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港养的水质调节

养鱼港内的水质关系到鱼虾的生存、生长与生活,是决定养殖产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应经常测定水质,注意水质的变化,并加以调节。

水质的测定内容包括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物理方面主要是水温及海水的盐度或相对密度,每天上 午7~8点和下午14~15点各测一次,并控制水温在24~28度、相对密度在1.006~1.017之间,可通过 加注或排放水予以调节。化学方面的测定内容有pH值 、溶氧量、含磷量等,应控制pH值在8.2~8.8、 氧为4.0毫克/升和含磷量为10.10~18.80毫克/升。

磷含量的多少关系到浮游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因此,当发现磷不足时,可通过施用磷肥予以补充。

相关阅读

养鱼怎样调节池塘提高水质


1.合理增氧调节法提高水质

合理使用增氧机,既可直接增加中池塘的溶解氧含量,又可搅动池水而使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促进底池释放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使有害因子无害化,维持池塘水体的优良环境。池塘配备增氧机,其负荷以0.3千瓦/亩计算。

合理使用增氧机,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使池塘上下层池水溶解氧分布均衡;第二,避免晴天傍晚开机,以免水体因缺氧而引起鱼儿浮头;第三,阴雨天,宜夜间及早晨开机,中午不开机,否则不但不能增加下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反而降低了上层水体中浮游生物的造氧功能,增加耗氧水层;第四,夏秋季节,白天水温高、上午或傍晚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易引起鱼儿浮头,一般黎明时可适当开机。

2.科学投喂调节法提高水质

随着全价颗粒饲料和自动颗粒投饲机的使用,单位水体的鱼产量比传统养殖池的产量成倍增长,成鱼养殖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传统养殖方式投喂散料,相当一部分饲料粉末不能被鱼儿摄食而溶入池水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从而限制了鱼产量;使用自动颗粒投饲机投喂颗粒饲料则减少了饲料的浪费,从而使水质更加容易控制。

投喂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选择优质、全价颗粒饲料;第二,合理配备投饲机,一般15亩以下水面以每2亩配备投饲机1台,15亩以上水面每4~5亩配备1台投饲机;第三,正确使用投饲机,根据小一大一小、慢一快一慢的投喂原则进行投喂;第四,根据鱼体摄食情况适时停机,一般约有40%鱼儿散开后即可停机;第五,两次投喂时间间隔应在2小时以上。

3.加注新水调节法提高水质

池塘加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营养元素,如铁、锰、硅等,加深池塘水位,增大鱼儿活动空间,冲淡有毒物质,快速提高水质。成鱼养殖期间,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新水,池水中的生物代谢产物会逐渐积累,易使池水老化,加剧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鱼儿应激增加、摄食减少、体质下降。特别是养殖中后期,由于鱼体处于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投喂量增加,致使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急剧上升,消耗大量溶解氧。因此,及时排除部分底层池水,加注新鲜池水,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降低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浓度,促进池水中浮游生物生长。养殖前期,可每隔15~20天换水1次,养殖中后期的7~9月是鱼类生长旺季,可每隔7~10天换水1次;换水时,应掌握先排后加,每次换水量约在30厘米左右。

4.生物制剂调节法提高水质

光合细菌以光为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或有机物进行营养繁殖,能降低池水中氨态氮和硫化氢等物质的含量,净化水质,有效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硝化细菌可将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革兰氏阳性放射菌能抑制有害菌类的繁殖。使用上述微生物制剂,能够有效控制成鱼养殖池的水质,减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5.合理施肥调节法提高水质

新开池塘,往往塘底瘦,需施基肥(以施经发酵腐熟的鸡、猪粪为好),一般每亩(1亩=667平方米)250~300千克。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2千克、磷肥2~4千克。养殖2年以上的池塘,不需要施基肥,只需在进水后施入适量无机肥即可,每亩可施尿素1~2千克、磷肥2~4千克。

施用无机肥时最好选在晴天上午9~10时进行,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在成鱼养殖前期的3~6个月,池水可适当肥些,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池水肥度要淡些,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35~40厘米。

大鲵养殖水质与水温的调节


养鲵池的水质应经常保持清爽,无污染,夏秋季节应定期更换池水,一般每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如果水源充沛,可保证大鲵养殖池内有常流水,对大鲵的生长发育更有利,特别是在大鲵的繁殖季节,常流水可刺激大鲵的神经系统,促进性腺发育,提高繁殖率。

另外也可在养鲵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福寿螺,由于福寿螺能以池底的腐植质为食,既可清除池内污物,又能为大鲵提供适口饵料。

池水透明度一般为35cm左右,水体溶解氧为5mg/L以上。为控制水体pH值达6.2~7.8之间。

水温对大鲵的生长发育也至关重要,最适宜水温为22~25℃。初冬时节,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大鲵便进行冬眠,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为促使大鲵迅速生长发育,一般利用地热水、工业温水或修建温室大棚加热等一系列方法来调节大鲵池内的水温,使水温经常恒定在20~28℃这样大鲵在冬季仍能正常摄食生长发育,这也是提高养鲵产量的关键之一。

小龙虾如何调节水质?


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早春气温较低时可降低水位,保持水深30-60厘米,以使水温较快回升。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可逐步加高水位。在夏季高温季节,保持水深在1.5-2米。夏季气温高时如果水位过低,则会加快小龙虾性腺发育,引起虾的早熟,造成商品虾个体偏小。一般在小龙虾养殖期间,气温低时应每10-15天加注新水1次,夏季每7-10天加水1次,以保持水中溶解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有条件的地方,要安装增氧机,以便在夏季高温期、阴雨天和天气突变时能及时补充水中过低的溶解氧量。养虾池塘要选择空气压缩增氧机和喷淋式增氧机,其优点是不怕拍击和搅动水体,避免对虾的伤害。而叶轮式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在同等功率下,要比喷淋式增氧机对水域旋流幅度大,容易损伤虾,使用此种增氧机水深一定要保持在1.5米以上。

若白天天气晴朗时发现小龙虾大量爬出水面,则证明缺氧要及时加注新水。平时要经常观察水质的变化,使水质长期保持在肥、活、嫩、爽的状态。

肥:指水色浓度适当,有利于虾类消化的浮游植物量较大。一般透明度在25-35厘米,水色呈茶褐色或草绿色。

活:指水色和透明度随着阳光强弱不同而不断变化。这主要是池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交替出现,充满活力。渔民常说的早清晚绿、早红晚绿、半池红半池绿均是指这种变化。若池中出现黄色和绿色交错在一起一缕缕如云彩状的水花,则是水中不易消化的藻类过多,是水质转坏的表现,应及时换水。此外,池水的活不但要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有不同变化,还要每10-15天有周期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有益的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的良性循环状态中。

嫩:指水肥而不老。水老的征象主要有2种,一种是水色发黄或呈黄褐色,另一种是水色发白。这些征象的出现,是因为水体内鱼虾不易消化的蓝藻大量孳生或藻类细胞老化死亡导致水质恶化形成的。

爽: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透明度在25-35厘米。

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水质调节技术



在河蟹养殖全过程中,要积极从生态环境角度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促使河蟹健康生长。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抗病能力,才能促进河蟹的健康生长,获得高产高效。如根据养殖的需要和水源实际情况建设相应大小的蓄水池,在蓄水池中消毒、培育水质,放养的扣蟹要在3%~4%食盐溶液中浸泡消毒10分钟。在彻底清塘的基础上,放养前半个月使用有益菌改造底质,放养前调节好水质,增施适量的肥料。
水质调控中要始终保持蟹池水体呈微碱性,适时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等有效药物进行消毒和改良水质。根据养殖中的水质具体情况,可以适时投放定量的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以调节水质,促进河蟹摄食蜕壳,减少疾病的发生。
水质要达到“清”、“新”、“嫩”、“爽”。透明度达到35~50厘米之间,早期肥度可以适当高一些,中后期逐渐控制清爽一些。换水采取少量、勤换的方式,特别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很快,容易产生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可采用光合细菌等净化水质,控制藻相,抑制致病菌,调节酸碱平衡,稳定环境。

饲养管理与健康养殖黄鳝-水质调节



良好的水质是保证养鳝取得高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黄鳝对水质的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保持池水酸碱度适中,为黄鳝的生长生活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成鳝池经过一段时间投饵后,水质会渐渐变浓,透明度下降。溶氧量降低,常使水体呈现酸性,若不对池水水质进行及时的人工调节,势必影响黄鳝的摄食生长,甚至孳生病原体,给黄鳝带来疾病。只有保持良好的水质,才能使黄鳝食欲旺盛,生长快,少发病。在生产实践中,常把“肥、活、嫩、爽”作为优质池水的水质标准。

(1)肥水质的“肥”是指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含量丰富,水色呈淡褐色或浅黄绿色。肥水可提供较多的浮游生物。然而,这里的肥度是相对的,即养鳝水体需要一定的肥度,但不能太肥,一般要以偏肥为好,池水的透明度不能低于30厘米,要与以下的“活”、“嫩”、“爽”三个条件进行有机地结合。

(2)活水质的“活”是指池水水体、水色有明显日变化。在晴朗的天气,水体颜色为“朝淡晚浓”、“早清晚绿”,这主要是因为水中浮游植物种群随着阳光照射的强弱不同,产生(光合作用)分布上的不均匀所致。水质活,表示水本中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交替出现,数量多,质量好。

(3)嫩水质的“嫩”是指池水体新鲜、肥而不老。水质老是指池水明显日变化,其颜色常呈黄褐色、淡白色或深蓝色。

(4)爽水质的“爽”是指池水色泽清爽不浊,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要保持良好的水质(透明度25~30厘米),生产上常用换水和泼洒石灰水的方法来实现。在正常情况下,夏季1~2天1次,每7~10天泼1次生石灰水,使pH保持在7.0~8.0之间;春秋两季,每3~5天换水1次。注入水与原池水的温差不能超过±3℃,否则易使黄鳝因温度陡升骤降而引起死亡。水深以10~20厘米为宜,高温季节也不应超过30厘米。


河蟹养殖户可用发酵菌种调节水质



当今水产养殖业在水质调控决定了养殖的成败。无论是四大家鱼养殖,还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以及其它水产养殖都离不开水质管理调控。俗话养鱼先养水!水质环境就是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它决定了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病害,以及产量。毫无疑问,水质调结决定养殖的成败。加上水产的水质环境恶化,农业三废的排放,工业废水,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在河蟹主要养殖区域兴化、高淳、宜兴等水环境都有很大的恶化,导致蓝藻提早爆发,发病率增加等等!河蟹养殖的水质调节已经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发酵菌种调水在鱼塘已经运用的比较成熟,然而在螃蟹塘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北京水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发酵推广水质调节技术,下面为广大养殖户在发酵菌种选择上做一个认识和了解各种菌种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一、市面上用的多的主要有乳酸菌发酵,光合细菌发酵,EM细菌发酵,酵母菌发酵。
A、酵母菌:
酵母菌定义: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
主要用于酿造酒。酵母营兼性厌氧生活,在缺氧时,酵母通过将糖类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和乙醇来获取能量。有氧呼吸情况下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乙醇对于水体的调水作用目前在这一方面还是空白,这一块目前内服发酵这一块做的多如发酵饲料,酒精的香味诱食左右有一定的效果。这个和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有点跑偏了。
B、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定义: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
很多养殖户错误认为光合细菌会产生氧气,实际上是错误的。而在水产的表层水的光照强度下以及高溶氧下光和细菌是生存差,调水作用只局限于表层水体。尤其是在螃蟹塘水草覆盖下光照弱的特殊情况下更难生存。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单位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水质污染严重,特别是饲养后期,水中有机物、有害物质的含量高如氨氮、亚盐等,严重影响了鱼的生长。光合细菌的作用还是很强大的,主要调节水层主要是中上水体,所以在一大家鱼养殖应用是比较不错的,四大家鱼主要生活在中上水层,所以在鱼类的养殖中运用较多,而螃蟹这一类底栖动物而言底部的水更重要,如底部溶氧,氨氮,有害物质,好氧物质等等,而且螃蟹养殖的水草多,底部的光照弱,不利于光合细菌繁殖。但是可以作为水体菌种的一部份给予补充菌种,让其他的菌种能够很好的共生。
C、乳酸菌:
乳酸菌定义: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
基本功能:乳酸菌能促进动物生长,调节胃肠道正常菌群、乳酸能软化食物,促进消化吸收,能调节肠道PH值,降低有害细菌使肠道的维持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食物消化率;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乳酸菌发酵产品在调解水质上应用较多,内服拌料,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吸收,减少肠炎等肠道病害。可以分解残饵粪便,减少有害物质氨氮、亚盐的产生,以及有毒物质如硫化氢,氨气等产生、清爽底部环境,减少好氧物质消耗氧气。乳酸菌本身就是很好的促消化吸收,提高饲料的吸收利用率,同时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乳酸是很好的解毒剂,同时也是非常好的碳源,在水草多的时候水体碳源极易缺乏导致PH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乳酸一定程度上缓解高PH值。
二、发酵菌液好坏鉴定
细菌数量多少就决定了我们发酵液的好坏,然而在如何判断好坏,优劣就是一个养殖上最实际最重要的问题。
1、看发酵液的PH高低,PH相差1,发酵菌种就会相差10倍。这一点在利用红糖发酵的发酵液来说至关重要。
2、看发酵泡泡或气泡。如果发酵泡越多,发酵的越充分,细菌数量越多。
3、发酵的酸味越浓的效果越好。糖类在充分发酵的时候会产生酸类。
4、用细菌计数板计数,单位体积细菌数越多的质量越好。
(养殖户在选者发酵菌种尽可能选择粉剂的,水剂受含量的和培养基的共同影响不可能很多,而粉剂的单位含量是水剂的上千、上万倍)
三、发酵液与河蟹养殖
蟹大小看水草,结合河蟹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水草的比例和重要型不言而喻,水草在后期的养殖极易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PH较高,水体为什么PH会偏高,主要是水草大量光合作用吸收水体的二氧化碳,导致碳源的缺乏,鱼塘PH不会太高主要原因是鱼塘的碳源多。所以在河蟹后期养殖调水时考虑到碳源时,使用乳酸菌发酵液在补充乳酸以及红糖等优质碳源,乳酸还能中和一下高PH的水体。
蓝藻问题也是很多养殖户的难点:水体的碳源缺乏导致有益藻类很难生存,无法与蓝藻直接竞争空间,而水草作为蓝藻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水体空间上不能很好的和蓝藻竞争,蓝藻主要生长在表层水,而水草在表层的覆盖量有限,无法防御蓝藻暴发,同时蓝藻大量爆发后产生抑制水草和其他藻类的物质,直接将水草干死。使用乳酸菌发酵液在环境上能做到水体平衡藻类和菌类的平衡,有效抑制蓝藻暴发。
河蟹后期吃适量大,易患肠炎,尤其是吃冻鱼时感人病菌会增加,乳酸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同时产生乳酸软化食物,促进吃食,减少肠炎的发生。
四、水体调节的核心
水体的细菌有很多,很多。种类上千多中,水体的细菌都是营体外消化的,说白了所有细菌都会在一起消化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在被不同的细菌分解后的产物不一样,如上面三种菌的分解产物不尽相同,另外不同菌的分解和利用的营养物质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提供的营养物质自己是被特定的细菌分解,那么细菌分解后的产物将会为下一类细菌提供营养,这一类细菌分解产物又会为其他细菌所分解。由此可以看出细菌分解产物是比较重要的,这种分解产物我们叫做益菌素,益菌素的作用对于水体而言太大了,就像活化剂一样,激活水体所有的细菌,水里的所有细菌共同将水质调结到最佳状态。
五、总结
水质调节的关键在于益菌素,其次是菌种。益菌素是细菌发酵的产物。水世纪黄金益菌素B型就是基于这个理念量身定做一款产品,里面含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多种菌种,在发酵后为水体提供多种益菌素。能够多层次,全方位的调节水体,达到最佳调水效果。益菌素的上市和运用是目前水产行业一个重要方向。这是一条绿色无公害产品的道路,这于北京水世纪的宗旨:“创新人类健康生活”相吻合。健康生活来自于健康的食品,健康生活从北京水世纪做起。发酵菌种和益菌素在调水的运用将会为水产养殖业将带来更多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梭鱼


[学名]: Mugil soiuy Basilewsky
[资源名称]: 梭鱼
[外文名]: So-iuy mullet
[别名]: 肉棍子、红眼鱼、赤眼梭、红眼鲻、斋鱼。
 
[形态特征]:
  体细长呈梭形,前端略平扁,向后渐为侧扁。口下位,呈人字型。两颌上细小牙,呈绒毛状。上颌骨在嘴角后突然向下弯曲,后端外露,眼小橘红色,脂眼睑不发达。背鳍两个,分离。胸鳍基部无腋鳞。体被弱栉鳞,头部为园鳞,无侧线。鳃耙细长,排列密集。尾鳍凹形或浅凹形。头及体背呈青灰色,体侧浅黄色,腹部白色。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梭鱼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

河蟹养殖池塘水质调节的四个技术措施



池塘养殖河蟹,水质的好坏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成活率的高低,同时也影响成蟹的个体规格、饱满程度、背甲的颜色,以至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夏季水温高,是河蟹的生长旺季,摄食、代谢明显增强,水质容易变坏,如何调控好夏季蟹池水质,营造良好水体环境,是促进河蟹正常健康生长的关键。
一、合理调整水位
蟹池的水位,-般以平台的地方为准,控制在0.8米左右,蟹池四周沟槽的水位有可能保持在l.5米左右。经过长时间的饲养,蟹池水质变老、变肥,对河蟹生长不利,因此需定期加注新水,以改善池塘水质。初夏每l0~l5天加水l次,每次加水20%o6~9月份每周加水l次,每次加水30%~40%。加水时应加注含氧量较高的新鲜水,以改善蟹池水质,水质污染、恶化的水不能添加,建议同时使用:益菌-80+氨基金解霸(碧水源)7~10天∕一次,平衡水体藻相,菌相,降解水体毒素,改善水环境。
二、控制水色与透明度
关于清水养蟹:现在依然有养殖户认为清水养大蟹。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许多经验表明,一清见底的蟹塘或水草封塘的蟹塘,蟹产量并不高。并且,在高温期易生病,治疗难度大,易导致亏损。经仪器检测,清水塘溶氧含量很低,pH不稳定,硫化氢及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含量较高,这些因素是清水塘虾蟹易生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通常情况下养蟹池塘的水色以淡黄褐色、淡褐色、淡绿色为好,透明度掌握在40~60cm,使清水成为肥、活、嫩、爽的优质水,这样更有利于河蟹的摄食和生长。建议:建议:氨基金解霸+碧水硅藻旺+益菌80,培藻色,平菌相,促生长。
三、增加溶氧,促进池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溶氧是影响河蟹生活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溶氧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如饵料系数的升高、厌氧菌的大量繁殖、氨氮亚硝酸盐的升高等。建议使用:底氧99+晴雨底立安。
四、护理水草:
一是受高温影响,水草生长受抑制,以伊乐藻为主要布局的塘口,特别容易受到影响,伊乐藻进入休眠阶段,代谢缓慢,对养盐的吸收减少,加速了塘内水质恶化。二是水草损耗加速,河蟹对水草的摄食量增加,塘内每天都有被河蟹夹断的水草漂起,要及时捞除,以免沉底腐烂污染败坏水质。同时建议:先使用速效底毒康活化水草根部淤泥,隔天使用护草生态宝+益菌80,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促进代谢,清爽水草叶面。

北梭鱼


中文名称北梭鱼


拉丁名称Albula vulpes (Linnaeus)

英文名称ladyfish, bonefish, banana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海鲢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Elopomorpha

中文目名海鲢目

拉丁目名Elopiformes

中文亚目名北梭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lbuloidei

中文科名北梭鱼科

拉丁科名Albulidae

中文属名北棱鱼属

拉丁属名Albu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南海和东海,亦见于各热带海洋,另一种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

形态特征
背鳍短,鳍条16-21,鳃盖条10-16。鳃耙15-17。侧线鳞66-84。有喉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3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