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须[鱼丹]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16

中文名称缺须[鱼丹]

拉丁名称Danio apogon Chu

异名糖粃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YZ023.com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

形态特征
主要特征和半线丹相同,但无侧线。体长而侧扁;体背缘较平直,腹缘浅弧形。吻短钝,前缘中央微后凹。口亚上位。无泪骨突起。无须。背鳍具7根分枝鳍条。无侧线。体鳞无纵裂。体长不超过60毫米。体侧自背鳍基部下方有一向后延伸的黑色纵带;体背正中有一条黑线。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涧溪流及沟渠。

经济价值
是产地常见种,有观赏价值。

相关推荐

多须树须鱼


中文名称多须树须鱼

拉丁名称Linophryne polypogon Regan

异名多须丝角鮟鱇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角鮟鱇亚目

拉丁亚目名Ceratioidei

中文科名丝角鮟鱇科

拉丁科名Linophrynidae

中文属名丝角鮟鱇属

拉丁属名Linophryn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大西洋东北部,我国产于东海冲绳海槽的海域中。

形态特征
体短而侧扁,头大,口大,稍斜裂。上颌骨细长,下颌常具一短小缝合棘,齿颇强,两颌齿较少,2-3行,犁骨和上咽骨具齿,颏部具分支状须,鳃孔狭,位于胸鳍基部稍下方,体光滑无鳞,背鳍棘短,位于吻部,拟饵体大,具皮瓣或丝状突起,背鳍、臀鳍后位,均具3鳍条,胸鳍17,支鳍骨3,第二块宽,尾鳍9,蝶耳骨棘和前鳃盖骨很发达,雄鱼成体寄生。鳃盖条5,体长为体高的1.5倍,为头长1.8倍。颏部具分支状须,蕨中始于下颌后端后下方,须在基部分成14分支,并各具1端发光器,背鳍棘位于吻背部正中,端部具发光的球状拟铒体,周围无皮瓣突起,代之以17根分支丝状突起,背鳍、臀鳍短小,后位,胸鳍上侧位,全光滑无鳞,体黑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须皮鱼


中文名称须皮鱼

拉丁名称Barbourisia rufa Parr

异名红刺鲸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鲸头鱼目

拉丁目名Cetomim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鲸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etomimoidei

中文科名刺鲸科

拉丁科名Barbourisiidae

中文属名刺鲸属

拉丁属名Barbouris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深海中,我国东海有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头中大,口大,前位,口裂超过眼的后缘,眼很小,体被小鳞,鳞上有小的中棘,深嵌入皮内。侧线系统由具小孔的宽管构成,鳍无棘,背、臀鳍位于体之后部,背鳍20-22。臀鳍16-18,胸鳍13-15,腹鳍6,腹位,有腹肋,腹部稍能膨胀。脊椎骨40-43。体红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须[鱼晏]


中文名称长须[鱼晏]

拉丁名称Exostoma vinciguerrae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鮡科

拉丁科名Sisoridae

中文属名[鱼晏]属

拉丁属名Exostoma Blyth,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贡山县独龙江、腾冲县大盈江的伊洛瓦底江水系。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细须石首鱼


中文名称细须石首鱼

拉丁名称Micropogonias undulatus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首鱼科

拉丁科名Sciaenidae

中文属名细须石首鱼属

拉丁属名Micropogon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缘略呈弧形,头呈圆锥形,前鳃盖骨边缘具10-14棘,隅角有2-5强棘,口下位,颌齿呈绒毛状,上颌外行齿稍扩大,吻缘孔5个,吻上孔5-7个,颏孔5个。小须3-5对,椎骨25(10+15)。侧线上鳞8-9。

生活习性
栖息于港湾及泥沙底的近海。海(洋)生。

须鳗鰕虎鱼


中文名称须鳗鰕虎鱼

拉丁名称Taenioides cirratus (Blyth)

英文名称purple eel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鳗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Taenioididae

中文属名鳗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Taenioides Lacepede,179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见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也进入珠江口和闽江口。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Ⅵ-38;臀鳍条Ⅰ-38。鳃耙10。脊椎骨28。

体长为体高的13.3倍,为头长的7.0倍,为尾柄长的66.5倍,为尾辆高的22.2倍。头长为吻长的2.7倍,为眼径的19.0倍,为眼间距的6.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33倍。

体甚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略似鳗形。头宽短,具多行粘液管突起,这些突起亦见于颊部、鳃盖和下颌两侧。吻短而圆。口小,几垂直。上下颌具齿,外侧齿扩大,平直。下颌显著突出,具显著横行粘液管突起一纵列,缝合处腹面具一对三角形扁须,下侧具3对细须,最前一对极细小。眼退化,隐于皮下,眼间隔宽而圆凸。鳃孔中大,下侧位,位于胸鳍前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4。体裸露无鳞,粘液孔26个,呈乳突状,稀疏排列体侧。腹膜白色。无鳔。

背鳍延长,连续,埋于皮膜中,后端与尾鳍不相连。臀鳍基底长,埋于皮膜中,与尾鳍分离。背鳍、臀鳍后端各具一缺刻。胸鳍短小。左右腹鳍愈合,颇长,后端完整,漏斗形。尾鳍尖形。

体红色带蓝灰色。腹部淡灰色。尾鳍黑色。其余各鳍灰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口及近海滩涂。海水/咸水生。

须鳔石首鱼


中文名称须鳔石首鱼

拉丁名称Dendrophysa russelli (Cuvi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首鱼科

拉丁科名Sciaenidae

中文属名须鳔石首鱼属

拉丁属名Dendrophys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吻圆突。吻上孔3个,吻缘孔3个,颏孔5个,颏部具1短须,须短于眼径,背鳍具10-11鳍棘,24-28鳍条,臀鳍具2鳍棘,7鳍条,尾鳍楔形。鳔前部无侧囊,两侧具15-17对侧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粗须铲颌鱼


[学名]: Varicorhinus barbatus(Lin)
[资源名称]: 粗须铲颌鱼
[外文名]: grossbarbel shoveljaw fish
 
[形态特征]:
 
体长且侧扁,背部较平坦,背鳍起点处稍隆起.头较短.吻钝.眼中等大.在头侧略偏上方;眼间隔较大且隆起.口下位.横裂,呈新月形;口裂较狭,不伸达头腹面的侧缘,比眼间隔小;下颌的前缘为角质.唇后沟短,仅限于口角,其长比眼径小.鳞片中等大,胸部的鳞片不变小.背鳍外缘微内凹,起点距吻端小于距尾鳍基;臀鳍外缘平截;起点靠近肛门.腹鳍的起点稍后于背鳍,与背鳍第一分枝鳍条相对,向后不伸达臀鳍.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乌须黑巨口鱼


中文名称乌须黑巨口鱼

拉丁名称Melanostomias melanopogon Regan et Trewava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黑巨口鱼科

拉丁科名Melanostomiatidae

中文属名黑巨口鱼属

拉丁属名Melanostom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外海有发现。

形态特征
体中等延长,体主岩石于体长的90%。头小,眼小,口裂大,利用骨、腭骨及基鳃骨上有齿,两颌齿大小不一,大多可以倒伏,胸、腹鳍间有发光器30或30以下。颏须仅稍长于头长,背、臀鳍均位于体之后部,胸鳍小,下侧位,腹鳍位于体中点之后,尾鳍叉形,体下侧及腹部有2行发光器。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岔尾黄颡鱼(长须黄颡鱼)


中文名称 岔尾黄颡鱼(长须黄颡鱼)
拉丁名称 Pelteobaggrus eupogon(Boulenger)
英文名称 shortfead catfish
地方名称 长须黄颡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黄颡鱼属
拉丁属名 Pelteobaggrus Bleeker,186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臀鳍条21~23;鳃耙外侧13~17;脊椎骨40~41。体长为体高的4.6一6.8倍,为头长的4.0~5.6倍,为尾柄长的5.5~6.8倍,为尾柄高的11.1~11.2倍,为脂鳍基长的7.1~8.6倍。头长为吻长的4.0~4.7倍,为眼径的3.8~4.5倍,为眼间距的1.9~2.3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间距的3.1~3.8倍,为胸鳍刺长的1.1~1.2倍。体延长,尾部厕扁。头顶后部裸露。口下位,微弧形,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上颌长于下颌。吻钝圆。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须4对,鼻须黑色,其末端超过眼后缘。上颌须长,其末端超过背鳍起点的垂直下方。颐须较上颌须短,外侧1对的末端到鳃孔附近。肩骨显著突出,位于胸鳍之上方。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距脂鳍起点为近,背鳍刺后缘锯齿细小。胸鳍前后缘均有锯齿,外缘锯齿细小,齿数26~41,后缘锯齿发达,齿数11~15。腹鳍末端超过臀鳍起点。脂鳍小,末端游离,远较臀鳍为短,其起点位于臀鳍起点的后上方。尾鳍深叉。肛门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的中点。侧线平直,体裸露。体黄褐色,沿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纵纹,延至尾柄处则分叉。各鳍灰黑色。
生活习性 营底栖生活的小型鱼类,成鱼主要食物为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0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史氏鲟养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