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病例分享:鱼病治疗,发现越早,越好采取措施


地区:四川凉山州德昌县
养殖条件:鱼塘
养殖户:李老板

【发病情况】李老板是我去年在德昌建的一个二级点,他自己有2个养殖池,一个池12亩另一个50多亩。发病鱼池50多亩,主养斑点叉尾鮰。去年11月中旬该鱼塘卖了一部分斑点叉尾鮰2万多斤,到了2018年2月池塘中还剩余2万斤左右。

发病初期病情还不是很严重,李老板自己认为是冬天动网后的后遗症,所以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外用消毒处理。到了2月末病鱼死亡量猛增,达到了每天200~400斤不等,我到现场对水体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无明显的超标现象,病鱼体表两侧和尾部有溃烂,肛门红肿,解剖发现有腹水,肝脏较好,根据此情况我建议李老板用新鱼肝宝+止血灵+菌复康配伍进行治疗,外用复合碘溶液。由于该塘鮰鱼病程较长,在用药后5天鱼的死亡量没有降低的迹象。

【编者点评:这个处方应该是可行的,有很多类似症状成功治愈的案例和经验。用药5天后没有明显的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一下原因:1、药物的剂量算准没有?二、拌药是否均匀,药饵料投入水体后浪费情况如何?3、因为发病时间已经很长了,病症感染群体很大,所以5天的治疗是不够的,理论上再延长2~3天应该可以出现好的效果的。】

这让我也感到很困惑。李老板此前已经杂七杂八地用了许多治疗药物了,最后才联系到我的,这显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我紧急咨询了公司的技术老师后,把处方调整为专用强肝散+止血灵+渔多星,外用聚维酮碘溶液。不过结果还好,调整处方后病鱼死亡量很快减少到了每天30斤左右,又3天左右死亡基本停止。最后李老板一算,整个过程大约死鱼8千斤左右,损失可谓惨重!

小结:李老板与我认识多年,但往年主养鲤鱼、花白鲢、鲫鱼等,2017年才尝试养叉尾鮰,他跟很多养殖户一样,一直有什么药便宜用什么药的习惯,反而忽略了药物本身的价值及效果,所以经常会耽误了对症用药的最佳时机。

我们再来看熊晓清提供的另一个案例:3月初贵州罗甸红水河镇羊里码头用户李老板,养殖品种也是叉尾鮰,检查症状为轻微套肠。我推荐的处方为,按照每天2千斤鱼拌料内服特制强肝散1包+渔多星2包,连用7天。外用:复合碘溶液,连用2天。实际李老板只用了5天的内服药,病情就得到了完全、彻底的控制,因为效果很好,李老板非常满意。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不论什么鱼、什么病症,发现越早,采取治疗措施越早,只要药物对症,控制效果就会越好,不仅用药成本很低,更重要的是还能把死鱼的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相关推荐

斑点叉尾鮰的亲鱼繁殖



斑点叉尾鮰在饲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当年鱼苗饲养到翌年便达到性成熟,而以2~3冬龄的亲鱼怀卵,产卵效果最佳。斑点叉尾鮰的繁殖方法有三种:


1、池塘繁殖法

斑点叉尾鮰的繁殖方法大都采用池塘繁殖的方法,不必专设产卵池。可利用亲鱼饲养池作为产卵池,池中设置产卵巢或称掩蔽体。产卵巢可用水缸,木箱,金属箱等材料制成。箱的规格大约为72厘米×41厘米×25厘米,箱端开一圆孔,直径16~18厘米,圆孔面向池心,便于鱼的进出和启闭。箱面有盖,便于检查,收集鱼卵,箱置于池中30厘米深处,箱面略露出水面。放置产卵箱之间的距离为2米。2~3天检查一次,如有卵块(即取出)。将卵块放入有水的容器中,搬回孵化室孵化,受精卵在水温23~27℃时,约5~7天即可破膜而出苗,此法目前应用最广。产卵时雌、雄比例为l:l,如控制在箱内成对产卵,雄鱼可多次利用,一般可利用2~3次。


2、网箱繁殖法

网箱可由各种材料制成,把网箱设置于鱼池中,在网箱中安放产卵箱(掩避体)。网箱规格大致为1.5米宽×3米。网箱上口离水面15厘米,水下30厘米,设置网箱在水深60~90厘米的水中。网箱的网眼要有利于水的流通,但又不能让鱼逃逸。


3、水族缸繁殖法

水族缸繁殖法适用于注射激素。这种方法多应用于杂交和遗传,便于观察和获得纯种。目前常用的激素有:鱼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RH-A。水族缸大小为60厘米×60厘米×36厘米,能容纳40~150升水。l公斤重亲鱼可放水40升;3公斤重亲鱼需放水80升;4公斤重亲鱼需放水150升。雌鱼注射激素,雄鱼不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鳍基部,雌雄鱼挤不出精液和卵粒,只能采用剖腹吸取精液。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


疾病名称小瓜虫病

为害对象 斑点叉尾鮰苗种
疾病概述 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 小瓜虫侵袭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可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出现白色点状囊泡。病鱼体表粘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

发病规律 水温15-25℃,即每年的春末夏初和初冬,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用1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全池或全箱泼洒,每隔2天1次,6天为1疗程。

(2)用0.02%-0.03%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30-40分钟.

(3)用成都时新鱼病防治所生产的杀虫灵治疗,方法及剂量同大口鲶小瓜虫病。

斑点叉尾鮰的应激反应与鱼病发生


随着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鱼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经常造成大量死亡,尤其是在网箱饲养过程中更严重,鱼类疾病已经成为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鮰的一大瓶颈。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查发现一些生产者将非病源性鱼病当作病源性鱼病加以预防和治疗,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有效治疗鱼病,而且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对这一误区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使广大渔民朋友更有效的防治鱼病。

一、斑点叉尾鮰的应激反应

一般认为,各种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的定性反应均可称为应激反应。伤害性刺激可导致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并附有众多组织和器官功能变化。在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过程中,有许多与应激反应有关的鱼病:鱼种出池进箱前不进行规范的拉网锻炼,可能造成鱼种的大量死亡;操作时的水温在10℃以下,鱼种在进箱时不会大量死亡,而在来年3月份水温上升至15℃以上时即开始陆续死亡,这时的病症表现为口腔至下颚部位皮肤发红,鳍基充血,有时鳃丝出现不规则变色,但检查不出足以到至死亡的病原体。

9月份是斑点叉尾鮰发病的高峰期,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腐皮病及寄生虫病等,都可能在这时发病。如果深究这一时期发病的原因,也与应激反应有关。斑点叉尾鮰鱼种从11月份或第二年3月份进箱到8月份,经历了一个大生长期,这一阶段大量摄食、生长,而没有任何活动的余地,也未受过干扰,体表聚积了大量未排出的粘液细胞,降低了皮肤的保护能力;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没有适应变化的能力。9月份水温开始剧烈下降产生应激反应,进一步使鱼体呈现免疫抑制,从而为鱼病的传播和暴发创造了条件。

二、应激反应的预防

网箱中饲养斑点叉尾鮰鱼病的发生大都与应激反应有关,因而对这些鱼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措施应该用较长期的,间断的弱应激刺激促使机体免疫力增强,防止有害应激反应发生,同时增强鱼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病源性鱼病的感染率。在实际生产中,经常拉网锻炼,使鱼体质增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鱼池拉网锻炼的方法

第1天将池内鱼种拉网,进网后不上箱,只在网中密集几分钟后即放回原池;第2天上午再将鱼种网起并入箱,不作任何操作,在6小时-8小时后放回原池;第3天上午再将鱼种网起入箱,在3小时-4小时后即可进行筛选、分类、运输等操作。这种操作方法适用于水温12℃以上,水温在10℃以下,最好不要进行拉网锻炼。

2、网箱拉网锻炼的方法

操作前一天下午停食,操作当天的上午用一根竹杆把箱中的鱼集中到网箱的一边,5小时-6小时后将集中鱼的水面再缩小,直到鱼开始乱蹿为止,这样延续2个小时后将鱼放开。这种操作适用于以下情况:头年秋季进箱,来年4月份要筛选、分箱的鱼种;8月份中、下旬鱼病暴发以前进行1次或2次拉网锻炼。

三、鱼病发生后的治疗措施

在池塘养殖中,鱼病的防治采用外泼内服双重办法。在鱼池中,可以有效控制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所以效果较好。但在网箱饲养过程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许多情况下,外用药泼洒不但不能治病,如果用的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还会进一步造成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网箱中无法控制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为了更有效的防治鱼病的发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

由于网箱中的水体是与外界互通的,按一定浓度配好的药物洒进去后很快就会流失,无法控制药物的作用时间;另外,当把药物溶解在容器中再向水体泼洒时,在充分与水体溶解前,它的浓度可以是你所需要溶解后的浓度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当鱼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鱼类会马上逃离高浓度区,但在网箱中鱼类无处可逃。为了有效的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可采用不透水的彩条布把网箱兜住,这种办法只适用在春季水温较低,鱼体较小的情况下。

2、坚持内服为主,外泼为辅的原则

由于网箱养鱼投喂配合饲料,在制粒之前,将药物直接加入拌合,做成药饵,按时投喂,可以达到科学用药的目的。再辅以消毒剂,在网箱中泼洒,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常用的内服药物有土霉素、三黄粉等;外用药物有二氧化氯、福尔马林和聚维酮碘等。

四、小结

鱼类及其生活的环境组成一个生态体系,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鱼病的发生既有环境理化条件的改变和外界生物体侵袭所致,也由于鱼类自身免疫功能的强弱所决定。对于鱼病的防治不能仅仅依靠杀灭病原体的方法达到防病的目的,而应当把提高鱼类自身免疫力作为防治鱼病的第一要务。这样既减少了由于鱼病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又防止水产品和环境的污染,符合当前倡导的绿色环保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



一、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症状表现

鳍条、头颅、眼睛、体表出现充血现象,肠道充血,脂肪、肾脏等可能有出血点,肝脏病变等病症。

二、可能引发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主要原因

1、天气突变,天气反复,阴雨居多,导致水体中溶氧较低。
2、水质恶化,亚硝酸盐超标等。
3、增氧设备开启的时间以及数量不够。
4、池塘水环境变化太大。
5、饲料投喂量过大,高档料在苗子阶段建议投喂量不超过3%,成鱼阶段不超过2%,长期高投喂容易引发出血病。
6、养殖人员管理不当,比如池塘缺氧后还正常投喂(养殖管理一定大于疾病防控)。

三、治疗措施

1、首先停料一天,使用药饵饲料,治疗期间投喂量控制在0.5%。
2、药饵饲料(饲料+VK3+保肝+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同时抗生素控制在鱼体重的20-30ppm),治疗周期3-5天,每天投喂一顿。
3、使用底改片,降低水中的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环境,改善底部溶氧。
4、使用有机酸解毒,解除水体毒素,增加水面张力,提高溶氧。
5、发病期间多开增氧机,浑水塘除外(先净水再调节水质)。
6、选天气好的中午使用磷酸二氢钾肥水,时隔一天使用EM菌增加水体中有益菌数量,抑制有害细菌,注意一定要保证溶氧(4ppm)较高。

四、预防措施

1、饲料投喂一定要根据天气,水体环境、鱼体大小进行投喂。
2、尽量调控好水质,保证水体中有益菌数量占绝对优势。
3、平时多使用增氧机,保证水体中正常溶氧,可配合底改片使用,改善底部溶氧。
4、天气突变,连续阴雨天,换水量较大时,可以采用二氧化氯等杀菌药进行杀菌处理。
5、坚持一个星期检测水质,半个月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及时保健。
(袁鹏稿)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品质好、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通常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两种。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是以斑点叉尾鮰鱼为主,占总产量的80%,适当配养一部分滤食性鱼类,一般占总产量20%的一种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一般每亩可产斑点叉尾鮰400公斤,滤食性鱼类100公斤,每亩可获利1500元以上。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是指在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用1—8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养殖方式,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产斑点叉尾鮰100—150公斤,净收入300—500元。

二、技术要点

1.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

(1)池塘条件要求池塘面积为5—10亩,水深1.5—2米,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每5亩水面配套一台1.5千瓦的增氧机,

(2)放养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3)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克,配养鱼放养规格为50克以上。斑点叉尾鮰的放养量为800—1000尾/亩、配养鱼(滤食性鱼类)100尾。

(4)饲料投喂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饲料投喂要做到“四定”。

(5)水质管理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每15天应用生石灰15公斤/亩,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和阴雨天气要严防缺氧,及时开启增氧机补充池水氧气。

(6)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在池塘养殖中病害较多,危害性比较大,疾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要。应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春季主要是寄生虫危害较大,可用硫酸铜、甲醛等药物防治,夏秋季细菌、病毒易流行,可用生石灰、氯制剂等药防治。

2.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

(1)水域选择与网箱设置选择水流缓慢、水深3米以上的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设置网箱。网箱面积一般以1-8平方米、网目2-3cm为好。网箱排列呈“品“字形,便于水体交换。

(2)放养鱼种的放养规格、质量、放养要求均同于池塘养殖。放养量一般200-300尾/米2。

(3)饲料营养质量要求和投喂要点均同于池塘养殖。

(4)饲养管理每天应注意观察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经常在网箱周围泼洒氯制剂药物预防鱼病。发现鱼病药用药物采用浸泡方法治疗鱼病。每天要检查网箱是否破漏,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每三天应洗刷一次网箱的周围,便于水体充分交换。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的防治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在安徽大中型水库逢勃发展,使库区一线村民成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受益者,如今一般每立方米网箱可年纯收入70-100元.随着养产的突问题,今年我们又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鮰鱼肠叠病,现将病情及治疗方法造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6年5月25日至日,对安徽梅山水库网箱养鮰进行例行查病时发现,在全库378只网箱中有11只网箱(28米/3只)不同程度出现了肠套叠病,共捞取发病鱼194尾,规格为240-310克/尾。

二、病理症状

病鱼整日慢游于网箱上层,鱼体消瘦。解剖可见。病鱼后肠中段成套叠状,若用力拉开套叠“结”,多数内套层肠壁发紫或糜烂。病情严重的鱼,后肠末段从肛门处脱拖于体外,大多成z工肿糜烂壮。

三、治疗措施

1、用花塑雨布做网箱体积1.3倍的消毒箱,消毒时从网箱底部套起,用3%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

2、投喂“三黄粉”中草药,按含药量0.5%制饵投喂5-7天。

3、及时调换饲料品种,选用市场信誉好的大企业生产的品牌全价鮰鱼颗粒饲料。

四、结果和讨论

1、通过近三周治疗,于6月20日后对原发病的11只网箱检查未发现新后游动病鱼。

2、笔者认为鮰鱼饵料的营养水平与鮰鱼肠套层病发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量不足可能易诱发此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1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