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白皮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白皮病

为害对象 斑鳢、乌鳢苗饲养
疾病概述 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在池边独游。

病原 可能与鲢、鳙鱼白皮病的病原相同,为柱状屈桡杆菌或白皮假单胞菌。确切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症状 发病初期仅见尾鳍稍发白,几天后蔓延至背、胸、腹鳍。严重者尾鳍稍腐烂,腹鳍后之躯体发白。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在池边独游。

发病规律 多在6-7月流行

防治方法
(1)用1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或0.3毫克/升的强氯精全池遍洒。

(2)用每克含25万单位的红霉素全池遍洒,便池水浓度成0.2-0.3毫克/升。

(3)按使池水成3毫克/升浓度,取五倍子粉末,先用温水浸泡10-20分钟,待药汁浸出后再对水全池遍洒。

相关推荐

乌鳢藤本嗜子宫线虫病


疾病名称藤本嗜子宫线虫病

疾病概述 鳍组织发炎充血、红肿,

病原 为藤本嗜子宫线虫的雌虫。

症状 在长江流域一带,雌虫在冬季就从体内迁移到鳍条上,开始虫体小而透明,不易被发现,随虫体长大,颜色变红,同时由于虫体的蠕动,刺激鳍组织发炎充血、红肿,尤其是在第二年的5、6月,雌虫要钻破鳍条组织出来繁殖时,导致鳍条间膜破损,引起溃烂,对鱼的健康有一定影响。此外乌鳢通常作为商品出口,往往因该虫大量感染而不能外销,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发病规律 此病在长江流域广泛流行,感染率较高,一般可达90%左右,感染强度也较大。

防治方法
(1)根据此种线虫的生活史,在饲养乌鳢的池中如发现有该虫感染,就可在虫体繁殖季节用0.2-0.5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消灭其幼虫和中间寄主。

(2)在商品鱼中发现虫体,可用3%-5%的食盐溶液或0.01%的晶体敌百虫溶液浸洗病鳢5-10分钟,能使鳍条间寄生的雌虫破裂而死亡,或挑破鳍膜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抹病灶部位,杀死成虫。

鲢鱼养殖常见病白皮病防治技术



1.病原体:此病有两种病原菌:白皮极毛杆菌和鱼害黏球菌。

2.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尾柄处出现白点,迅速扩大蔓延,致背鳍与臀鳍间的体表至尾鳍基部全部呈现白色,故又称“白尾病”。严重时蛀鳍或烂掉,不久病鱼头部朝下,尾部朝上,一会儿即死亡。

3.流行情况:此病是夏花鱼种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感染鲢、鳙夏花鱼种,草鱼种有时也患此病,死亡率达30~45%,发病后2~3天死亡。流行季节为6~8月。

3.防治方法:

①保持池水清洁,供给鱼类丰富的天然饵料。

②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应避免鱼体受伤。

③发病初期,用土霉素(25克/立方米水体)溶液,药浴鱼体30分钟。

④任选以下一种药物全池遍洒:三氯异氰尿酸(每立方水体用0.3~0.5克),漂白粉(每立方水体用1克),五倍子(每立方水体用2~4克)。


乌鳢培育管理


(1)鱼苗入池后,开始摄取小型浮游动物或其幼体。随着鱼苗的生长,培育池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鱼苗下池后要及时向池中施追肥,可采用豆浆或发酵过的厩肥、绿肥等。数量要适当,根据浮游动物的繁殖量来定次数,防止水质过肥而影响鱼苗的成活率。一般按每亩用肥50千克发酵后的牛粪、鸡粪、沼液均可。一般投苗后的第一周只需施追肥,不需投饲。一周后开始投饲,每万尾苗每天投喂活水蚤0.5千克左右,以满足鱼苗摄食的需要为标准。若水质较肥的可以停止施肥。正确处理上述施肥与投饲是鱼苗成活率之关键。随着鱼苗的长大,投饲量逐渐增加。经过2~3周的培育,鱼苗长达2.5~3cm以上时,在培育池中搭设2米长的食台一个,食台低于水面20cm。投喂活水蚤之外,可以适当挂袋补充,袋中装有死水蚤、鱼糜。再经4周,鱼苗长达6cm 以上时可以转为全部用鱼糜或鱼糜加配合饲料投喂。最初鱼糜加配合饲料投喂时,鱼糜的比例必须大于60%以上。若要转为用浮性颗粒料也在挂袋开始时驯化,约经过2~3周的养殖,鱼苗便长达8~12cm,即可作为鱼种放养。
(2)拉网分养:通过拉网、过筛分养,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力求大小规格一致,避免以强食弱。拉网分养的时间安排在鱼苗长达3 cm左右时为好。选择晴朗的日子,拉网前一天要停食,正在浮头的鱼池不能拉网,否则拉网后会产生鱼苗大批死亡人定时巡塘,一般早、中、晚各一次,观察水质变化状况,特别是出现天气炎热、气压较低、阴雨天气、水质较肥的情况更要加强巡塘。同时还要观察鱼苗活动状况、摄食、发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9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