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身银板鱼

中文名称高身银板鱼

拉丁名称Metynnis hypsauchen

英文名称Silverdollar,Plain metynnis

异名舒氏银脂鲳、银十鱼、银板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脂鲤目

拉丁目名Characiformes

中文亚目名脂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haracoidei

中文科名脂鲤科

拉丁科名Characidae

中文属名银板鱼属

拉丁属名Metynn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亚马逊盆地中的圭亚那与巴拉圭的河流及小溪中。

形态特征
为草食性淡水鲳鱼,最天体长可达15厘米。性情温和,常群体游动,喜爱躲藏于水草丰盛区域。该鱼头短小、眼大,身体近方菱形,密被细鳞,银光闪闪,成群结队时颇为壮观。身体单薄,与食人鲳区别较明显。

生活习性
该鱼草食性,会啃食水草、菜叶,也接受商品饲料。活动于水体中上层,胆小,可以混养。繁殖情况不详。

相关推荐

高鳍[鱼衔]


中文名称 高鳍[鱼衔]
拉丁名称 Callionymus altipinnis
英文名称 Kitahara's dragonet
地方名称 小箭头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鱼衔]科
拉丁科名 Callionymidae
中文属名 [鱼衔]属
拉丁属名 Callionymu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头平扁,背面为三角形。眼小,上位。前鳃盖骨棘后端向上弯曲,外侧具一向前倒棘,上缘具4小刺。无鳞。第一背鳍棘短,不呈丝状,伸不到第二背鳍;腹鳍喉位。
生活习性 近海底层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沙质底海区。一般体长80毫米左右。

高鳍刺尾鱼


中文名称高鳍刺尾鱼

拉丁名称Zebrasoma veliferum (Bloch)

英文名称Sailfin ta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尾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canthuroidei

中文科名刺尾鱼科

拉丁科名Acanthuridae

中文属名高鳍刺尾鱼属

拉丁属名Zebras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尾柄两侧各具1个向前棘。牙侧扁,不能活动。头短钝,背缘陡高。吻长,前突。背鳍具4鳍棘30-32鳍条,鳍条部甚高。臀鳍具3鳍条24-26鳍条。体侧具5条横带。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鱼类。体长110-270毫米,常被饲养在水族馆中,较稀见。

海洋生。

长身泥鳅


中文名称长身泥鳅
拉丁名称Misgurnus mizolepis elongatus Kimur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泥鳅属

拉丁属名Misgurnus Lacepede,180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中、下游。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7;臀鳍条Ⅱ,5-6;测线鳞136-151。体长为体高的6.6-6.9倍,为头长的6.0-6.2倍,为尾柄长的5.9-6.1倍,为尾柄高的7.7-8.1倍。头长为吻长的2.3-2.4倍,为眼径的6.0-7.4倍,为眼间距的4.6-6.6倍。体侧扁,体前半部略带圆筒形。口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须5对,最长的口须末端接近或达前鳃盖骨后缘。鳞片小,埋于皮下。背鳍不具硬刺,起点约在眼前缘至尾鳍基部距离之中点。尾鳍圆形。肛门较近臀鳍起点,约在腹鳍基部及臀鳍起点距离的3/4处。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下半部及腹部灰白色。背鳍及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长身泥鳅的主要特点是须较长,约达前鳃盖骨后缘,背鳍起点约在眼前缘至尾鳍基部的中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长身鱊


[学名]: Acheilognathus elongatus (Regan)
[资源名称]: 长身鱊
[形态特征]:
 
背鳍iii 11-13;臀鳍iii一10 11;胸鳍卜12-14;腹鳍i一6 7。背鳍前鳞14--18;围尾柄鳞1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4--16。下咽齿1行,5--5。脊椎骨体长为体高的2.9~3.6倍,为头长的3.8-4.4倍,为尾柄长的4.1-5.3倍,为尾柄高的9.2一11.8倍。头长为吻长的3.9-4.5倍,为眼径的2.7-3.0倍,为眼间距的2.9-4.O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3倍。 体长而侧扁,背部较薄,腹部较平直。头稍长,显著长于头高,约占体高的2/3。口亚上位,下颌比上颌略突出,稍上斜。口角无须。眼侧上位。鼻孔近眼前上角。眼问小于眼径。鳃孔上角接近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下方连于峡部。方骨和下颌隅骨连接处突出。侧线完全、平直。 背、臀鳍末根不分支鳍条较粗,背鳍起点约在体中央。背鳍基底长于臀鳍基,后者长于或接近尾柄长。臀鳍起点与背鳍基中点相对。腹鳍在背鳍前下方,又介于胸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胸鳍末端将达腹鳍。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深分叉,最长鳍条为最短鳍条2倍余。 下咽齿侧扁细长,侧缘具有多条深凹纹,咀嚼面稍凹而狭,齿端呈钩状。鳃耙排列较密,最长鳃耙约占最长鳃丝的1/3。鳔2室,前短后长。消化管较短,其长为体长的2.2-2.9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长江支流金沙江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长江支流金沙江。  
[水域环境]:淡水  

短身白甲鱼


中文名称短身白甲鱼

拉丁名称Varicorhinus brevis Wu et Chen

异名Onychostoma brevis (Wu Chen, 1977)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上游。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20-23.下咽齿3行,2.3.4-4.3.2或2.3.5-5.3.2。侧线鳞42[(7-7.5)/(4-V)]43;背鳍前鳞13-14;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3-3.7(xs=3.50.21)倍,为头长的4.2-4.7(4.40.27)倍,为尾柄长的5.8-6.5(6.10.36)倍,为尾柄高的8.2-9.1(8.60.48)倍。头长为吻长的2.5-2.6(2.60.06)倍,为眼径的3.8-4.6(4.20.43)倍,为眼间距的2.3-2.5(2.40.11)倍,为尾柄长的1.3-1.5(1.40.10)倍,为尾柄高的1.8-2.2(2.00.19)为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的1.00-1.04倍,为腹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的1.09-1.21倍。

体纺锤形,侧扁,腹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向前呈弧形倾斜,头后背部稍隆起。头短。吻圆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盖住上唇基部,在前眶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口宽,头长为口宽的2.6-2.9倍,下位,稍呈弧形。上颌末端位于眼前缘的垂直线;下颌裸露,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下唇仅限于口角处,唇后沟短,其间距较宽,大于眼径,小于眼间距。须2对,吻须微细,颌须较长,约为眼径的2/3。眼在头侧中上位,眼上缘与鳃孔上角成一水平线。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鳃膜在前鳃盖后缘下方连于鳃峡,其间距小于眼径。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成为硬刺,不甚强壮,末端柔软,后缘具锯齿,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外缘内凹,第一根分枝鳍条为最长,等于头长或稍短。胸鳍和背鳍等长,向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垂直线之后约3个鳞片,其长度短于胸鳍,等于臀鳍长,向后伸不达肛门,相距2-3个鳞片。臀鳍起点紧接于肛门之后,向后伸接近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尾柄较高,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6倍。

鳞片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侧线完全,自鳃孔上部逐渐向下弯曲,至胸鳍后半部的上方平直伸入尾柄中轴。鳃耙短小,呈三角形。下咽齿具有斜凹面,顶端稍弯。腹膜黑色。鳔2室。

体棕黄色,背部颜色较深,体侧鳞片基部有暗色新月形斑点,各鳍为黄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短身鳅鮀


中文名称 短身鳅鮀
拉丁名称 Gobiobotia abbreviata Fang et Wang [Progobiotia abbreviata Fang et Wa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鳅鮀属
拉丁属名 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2;腹鳍条1,7;臀鳍条2,6。第一鳃弓外侧无鳃耙,内侧鳃耙4~5。下咽齿2行,3.5一5.3。侧线鳞38[6/(3~4~V))40;背鳍前鳞13~14;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4.3~5.4(平均4.8)倍,为头长的3.9~4.3(4.1)倍,为尾柄长的5.7~6.3(6.0)倍,为尾柄高的11.8~13.2(12.5)倍.头长为吻长的2.4~2.8(2.6)倍,为眼径的4.3~4.6(4.4)倍,为眼间距的3.3~4.1(3.6)倍,为尾柄长的1.3~1.6(1.5)倍,为尾柄高的2.9~3.2(3.1)倍。

体较短,尾柄细而侧扁.头前端圆钝,后部横切面稍呈方形,头背面在鼻孔以后稍隆起,腹面平坦,头宽大于头高.吻圆钝,突出,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眼较大,位于头侧上方,瞳孔圆形,眼间距稍宽,平坦.口下位,弧形,较宽,口宽约等于眼后头长.上唇边缘具皱褶,下唇光滑.须4对,较短;口角须1对,末端仅达眼中部下方;颐须3对,第一对颐须很短,起点与口角须起点位于同一水平,末端接近第二对颐须起点;第二对颐须到达眼后缘下方;第三对颐须稍长,向后约到达鳃盖骨的中部.各颐须之间有许多明显的小乳突.鳞片圆,侧线平直.背鳍前方的背部鳞片具有微弱的皮质棱脊.腹鳍基部以前的胸腹部裸露无鳞.

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圆钝,到达胸鳍基部与腹鳍基部间的后1/3处或延至腹鳍基部.腹鳍起点位置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的中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稍远或相等.臀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至尾鳍基部间的中点.尾鳍叉形,下叶稍长.肛门距腹鳍基部稍近于臀鳍.

下咽齿匙形,末端尖,稍呈钩状.鳃耙细小.脊椎骨4+33。鳔不发达,前室为横置椭圆形,中部不狭窄,包在韧质膜囊内;后室细小,无鳔管。腹膜灰白。

体背部灰黑色,腹面白色.体侧中轴上方有一条暗灰色纵纹。横贯全身,纹上分布有7~8个黑色斑块,横跨背部有6个较大的黑色斑块。各鳍均有零星的黑色斑点,以背鳍和尾鳍为显著。

生活习性 栖息于底质为沙石的江河流水环境。

长身鳜


中文名称 长身鳜
拉丁名称 Coreosiniperca roulei(Wu)
英文名称 Slender mandarinfish
地方名称 竹筒鳜、彩鳜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鮨科
拉丁科名 Serranidae
中文属名 长身鳜属
拉丁属名 Coreosiniperca Fang et Chong,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11;臀鳍条Ⅲ,7;侧线鳞89~99;幽门垂10。体长为体高的4.7一5.5倍,为头长的2.7一2.8倍,为尾柄长的5.9一6.1倍,为尾柄高的12.3~12.4倍。头长为吻长的2.9~3.0倍,为眼径的4.4~4.9倍,为眼间距的9.1~9.9倍。体延长,略呈圆柱状。头长,吻尖,上颌往后延伸至眼中部的下缘,下颌突出,大齿裸露于外,上颌前部犬齿排成多行,下颌犬齿成单行。鳞细小,仅头部及腹鳍之前的腹部不披鳞片。鳃耙退化。幽门垂数极少,约10个。体黑棕色,头顶及躯干两侧具不规则的暗色斑点。腹部白色

短身间吸鳅


中文名称 短身间吸鳅
拉丁名称 Hemimyzon abbreviata(Gunther)
地方名称 短体间爬岩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间吸鳅属
拉丁属名 Hemimyzon Regan,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 8;臀鳍条Ⅱ,5;胸鳍条Ⅺ-Ⅻ,10~12;腹鳍条Ⅲ-Ⅳ,8~11;侧线鳞75~77。体延长而扁平,头略呈方形,口下位,横裂略呈弧形。吻铲状,上颌与吻皮之间有一浅沟,唇与颌分离。上、下唇均有乳头状突起。须4对,2对吻须位于吻的腹面,2对颌须在口角处,其中1对很小。眼小,上侧位。鳃孔小,在胸鳍起点的后上方,不延伸至腹面,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并稍后于腹鳍起点。胸鳍、腹鳍分别向左右两侧平展。腹鳍前缘向外侧突出,后缘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左右不连合,也形不成吸盘,其末端远离肛门,肛门接近臀鳍起点,尾鳍长,叉深。体被小圆鳞,侧线完全。
生活习性 生活在急流中的小型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9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乌鳢白皮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