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鲷鱼苗后期的培育

后期培育是指从长度10mm左右开始至40mm阶段的培育管理。后期培育可在室内大水泥池或海上网箱中进行。

1. 培育容器:
陆上采用60-100立方米水泥池;海上使用网箱,网目大小随鱼苗生长而依次增大。见表2。

2.水环境管理:
陆上大型水泥池,为防止水质恶化,必须配备大型水泵和清底器以便充分换水和清底。海上网箱要考虑到对风浪潮流的抵抗力及时对饵料急剧变化后的适应性。1)放养密度与1400-1500尾每立方米为宜;海上网箱放养规格一般为10-12mm,放养密度4000尾每立方米为宜。2)饵料:最初10天投喂桡足类并辅以轮虫、卤虫、初孵仔鱼等,尽可能提早搭配喂鱼肉糜和配合饵料。3)苗种越冬:目前多利用对虾或扇贝育苗设施冬季空闲的条件,将苗种放育苗池内(40-60平方米),把水温调到10℃左右。容解氧不要低于3mg/L。放养50尾/立方米左右。日换水量在10℃以上时可控制在1/3-1/2,10℃以下1/4-1/3。换水前清除池内的残饵和脏物,每天投饵1-2次,食则投,不食则不投,依摄食情况及时修订投饵量。

相关阅读

鲮鱼苗培育


鱼苗池长方形,面积1.5~3亩,水深1.2米左右为宜。土质壤土为好,塘堤牢固,不漏水;池底平坦,淤泥适量,无水草丛生;选择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水质清新,不含毒质,鱼池向阳,光照充足的地方。在放苗前5~10天,可用生石灰,茶粕和漂白粉等毒塘。毒塘的次日,投放大草(一般是营养丰富,叶汁多,纤维少、容易腐烂的常见菊科植物)400~500千克沤肥,施放大草时,可在池边堆成长条状,以150千克左右为一堆。几天后,将草堆翻洗,使分解出来的有机物质扩散到全池水中,约7~10天后,将草渣捞出。鲮鱼培育池水色切勿过浓,清淡些为宜,或放食水鳙视其浮头情况作为水质肥瘦的指标。一般在毒塘7~10天后可放鱼苗,每亩放养30万~40万尾。放苗后每3天投放大草1次,每次每亩投放150~200千克,并从第3天开始投放花生麸,米糠等商品饵料,每天每万尾投喂0.1~0.3千克。每天早、晚巡塘1次。观察水色变化和鱼苗的动态,以决定施肥、投饵的数量及是否加注水等。经1个月的培育,便可出塘。鱼苗出塘前1,2天拉网锻炼1次。

黄颡鱼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模式设计


黄颡鱼因其肉质细嫩而少刺,味道鲜美而无鳞,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坚挺,养殖前景一直被看好。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将黄颡鱼作为主推品种,积极引导示范户发展黄颡鱼养殖,为当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了新路子,受到了当地渔(农)民的欢迎。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鱼苗培育
1.鱼苗池条件。鱼苗池呈长方形,东西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注方便;面积一般以3~5亩为宜,底质为黏壤土,池埂宽实,不渗不漏,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为10~15厘米,水深1.2~1.5米。
2.清池消毒。采用干法清池,先将池水排干,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左右加水化浆后趁热全池泼洒,不留死角,第二天用铁耙翻耙底泥,使石灰浆与底泥充分混合,以提高灭菌和清野效果。
3.生物饵料培育。在黄颡鱼苗入池前5~7天,注水40~50厘米深,投施经发酵消毒好的畜禽粪肥,最好是鸡粪,投施量为200~300千克/亩,水质较肥的塘口可减为100~200千克/亩,新开塘口可增为300~400千克/亩。2~3天后再追施EM菌、单细胞藻类激活素等,增强肥水、净水效果,7天后可见池中繁殖有大量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可为刚入池的黄颡鱼苗提供天然开口饵料。
4.鱼苗放养。黄颡鱼苗入池前一定要试水,取一盆底层水,放几尾鱼苗试养1天,如果鱼苗活动正常,说明毒性已消失,方可放养。一般放养密度控制在10万~15万尾/亩。
5.饵料投喂。如果池内浮游生物量充足,黄颡鱼苗入池2天内不需要投喂,以摄食池内的浮游生物为主;若池内浮游生物量不多,可用少量幼鳗料加水搅拌成浆或直接用鱼肉糜全池泼洒,以满足鱼苗的营养需求。2天后,投喂鱼肉糜5千克/亩、鳗鱼料1千克/亩。7天后,逐渐改喂黄颡鱼苗配合料。10天后,直接投喂黄颡鱼苗配合料,投喂量为3~5千克/亩,逐渐缩小投喂范围和增大投饵量,日投喂2次,7~8时和17~18时各投喂1次。
6.日常管理。黄颡鱼苗入池后,保持水深50~60厘米,每隔3~5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10~15厘米深;鱼苗入池15天后,用生石灰消毒1次,用量为5千克/亩,将水体pH值控制在7.5~8.5,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鱼苗培育过程中应适时开启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平时应坚持早、中、晚各巡塘1次,查看水质、水温、鱼苗的活动和摄食等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
经过20天左右的精心培育,()鱼苗体长为3厘米左右,达到夏花(寸片)规格,可以分塘进行鱼种培育。
二、鱼种培育
1.放养前准备。鱼种池要求与鱼苗池相似,面积稍大一些,一般以5~10亩为宜,水深1.5~2.0米;鱼种池的清池方法与鱼苗池相同;施肥培水措施与鱼苗池相似,只是畜禽粪肥的投施量一般应达300~400千克/亩,水质较肥的塘口为200~300千克/亩,新开挖的塘口为400~500千克/亩。以上准备工作应在夏花入池前10天完成。
2.苗种放养。选择规格整齐、头小背厚、体色光亮、肌肉润泽、无伤无病、无寄生虫的优质夏花苗种放养。放养密度根据商品鱼规格确定。如果要求养成规格大,则放养密度相对要小;反之,放养的密度则大。另外,塘口面积大、水质好、水位深、饵源足和增氧条件好的,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一般黄颡夏花的放养密度为2.5万~3万尾/亩,放养前用3%~4%食盐溶液浸浴消毒5分钟左右。
3.投喂管理。夏花苗种入池前5天,用鱼肉糜拌配合料在池边一侧投喂,逐步缩小投喂区,引导夏花苗种逐渐到食场摄食。夏花苗种入池5天后,直接投喂配合饲料,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率为3%~5%。投饲坚持四定原则,投饲量根据夏花苗种生长情况逐渐增加。
4.水质管理。每隔1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20%~30%;每30天用生石灰消毒1次,用量为5~10千克/亩;适时开启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经过3~4个月的精心培育,夏花苗种体长可达8~10厘米,达到一龄鱼种规格,可以进入成鱼养殖。
三、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主要有池塘主养、甲鱼池套养、亲鱼池套养、河蟹池套养、稻田套养和藕塘套养六种养殖模式。
1.池塘主养。黄颡鱼种放养规格为8~10厘米,放养密度为6000~8000尾/亩,放养时间在3~4月。每亩可搭配放养规格为50~100克/尾的鲢、鳙鱼种150尾(其中鲢鱼种100尾、鲢鱼种50尾),放养时间在黄颡鱼种放养后15天。该模式预计可产出黄颡鱼600~800千克/亩,其他鱼类500千克/亩左右。
2.甲鱼池套养。黄颡鱼种放养规格为10厘米,放养密度为3000~3500尾/亩,放养时间在3~4月。甲鱼放养规格为150~200克/只,放养密度为200~250只/亩,甲鱼的放养时间在4月底至5月初。该模式预计可产出黄颡鱼400千克/亩左右,甲鱼100~150千克/亩。
3.亲鱼池套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套放黄颡鱼种,放养规格为30克/尾以上,放养密度为100~200尾/亩。该模式预计可增收黄颡鱼10~20千克/亩。
4.河蟹池套养。黄颡鱼种放养规格为8~10厘米,放养密度为400~500尾/亩,放养时间在4月。河蟹的放养规格为50~100只/千克,放养密度为500~600只/亩,放养时间在2月底或3月初,也可选择在上一年的冬季放养。该模式预计可产出黄颡鱼40~50千克/亩,河蟹70千克/亩左右。
5.稻田套养。黄颡鱼种放养规格为8~10厘米,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亩,放养时间在5~6月。该模式预计可增产黄颡鱼250千克/亩左右。
6.藕塘套养。黄颡鱼种放养规格为10厘米,放养密度控制在3000~4000尾/亩,放养时间在4月中旬。该模式预计可增产黄颡鱼300~400千克/亩。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邮编:211600)

鳙的鱼苗培育


1.鱼苗池的清整

选择面积为1 000-2000m,水深0.5^1.3 m,堤基牢固,壤土为底质,保持6-10 cm的淤泥层,通风向阳长方形的鱼池作为苗种培育池。放鱼苗前应彻底清整、消毒后方可使用。灌水时要严格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先灌水40-50 cm,便于升高水温,也容易肥水,有利于水中浮游动物的繁殖。

2.培肥水质

鱼苗应肥水下塘,这样能保证鱼苗下塘后就有丰富的饵料.

在鱼苗下塘前3-7天,用大草堆肥作基肥,水深lm,每亩每次施用150-200 kg,共施2次,用来培养水质,使水中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鱼苗下塘后有充分的饵料供食。鱼苗下塘时以中等肥度为好,水色以绿褐色为最好,透明度35-40cm。

3.鳙苗放养

经过清塘消毒、肥度适中、有丰富饵料池塘可放养鳙苗了。一般每立方米放养160-200尾苗。如池塘条件好,底质较肥沃,又是早水,鱼苗可放多些,条件相反可放得疏些,可在40-80尾浮动。

鳊、鲂的鱼苗培育


将仔鱼培育成2.5-3 cm的乌仔,通称火片(夏花)培育

1.鱼苗培育池

与团头鲂的鱼苗培育池相同,面积可略缩小至1-2亩,水深宜在1-1. 2m,池底平坦,淤泥不超过10 cm,排、注水方便即可。.需经过清整、彻底消毒,并确认无毒后方可使用。由于鳊、鲂仔鱼初期主食浮游动物,应在鱼苗下池前适量投施基肥,粪肥、绿肥均可,以促进天然饵料生长。但鳊、鲂鱼苗不耐肥,施肥量宜小于团头鲂,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 cm以上。如池水较肥,应在下苗的前一天加注新水10-15cm,以增加溶氧。

2.放养密度

为促使其较快生长,以稀养为宜,一般放养密度为每亩10- 15万尾,经过20-25天的饲养,可养成2. 5-3 cm的乌仔。如欲争取时间,可减少为每亩6-8万尾,1.5-20天即可育成。鳊、鲂鱼苗池中不宜混入家鱼水花。

饲养管理

饵料和肥料仔鱼下塘初期可泼洒黄豆浆,需全池均匀泼洒,1天3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熟蛋黄7天后每天喂2次,按三边二满塘的方法泼洒,使鱼苗能均匀吃食,投喂量应随鱼苗生长而增加。为保持池中天然饵料的存量,下塘7天后可施追肥,粪肥、绿肥、化肥均可,但应少施勤施。

管理和防病按苗种培育常规,坚持三巡四查,即早、中、晚巡池3次,查看水质变化、鱼苗摄食活动、有无浮头现象、有无病、虫、害发生等。鱼苗下池7天后可适当冲水,保持水质嫩爽。拉网操作动作必须轻柔,可按团头鲂拉网炼鱼的方式进行。此时鱼苗很少生病,主要是预防缺氧和敌害。

大口鲶的鱼苗培育


1.育苗设施

大口鲶鱼苗因具有底栖,避光,喜集群,游动能力差等特点,故不宜采用大塘肥水粗养法培育目前,1般都用小水泥池或网箱进行集约化培育。水泥池长方形或圆形,面积1一10m,池深1 m, 水深0.6-0.8m水泥池建在地面上、便于换水排污要求进、排水设备齐全,并设有溢水纱窗和溢水管.溢水纱窗由40目的的聚乙烯布制成。进、排水量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增氧用电磁充气泵.育苗网箱用40目的聚乙烯布制成,规格为(2-3)m1m1m, 水深保持0.5-0.6m。网箱置于清水池塘中.箱底应绷紧拉平。

2.鱼苗放养

刚孵出的大口鲶鱼苗卧于池底,十分嫩弱,不宜清理搬动。当温度高于20度,一日之内,低于20度,2日之内应将鱼苗从孵化设施中转出,在40目的网箱中过筛分离,剔除死苗和卵膜污物。然后分池或分箱培育和销售。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大口站鱼苗,每袋可装 1-2万尾,运输时间10-20h,水泥池和网箱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00 -3500尾和2000-2500尾。

3.喂养管理

鱼苗下池前后,当卵黄吸收一半时,可用熟蛋黄浆作开口饲鲜活饲料.每2日冲水工次.促进亲鱼性腺迅速再发育,必要时可打催熟针,并控制好水温至秋季8-9月份亲鱼性腺再次成熟,可开展秋繁华中地区一年可繁殖2次.广东南海,一年可繁殖3-4 次。

黄鳍鲷


中文名称黄鳍鲷

拉丁名称Acanthopagrus latus (Houttuyn)

英文名称yellowfin seabream, yellowfin bream, Japanese silver bream, black sea-bream

异名黄鳍棘海鲷、黄脚[鱼立]、[鱼立]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鲷科

拉丁科名Sparidae

中文属名鲷属

拉丁属名Acanthopag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黄渤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可进入淡水中生活。

形态特征
背鳍Ⅵ-11;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4-15;尾鳍17。鳃耙6-7+8-9。侧线鳞45-48[(4-5)/11]。脊椎骨24。

体长为体高2.3-2.6(平均2.5)倍,为头长2.7-3.5(3.1)倍。头长为吻长3.0-3.9(3.3)倍,为眼径3.0-4.4(3.6)倍,为眼间距3.3-4.0(3.6)倍,为尾柄长1.4-2.1(1.8)倍,为尾柄高2.5-2.8(2.6)倍。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从吻端至背鳍起点渐往上倾斜,体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腹面纯圆,弯度小。头中等大,前端尖,头长小于体高。吻尖而长,其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位于头的两侧上方,距吻端为近。眼间稍平,具微凸的线纹,其宽略大于或等于眼径。口中等大,前位,口裂微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末端可伸达瞳孔前缘下方。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方,两鼻孔互为分离,前鼻孔较后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呈裂缝状。鳃招短小。具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两颌前端具圆锥形齿6个,上颌两侧有自齿4行;下颌两侧有臼齿3行。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鳃盖骨后缘具一扁平钝棘。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间而接近臀鳍。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鳍棘粗壮,以第四、五鳍棘为最长,各棘平卧时左右交错,可收藏于鳞鞘形成的沟中。臀鳍约位于背鳍的鳍条部前端的下方,其基底长约与背鳍鳍条部基底长相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等于或稍小于吻后头长。腹鳍较胸鳍小,末端可达肛门的前缘。胸鳍位低,位于腹鳍的前上方,尖而长,末端可达臀鳍的起点。尾鳍叉形,上叶略长于下叶。

体被薄栉鳞。头部除吻端、眼间外均具鳞。背鳍和臀鳍的鳍棘部被鳞鞘,鳍条部被小细鳞。

腹膜浅色。具4个幽门盲囊。鳔单一。

体背部青灰而带黄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数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鳍棘部的鳍膜边缘,臀鳍的一小部分、尾鳍的边缘灰黑色,腹鳍、臀鳍的大部分、以及尾鳍的下叶黄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床、咸淡水海域,有时游入江河。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0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胭脂鱼打印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