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养殖水质与水温的调节

养鲵池的水质应经常保持清爽,无污染,夏秋季节应定期更换池水,一般每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如果水源充沛,可保证大鲵养殖池内有常流水,对大鲵的生长发育更有利,特别是在大鲵的繁殖季节,常流水可刺激大鲵的神经系统,促进性腺发育,提高繁殖率。

另外也可在养鲵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福寿螺,由于福寿螺能以池底的腐植质为食,既可清除池内污物,又能为大鲵提供适口饵料。

池水透明度一般为35cm左右,水体溶解氧为5mg/L以上。为控制水体pH值达6.2~7.8之间。

水温对大鲵的生长发育也至关重要,最适宜水温为22~25℃。初冬时节,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大鲵便进行冬眠,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为促使大鲵迅速生长发育,一般利用地热水、工业温水或修建温室大棚加热等一系列方法来调节大鲵池内的水温,使水温经常恒定在20~28℃这样大鲵在冬季仍能正常摄食生长发育,这也是提高养鲵产量的关键之一。

相关知识

工厂化养殖甲鱼的水温、光照与水质调控



1.水温调控:研究表明,水温30℃时,鳖摄食最旺盛,生长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因此,无论是工厂余热,温泉,还是锅炉加温,用自动化控温系统调节,池水水温均应保持在28~30℃,温度变化幅度不能超过3℃。王高学等多年实验研究表明,晚上将水温调节在28℃,白天再提高到30℃左右,长期交替,鳖摄食量更大,增重更快。另外,在调节水温的同时,室内气温也应控制在28℃以上为好,避免鳖爬上饲料台摄食时或爬上晒背台晒背时,因气温过低和水、气温差过大而“感冒”。
2.光照与水质调控:光照能杀死鳖体表的寄生虫、霉菌等病原体、能增强鳖的抗病力。光照强度与长度是影响中华鳖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如果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在自然采光的基础上,最好在日落后和日出前再延长1~2小时的灯光照射,延长全天光照时间为14~15小时,使水面照度保持在3000勒克斯以上。若是全封闭温室,每天灯光照射时间也应在14~15小时,池内的晒背台照度最好达8000勒克斯,红外线灯光照射温度在30~34℃。这样,亲鳖可延长产卵期,增加产卵数量,幼鳖可促进性腺发育,稚鳖可加快生长速度。
养殖池内水质的优劣是养殖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池水中溶解氧、pH值、硬度都是工厂化养鳖中水体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主要水化学因素。研究证明,pH值7.5~8,碱度和硬度稳定在3.0~3.2毫摩/升之间,溶解氧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时,是中华鳖适宜的生长环境。另外,中华鳖是怕盐的动物,水中含盐量不得超过5%。
特别强调的是,工厂化养鳖密度大,排泄物多,水温高,水质易恶化,特别是氨氮含量易升高。如果管理不善,易引起中华鳖的氨中毒,继而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应及时检测氨氮含量,随时控制其不得超过100毫克/升。
对于工厂化水质调节,通常采用综合调节来实现。一是定时加注新水,定期打开排污阀排污;二是实现微流水循环(锅炉加温、工厂余热)或微流水养殖(温泉水);三是用罗茨鼓风机充气,不但增氧,而且可曝气,使水中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逸出;四是采用生物方法净化水质,即向水中定期泼洒沸石粉或光合细菌,在微流水循环养鳖流程中安装生物膜净化装置。

养鱼怎样调节池塘提高水质


1.合理增氧调节法提高水质

合理使用增氧机,既可直接增加中池塘的溶解氧含量,又可搅动池水而使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促进底池释放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使有害因子无害化,维持池塘水体的优良环境。池塘配备增氧机,其负荷以0.3千瓦/亩计算。

合理使用增氧机,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使池塘上下层池水溶解氧分布均衡;第二,避免晴天傍晚开机,以免水体因缺氧而引起鱼儿浮头;第三,阴雨天,宜夜间及早晨开机,中午不开机,否则不但不能增加下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反而降低了上层水体中浮游生物的造氧功能,增加耗氧水层;第四,夏秋季节,白天水温高、上午或傍晚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易引起鱼儿浮头,一般黎明时可适当开机。

2.科学投喂调节法提高水质

随着全价颗粒饲料和自动颗粒投饲机的使用,单位水体的鱼产量比传统养殖池的产量成倍增长,成鱼养殖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传统养殖方式投喂散料,相当一部分饲料粉末不能被鱼儿摄食而溶入池水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从而限制了鱼产量;使用自动颗粒投饲机投喂颗粒饲料则减少了饲料的浪费,从而使水质更加容易控制。

投喂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选择优质、全价颗粒饲料;第二,合理配备投饲机,一般15亩以下水面以每2亩配备投饲机1台,15亩以上水面每4~5亩配备1台投饲机;第三,正确使用投饲机,根据小一大一小、慢一快一慢的投喂原则进行投喂;第四,根据鱼体摄食情况适时停机,一般约有40%鱼儿散开后即可停机;第五,两次投喂时间间隔应在2小时以上。

3.加注新水调节法提高水质

池塘加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营养元素,如铁、锰、硅等,加深池塘水位,增大鱼儿活动空间,冲淡有毒物质,快速提高水质。成鱼养殖期间,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新水,池水中的生物代谢产物会逐渐积累,易使池水老化,加剧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鱼儿应激增加、摄食减少、体质下降。特别是养殖中后期,由于鱼体处于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投喂量增加,致使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急剧上升,消耗大量溶解氧。因此,及时排除部分底层池水,加注新鲜池水,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降低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浓度,促进池水中浮游生物生长。养殖前期,可每隔15~20天换水1次,养殖中后期的7~9月是鱼类生长旺季,可每隔7~10天换水1次;换水时,应掌握先排后加,每次换水量约在30厘米左右。

4.生物制剂调节法提高水质

光合细菌以光为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或有机物进行营养繁殖,能降低池水中氨态氮和硫化氢等物质的含量,净化水质,有效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硝化细菌可将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革兰氏阳性放射菌能抑制有害菌类的繁殖。使用上述微生物制剂,能够有效控制成鱼养殖池的水质,减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5.合理施肥调节法提高水质

新开池塘,往往塘底瘦,需施基肥(以施经发酵腐熟的鸡、猪粪为好),一般每亩(1亩=667平方米)250~300千克。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2千克、磷肥2~4千克。养殖2年以上的池塘,不需要施基肥,只需在进水后施入适量无机肥即可,每亩可施尿素1~2千克、磷肥2~4千克。

施用无机肥时最好选在晴天上午9~10时进行,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在成鱼养殖前期的3~6个月,池水可适当肥些,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池水肥度要淡些,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35~40厘米。

梭鱼港养的水质调节


养鱼港内的水质关系到鱼虾的生存、生长与生活,是决定养殖产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应经常测定水质,注意水质的变化,并加以调节。

水质的测定内容包括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物理方面主要是水温及海水的盐度或相对密度,每天上 午7~8点和下午14~15点各测一次,并控制水温在24~28度、相对密度在1.006~1.017之间,可通过 加注或排放水予以调节。化学方面的测定内容有pH值 、溶氧量、含磷量等,应控制pH值在8.2~8.8、 氧为4.0毫克/升和含磷量为10.10~18.80毫克/升。

磷含量的多少关系到浮游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因此,当发现磷不足时,可通过施用磷肥予以补充。

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水质调节技术



在河蟹养殖全过程中,要积极从生态环境角度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促使河蟹健康生长。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抗病能力,才能促进河蟹的健康生长,获得高产高效。如根据养殖的需要和水源实际情况建设相应大小的蓄水池,在蓄水池中消毒、培育水质,放养的扣蟹要在3%~4%食盐溶液中浸泡消毒10分钟。在彻底清塘的基础上,放养前半个月使用有益菌改造底质,放养前调节好水质,增施适量的肥料。
水质调控中要始终保持蟹池水体呈微碱性,适时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等有效药物进行消毒和改良水质。根据养殖中的水质具体情况,可以适时投放定量的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以调节水质,促进河蟹摄食蜕壳,减少疾病的发生。
水质要达到“清”、“新”、“嫩”、“爽”。透明度达到35~50厘米之间,早期肥度可以适当高一些,中后期逐渐控制清爽一些。换水采取少量、勤换的方式,特别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很快,容易产生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可采用光合细菌等净化水质,控制藻相,抑制致病菌,调节酸碱平衡,稳定环境。

调节甲鱼池水温的四个方法



适宜的水温是养鳖丰收的关键。水温30℃时,鳖生长速度最快、吃食最旺盛;28℃~32℃时,适宜生长;如果水温长期处于25℃左右,鳖生长缓慢;长期处于20℃~22℃时,鳖不仅生长慢,还百病丛生。这里介绍几种鳖池调温的方法。
一、用水色深浅、水位高低来调节水温
 浮游生物丰富的深色水吸收太阳光热能力强,水温易升高。反之,颜色浅的水体,反光能力强,吸收太阳光热能力差,制氧能力差,水温难升高。因此,在水温低于30℃的养殖季节,要重视培肥水质,借水色的深浅吸收太阳光热以调节水温。
 太阳光能使池水升温,但若水体太深、水量太大,此法就难以奏效了。这时要降低水位,如将1米以上的水位降到50~80厘米。如果水温太高,超过了31℃,这时应升高水位至1~2米,使水体底层温度不易超过31℃,鳖的生长速度不会受影响。升高水位时要注意鳖的大小差异。养大鳖的池子,水位可升高一点;养小鳖的池子,水位升高要适可而止,水深0.8~1米即可。
二、利用自然条件防暑降温
 自然界有许多防暑降温的方法可以帮助调节鳖池水温。例如:水库水温就比池塘水温低几度,特别是炎夏,若鳖池小而浅,水温很容易超过31℃,此时可引水库中层水入鳖池,使池水降温。山泉水、阴坡山涧水的水温低,也可引入鳖池降低水温。水井中水的温度通常远低于30℃,可将井水抽入鳖池,降低水温。
 此外,还可在池边栽树、栽花、种草降温。在池塘西边栽种杨、柳或移栽大树,树下可设晒背台,让鳖上午晒背,下午乘凉。在不挡风的情况下,可给鳖搭凉篷,凉篷上面为白色,反光能力强;朝池水一面为绿色或天蓝色,给鳖以凉爽感觉。鳖池四周种花草或豆科植物也可降温。种花草树木还能招引昆虫,晚上装上黑光灯可诱虫喂鳖,一举两得。
三、人工流水调节水温
 春末夏初,水温不够高,这时可将养殖池水位降低,经常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厘米。这样既促使浮游植物供氧,又能使水色变深,有效利用太阳光使水温升高。
 盛夏时,可将水位升高,大鳖池水升到2~2.5米,小鳖池水升到1米,少施肥,提高水体透明度至30厘米。这样太阳难以将池水底部晒热,以保持水底凉爽。在盛夏闷热天气,如无水加入池中,可抽原池水,绕鳖池周围阴沟一圈,再冲击入池,使水流动以降温、增氧。阴沟在夏末秋初天转凉时,可改为明沟,将低温池水抽上沟晒水,再入池,可提高水温、增氧。
 秋天,在水温降到15℃以前,将混养的底层鱼类如罗非鱼、鲫、鲤等全部捕起,增肥水质,使透明度为25厘米,并放满池水,使水深保持2.5~3米,让鳖在泥中冬眠。如果水位不断自然降低,甚至低到几十厘米,只要水面不结冰或结薄冰,水底泥的温度在4℃以上,鳖就不会被冻死。
 
 四、修塑膜大棚温室保水温
 修塑膜大棚温室养鳖的经验已在全国推广。在气温低的地方除修塑膜大棚保温外,室内还要安装供热导管,以便给池水增温,使水温保持在30℃左右,这样可以延长鳖的养殖(生长)期。
 塑膜大棚建造的方式:①半圆形屋顶或大棚。适用于风少的地区,因为这种大棚使用面积大,跨度大,在大风区容易被吹坏。②斜坡屋顶式大棚。棚上盖塑料薄膜,白天透光增温,晚上气温低时加盖草席保温,风大时亦加盖草席保温。有的大棚盖两层塑料薄膜,甚至还加盖塑料布,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虽然温度保住了,但把阳光遮住了,养殖池内浮游生物难以生长,浮游植物无法制氧,加上温室内水温高,鳖粪、残饵等有机物分解快,耗氧大,造成水质容易变坏,反而不利于养殖。
 温室养鳖,从减少开支的角度看,采用两头加温法最好。具体办法:秋天气温、水温下降后,为避免鳖食量减少,可用管道给池水加温至30℃,以延长养殖期。待气温再下降,耗煤量过大时,可徐徐停火,使池水慢慢降温,让鳖自行冬眠。第二年开春后,气温不断上升、水温随之上升,这时可对温室徐徐加温,让池水温度逐渐升高到30℃,提前进行喂养活动,当室外水温达25℃时,室内就开始减少加煤,逐渐揭去塑料盖膜,徐徐降温,当室内、外水温一致时就可转池,让温室鳖转入大池养殖。切忌在室内30℃水温时突然停火,将鳖转入水温低几度或十几度的露天大池放养,以免鳖突然受凉感冒,甚至大批死亡。

河蟹养殖户可用发酵菌种调节水质



当今水产养殖业在水质调控决定了养殖的成败。无论是四大家鱼养殖,还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以及其它水产养殖都离不开水质管理调控。俗话养鱼先养水!水质环境就是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它决定了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病害,以及产量。毫无疑问,水质调结决定养殖的成败。加上水产的水质环境恶化,农业三废的排放,工业废水,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在河蟹主要养殖区域兴化、高淳、宜兴等水环境都有很大的恶化,导致蓝藻提早爆发,发病率增加等等!河蟹养殖的水质调节已经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发酵菌种调水在鱼塘已经运用的比较成熟,然而在螃蟹塘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北京水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发酵推广水质调节技术,下面为广大养殖户在发酵菌种选择上做一个认识和了解各种菌种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一、市面上用的多的主要有乳酸菌发酵,光合细菌发酵,EM细菌发酵,酵母菌发酵。
A、酵母菌:
酵母菌定义: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
主要用于酿造酒。酵母营兼性厌氧生活,在缺氧时,酵母通过将糖类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和乙醇来获取能量。有氧呼吸情况下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乙醇对于水体的调水作用目前在这一方面还是空白,这一块目前内服发酵这一块做的多如发酵饲料,酒精的香味诱食左右有一定的效果。这个和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有点跑偏了。
B、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定义: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
很多养殖户错误认为光合细菌会产生氧气,实际上是错误的。而在水产的表层水的光照强度下以及高溶氧下光和细菌是生存差,调水作用只局限于表层水体。尤其是在螃蟹塘水草覆盖下光照弱的特殊情况下更难生存。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单位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水质污染严重,特别是饲养后期,水中有机物、有害物质的含量高如氨氮、亚盐等,严重影响了鱼的生长。光合细菌的作用还是很强大的,主要调节水层主要是中上水体,所以在一大家鱼养殖应用是比较不错的,四大家鱼主要生活在中上水层,所以在鱼类的养殖中运用较多,而螃蟹这一类底栖动物而言底部的水更重要,如底部溶氧,氨氮,有害物质,好氧物质等等,而且螃蟹养殖的水草多,底部的光照弱,不利于光合细菌繁殖。但是可以作为水体菌种的一部份给予补充菌种,让其他的菌种能够很好的共生。
C、乳酸菌:
乳酸菌定义: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
基本功能:乳酸菌能促进动物生长,调节胃肠道正常菌群、乳酸能软化食物,促进消化吸收,能调节肠道PH值,降低有害细菌使肠道的维持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食物消化率;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乳酸菌发酵产品在调解水质上应用较多,内服拌料,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吸收,减少肠炎等肠道病害。可以分解残饵粪便,减少有害物质氨氮、亚盐的产生,以及有毒物质如硫化氢,氨气等产生、清爽底部环境,减少好氧物质消耗氧气。乳酸菌本身就是很好的促消化吸收,提高饲料的吸收利用率,同时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乳酸是很好的解毒剂,同时也是非常好的碳源,在水草多的时候水体碳源极易缺乏导致PH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乳酸一定程度上缓解高PH值。
二、发酵菌液好坏鉴定
细菌数量多少就决定了我们发酵液的好坏,然而在如何判断好坏,优劣就是一个养殖上最实际最重要的问题。
1、看发酵液的PH高低,PH相差1,发酵菌种就会相差10倍。这一点在利用红糖发酵的发酵液来说至关重要。
2、看发酵泡泡或气泡。如果发酵泡越多,发酵的越充分,细菌数量越多。
3、发酵的酸味越浓的效果越好。糖类在充分发酵的时候会产生酸类。
4、用细菌计数板计数,单位体积细菌数越多的质量越好。
(养殖户在选者发酵菌种尽可能选择粉剂的,水剂受含量的和培养基的共同影响不可能很多,而粉剂的单位含量是水剂的上千、上万倍)
三、发酵液与河蟹养殖
蟹大小看水草,结合河蟹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水草的比例和重要型不言而喻,水草在后期的养殖极易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PH较高,水体为什么PH会偏高,主要是水草大量光合作用吸收水体的二氧化碳,导致碳源的缺乏,鱼塘PH不会太高主要原因是鱼塘的碳源多。所以在河蟹后期养殖调水时考虑到碳源时,使用乳酸菌发酵液在补充乳酸以及红糖等优质碳源,乳酸还能中和一下高PH的水体。
蓝藻问题也是很多养殖户的难点:水体的碳源缺乏导致有益藻类很难生存,无法与蓝藻直接竞争空间,而水草作为蓝藻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水体空间上不能很好的和蓝藻竞争,蓝藻主要生长在表层水,而水草在表层的覆盖量有限,无法防御蓝藻暴发,同时蓝藻大量爆发后产生抑制水草和其他藻类的物质,直接将水草干死。使用乳酸菌发酵液在环境上能做到水体平衡藻类和菌类的平衡,有效抑制蓝藻暴发。
河蟹后期吃适量大,易患肠炎,尤其是吃冻鱼时感人病菌会增加,乳酸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同时产生乳酸软化食物,促进吃食,减少肠炎的发生。
四、水体调节的核心
水体的细菌有很多,很多。种类上千多中,水体的细菌都是营体外消化的,说白了所有细菌都会在一起消化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在被不同的细菌分解后的产物不一样,如上面三种菌的分解产物不尽相同,另外不同菌的分解和利用的营养物质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提供的营养物质自己是被特定的细菌分解,那么细菌分解后的产物将会为下一类细菌提供营养,这一类细菌分解产物又会为其他细菌所分解。由此可以看出细菌分解产物是比较重要的,这种分解产物我们叫做益菌素,益菌素的作用对于水体而言太大了,就像活化剂一样,激活水体所有的细菌,水里的所有细菌共同将水质调结到最佳状态。
五、总结
水质调节的关键在于益菌素,其次是菌种。益菌素是细菌发酵的产物。水世纪黄金益菌素B型就是基于这个理念量身定做一款产品,里面含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多种菌种,在发酵后为水体提供多种益菌素。能够多层次,全方位的调节水体,达到最佳调水效果。益菌素的上市和运用是目前水产行业一个重要方向。这是一条绿色无公害产品的道路,这于北京水世纪的宗旨:“创新人类健康生活”相吻合。健康生活来自于健康的食品,健康生活从北京水世纪做起。发酵菌种和益菌素在调水的运用将会为水产养殖业将带来更多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小龙虾如何调节水质?


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早春气温较低时可降低水位,保持水深30-60厘米,以使水温较快回升。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可逐步加高水位。在夏季高温季节,保持水深在1.5-2米。夏季气温高时如果水位过低,则会加快小龙虾性腺发育,引起虾的早熟,造成商品虾个体偏小。一般在小龙虾养殖期间,气温低时应每10-15天加注新水1次,夏季每7-10天加水1次,以保持水中溶解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有条件的地方,要安装增氧机,以便在夏季高温期、阴雨天和天气突变时能及时补充水中过低的溶解氧量。养虾池塘要选择空气压缩增氧机和喷淋式增氧机,其优点是不怕拍击和搅动水体,避免对虾的伤害。而叶轮式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在同等功率下,要比喷淋式增氧机对水域旋流幅度大,容易损伤虾,使用此种增氧机水深一定要保持在1.5米以上。

若白天天气晴朗时发现小龙虾大量爬出水面,则证明缺氧要及时加注新水。平时要经常观察水质的变化,使水质长期保持在肥、活、嫩、爽的状态。

肥:指水色浓度适当,有利于虾类消化的浮游植物量较大。一般透明度在25-35厘米,水色呈茶褐色或草绿色。

活:指水色和透明度随着阳光强弱不同而不断变化。这主要是池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交替出现,充满活力。渔民常说的早清晚绿、早红晚绿、半池红半池绿均是指这种变化。若池中出现黄色和绿色交错在一起一缕缕如云彩状的水花,则是水中不易消化的藻类过多,是水质转坏的表现,应及时换水。此外,池水的活不但要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有不同变化,还要每10-15天有周期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有益的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的良性循环状态中。

嫩:指水肥而不老。水老的征象主要有2种,一种是水色发黄或呈黄褐色,另一种是水色发白。这些征象的出现,是因为水体内鱼虾不易消化的蓝藻大量孳生或藻类细胞老化死亡导致水质恶化形成的。

爽: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透明度在25-35厘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90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斑马带[鱼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