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鱼苗(夏花)放养密度及主要事项


1、鱼苗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直接影响鱼苗培育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鱼苗培育阶段,放养密度为2.5万~3万尾/亩左右为宜(在美国养成同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1.5万~2万尾/亩左右,远低于中国的放养密度);而且要单养,不宜搭养其他鱼类。密度过大,鱼苗摄食不均匀,天然饵料供应不足,生长缓慢;密度过小,会因集群性差,寻找配合饲料困难,同样对生长不利,而且产量较低。在这一点上与“四大家鱼”完全不同。所以,鱼苗培育时不宜采用“稀养速成法”。

2、鱼苗放养注意事项

(1)鱼苗必须经过暂养,也就是在卵黄囊消失、主动摄食外界营养之后入培育池,下塘规格应为10日龄以上,全长1.7~1.8毫米。过早下塘,鱼苗活动能力弱,摄食能力差,会沉入水底而死亡;下塘过晚,卵黄囊已吸收完,暂养池天然饵料不足,会因缺乏营养而体质瘦弱,成活率低。

(2)同一口池最好放养同一批孵化出来的鱼苗;如个体参差不齐,大小之间会相互影响

(3)鱼苗下塘时,如池水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特别是绿藻过多时,易使鱼苗产生气泡病,应加注新水后再下塘。

(4)鱼苗下塘前,还要检查清塘药物毒性是否消失。方法是先取池水试养鱼苗,经过几小时试水后,鱼苗生活正常,证明毒性已完全消失方可下塘。

(5)鱼苗放养应选择气温较低的时间进行,运鱼苗用水应含氧丰富,搬运鱼苗动作要轻柔。鱼苗运至池塘边,可向运鱼容器内缓缓加入少量池水,使水温逐渐一致。池塘水温与鱼苗原生活水温相差不能过大,一般不超过±3℃。

(6)鱼苗下塘时,应在池塘上风头,将运鱼苗容器打开,使池水慢慢进入,鱼苗自动游入池内,切忌将鱼苗一下子倾倒水中。

(7)下塘前两天如发现池水表面昆虫较多,可用柴油加机油24:1的混合物按4升/亩的用量进行杀灭。

(8)放养前还应用密网将清塘后繁殖的有害昆虫、蛙卵、蝌蚪和杂鱼清除干净。


相关知识

斑点叉尾鮰的鱼苗(夏花)培育池标准



1、池形与面积:长方形鱼池建造与使用方便,有利采光;一般东西向为长边,南北向为短边;长宽比最好为5:3。

鱼池面积大小与管理和使用效果有一定相关性。面积太小,水质难以控制,鱼类容易产生应激反应;面积太大,虽建造成本低,但使用不便,需要较多的设备。对于鮰鱼苗培育池推荐面积为500~1000平方米。

2、水深:斑点叉尾鮰鱼苗池深1.5~2米,注水1.2~1.5米左右为宜,过深的池塘会带来经济和使用上的很多麻烦。首先,通常池水温跃层和化变层约出现在1.2米左右的水深处。温跃层以下水体缺氧,对鱼类生活不利;如果水深≥2.0米,温跃层水以下缺氧水体就更多,在上、下水层发生对流混合时,很容易引起鱼类的应激和缺氧死亡。虽分层现象可以用增氧和混合水的机械来加以预防,但这需要增加支出。其次,鱼池建造大多采用半填半挖的方式,建造一个2米深的池塘,其挖土、运土和堆土要比1.5米的池塘,每公顷面积多5000立方米的土方量,无疑会带来众多施工量和费用问题。

3、每口池塘必须配有2千瓦以上的浮筒式增氧机。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的鱼苗放养



1、培育池

培育池面积2~5亩为宜,水深1.5~2米,备有进、排水系统,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新。鱼苗下塘前清整消毒鱼池,过滤进水。鱼苗入池前5天每亩施用200~500千克有机肥进行肥水,以保证鱼苗下塘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


2、鱼苗下塘

上浮苗经过10天以上强化培育,这时已能摄食人工饲料,可以下塘进行培育。鱼苗下塘前应进行试水,确定一下清塘药物药性是否消失,再行放养,放苗时的水深0.5米左右,随着鱼体的增长逐步加深池水。同一池塘放养的鱼苗应是同一批苗,以保证鱼苗的规格整齐。鱼苗放养宜选择早晨,此时水温较低,利于操作,放养成活率高。放养操作应轻快,以防损伤苗体,确保放养质量。放养前,池塘中最好放置一些隐蔽物,如带黑色塑料膜的木框,隐蔽物可以提高鱼苗成活率,也便于鱼苗聚集摄食。
经长距离运输的鱼苗下塘时应注意装运鱼苗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温差,温差过大应先实施调温措施,再行放养,温差控制在2℃以内。

(1)一次性培育
从鱼苗一次性育成鱼种,亩放鱼苗量8000~12000尾,进排水方便、有增氧设施的塘口可适当多放,每亩可放15000尾左右。结合各自的生产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也可适当调整量。养殖到年底出塘规格50~60克/尾,亩产300~500千克。

(2)分级培育
先行培育夏花,待规格达到3~4厘米再行分塘培育鱼种。培育夏花的鱼苗放养量可结合要求出塘的时间亩放养5万~8万尾。最多不超过10万尾。

斑点叉尾鮰的鱼苗(夏花)培育池的水质培肥



清塘后,在鱼苗下塘前7~10天左右注水50~60厘米,然后在池角堆放有机肥料,培养鱼苗的天然饵料,这种方法被称为肥水下塘,是我国传统的养鱼技术,非常适合鮰苗种培育使用。

施基肥的数量和种类,应因地制宜。依肥料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种为有机粪肥,如畜、禽、人粪尿,一般在鱼苗下塘前3~5天施入,约300~500千克/亩,施肥量主要视池塘肥度增减。如新塘、沙底漏水塘应多施,底泥厚的老塘就少施。另一种是大草绿肥,一般在鱼苗下塘前5~7天堆沤,约300~400千克/亩。

为了加速肥水,可兼施化肥,一般施氨水5000~10000克/亩,或硫酸铵、尿素、氯化铵等4000克,过磷酸钙3000~4000克。

肥水下塘应充分掌握好浮游生物与鱼苗食性转化的一致性。鱼苗池施肥后,各种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出现高峰的时间不同,一般顺序从小到大:依次为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鮰鱼苗入池后的食性转化规律同样也是从小到大,即从轮虫和无节幼虫转化为小型枝角类,再转向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鱼苗的需求和浮游生物发生有共同的特点,关键在于使之相互吻合。适时下塘就是在池中轮虫量达到高峰时进行鱼苗放养,使其在以后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丰富适口的食物。下塘过早,轮虫数量尚少,鱼苗入池饵料不足;下塘过晚,错过了饵料生物量的高峰,同样无法获得足够

的饵料。

当池水轮虫量达到高峰时,每升水含轮虫5000~10000个,生物量可达20毫克以上。池水轮虫数量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即用玻璃烧杯取池水对着阳光粗略计算每毫升水中的小白点(即轮虫)数目,如果每毫升水含有10个小白点,则每升水约含有1万个轮虫。

水温在20~25℃时,施肥后8~10天池中轮虫量达到高峰,一般持续3~5天后就迅速下降。如果施肥过早,鱼苗不能及时下塘,为防止池中轮虫高峰期过早消失,此时也正是池中小型枝角类零星出现时,可施用0.3~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杀灭,以防止枝角类大量发生,同时追施有机肥,每2天施80~100千克/亩,能够延长轮虫高峰期达7~10天。


斑点叉尾鮰鱼苗培育技术



掌握幼苗出槽时间

刚孵化出膜的幼苗,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体质弱,卵黄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只能借助水体的流动而上下翻动,因而需要进行暂养。待幼苗快吸收完自身的卵黄后,开始有一定游动能力,再将幼苗放入暂养池中暂养一段时间。出孵化槽的时间一般为出膜后7天~8天,体长10毫米~14毫米。

幼苗暂养
幼苗暂养设施幼苗暂养设施主要有流水式水泥池、网箱等。水泥池为圆形或方形均可,一般容量在3立方米~5立方米即可,水体不要太大。进出水口必须经40目~50目的筛绢布拦好,以防跑苗。网箱规格为2米×1米×0.5米。

幼苗暂养方法

1.水泥池流水暂养:将带有卵黄囊的幼苗放入流水水泥池中,每立方米投放2.5万尾~3万尾,开始3天~4天,只要保持不断流水,溶氧充足即可。4天~5天后,当幼苗发育逐渐完善,能自由游动时,即可开始投喂浮游动物和人工微型饵料,以红虫、摇蚊幼虫等活饵为最好。投喂要少量多次,让幼苗吃好,吃饱,直到幼苗体色从微红转变为深灰色下塘为止。在暂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微流水,溶氧充足,水质清新,定期用8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消毒。
2.网箱暂养:用40目~50目尼龙纱布制成2米×0.8米×0.5米的网箱,在幼苗暂养下塘3天~4天前把网箱放入经消毒后的池塘中浸泡,以使网箱软化,减少与鱼的磨擦。暂养水体要求透明度在50厘米以上,池中有大量浮游动物。每平方米网箱暂养幼苗5000尾~10000尾。网箱出口应在水面下4厘米~5厘米,以便幼苗能自由地从网箱游到池中。幼苗入箱4天~5天后,一般能自由游出网箱,如还有鱼苗未能游到池中,就应将鱼苗放出。幼苗管理主要是应注意水质清新,不能浑浊,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勤洗箱,并检查箱体是否破损,以防幼苗外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2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