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鲷池塘高密度精养技术

黄鳍鲷也很适合于土池或围湾养殖。单养和与其他鱼类混养均可。特别是利用面积广阔的虾池进行黄鳍鲷的混养或与对虾混养都很有发展前途。我国南方水温高冬季可直接在池塘越冬。而北方水温较低,在11月份起捕移入室内水池加温越冬,或者采用地沟、塑料大棚、太阳能加温等其他方式越冬。

黄鳍鲷池塘养殖可分为单品种的纯养、多品种的混养和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三种方式。

(1)单养:每亩放养700~1500尾,每年1~3月投放鱼苗,规格为2~5厘米。养殖周期为1年至1年半,起捕规格200克以上。投喂冰鲜下杂鱼及人工饲料,亩产一般在150~300公斤。

(2)多品种混养:混养能合理使用养殖水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的生产力,常用的混养方式有:

①黄鳍鲷、鲻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500~750尾(5~7厘米)、200~300尾(7~8厘米)和200~300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00~150公斤。

②黄鳍鲷、金钱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900尾(5~7厘米)、200~300尾(5~10厘米)和200~300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50~200公斤。

(3)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这是为了利用单品种精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剩余饵料,以及为调节排泄物造成的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采用的养殖方法,一般是主养一个品种,辅以搭配放养一个品种。

①尖吻鲈、黄鳍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800尾(10~12厘米)和200~250尾(5~8厘米)。

②鲈鱼、黄鳍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1000尾(10~12厘米)和200~250尾(5~8厘米)。

③笛鲷、黄鳍鲷养殖。每亩放养紫红笛鲷为900~1000尾(12~14厘米)和黄鳍鲷15~200尾(5~8厘米)。

④卵形鲳鯵、黄鳍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900尾(10~12厘米)和150~200尾(5~8厘米)。搭配养殖的黄鳍鲷于每年3~4月份放苗,翌年2~3月收获,体重约200克,亩产为30~50公斤。

相关阅读

黄鳍鲷


中文名称黄鳍鲷

拉丁名称Acanthopagrus latus (Houttuyn)

英文名称yellowfin seabream, yellowfin bream, Japanese silver bream, black sea-bream

异名黄鳍棘海鲷、黄脚[鱼立]、[鱼立]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鲷科

拉丁科名Sparidae

中文属名鲷属

拉丁属名Acanthopag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黄渤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可进入淡水中生活。

形态特征
背鳍Ⅵ-11;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4-15;尾鳍17。鳃耙6-7+8-9。侧线鳞45-48[(4-5)/11]。脊椎骨24。

体长为体高2.3-2.6(平均2.5)倍,为头长2.7-3.5(3.1)倍。头长为吻长3.0-3.9(3.3)倍,为眼径3.0-4.4(3.6)倍,为眼间距3.3-4.0(3.6)倍,为尾柄长1.4-2.1(1.8)倍,为尾柄高2.5-2.8(2.6)倍。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从吻端至背鳍起点渐往上倾斜,体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腹面纯圆,弯度小。头中等大,前端尖,头长小于体高。吻尖而长,其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位于头的两侧上方,距吻端为近。眼间稍平,具微凸的线纹,其宽略大于或等于眼径。口中等大,前位,口裂微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末端可伸达瞳孔前缘下方。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方,两鼻孔互为分离,前鼻孔较后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呈裂缝状。鳃招短小。具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两颌前端具圆锥形齿6个,上颌两侧有自齿4行;下颌两侧有臼齿3行。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鳃盖骨后缘具一扁平钝棘。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间而接近臀鳍。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鳍棘粗壮,以第四、五鳍棘为最长,各棘平卧时左右交错,可收藏于鳞鞘形成的沟中。臀鳍约位于背鳍的鳍条部前端的下方,其基底长约与背鳍鳍条部基底长相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等于或稍小于吻后头长。腹鳍较胸鳍小,末端可达肛门的前缘。胸鳍位低,位于腹鳍的前上方,尖而长,末端可达臀鳍的起点。尾鳍叉形,上叶略长于下叶。

体被薄栉鳞。头部除吻端、眼间外均具鳞。背鳍和臀鳍的鳍棘部被鳞鞘,鳍条部被小细鳞。

腹膜浅色。具4个幽门盲囊。鳔单一。

体背部青灰而带黄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数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鳍棘部的鳍膜边缘,臀鳍的一小部分、尾鳍的边缘灰黑色,腹鳍、臀鳍的大部分、以及尾鳍的下叶黄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床、咸淡水海域,有时游入江河。

海(洋)生。

黄鳍鲷种苗越冬技术


1.室内锅炉升温方式:目前多利用对虾或扇贝育苗设施冬季空闲的条件,将苗种放育苗池内(40-60平方米),把水温调到10℃左右。容解氧不要低于3mg/L。放养50尾/立方米左右。日换水量在10℃以上时可控制在1/3~1/2,10℃以下1/4~1/3。换水前清除池内的残饵和脏物,每天投饵1~2次,食则投,不食则不投,依摄食情况及时修订投饵量。

2.室外深加沟加盖塑料大棚越冬:这种方式优点是成本低。

3.温流水越冬:利用电厂的温排水越冬,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尚处在试验阶段。温流水越冬池的面积50~100平方米为宜,长方形较好,宽度5m左右,池底坡度1~3%,池深1.7米左右。鱼池通过的流量要大,流速要小些好,宜用钢筋水泥结构。引水有多种方法,如电厂的排水渠道设在地面上或略低于地面,只要通过闸门控制,便可使温排水通过分水道进入鱼池。如排水口较低应降低鱼池标高利用地势差使水自流入池。排水可用双闸出水使池水通过 第一闸门底部进入两闸之间,再由第二闸门上沿翻出。干池时需用水泵,或者在落潮时排干池水。

利用温流水越冬,要建一个调温水池。越冬初期仍可调节水温在20℃左右,让黄鳍鲷继续生长。随着气温的降低不断增加温排的数量,到12月则全部使用温排水。到翌年温流水的温度过高加自然海水逐渐降低温度,与养殖海区的水温一致时即可考虑移往海上进行网箱养殖。

整个养殖期间都有应避免水温大幅度化,尤其是在种苗进入和离开越冬池时,温流水的温度与自然海水的温度相差较大要逐渐升(降)温。否则容易引起鱼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89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斑马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