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达尖犁头鳐

中文名称及达尖犁头鳐

拉丁名称Rhynchobatus djiddensis (Forsskal)

英文名称whitespotted shovelnose ray, shovel-nose ray, fiddle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鳐目

拉丁目名Raj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鳐亚目

拉丁亚目名Rajoidea

中文科名尖犁头鳐科

拉丁科名Rhynchobatidae

中文属名尖犁头鳐属

拉丁属名Rhynchoba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吻长现时平扁,三角形突出,眼椭圆形,瞬褶稍发达。喷水孔后缘具2皮褶。鼻孔狭长,距口颇近,前鼻瓣具一人字形突出。口横裂,唇褶发达。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齿面波曲。鳃孔狭小。第一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尾椎轴稍上翘,尾侧具一皮褶。尾鳍短小。腹鳍距胸鳍有一相当距离。胸鳍前缘伸达鼻孔后缘水平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卵胎生,每产6仔,长可达2米以上,重达150-200千克。

相关推荐

颗粒犁头鳐


中文名称 颗粒犁头鳐
拉丁名称 Scobatus Granulatus
英文名称 Sand shark、Sharpnose guitarfish
地方名称 Scobatus granulatus (Cuvi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犁头鳐科
拉丁科名 Rhinobatidae
中文属名 颗粒犁头鳐属
拉丁属名 Scobat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吻呈等边三角形,前端钝圆,侧缘斜直;吻长约等于体盘长之半或稍大;吻软骨细狭,仅后部1/4分歧,前部联合,近吻端处又分为2短枝。眼小,眼径等于吻长的1/9~1/14,等于眼间隔的1/3。喷水孔卵圆形,约与眼径等大或较大,后缘外侧具一细小皮褶。鼻孔里侧位,几横列,长等于口宽的1/2,约与鼻间隔相等或稍小;前鼻瓣具一扁须状突出,不转入于鼻间隔区域,后鼻瓣内侧具一袜状突出,转入于鼻腔内,外侧具一低狭薄膜。口横列,略呈弧形,为口前吻长的3/8~4/13;上颌具一腭膜,中部三角形凹入。齿细小而多,椭圆形,宽比长为大,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很狭小,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第五鳃孔间的距离比第三鳃孔大6~7倍。
背面和鳍上密具粒状鳞片;背面正中脊椎线上具一纵行粗大结刺;吻软骨两侧各具一行小结刺;眼前和眼上具一行小结刺;肩区每侧具2小结刺。

胸鳍中大,基底前延,稍越过鼻孔前缘的水平线;前缘斜直或略凹入,后缘广圆,里缘斜直;前角和后角都圆形。腹鳍小,距胸鳍很近,约仅有一眼径之隔;前角广圆,后角钝尖突出。两背鳍几同大同形;前缘圆凸,后缘稍凹;上下角都圆钝;第一背鳍与腹鳍的距离比背鳍间隔约大2倍,基底长稍小于背鳍间隔的1/2;第二背鳍基底比第一背鳍基底稍长。尾平扁,尾椎轴平行,下侧皮褶很发达。尾鳍颇狭长,上叶比较长大,下叶不分叶、不突出,低而广圆形。

背面赤褐或紫褐色,吻侧淡赤色,腹面淡白色。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卵胎生。食甲壳类,贝类,小鱼和其他底栖动物。

及达叶鲹


中文名称 及达叶鲹
拉丁名称 Caranx djeddaba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鲹科
拉丁科名 Carangidae
中文属名 鲹属
拉丁属名 Caranx Lacpde,1801(kingfish)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Ⅰ,Ⅷ,I-24;臀鳍Ⅱ,Ⅰ-20;胸鳍22;腹鳍I-5;尾鳍17。侧线上有普通鳞33和稜鳞48。
体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2.6倍,为头长3.7倍。头小,侧扁。吻锥形,其长等于眼径。脂眼睑发达,前部达眼前缘,后部达瞳孔后缘或稍前。口裂始于眼中部水平綫上。前颌骨能伸缩,上颌后端达眼前缘下方。牙细,上下颌各一列,犁骨、腭骨和舌面均有牙。鳃盖条7。鳃耙14+32。有假鳃。

颊、鳃盖上半部,胸部及身体均被圆鳞,第二背鳍与臀鳍有一低的鳞鞘。侧綫前部弯曲度大,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起点下方。直线部长于弯曲部。侧綫上有普通鳞33个和稜鳞48个,稜鳞存在于直线部的全部,稜鳞形状明显,体高为最高稜鳞6.7倍,眼径为其1.2倍。

第一背鳍有一埋于皮下的向前平卧棘与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有l鳍棘,24鳍条,前方数鳍条稍长。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20鳍条,前方有2粗棘。胸鳍较尖。尾鳍叉形,上下叶长度略相等。

幽门盲囊长条状,约80多个。脊椎骨10+14。

背部浅灰蓝色,腹部银色带淡红色,鳃盖后上缘有显著蓝黑色斑,第一背鳍浅黑色。背鳍、尾鳍、胸鳍浅草绿色,臀鳍及腹鳍淡灰色。

及达虾鲹


中文名称及达虾鲹

拉丁名称Alepes djeddaba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虾鲹属

拉丁属名Alep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地中海、红海、东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海域,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吻短,约等于或稍大于眼径。颌齿1行,紧密排列。脂眼睑甚发达,前部达眼前缘,后部达瞳孔后缘。侧线前部弯曲,棱鳞存在于直线部的全部。第1背鳍7-8鳍棘,棘短而低,胸鳍长,腹鳍短小,尾鳍叉形。Ⅷ,Ⅰ-23-25,臀鳍Ⅱ,Ⅰ-18-21,颌齿1行,犁骨和腭骨具齿,胸部被鳞,侧线上棱鳞33-51。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刺鳞犁头鳅


中文名称刺鳞犁头鳅

拉丁名称Lepturichthys nicholsi Hor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犁头鳅属

拉丁属名Lepturichthys Regan,191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臀鳍条Ⅱ,5;胸鳍条Ⅷ,11;腹鳍条Ⅲ,8;侧线鳞78-80。体长为体高的7.9-8.1倍,为头长的6.2-6.7倍,为体宽的6.5-7.1倍,为尾柄长的3.4-3.7倍。头长为吻长的1.7-1.8倍,为眼间距的2.5-2.9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3.2-3.3倍。背鳍最长鳍条为头长的1.1-1.2倍。体细长,头扁,吻圆铲状,腹部扁平,尾柄特别细长,尾柄后部的高度小于眼径。口小,下位,横裂略呈弧形。上唇与吻皮分离,间以浅沟,上下唇有许多须状肉突,形成吸附器。有2对短颌须,稍长于眼径。眼小,上位。鳃孔小,经胸鳍前方而伸展到腹面。背鳍起点约在体前部1/3处,最长鳍条比头长。胸、腹鳍向左右平展,腹鳍不成吸盘状,起点与背鳍相对。尾鳍叉形,下叶大于上叶。肛门在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体背部的鳞片均具细刺,体前部的部分大鳞片的后缘有3-4个刺,侧线完全。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犁头鳅


中文名称 犁头鳅
拉丁名称 Lepturichthys fimbriata(Gunther)
英文名称 ploughhead loac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犁头鳅属
拉丁属名 Lepturichthys Regan,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Ⅱ,5;胸鳍条Ⅷ,12;腹鳍条Ⅲ,8;侧线鳞99。体长为体高的8.8倍,为头长的5.9倍,为体宽的7,1倍,为尾柄长的3.4倍。头长为吻长的1.7倍,为眼间距的2.9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2.8倍。最长背鳍条为头长的0.9倍。体延长,且扁平,背部稍圆,尾柄特别细长,尾柄高略大于眼径。头扁而圆,吻部稍尖,成铲状。口小,下位,横裂略呈弧形。上唇与吻皮分离,间以浅沟,上下唇和吻的腹面均有许多须状肉突,形成一吸附器。有颌须2对,很短,稍长于眼径。眼小,上位。鳃孔小,位于胸鳍起点处。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起点约在身体前部1/3处,背鳍最长鳍条稍短于头长。胸、腹鳍均分别向左右平展。腹鳍不成吸盘状,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尾鳍下叶较上叶长。肛门约在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的中点。鳞小而圆。侧线与背鳍之间有16行鳞片。背部鳞片无刺。侧线完全。身体灰褐色,背部自头到尾鳍基部有7个大的黑褐色斑块。胸鳍、腹鳍背面、背鳍和尾鳍亦有黑色斑点。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为生活在急流石滩的底栖性小型鱼类。

华鳐


中文名称 华鳐
拉丁名称 Raja chinensis
地方名称 平背老板鯆Raja kenojei Muller et Henle, 1841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鳐科
拉丁科名 Rajidae
中文属名 鳐属
拉丁属名 Raj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尾部侧褶不很发达;吻长为眼3.8~4.3倍;眼间隔为眼径1.1~1.3倍;头后脊板上具结刺1~2个,头后结刺前方具粘液孔2纵群,每群由粘液孔7~10个粘液孔组成;体盘上具许多淡色圆斑,大小不一,肩区后方大圆斑上常具1~2个暗色小斑,腹面具许多黑斑,黑斑中央为一粘液孔。

尖鳍鲤


中文名称 尖鳍鲤
拉丁名称 Cyprinus acutidorsalis Wang
英文名称 sharpfin carp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鲤属
拉丁属名 Cyprinus Linnaeus,187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4,16~17(平均16.6);胸鳍条1,14~15;腹鳍条1,8;臀鳍条3,5。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9~22(20)。下咽齿3行,1.1.3~3.1.1。侧线鳞32[6/(4~5~V)]33;背鳍前鳞12~14;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2.18~2.51(平均2.33)倍,为头长的3.5~3.8(3.71)倍,为背鳍基部长的2.77~3.07(2.9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33(3.0)倍,为眼径的3.6~4.3(3.97)倍,为眼间距的2.02~2.23(2.13)倍,为尾柄长的1.61~1.87(1.73)倍,为尾柄高的1.51~1.92(1.75)倍。 体极高,背部显著隆起,而后急剧下斜。头短。口端位。须两对,吻须甚短。必、臀鳍具带锯齿的强刺。背鳍外缘明显内凹,起点位置后于腹鳍基部;胸鳍末端不达腹鳍。尾柄长高相等。

生活习性 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江河口。主食底栖生物。2-3月产卵,粘附于水草上孵化。常见体重0.5Kg。肉肥嫩,味佳,为群众喜爱的上等鱼。

长脊犁头鳅(贡氏犁头鳅)


中文名称 长脊犁头鳅(贡氏犁头鳅)
拉丁名称 Lepturichthys guntheri Hora
地方名称 长尾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犁头鳅属
拉丁属名 Lepturichthys Regan,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臀鳍条Ⅱ,5;胸鳍条Ⅷ~Ⅸ,9~10;腹鳍条Ⅲ,8~9;侧线鳞86~90。体长为体高的10.0~12.0倍,为体宽的8.0~10.0倍,为头长的5.7~6.1倍.为星柄长的3.1~3.5倍。头长为吻长的1.6~1.9倍,为眼间距的2.8~3.4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3.1~3.5倍。背鳍最长鳍条为头长的1.1~1、3倍。体细长,头扁,吻圆铲状,胸、腹部非常扁平,尾柄特别细长,尾柄高小于眼径。眼小,上位。口小,下位,横裂弧形。上唇与吻皮分离,间以浅沟,上、下唇均具须状肉突。下颌具角质边缘。颌须2
生活习性 为底栖性小型鱼类,喜栖息于山涧溪河水流湍急的滩上。

尖海龙


中文名称 尖海龙
拉丁名称 Syngnathus acus Linnaeus
英文名称 greater pipefish,longsnout pipefish
地方名称 海龙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海龙目
拉丁目名 Syngnathiformes
中文科名 海龙科
拉丁科名 Syngnathidae
中文属名 海龙属
拉丁属名 Syngnathus Linnaeus
分布类别 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鞭状;躯干部骨环七棱形,腹部隆凸不显著;尾部大,向后渐尖细。头尖长,与体轴在同一直线上。吻细长,前部稍侧扁。眼中等大,圆形,眼眶微外凸;眼间隔小于眼径,微凹。鼻孔很小,互相接近,紧靠眼前缘。口裂斜;上、下颌短小,下颌稍长于上颌。鳃孔在头侧背方。鳃盖骨隆起,在前方基部有1条纵棱,纵棱四周有数条向后呈放射状排列的细弱隆起线纹。体无鳞,全被骨环。躯干部上侧棱伸达背鳍基部后段下方,末端游离。躯干部中侧棱伸达最末体骨环后方。腹中棱自头后伸达肛门前方。背鳍基部很长,起点在最末体骨环,止于第九尾骨环。胸鳍在鳃盖后方。尾鳍后缘圆形。各鳍均无鳍棘。肛门在躯干部中侧棱末端下方。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及近海,也进入淡水生活。

斑鳐


中文名称 斑鳐
拉丁名称 Raja kenoje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鳐科
拉丁科名 Rajidae
中文属名 鳐属
拉丁属名 Raj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前部斜方形,后部圆形,前缘波曲。吻中长,尖突;吻软骨前端愈合部约为后端分离部2.4倍。尾较宽大,比头和躯干稍短,侧褶发达。
体盘宽为长1.3~1.4 倍;体盘长为吻长 倍。吻长为眼径3.0~3.5倍;眼间隔与眼径相等;喷水孔宽约为眼径2/3;口前吻长为口宽1.6-2.0倍;第五鳃孔间距约为第三鳃孔4倍。前鼻瓣宽大,后缘细裂,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半环形,突出于外侧。鼻间隔后缘圆形凹入,后面具一深沟。口中大,平横;上颌中部凹入,下颌中部凸出。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雄性牙平扁;上下颌各具44~48纵行。喷水孔椭圆形,紧位于眼后,前部伸达眼后半部下方,前缘里侧具一皮膜,能启闭。鳃孔5个,狭小,大小和间距约相等。眶上和喷水孔上的结刺颇小,眶前3个,眶上3-4个,喷水孔上2个,连续作半环形排列。头后脊板上具结刺一个;尾上具粗大结刺3纵行。雌性吻端腹面和吻侧具小刺。雄性吻端背面、腹面和吻侧腹面具小刺;胸鳍前缘里侧具一长群小刺,小刺里方在头侧处具大钩刺3纵行,刺头向后;在肩区外侧具大钩刺2~3行,刺头斜向后和向里;胸鳍外角里方具大钩刺2~3行,刺头都向里;头后结刺前方两侧具新月形粘液孔2纵群,每群由5~6个粘液孔组成。

胸鳍前延,伸达吻侧中部,外角、里角者呈圆形。鳍外缘分裂很深,前部突出呈足趾状;鳍脚宽扁,端部向外圆凸,后端钝尖。背鳍2个,同形。约等大,前缘和后级连合呈半圆形,后缘连于皮上,无里缘;背鳍间隔很短,等于或稍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1/2。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连接或几连接。尾鳍上叶短小,短于第二背鳍基底,下叶几完全消失。

背面黄褐色,密具深褐色小斑;肩区两侧各具一椭圆形斑块,由许多小斑组成,在外侧者连合成黑色边缘;胸鳍里角上方具一圆形暗色斑块。尾上隐具暗色横纹十几条,尾鳍上叶具暗色横纹2条。腹面灰褐色,具许多深褐色细斑,细斑中央有一粘液孔。尾侧皮褶淡褐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鲤白云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