌性约19~30龄、雄性约15~25龄,数量最多,种群结构也最复杂。分布于闽、粤沿海的闽-粤东族, 包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的主要生殖鱼群则介于两者之间。

产卵结束后,就近分散于岛屿、河口及产卵场外围,8~10月除少数秋宗大黄鱼产卵外,大部分鱼 群已处于索饵阶段,没有明显的 游路线,直到冬季,分别进入各越冬场越冬。 南海大黄鱼的分布面较广,但仅在雷州半岛以东、湛江口外一带,相对比较集中,洄游路线不明 显,仅随季节变化作深水区和浅水区之间的移动。春季产卵期在2~4月,冬季产卵期在10~11月。

越冬场处于冷、暖水交汇处,水温9~11度,盐度33左右;产卵场偏靠大陆,水深不超过20 米,水色混浊、潮流较急的海区,春宗产卵的鱼群处于海水升温过程中,秋宗产卵鱼群则处于降温过程 中,以 巨洋春季产卵场为例,产卵水温为16~24度,盐度13~17,流速2~4海里/时,最高可达6海里/时。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


主要病症与危害

此病的病原体为鲫贝尼登虫,属单殖吸虫类,主要危害网箱内的鱼种。此病原体用后固着 和前吸盘吸附于鱼体上,以鱼体上皮细胞、粘液及血液为食。鱼体大量寄生病原体时,分泌的粘液增 多;烦躁不安,狂游,或身体在网箱上摩擦而导致皮肤损伤,继而感染细菌;重症者不摄食,最终 会溃疡死亡。诊断时可用淡水浸泡,其病原体呈透明的虫体,呈白色沉淀。

防治方法

用淡水浸泡鱼体5~10分钟,虫体即可死亡脱落,而虫卵要浸泡20分钟后才会死亡;或用50010-6 的福尔马林浸洗4分钟,或用25010-6的福尔马林浸洗10分钟。为防止交叉感染,可在浸泡的淡水中讹 入适量抗菌素。

大黄鱼的生活习性及食性


大黄鱼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0~32度,最适生长温度为18~25度。当水温降到14度时减少摄食, 15%以上开始摄食,18度以上摄食旺盛,而当温度上升到30仁时又明显下降。生存的适宜盐度范围为 24.8~34.5,最适盐度范围为30.5~32.5。盐度过低会影响其群体移动。当沿岸的春汛期间降雨量过大,海区盐度降低时,生殖鱼群会为了追随适合的盐度而离开以往相对固定的产卵场。海水盐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受精卵的孵化。实验表明,在20.2以下的较低盐度条件下,会影响到受精卵的垂直分布,盐度在16.3以下或32.5以上时,也不利于胚胎发育。

天然海水的pH值一般较稳定,为7.85~8.35;溶氧量一般为4毫克/升以上。人工养殖条件下,海水的各水质因子易变动,当超出其适宜范围时,会引起鱼的不适,甚至会引发病害及死亡。因此,在人工养殖时,应特别注意水质的变化。

大黄鱼的食性较广,食饵种类可达百种。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小型鱼类,如龙头鱼、黄鲫、皮氏叫姑鱼、带鱼幼鱼等,此外还有虾蟹类、头足类、水螅类、多毛类、海星类和腹足类等类群近100种,较重要的有20种,其中前两类的重量比最大,分别占68.7%和29.0%,食物个体长度一般为10~100毫米。

体长为3~6毫米的仔鱼在卵黄囊消失前一段时间内进行混合营养,以后摄取外界食物,按食物的重量比排列,主要食物为小拟哲水蚤、日本大眼水蚤、磷虾原水蚤幼体、多毛类海稚虫科幼虫、圆筛藻、有机碎屑、瓣鳃类幼体等。摄食个体平均长度0.78毫米。摄食率平均达68.9%,胃平均饱满指数为 41.4% 。

体长为6~16毫米的稚鱼的食物组成为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磷虾幼体等,食物个体的平均体长为)68毫米,摄食率平均90%以上,胃饱满系数低于仔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73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嘴鳄口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