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鱼苗培育技术


掌握幼苗出槽时间

刚孵化出膜的幼苗,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体质弱,卵黄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只能借助水体的流动而上下翻动,因而需要进行暂养。待幼苗快吸收完自身的卵黄后,开始有一定游动能力,再将幼苗放入暂养池中暂养一段时间。出孵化槽的时间一般为出膜后7天~8天,体长10毫米~14毫米。

幼苗暂养
幼苗暂养设施幼苗暂养设施主要有流水式水泥池、网箱等。水泥池为圆形或方形均可,一般容量在3立方米~5立方米即可,水体不要太大。进出水口必须经40目~50目的筛绢布拦好,以防跑苗。网箱规格为2米×1米×0.5米。

幼苗暂养方法

1.水泥池流水暂养:将带有卵黄囊的幼苗放入流水水泥池中,每立方米投放2.5万尾~3万尾,开始3天~4天,只要保持不断流水,溶氧充足即可。4天~5天后,当幼苗发育逐渐完善,能自由游动时,即可开始投喂浮游动物和人工微型饵料,以红虫、摇蚊幼虫等活饵为最好。投喂要少量多次,让幼苗吃好,吃饱,直到幼苗体色从微红转变为深灰色下塘为止。在暂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微流水,溶氧充足,水质清新,定期用8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消毒。
2.网箱暂养:用40目~50目尼龙纱布制成2米×0.8米×0.5米的网箱,在幼苗暂养下塘3天~4天前把网箱放入经消毒后的池塘中浸泡,以使网箱软化,减少与鱼的磨擦。暂养水体要求透明度在50厘米以上,池中有大量浮游动物。每平方米网箱暂养幼苗5000尾~10000尾。网箱出口应在水面下4厘米~5厘米,以便幼苗能自由地从网箱游到池中。幼苗入箱4天~5天后,一般能自由游出网箱,如还有鱼苗未能游到池中,就应将鱼苗放出。幼苗管理主要是应注意水质清新,不能浑浊,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勤洗箱,并检查箱体是否破损,以防幼苗外逃。

相关知识

斑点叉尾鮰鱼苗池塘培育的管理技术



1、分期注水

鱼苗下塘时水深为50~60厘米,以后每隔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最终保持水深1米左右。注水时要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池中。浅水下塘,池水体积小,人工饲料利用率高;同时,池水浅,温度提高快,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和天然饵料的繁殖。随着鱼体的长大,分期注水能满足鱼苗对活动空间、水质、营养条件日益增加的需要,可促进鱼苗的生长发育。

2、水质调控

鱼苗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前期大型枝角类过多,不但鱼苗吃不下,而且大量摄食浮游植物,造成池水溶氧不足,甚至引起泛池;而后期则微囊藻等蓝藻过度繁殖。防止和解决的办法除了适时肥水、适时下塘外,应分期注入含有丰富浮游植物的新水、适时追肥;必要时要施用敌百虫杀灭大型浮游动物;饲养中后期如蓝藻过多,其藻体产生的毒素,对鱼苗有害,可在早晨藻体集聚池塘一角时,用生石灰粉或0.7毫克/升的硫酸铜杀灭之,连续2~3次基本可以清除。

3、日常管理

每天必须在黎明前和傍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和水色、水质变化情况,以便确定投饲和施肥的数量,以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要防止鱼苗严重浮头;还要观察鱼病情况,如发现死鱼或有鱼离群缓游,说明可能发生了鱼病,应马上检查、确诊,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及时捞出池中蛙卵、蝌蚪等敌害以及杂草和各种脏物等,净化鱼苗栖息环境。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的鱼苗放养



1、培育池

培育池面积2~5亩为宜,水深1.5~2米,备有进、排水系统,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新。鱼苗下塘前清整消毒鱼池,过滤进水。鱼苗入池前5天每亩施用200~500千克有机肥进行肥水,以保证鱼苗下塘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


2、鱼苗下塘

上浮苗经过10天以上强化培育,这时已能摄食人工饲料,可以下塘进行培育。鱼苗下塘前应进行试水,确定一下清塘药物药性是否消失,再行放养,放苗时的水深0.5米左右,随着鱼体的增长逐步加深池水。同一池塘放养的鱼苗应是同一批苗,以保证鱼苗的规格整齐。鱼苗放养宜选择早晨,此时水温较低,利于操作,放养成活率高。放养操作应轻快,以防损伤苗体,确保放养质量。放养前,池塘中最好放置一些隐蔽物,如带黑色塑料膜的木框,隐蔽物可以提高鱼苗成活率,也便于鱼苗聚集摄食。
经长距离运输的鱼苗下塘时应注意装运鱼苗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温差,温差过大应先实施调温措施,再行放养,温差控制在2℃以内。

(1)一次性培育
从鱼苗一次性育成鱼种,亩放鱼苗量8000~12000尾,进排水方便、有增氧设施的塘口可适当多放,每亩可放15000尾左右。结合各自的生产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也可适当调整量。养殖到年底出塘规格50~60克/尾,亩产300~500千克。

(2)分级培育
先行培育夏花,待规格达到3~4厘米再行分塘培育鱼种。培育夏花的鱼苗放养量可结合要求出塘的时间亩放养5万~8万尾。最多不超过10万尾。

斑点叉尾鮰鱼苗网箱培育的饲养管理技术



1、投饲

根据斑点叉尾鮰鱼苗阶段食性分析,该鱼全长2.3~4.5厘米阶段,在天然条件下仍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和无节幼虫等为主食。网箱培育驯饵之初,应先喂天然饵料与人工饲料的混合饲料,一般每次驯饵15~30分钟,5~7天即可完全驯饵。当鱼建立了摄食条件反射后,每逢投饵敲击物体(桶或盆),鱼苗即集群上浮摄食。当体长4.5厘米后,可完全转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饲料蛋白质含量35%左右,可将粉状料用水拌和成团球投喂,体长6~7厘米时,投喂经粉碎的颗粒配合饲料,粒径1.5~2毫米。

日投饵率(日粮)及投饵次数在不同水温(指水深30厘米处的水温)条件下,鮰苗种阶段推荐投饲频率和投饲率为:

(1)当水温为10~14℃;投饲频率为1次/天;日投饲率为鱼苗体重的2%。

(2)当水温为15~19℃;投饲频率为1次/天;日投饲率为鱼苗体重的2%。

(3)当水温为20~26℃;投饲频率为2次/天;日投饲率为鱼苗体重的3%。

(4)当水温为27~30℃;投饲频率为4次/天;日投饲率为鱼苗体重的6%。

(5)当水温为≥31℃;投饲频率为2次/天;日投饲率为鱼苗体重的1%。

如果每日投喂4次,投饵时间与每次投饲量占日量的比例如下:

(1)第一次投饵时间为8:00点;投饲比例为30%。

(2)第二次投饵时间为11:00点;投饲比例为20%。

(3)第三次投饵时间为14:00点;投饲比例为20%。

(4)第四次投饵时间为17:00点;投饲比例为30%。

小网箱鱼种培育,完全依靠人工投喂配合饲料强化饲养,在养殖成本中,饲料开支所占比重较大。若采用沉性颗粒料,到培育后期,因鱼种长大,投喂后由于鱼的抢食搅动,饲料很容易从网箱中流失,加上沉性料投在箱底,投喂过量或不足也难以观察到,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有条件的应从开始就选用或部分选用浮性饲料,这样可以直观地观察,及时调整投饵量,让鱼吃得足、长得快,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2、日常管理

首先是做好鱼病防治工作。由于小网箱鱼种密度大,若发生鱼病容易造成较大损失,所以要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鱼苗入箱时用食盐水浸洗,杀灭体表寄生虫和防止细菌性疾病的感染;培育期间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全箱泼洒或用挂袋法消毒;同时,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制成药饵内服。其次,由于网箱网目比较密,易被藻类等附着物堵塞,造成水体交换不畅致使鱼苗缺氧,因此,3~5天就应洗箱一次,水温低时洗箱间隔时间可稍长些,反之则短。再次,要加强管理,勤巡箱,注意防逃、防盗、防洪涝、防风浪。同时,还要根据水位变化,及时进行移箱。

3、及时分箱

由于鱼苗不同个体间的抢食能力有差异,所以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其规格差距就逐渐拉大,小规格的鱼苗因摄食不足生长缓慢或滞长,所以在培育过程中要进行1~2次分箱,若是6~7月份投放的鱼苗,一般培育30~40天就可以达到预定8~10厘米的规格,此时应进行分箱,及时转入大规格鱼种的培育阶段。


斑点叉尾鮰的鱼苗培育、计数及运输



1、鱼苗培育

鱼苗出膜后1~2天即可移入浮盘继续孵化,上浮10天后即可下塘培育夏花鱼种。

浮盘规格为1米×1米×(0.15~0.2)米,四周用木板制成边框,底部为网目1.5毫米的尼龙筛绢,筛绢规格要求鱼苗不能漏跑出去。浮盘放置在流水的水池中,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充气增氧,在浮盘的上方向盘内喷淋,在浮盘的下方用气泡石充气,以保证水体的交换与充足的溶氧。一大浮盘可放3万尾左右的卵黄苗,载有10只浮盘的水池每分钟水的流量要求达到40升以上。

鱼苗转入浮盘后卵黄囊消失即开食投喂,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50%左右,日投饲量为鱼苗体重的10%~15%。饲料以使用小粒径的粉料为宜,使用时可以用粉料撒在水面,鱼苗上浮摄食;也可加水调成面团状放在饲养箱内供其摄食;还可调成糊状投喂。无论采用哪种投喂技术,每天至少投喂6次(4小时一次),但不要投饲过量,否则会败坏水质和滋生病菌。每天应及时清除残饵、粪便等污物,确保水质清新和溶氧要求。每生产完一批鱼苗后,其设施都应该擦洗干净,并用1/4000的福尔马林水溶液消毒。

出膜后的鱼苗也可放置在水塘、小型水泥池等容器中继续孵化,采用充气、喷淋等增氧措施,并确保鱼苗不下沉堆积,均匀分布在孵化水体中,适时、适量地换水、排污,以控制良好的水质,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2、鱼苗计数及运输

鱼苗转入鱼种池培育时应进行计数,以准确控制鱼种池的放养密度,通常采用体积比较计数法。先在量筒中盛入已知体积的水,然后随机将适量鱼苗(不带水)放入量筒中,记下此时的体积,变化的体积就是这么多数量的鱼苗所对应的体积;然后再将所有鱼苗不带水转入大容器中,记下水体体积变化,从而推算出共有多少鱼苗。

鱼苗的运输可用40厘米×40厘米×7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充氧装运,气水体积比为3:1,装运鱼苗量5000~10000尾/袋,可根据运输距离的远近适当调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2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