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

[学名]: Epinephelus coioides (Hamilton, 1822)
[资源名称]: 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
[外文名]: Fah-paan,Esturygrouper,Chairomaruhata,Ha moor,Chi hou
[别名]: 青斑、石斑鱼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行,侧扁而粗状。头大于体高。吻短而钝。口大,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前缘具2较大圆锥齿及1能向后倒伏的齿丛,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体被细栉鳞。侧线完全。尾鳍圆形。还有。。。(其他资料: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2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1~2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
 
[原产国家]: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太平洋西部和东南亚地区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48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太平洋西部和东南亚地区 (Randall Heemstra,1991)。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岩礁海区,摄食鱼、虾类。(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  ( 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主要的繁殖期在3月至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鱼估计为85万粒,而62厘米的鱼约为290万粒。)

相关推荐

石斑鱼


中文名称石斑鱼

拉丁名称Epinephelus spp.

英文名称Groupers

异名鯚鱼、红鯚鱼、海鸡鱼(浙江)、鲙鱼(福建)、过鱼(广东)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石斑鱼属

拉丁属名Epinephe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中国近海的石斑斓鱼是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种类。在中国近海的石斑鱼共有31种,其中以南海为最多,有30种,东海12种,黄渤海区仅1种。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大,头长大于体高,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辅上骨。两颌前端有少数大犬牙,两侧牙尖细,可向内倒状。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锯齿。体披细小栉鳞,常埋于皮下,侧线管不分支,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棘强大。尾鳍大都为圆形,少数为截形或浅凹。体色往往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石斑鱼喜栖息于沿岸岛屿附近和珊瑚礁丛生的水域。不作长距离洄游,也不结成大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升降而变化,春夏季分布在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甚至在2-3米处水深处也有发现,秋冬季,当沿岸水温下降至7℃以下,石斑鱼则游向40-80米的较深水域。产卵期的水温一般在22-25℃。生活的最适水温为20-28℃,低于18℃时食欲减退,低于15℃时鱼体失去平衡。

由于栖息于沿岸海区,石斑鱼的适宜盐度范围较广,为1.1%-3.4%。石斑鱼因种类不同,其生长速度差异悬殊,但总的来说,生长还是比较迅速。如鲑点石斑鱼,一年质量可达250-300克,2龄鱼500-600克,3龄鱼约800-900克,从第4年开始,生长速度下降。再如青石斑鱼,1龄鱼体长200毫米,质量220克,2龄鱼体长245毫米,质量380克,3龄鱼体长295毫米,质量682克,以后生长即趋缓慢。石斑鱼和一些热带鱼类一样,是雌雄同体,进行性转换的种类。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鱼比雌鱼明显偏大,通常在群体组成中,低龄鱼都系雌性,高龄鱼都系雄性。性成熟周期一年1次。属分批产卵类型,产浮性卵。卵球形,具油球。

怀卵量因鱼体大小及种类不同而不同,如青石斑鱼,体长在200-250毫米者,怀卵量约为15万-20万粒,产卵期为5-7月。雌多于雄,雌雄性比约为2∶1。石斑鱼系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小型个体以底栖甲壳类为主,大型个体则以鱼类和小型头足类为主,但在营养条件恶劣时,也以石莼等藻类为食。

保护措施
查明资源的确切数量, 提出年可捕捞量;规定最小可捕长度及重量;在繁殖季节5-7月为禁捕期;开展人工繁殖的研究, 在沿岸适当海区投放人工鱼礁,适合生长的自然环境;近年来福建、广东、浙江已开展人工网箱养殖,但苗种未能解决。
开发利用
栖息分散,且多在岩礁丛中,用手钓和延绳钓捕获,捕获后暂养于活水槽或网箱内运销港澳。
资源现状
南海、东海沿岸一吉的岛屿有着良好栖息环境, 利于其繁殖生长。但近年来的过度捕捞压力,鱼体逐年小型化,单位捕捞年渔获量逐年下降,现仅数十吨。

青石斑鱼


[学名]: Epinephelus awoara
[资源名称]: 青石斑鱼
[外文名]: Banded grouper
[别名]: 青斑,青鳍、泥斑
 
[形态特征]:
  背鳍XI-15;臀鳍III-8;胸鳍16;腹鳍I-5;尾鳍17。体长椭圆形,侧扁。头稍大。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前端。口稍大,口裂倾斜,上颌骨末端扩大。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齿细小,呈不规则的多行。犁骨齿为三角形窄齿带,腭骨齿为窄齿骨。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在隅角处锯齿扩大,形成一角状。鳃盖骨具3扁棘,中间棘较明显,其余两棘几乎完全埋于皮下。体被弱栉鳞。头部除两颌外,皆被鳞。侧线完全,与背廓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连续,无缺刻,鳍棘坚硬,以第四鳍棘为最长。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以第二鳍棘为最强。胸鳍大,边缘圆形,腹鳍尖小。尾鳍圆形全体散布橙色小点。体侧有5条暗色横带,第一与第二条紧相邻,第三与第四条位于背鳍鳍条部与臀鳍鳍条部之间,第五条位于尾柄上。背鳍鳍条部及尾鳍边缘黄色%499%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  [原产省份]: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海南、广西省  [原产地区]:西北太平洋区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南部、越南等。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水深10-50公尺处之石砾区或沙泥区海域,幼鱼则常出现在潮池区。以鱼类为主食。亲鱼适合产卵的水温为23.2-23.4℃,盐度20-34℃,产卵期在6、7月份,通常在傍晚6到8时进行产卵,为分批多次产卵型,受精卵约在27小时后孵化成仔鱼。

黑边石斑鱼


中文名称黑边石斑鱼

拉丁名称Epinephelus fasciatus (Forskal)

英文名称Red barred rockco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石斑鱼属

拉丁属名Epinephe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鲜红色,背部较深,腹部浅,具5条深色横带。背鳍具11鳍棘15-17鳍条,背鳍鳍棘部的鳍膜具黑色边。尾鳍后缘圆形。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浅海鱼类。栖息于岩礁及珊瑚丛中,体长160-220毫米。

海(洋)生。

石斑鱼养殖周期


常见石斑鱼如青斑、油斑等品种,养殖1年即可进行销售,而东星斑、苏眉等高价石斑鱼由于生长速度慢,需要2-3年才可上市。不同规格的鱼种,养殖周期也有所不同,体长10cm的鱼种需要在第一年3月份投放,次年入冬前售卖,养殖周期为20个月左右,而大规格鱼种3月投放后,当年入冬前就可上市。

石斑鱼的养殖周期根据养殖的品种和养殖条件而定,从品种上来说,最常见的石斑鱼有青斑、珍珠、油斑等,这些一般养殖一年就能达到2斤左右,从而进行销售,而一些价格偏高的如苏眉、老鼠斑、红斑等,这些生长速度很慢,一般要3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进行销售。

在靠近沿海的城市,如浙闽一般5-11月是养殖的最佳时期,广东、广西、香港、台湾沿海4-11月是养殖的最佳时期,而海南的最佳养殖期是3-12月。石斑鱼从幼苗生长到可以上市的商品鱼一般需要20个月左右,因此一般采用2种养殖周期。

一种养殖周期是从头年的4月左右开始投放,以10CM左右的鱼种最为合适,养到入冬的时候,体重可以达到200克左右,放到网箱内过冬,养到次年的冬前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另一种养殖周期是4月份左右开始投放,以200克中的鱼种为宜,养到入冬的时候,体重就能达到650克左右,此时可以上市销售,也可以养到第二年的冬前,体重达到1.5公斤的时候上市销售。

石斑鱼养殖的市场前景

因为石斑鱼特有的经济价值,因此在国内外的市场对石斑鱼的消费都越来越放开,且其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故对于养殖石斑鱼的人随之增多,石斑鱼的市场前景将越来越好。

巨石斑鱼


中文名称巨石斑鱼

拉丁名称Epinephelus tauvina (Forskal)

英文名称Greasy Rock-co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石斑鱼属

拉丁属名Epinephe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近海。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褐色,幼鱼体侧具斑点及斜横带,背鳍鳍棘部下方具1大黑斑。吻长而尖,侧线有孔鳞64-66个。尾鳍后缘圆形。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底质粗杂的海区,是石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2米,质量达200千克,是优质食用鱼。

海(洋)生。

石斑鱼养殖密度


合理的养殖密度根据鱼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网箱的规格通常是长宽高均为3m,那么3立方米的网箱中可放养2000尾规格为2-3cm的鱼苗,如果规格超过了20cm,则需要进行分养,每个3立方米的网箱可以放养300-500尾。

石斑鱼的产量和密度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但实际上密度的大小则会对鱼的增重有一定的影响,密度小尾数少但是鱼增重较明显,密度大尾数多但是增重较少。因此在合理的养殖范围内,放养的密度越大,鱼产量则越高。石斑鱼的养殖密度通常是每立方米的水体中投放3千克的苗种,3立方米的网箱中放入体长规格为2-3cm,大概2000尾的鱼苗,鱼苗的体长超过了20cm的话则需要进行分养,9立方米的网箱中放养300-500尾即可。

鱼的产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1、鱼产量是指收获时每一尾鱼在养殖期间增加的重量和鱼的尾数的乘积,收获的尾数就是苗种存活的尾数。在养殖密度合理的情况下,增重率和成活率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但是增重率受放养的鱼苗规格数量、水质、饵料以及养殖技术的影响。因为小型鱼类的体重很轻,可以以尾数来计量,大型鱼类则需要同时考虑尾数和放养时的重量。

2、密度和增重两者的增加,都会让鱼产量增加。但是这两者又是相互制约的。如果放养的密度过大,那么水质、空间、饲料都会变得劣质且不足,因此影响了鱼个体的增重,从而导致实际的收益变差,如果放养的密度较小,水质虽然得到了保证,但是也会浪费过多的水体和饲料,降低了放养密度,尽管鱼个体的重量得到了增加,但也会产量不高,从而收益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3、在保证鱼类达到了食用鱼的规格、预期的鱼种规格的情况下,获得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这才是合理的放养密度。在合理的养殖范围内,放养的密度越大,鱼产量则越高,因此合理的放养是非常重要的。

小牙石斑鱼


中文名称小牙石斑鱼

拉丁名称Epinephelus microdon (Bleeker)

英文名称Camoaflage Rock-co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石斑鱼属

拉丁属名Epinephe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色随年龄而变化,成鱼全身为褐色,无任何条纹及横带,背鳍基底亦无黑斑。侧线有孔鳞60个。背鳍、臀鳍鳍条部、胸鳍及尾鳍均无白边。尾鳍后缘圆形。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栖息于近海底层。体长可达1米,质量达100千克,唯数量不多。

海(洋)生。

石斑鱼养殖条件


石斑鱼要在避风、波浪小且不会遭受台风袭击的海区养殖,为方便日后的饲料和成鱼运输,养殖场地交通要便利。一般使用网箱养殖石斑鱼,它们对水中盐度的要求在16以上,养殖海区的水深最低不能低于4m,水温要保持在15℃以上,养殖密度控制在60条/m³左右,合理投喂饲料保证营养均衡。

1、石斑鱼养殖方式

一般养殖石斑鱼可以选择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方式,但网箱养殖是比较普遍的养殖方式,养殖成年石斑鱼足首选网箱养殖,若是选择池塘或室内水泥养殖,建设标准和养殖要求基本与网箱养殖一样。石斑鱼的投放密度较高,很方便集中管理,而且它们能产生的效益很高,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养殖石斑鱼。

2、养殖石斑鱼的场地选择

养殖石斑鱼最好选择避风、波浪小、不会遭受台风袭击且交通方便的海区,养殖场地最好是沙质底、砾质底或者礁石质底,潮水最低时水深不能低于4米,网箱内的水流速度最好能够保持在0.2m/秒-0.75米/秒之间。

养殖石斑鱼的水温最低不能低于15℃,每年至少要有200天左右水温保持在22-28℃,水质要清澈,透明度需在1.5米以上,要避免受到农业肥水、城镇污水的污染,养殖石斑鱼的水中盐度不可低于16,它们最适宜的盐度是25-32℃,酸碱值控制在7-9之间,水中含氧量要在5毫克/升以上。

3、石斑鱼的养殖季节

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下,石斑鱼的生长期有所区别,一般在浙闽沿海地区生长期是每年5-11月,两广、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生长期是每年4-11月,在海南地区生长期为3-12月。

石斑鱼的生长速度不是很快,它们从体长10cm生长到达到上市售卖规格的500-750g需要16-24个月左右,青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的生长速度比赤点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快,前两者的上市规格会大一些。根据它们的生长周期,有两种养殖周期可选,一种是当年3-5月将规格10cm的鱼苗投放进网箱,冬天时体重一般可以达到150-200g左右,让它们自行在网箱内越冬,等到来年冬季之前上市售卖;另一种是3-5月份将体重200g的较大的鱼种投放进去,在入冬前它们的体重达到500-700g时上市售卖,或是继续养到来年的入冬前体重达到3斤左右是再上市。

4、石斑鱼的养殖密度

石斑鱼一般采用网箱养殖,适宜水温在25℃左右,养殖密度太大或是太小都会影响石斑鱼的生长发育,通过实践证明显示,一般养殖密度控制在60条/m是最好的,这个密度下的石斑鱼生长速度较快,且存活率高。

5、石斑鱼饲料投喂

石斑鱼是食肉鱼类,给它们投喂的饲料首选新鲜的小杂鱼,投喂的饲料要根据石斑鱼的规格切成合适的大小。根据投喂饲料鱼的种类不同要改变投喂系数,例如投喂蓝圆鱼就要降低投喂系数,投喂眼睛鱼就可增大投喂系数,一般投喂系数应在5-12之间。

6、养殖石斑鱼的日常管理

养殖石斑鱼的网箱和养殖密度要合理,以免影响鱼群生长,要定期对网箱进行清扫消毒工作,确保网孔没有被堵塞,网箱内外的水流畅通,为更好的清理网箱内的残食和其它生物,可以在网箱内适量投放一些鲷科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它们还能促进石斑鱼摄食,提高产量。定期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情况,若发现破损情况立即修补,特别是台风天气,要对网箱加强防御,以免鱼群受到伤害,养殖过程中要定期监测水质,避免影响石斑鱼的品质。为提高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养殖者应每日观察鱼群状态,及时将大小不一的鱼只分开饲养,还便于管理。

石斑鱼的种类


石斑鱼的种类丰富,较为常见的有东星斑、花龙斑、杉虎斑、老虎斑、青斑、海红斑、珍珠龙胆斑、麻斑、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金钱斑,杉斑,苏鼠斑、红瓜子斑等等。东星斑被列为保护鱼类,禁止人们捕杀,在市面上属于稀有品种,市场售卖的是人工养殖的,售价较高。

石斑鱼有海中鲤鱼的称号,生活在海边的石头缝隙中,但它们的营养价值比鲤鱼更高,而且肉质鲜美,受到很多消费者们的喜爱,现在常见的石斑鱼种类有:东星斑、花龙斑、杉虎斑、老虎斑、青斑、海红斑、珍珠龙胆斑、麻斑等。

1、珍珠龙胆斑:又被称为珍珠斑,是公龙胆石斑和母老虎斑培育杂交出来的新品种,它们的肉质较嫩,生长速度快,就有较强的抵抗力,它的头似老虎斑,尾巴与龙胆斑一样,有着较明显的杂交表现。目前和市场售价约在29-36元/斤左右,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商品鱼售卖,还能够当做观赏鱼,养殖市场前景好。

2、花龙斑:它们的外形有点像老鼠斑,但是肉质比老鼠斑要更加细嫩,营养价值也更高,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养殖18个月体重就可以达到1.5斤左右,它们属于石斑鱼中的新品种,相对来说病害较少,目前市场售价约在65-75元/斤左右。

3、黑东星斑:东星斑有着鲜艳的外表,它们比较凶猛,在养殖环境中,只要有它们可以吞食的鱼类或虾及其他动物,它们都会吞食掉,适合于其他凶猛鱼类混养,目前市场价格在75-95元/斤左右。

4、红东星斑:它们是东星斑中价格最贵的品种,东星斑属于国家保护鱼类,现在严令禁止人们捕杀,属于稀有品种,目前市面售价约为130-150元/斤左右。

5、杉虎斑:杉虎斑较为常见,一般市场售价为45-50元/斤左右。

赤点石斑鱼


[学名]: Epinephelus akaara
[资源名称]: 赤点石斑鱼
[外文名]: Red spotted grouper
[别名]: 红斑、花斑、石斑、红过鱼、红过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弧度不大。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头中等大,头长于体高,吻短,其长与眼径约相等。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前端。眼间隔宽,微凸起,其中央前方有一浅凹陷。鼻孔2,圆形,相距甚近,紧位于眼前上缘,前鼻孔有瓣膜。口中等大,稍倾斜,上下颌约等长。前颌骨微能伸缩。上颌骨后端扩大,达于瞳孔的下方。前鳃盖骨后缘细锯齿不甚发达,隅角处较钝,下缘平滑。鳃盖骨有棘3,除中央一棘较大外,余2棘多埋藏于皮肤下不明显。体被弱小栉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并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接。背鳍鳍棘部较强,以第四鳍棘为最长,最长鳍棘短于最长鳍条,鳍棘部基底长于鳍条部基底。臀鳍起点于背鳍鳍条部下方,以第二鳍棘为最强大。胸鳍宽大,位低,后缘圆形。腹鳍较小。位于胸鳍基后下方。其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圆形。生活时全体及头部散布有赤色斑点(液浸标本呈白色斑点)。背鳍最后部分鳍棘的下方,有一黑斑。各鳍棕褐色无斑点。%376%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菲律宾等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96-120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南中国海、台湾、东海、南韩及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一般分散活动,不结成大群,喜隐蔽躲藏,具夜行性,白天隐藏岩洞内,利用嗅觉伺机觅食。栖息水层随水温而变化,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低于18℃时食欲减退。产卵水温一般为22℃-28℃。广盐性,在10-34盐度的水体中均可生长。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虎纹猫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