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养殖大黄鱼的饵料及其投喂

大黄鱼是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过人工驯化,可以摄食各种人工饲料,而且生长良 刚入箱的鱼苗,可投喂肉糜(鱼、虾、贝肉)、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糠虾、大型的冷冻 足类等。体重达到25克以后的鱼种阶段,开始直接投喂切碎的鱼肉块。如果养殖海区附近的 足类、糠虾等可作为饵料的生物资源较丰富时,可在晚上使用灯光诱集,供鱼摄食。为促进生长和有效防病,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药物、鱼油等。

投饵率因鱼的生长阶段及季节不同而异。全长不足30毫米的鱼苗阶段,在水温20度以上时, 日投饵率可达100%;随着鱼苗的生长, 日投饵率逐渐降低,全长160毫米左右的鱼种,在12月,水温14仁左右时的日投饵率为4%左右;在夏季高温季节,为防止鱼种发病, 日投饵率也不宜太高,可掌握在4%~ 5%左右。

大黄鱼的摄食速度较慢,摄食量也较小,应根据这些特点做好投饵工作。一般原则是少量多次,缓慢投喂。全长30毫米以内的鱼苗, 日投饵总量分6~8次投喂,以后可逐渐减少投饵次数。至越冬前的12 月底,投饵次数可减少至每天2次,阴雨天每天一次。鱼苗在早晨及傍晚摄食较好,可在这段时间内多投些,投喂的时间也可缩短;相反,中午阳光较强时,鱼苗一般下沉,不上浮抢食,此时投饵可少些,投喂时间适当延长。

为驯化鱼苗集中上浮抢食,在每次投饵前,可通过声响训练,使其产生条件反射。投饵时,先在鱼群处快投,待大批鱼苗下沉时,再在四周继续少量投喂,让体弱及小个体抢食能力差的鱼苗也能得到食物。有时因气候因素,鱼苗仅在水的中层摄食,应根据往日的投饵量,坚持照常投喂。鱼种阶段的鱼,在摄食时会发生咯、 咯的声音,因此,当鱼种不上浮抢食时,也可以根据声响来掌握投喂量。当网箱内的水流速较急时,暂时不宜投饵,否则饵料会随水流流失,造成很大浪费。

相关阅读

海鲈鱼饵料及其投喂


鲈鱼的受精卵约在孵化后的第三天开口摄食,此时可投放轮虫作为其开口饵料。海水轮虫应另用饵 培养池单独培养,并同时培养小球藻或四抱藻作为轮虫的饵料。藻类的培养密度应达到每毫升水5 水6~10106个;轮虫单独培养的浓度应达到每毫升水500~800个。

自鱼卵孵化后的第二天开始投喂轮虫。投喂方法是每天向鱼苗培养箱内加人浓缩或过滤出的轮社, 鱼苗培养箱内达到每毫升水10~20个;同时向箱内加入所培养的小球藻或四抱藻液(为箱内总体积的 5%),一方面为轮虫提供饵料,另一方面保持水质的稳定性。在鱼苗培育的最初15天内最好是静水培 育,因此阶段鱼苗较小,活动能力差,防止流水造成过大的体力消耗;另外作为饵料的轮虫也很小,易 了流失;但静水培育时必须充气培育。加注到培养箱中的轮虫一部分会被鱼苗摄食掉,一部分仍存活于 箱中,并会繁殖增加新的轮虫,所以每天在向箱内添加轮虫前,一是要计数箱内的轮虫残存量,若残存 量较大可少添加,若残存量较少可多添加;二是对新添加的轮虫量也要计量,并逐日递增性调节,确保 鱼苗有充足的饵料。鱼苗对轮虫的需要量随其生长而增加,体长4毫米的小鱼苗约日消耗轮虫1500个。 因此,应确保鱼苗培养箱内的轮虫量不少于5个/毫升,直到小鱼达到15日龄为止。

一般鲈鱼苗在8~10天会长到全长4毫米大小,此时的鱼苗活动能力加强,食量也大增。自此时起, 每天除投喂轮虫外,还应开始增加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为保持鱼苗培育箱内每毫升水中有1~1. 5个;当鱼苗达到15日龄时,无节幼体的投喂量增加到4~5个/毫升,20日龄时增加到6~7个/毫升。 投喂与定量方法与轮虫相同。试验表明,一条15日龄的小鱼苗每天可摄食300个左右的卤虫无节幼体。 菌虫无节幼体一般使用至鱼苗20~25日龄。

当鱼苗达到20~25日龄后,其活动和摄食能力更为增强。此时可进行食物的过滤性驯化,由卤虫无 节幼体逐渐改为碎鱼肉、贝类肉等。若来源丰富,也可使用水蚤类作为饵料。在以鱼肉或贝肉作饵料 时,应预先将其清洗干净,并制作成鱼糜,并加添维生素、矿物质及必需脂肪酸等添加剂和添加物,以 使其营养全面。投喂方法是将肉糜涂抹于用铁丝和细窗纱制成的饵料框上,吊挂于鱼苗培育箱下15厘米 处。饵料框为铁丝制成的小方框,并将窗纱固定于框的四周即成。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30%。25 日龄的小鱼苗体重约0.15克。因肉糜性的饵料易于污染水质,应每天及时清除残饵,并加大换水量。 一般每天投饵2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

大黄鱼


[学名]: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
[资源名称]: 大黄鱼
[外文名]: Large yellow croaker,Croceine croaker
[别名]: Larimichthys crocea
 
[形态特征]:
  1. 外部形态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均广弧形,尾柄细长,头大,具发达粘液腔。吻钝尖,其长大于眼径。眼中大,眼间隔圆凸,大于眼径。口大,端位,倾斜;下颌稍突出,缝合处具1瘤状突起。牙细小,尖锐;上颌牙多行,下颌牙2行,上颌外行牙和下颌内行牙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具假鳃。鳃耙细长。 头部及体前部被圆鳞,体后部被栉鳞。鳞小,背鳍与侧线间有8~9行鳞片。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2/3以上、尾鳍均被小圆鳞。体侧下部各鳞下均具一金黄色皮腺体。侧线完全,前部稍弯曲,后部平直,伸达尾鳍端部。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基底长,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1深凹。臀鳍基底短,第二棘约等于眼径。胸鳍尖长,长于腹鳍。腹鳍较小,稍后于胸鳍。尾鳍尖长,稍呈楔形。 体背侧黄褐色,腹侧面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胸鳍和腹鳍黄色,唇橘红色。 2.可数性状 背鳍鳍式:D.IX~X,30~35; 臀鳍鳍式:A.II,7~9; 胸鳍:15~17; 腹鳍:I-5; 侧线鳞:56~57; 侧线上鳞数:8~9; 侧线下鳞数:8; 鳃耙数:8-9+16-18 3.内部构造特征 幽门盲囊数:14; 鳔:鳔大,前端圆形,两侧不突出成短囊,后端细尖;鳔侧具31~33对侧肢,每一侧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腹分枝分上下两小枝,下小枝又分出前后2小枝,前后2小枝等长,互相平行,沿腹膜伸达腹面。 脊椎骨数:26 腹腔膜: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江苏  [原产地区]:中国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结群性近海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海域的中下层。渔获物体长为300~400毫米,体重400~800克;最大可达750毫米,4公斤。为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

大黄鱼亲鱼的选择


亲鱼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捕捞海区已达性成熟的;二是将捕捞于海区未成熟的,经人工 培养至性成熟的;三是采用人工养殖至性成熟的。目前已能够按苗种生产量的要求,人工培育 出所需量的亲鱼供育苗生产的需要,来源充足,培育周期短,又能节省开支,在育苗生产中的效果也较好。

选择亲鱼的标准为体形均称、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活动正常的个体。若从养殖鱼群中选 择,除达到上述要求外,雌性个体应达2龄以上、体重800克以上,或3龄个体、体重1200克以上;2龄雄 性个体体重400克以上,或3龄个体体重600克以上。因作为人工催产用的符合要求的天然亲鱼很难满足 数量上的要求,一般提前数月乃至一年,将采捕到的体重50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人工培育,待达到上述 要求后再使用。在培育过程中,需雌雄分池单独饲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5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