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养鸡场如何防控疫病的方法

饲养管理饲料要全价、无霉变,喂料要均匀,最好经过消毒处理。饮水卫生尤其重要,要定期对密闭水线用酸类消毒剂浸泡、冲洗,定期监测鸡饮用水的卫生状况,不合格的立即采取措施。鸡舍应保证通风和温度正常,当温度高湿度大时,容易形成闷热环境,对鸡的生长不利,应注意在高温和低温情况下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垫料潮湿容易产生病菌和诱发虫卵繁殖,所以垫料要保持干燥。鸡舍内清理出的粪便最好经过堆积发酵处理,工厂化养殖企业可采用鸡粪发酵生产沼气或发电来处理粪便。

生物安全要禁止闲杂人员进入饲养场,所有人员进场都必须经淋浴更衣后方可进入,进入厂区的物资必须经过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进入鸡舍人员要经过换鞋、喷手消毒后可进入。厂区内每周要用火碱水喷洒地面,坚持带鸡消毒工作,定期灭鼠灭蚊。疫病控制感染了细菌性疫病,可能是饮水受到了污染,要加强对水源的消毒,同时通过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性药物(需注意停药期)。对于病毒性疾病,通过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免疫程序,按时免疫接种,定期监测抗体水平,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时,紧急免疫接种来控制。当有疫情发生时,需根据具体疫病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是平养鸡的球虫病,通过球虫疫苗免疫来解决,经过球虫卵囊在鸡体内循环3~4个周期后,可以产生坚强的抵抗力。目前动物疫病虽然发病种类及疫病表现形式增多,但仍以传统疾病尤其以病毒性传染病为多,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病、传支、传喉及减蛋综合症等仍是流行的主旋律;非典型疾病流行广泛,随着病原的变异,老病非典型化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养殖区表现更加明显,各方面症状都不典型,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多障碍;病毒病与病毒病、细菌病与病毒病等混合感染情况非常普遍,且日趋严重,很少见到单纯性疫病发生;细菌耐药性现象严重,所以严格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加强防控,才能有效防止鸡疫病发生。

相关推荐

猪场疫病的防控措施


在猪场规模化养殖养殖过程中,如果猪场建设不合理、猪场的疫病防治措施不到位、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在养殖过程中就会导致各种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一旦猪群发病,就很难保证能够有效的控制疫情,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为了使养猪产业稳定的发展而又能较好的预防控制猪疫病的发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养猪疫病的防控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猪疫病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一、新建猪场厂址的选择

首先,地形的选择。在选择猪场的地形过程中,地形要开阔,保证有充足的面积,并能够预留出发展的余地,在选择方面不适合选择那些地形狭长和存在多边角的地方选择建设猪场;其次,地势的选择。应该选择地势较高、干燥、向阳、通风有一定坡度的地方进行施工建设,坡度应该合适,最大不应该超过20度。地势较低的区域在雨雪季节很容易导致积水和潮湿,通风不良,冬季寒冷,这些地区一般不适合将其作为养殖场;最后,交通条件。猪场的选择要求交通方便,但与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保持一定距离应该保证其在一公里的距离。

二、猪场的安全控制措施

1.规模和布局

猪场建设的规模应该适中,布局合理,给猪的生长创造一个优良的条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内源性的疫病发生和传播。因此,养殖场规模的大小在建设之前就应该确定下来,同时养殖规模还需要结合建场的条件,经济实力以及市场销售等做充足的考虑。切不可盲目的扩大养殖规模。对于超过5000头的养殖规模应该在布局方面严格按照生活区和管理去以及生产区和隔离区进行设计,而养殖规模在5000头以下的养殖场或者养殖专业户在保证了栏舍正常的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猪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2.人员和物品的控制

每一个养猪场不管规模的大小,其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养殖户和养殖人员都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不管在何时何地,任何的外来人员以及物品从场外进入场内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猪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安全影响,因此,猪场必须制定严格的人员控制和物品流动消毒制度。外来的人员在进入养殖场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之后才能进入到生产区。而对于大中型的养殖场,职工要想进入养殖区域,必须在生活区停留一整天的时间之后才能进入到生产区,禁止员工进入附近其他的猪场开展工作,更不允许员工到其他猪场治疗猪的疾病和进行猪的免疫注射。对于运送到猪场的各种物品、司机以及运输设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之后,才能进入到养殖区域。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限制外来人员在养殖场的活动范围。防止病原的车辆、司机以及物资带入到养殖场。对于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该在围墙外部设立专门的停车场和消毒区域。

3.生物控制

生物控制实际上就是一种隔离措施,防止场内包括动物饲养人员在内的动物随意流动,在动物流动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详细的登记记录,因为一个连续饲养的猪圈内部的微生物群落生物会逐渐的沉积,一种病原微生物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传染给猪,而在传播过程中最容易的传播途径就是异源猪和人的流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不管养殖规模的大小,除了做好异源猪的隔离和人员流动的管理之外,在养殖场周围必须保证不得有狗、猫等生物进入养殖场,及时的对猪的新鲜粪便进行处理和消毒,设法消灭猪场内的苍蝇和老鼠,要尽最大力量阻止鸟类的进入,特别是要防止候鸟进入养殖场。

三、严格免疫接种制度

免疫接种主要是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激发动物身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抵抗能力,使动物对一种或者多种疾病从易感染转化为不易感染的动物的一种综合防治措施。猪场养猪可以根据养殖的实际情况与养殖场周边猪传染疾病发生的情况综合考虑制定免疫计划,同时,疫苗在使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运输、保存以及使用疫苗时都要按照疫苗规定的温度、剂量以及稀释的要求和使用的方法严格操作才能切实保证免疫的效果。

四、合理的供给饲料

1.注意饲料的品质

饲料原料如果含水量过高、主要成分掺假、掺杂、霉变以及添加剂过多等都会导致饲料原料的质量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不仅会严重影响到猪的生长和发育,甚至还会导致猪群中发生严重的病害,严重是危害整个猪群的健康生长。

2.注意饲料成分的配比情况

饲料的主要成分是能量和蛋白质,但是对不同生产类型的猪,能力和蛋白质的比重不是固定不变,其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化。目前很多养殖户都是自己的购买原料,自行配制饲料,这就导致了在饲料配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一个是把可消化的蛋白进行累加,不断向饲料中添加氨基酸,配比不科学。另一种是把粗蛋白作为可消化的蛋白随意使用。

3.注意温度的影响

饲料配比以应该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导致猪对不同营养成分需求发生相应的改变。在饲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饲养者根据温度的高低给予猪高能量饲料和低能量饲料,其实这种饲养方式是不正确的,这样会造成猪严重的营养过剩。同时,在给猪仔投喂高蛋白的饲料时一定要注意温度的影响,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了20度,依然向猪仔投喂高蛋白,猪仔不但不会吸收,而且还会造成猪仔生长缓慢,引发各种疾病。

养鸡场的鸡病控制 家庭鸡场养殖中的疫病防治


随着规模养鸡在我国迅猛发展,养鸡业已成为我国养殖业的支柱产业,部分养殖户走上了养鸡致富之路.但由于受专业水平和文化知识的制约,在饲养过程中对疫病防治存在很多误区,应加以解决.夏季湿热,鸡舍易滋生各种病菌.此时各类家禽发病率大大增加.现介绍养鸡场的鸡病控制家庭鸡场养殖中的疫病防治。

家庭鸡场养殖中的疫病防治

1、引进优良品种

各养殖场首先应该选择优良且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可以抗热、抗病、耐寒;其次应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品种,且引进厂家应具备正规的生产许可证书等;最后应认真选择雏鸡,并通过雏鸡的羽毛、脐部收缩情况、活力大小以及体重等指标进行筛选。

2、饲养方面

一方面,对于刚引进的鸡应及时补料,并将饲料撒在纸板上饲喂,而后可以改用料槽饲喂。同时最好饮用冷开水,并保持水源清洁,配置专门的饮水壶,利用药物预防疾病。另一方面,做好日粮的配合工作,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置,雏鸡最好购买成品的饲料,而体重为150-200g的雏鸡则可以采用自配饲料。且成年鸡在产蛋期间还应注重添加蛋白质及矿物质,以充分保证营养。

3、管理方面

一是确保合理的温度与湿度,刚购买回来的雏鸡应生活在24℃左右的环境中,而6周龄以上的可以降至20℃左右。同时还应给予足够的光照,利用自然光进行照射。二是应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经常查看饲料槽及水槽,确保食物、水源充足,且不能突然更换饲料品种,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三是做好环境的清洁工作,经常保持鸡舍卫生,保持饲料槽及水槽的干净,且经常清理鸡粪便。四是做好消毒工作,利用过氧乙酸、强力消毒剂等进行消毒。除此之外,禁止使用老鸡舍饲养新雏鸡,且鸡进圈之前应彻底消毒周围环境,防止蚊蝇传播疾病。

4、家庭鸡场养殖疫病防治

4.1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又被称为鸡瘟,一年内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且鸡发病较急,传播速度较快,具备较高的死亡率。鸡患病后会出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等症状。为此,养殖户应以免疫疫苗为主,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还应及时进行消毒,如果发现病鸡应迅速隔离,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治疗效果。

4.2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其传染源主要是带有病毒的禽类,尤其是水禽与野生鸟类,且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其在春季与冬季流行更为严重。为此,养殖户应在鸡群7-10周龄时注射禽流感疫苗,以及时进行预防。

4.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由冠状病毒引起,属于急性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而鸡是此疾病的唯一宿主。为此,养殖户应对3-5日龄的雏鸡及时注射疫苗,当到1-2月龄时应再用疫苗进行加倍免疫。发现此病时,应为病鸡灌服慢呼散,连续饲喂7天。同时,少数病鸡可以单独饲喂,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雪梨糖浆。

4.4鸡球虫病

鸡球虫病主要由艾美尔球虫引起,对鸡群的危害很大。为此,养殖户应对3-5日龄的雏鸡进行疫苗免疫,并喂食氨丙琳,连续服用3-5天。也可以饲喂磺胺二甲嘧啶,用水调制浓度为0.1%,连续服用2天。同时其他药物,如球速灭、马杜霉素、球痢灵、氯苯肌、杀球灵等也具备同样的治疗效果。

5、结束语

在农村的家庭鸡场散养的土鸡不但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且肉质鲜美,产蛋没有腥味,因而受到了消费者的极大青睐,但家庭养殖鸡也会产生疫病,为了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传播,将鸡群感染的几率降至最低,养殖场经常会使用隔离、消毒、检疫以及药物预防等措施进行治疗。笔者根据家庭养殖鸡场的饲养管理原则,总结出了疫病防治方法,为其他养殖户提供借鉴经验。

养鸡场的鸡病控制
摘要:鸡的现代化养殖与传统养殖存在根本性区别,后者大多是散养,这样,鸡生病概率相对较低,前者是集中养殖,其好处是便于管理,但这种方式更容易导致鸡群疾病流行,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想要通过养鸡来赚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养殖者就要全面抑制鸡舍内群体性疾病传播。抑制鸡群疾病需要在进行综合防控的同时,加强鸡的营养摄入,提升鸡的疾病抵抗力。养殖场在购买配好的鸡饲料时,一定期间内要限量供应,过后则可以按需供应,如此才能在达到鸡的营养需求的同时,不至于让它们发生猝死现象。禽畜病防治权威表示:因为管理员方法不当而使鸡群致病占鸡病的主要部分。
一.强化鸡场管理工作
无论是肉鸡还是蛋鸡,当前都流行集中养殖,这样可以扩大养殖规模,提升管理效率,对鸡病可以及时、集中、有效防治。但这种方式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容易发生流行性疾病。因此,在进行鸡的集中性饲养时,管理工作就极为关键,鸡群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管理的影响。良好的管理,会让群养的鸡体强健,不怕病原体侵袭,最终让鸡群可以安然成长。
首先,作为养殖人员,必须要懂一些家禽的生理特点,把握家禽、尤其是鸡群的生活规律、生物特点。日常管理中,随时留心鸡群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有不正常现象的苗头,马上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着手进行处置,把疾病掌握在可控范围之中。事后,要搞清原因,以便再次发生类似现象时有所参照。
其次,保证鸡群合理的饮食及营养搭配,依据它们身体、生物特征以及各个生长时期的饮食需求来决定它们每天的饲料供应量,这样不但可以全面保证它们的营养摄入量,而且,对于其正常的发育、生长有帮助,可以使其按计划生长。
再次,决定进行集中、规模化养殖时,务必要准备各种设施、用具,比如:鸡的专用饮水、采食器,合理的活动空间,产卵设备等,只有充分的准备,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最后,养殖环境。科学的养鸡场必须:合理设置、科学布局,时刻保持通风、采光、消毒、保温等可以有效实现,这里,包括器具、药品等消毒设施必须要准备充分,保证随时取用。

二.养殖场消毒办法
任何事情必需未雨绸缪,养鸡场消毒事实上就是一种积极性的防预手段,具有前瞻性,它是养鸡场综合疫情防治措施内相当关键的一步。想要减少或杜绝养殖场污染、让鸡群远离疾病,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主动进行卫生消毒。
第一步,准备工作
想要为鸡舍进行有效消毒,且取得理想的消毒成效,就必须进行相关的前期准备,这就是全面铲除养殖场养殖设备、墙壁污物,必须做到消毒进行时,场内外没有杂物、粪便等。进行这项工作的方法多种多样,最有效的办法是先铲除,后高压水枪冲涮洗涤。无论用什么办法,我们的根本目标是让养殖场在消毒前清爽干净,这样方能实现预期的消毒效果,为鸡仔们的进驻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消毒技术
通常运用于鸡舍消毒的办法包括物理、化学以及覆盖几种办法。物理消毒一般火攻运用较多,也即让火焰为养殖设备、墙壁进行五分钟左右的烧灼消毒,要求是:火焰均匀,远近合适,既达到消毒效果,又不至于损毁设施;还可以运用高锰酸钾或者甲醛通过薰蒸法对鸡舍进行物理消毒,因为此种办法可以无孔不入,无处不到,所以,效果良好;当然,薰蒸法是指舍内消毒;化学法消毒顾名思义,运用的原料是化学消毒药品;用15%的石灰乳对养殖场内墙进行消毒就是所谓的覆盖法。
第三步,消毒的实际操作首先,对养殖场外围消毒。因为外围环境污染会直接影响养殖场内环境。因此,进行这项工作就显得极为必要。通常来说,夏天外围消毒要多次进行,最好每月进行一次,冬天则可以相对减少(可以2月一次),不近,一旦有疫情发生,不分季节,要马上进行外围消毒。其次,养殖场内部消毒,一个养殖周期完成,当鸡全部出栏后,务必立即实施充分消毒,舍内消毒必须做到不留死角,部分设备有必要先舍外清洗后,入室内时再次消毒方可安装,装好后务必要多种消毒手段(至少二种)交替进行再次消毒,确保仔鸡进驻的安全。
第四步,检测消毒成效。准备工作、实际操作做得再好,如果检测不达标,则必须要重新进行消毒,因此,这个环节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且,消毒途径与所使用的药品成效如何,一经检测可以马上知道,这样也可以保证养殖场可以选取用有效的方法和药品来进行消毒,以确保万无一失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三.疾病预防措施
准备工作做好了,消毒做好了,还不能保证鸡的百分百安全,还要进行定期的疾病预防控制。疫苗接种无疑是最有效的鸡传染病预防措施,运用疫苗预防鸡病的重要性还在于,一旦单个或少量的鸡生病,其治疗价值会远远高于预防价值。疫苗接种和人类打预防针是一个道理,目的在于使它们体内产生抗体,提升它们的疾病抵抗力。进行疫苗接种防疫时必须:
1.管理工作要求有前瞻信,特别是疾病预防,更要时刻注意当地疫情发展趋势,迅速对当地已出现的流行性鸡病做出快速反应,为本养殖场准备相应的疫苗,以备不时之需。
2.鸡舍所在地家禽,特别是鸡病的既往流行史,曾经发生过的鸡病所采取的办法、措施以及当时达到的成效,了解这些,对于当次免疫接种意义更大,可以有的放矢,实现弹不虚发,从本质上保证鸡群安全。
3.有必要向仔鸡供应单位了解一下其对于他们的种鸡群实施的基础免疫历史。这样的目的在于,既可以把传染性疾病拒之于千里之外,以免造成鸡群的集体感染,有利于养殖过程顺利进行,也能实现对不必要浪费进行有效规避,可谓一箭双雕。
4.疫苗的选择。必须要针对本养殖场所养鸡群的品种、特性去挑选免疫疫苗,同一种药品,要求要甄别不同的生产日期、药品的有效期、生产厂家以及药品功能与注射方法等,当然,最好能了解一下该药的既往使用效果,还有,每只鸡的用量必须要明确。
5.方式挑选。鸡群免疫方式大致包括:饮水免疫、喷雾免疫、注射免疫等等,无论运用何种方式,都必须要在免疫时,严格依照药品的功能、用法、用量或者是其它办法的步骤等使用说明、方法来实施免疫注射或者鸡传染病的预防,这是保证药品疗效、实现平安养殖的根本途径。

水产养殖疫病防控理念应如何转变


水产养殖疫病的发生一直是影响养殖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近年来对河北省淡水养殖疫病的发生与防控情况分析,发现部分养殖户存在一些疫病防控理念方面的误区。

1存在轻防重治的思想

1.1追求高产量

过分追求高产量,以最高产量和最大效益为目标决定放养苗种密度,极易引起养殖环境恶化造成的疫病暴发。因为池塘中即使有疫病病原生物,但在病原生物未达到发病密度时并不会发病。而放养苗种密度过大,投饵量和排泄物必然就多,易造成水质恶化,使病原生物达到发病密度暴发疫病。因此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因为某些疫病一旦暴发可造成大量死亡,其损失可能是多年的利润不能弥补的。

1.2有病再治

水产养殖主要疫病主要有病毒性疫病、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性疫病。尽管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性疫病可以用抗生素和杀虫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疫病暴发迅速,往往发病后再治疗也会造成较大损失。而病毒性疫病若发病几乎是无药可治,靠养殖生物自身的免疫力能存活下来一部分就比较幸运了。而有些养殖户是以最高产量和不发病为前提投放苗种和投喂饲料的,不发生疫病可获得较好的收益,有病时再治,在思想上没有对疫病引起重视,不是什么病都可以很快治好的,应认识到疫病治疗的困难和可能超出预期的损失。

2如何转变疫病防控理念

2.1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的养殖防控理念。虽然水产养殖疫病治疗比较困难,但大多数疫病是可防控的,只要保持好的养殖环境、做好养殖管理,使病原生物达不到发病密度,疫病就不会暴发。

2.2苗种

应尽量选择优质健康苗种。对于已发过疫病的池塘或周边养殖场选购SPF苗种已没什么意义,因为池塘或周边水域存在疫病病原生物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选择优质健康苗种即可,但不得购买疫区或三年内曾经是疫区的苗种。

苗种放养密度应适度。放养密度较大,相应投饵量和排泄物也就多,造成水质恶化,使病原生物达到发病密度暴发疫病的可能性就大,因此不宜追求最高产量。可采取混养、套养等优化养殖模式。

2.3饲料投喂

饲料应选择全价优质饲料,要求饲料质量好、营养全面。发病季节应添加免疫多糖类及维生素等,以增强养殖生物自身免疫力,即使池塘中存有疫病病原也可预防疫病的暴发。应根据天气、水质、鱼情等掌握投喂量和投喂时间,不应有剩料,以保证水生动物健康生长,又不污染水质。高温、恶劣天气及发病季节应适量减少投饵量或停止投喂。

2.4水质调控

非生产季节,应对池塘进行清淤、晒池,以改善池塘底质和水质环境。发病季节应加强换水、增氧等措施调控好水质,定期对池水消毒,同时用有机酸等对水体进行解毒,预防病毒性疫病应使用碘制剂消毒,使某些疫病病原达不到发病浓度就不会发生疫病。

3应急处置

及时捞除病死鱼,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处理后深埋或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发病池塘的水不得排放入其它鱼池或有可能感染其他养殖场的水域。若是病毒性疫病,应采用碘制剂等刺激性小的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同时用有机酸等对水体进行解毒;正在发病的池塘,应暂停投喂或减料50%以上,投喂的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类及维生素等以增强水生动物免疫力。注意增氧,保证水体溶氧充足。采用抗生素及VC或复合多维拌饵投喂,可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养殖器具等需专池专用并消毒。发病鱼池中残存未亡的鱼可能已成为病原携带者,必须隔离饲养,以防交互感染。若发病鱼塘内鱼类全部死亡,池水须消毒处理24小时后方可排出,空池须曝晒3周以上。

冬季禽场的疫病防控


冬季家禽疫病防控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做好综合卫生防控工作,严把卫生消毒关

按期对禽舍的进行卫生消毒,每栋禽舍门口都要有脚踏消毒盆,进入禽舍要换上工作服和靴子。禽舍喷雾消毒应在中午进行,家禽有呼吸道疾病时,不要进行带禽消毒,经常擦洗喂料与饮水设备等。消毒剂要多备几种,如氯制剂、碘制剂和醛制剂等,几种消毒剂轮换使用,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产生抵抗力。要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及时清除畜禽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非饲养人员和家禽运输车辆进入圈舍;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传染病原的扩散和蔓延。

及时做好冬季免疫工作

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疾病主要依靠疫苗免疫来进行预防。养殖户要认真做好这些疫病的免疫工作,按程序做好冬季强化免疫。免疫工作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有的养殖户以为家禽育雏阶段该做的疫苗都做了,冬季就不必要做疫苗了。这种意识问题很严重,因为疫苗有一定的保护期,家禽后期免疫工作如果跟不上,家禽体内抗体下降、甚至消失,这样面对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时,就毫无抵抗力,照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饲养土鸡的养殖户当中尤其突出,因为土鸡的饲养周期长,所面临的疾病危险更大。因此,应该选择合适的毒株和优质的疫苗,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免疫。有条件的养殖大户在免疫后还应进行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水平进行补防,确保免疫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

管理方面冬季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禽舍通风与保温的平衡问题,应该有效保持禽舍内温度和适当通风,严防贼风侵入。禽舍通风不要由大门入口进行横向通风,因为冷风直接吹向鸡群,鸡群容易受冻引发疾病。禽舍设计时应该留有天窗和侧面墙壁的窗户,冬季主要依靠这些窗户进行隐形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宜过长,中午时候通风最佳。由由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家禽抵抗力下降,因此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每天要随时观察家禽的采食、饮水、粪便、呼吸声音等是否正常,异常时找专业兽医人员进行诊治,疾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鹅疫病多发的原因 鹅疫病的防控措施


鹅的疫病是一类由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具有群发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动物疾病。一种传染病在鹅群中发生往往通过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鹅群。当此传染病已经构成流行时,需及时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可使流行病终止。近年来,鹅的疫病呈现增多趋势,饲养场应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为原则,采取相应有效措施预防其疫病的发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鹅疫病多发的原因鹅疫病的防控措施。

1、鹅疫病多发的原因

1.1饲养管理不当

由于饲养规模的加大,管理方面就尤为重要。规模化鹅场疫病的防控远远大于治疗。由于养殖场的管理人员在鹅各个生长阶段没有进行合理化的饲养管理,使鹅的免疫力低下,疫病多发。一些饲养场鹅舍内垫草更换不及时,通风不畅通,会使雏鹅患呼吸道及球虫病等疫病。鹅的育雏期是死亡率较高的时期,饲养人员对雏鹅的饲养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舍内的卫生与消毒工作进行的不及时,雏鹅饲料营养不够全面,舍内的温度、湿度,以及饲养密度等控制不好,都是患疫病的重要原因。

1.2新型疫病不断出现

近些年,鹅的新型病毒病、细菌病以及霉菌病不断出现,在原有老病还没有消除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高致病性的疫病,如鹅禽流感、雏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新型病毒性鹅肠炎、鹅慢性呼吸道病和鹅霉菌性脑炎等。由于病原微生物不断变异,导致致病性增加,感染度加强和大量的使用抗生素等,鹅的疫病很难消除,对鹅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疫病的传染性增强

多数的传染性疫病都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近年来,由于鹅饲养的规模化加大,使养殖密度增加,就会造成疫病的传播速度加快,控制难度加大。

1.4预防治剂的缺乏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使用等原因导致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变异较快,新型的疫病不断出现,而鹅的防疫制剂较少,有批文的防疫制剂缺乏,甚至一些危害比较严重的疫病,也尚无有批准文号的疫苗供应使用,导致疫病多发且难以控制。

1.5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是养鹅大国,但是从事养鹅业的科技人员缺乏,科研院所及高校从事鸡方面的研究较多,研究鹅的甚少;再者,从事现场实践的科技人员较少。农民养殖户较多,农户由于知识的欠缺,防病的意识不强,这种情况与饲养规模的扩大不相适应。

2、鹅疫病的防控措施

2..1严格控制引种

鹅在必须引种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鹅的来源,保证从无疫病区引进,了解鹅接种的疫苗。引进后至少要单独隔离饲养4周以上,确保鹅为健康鹅方可混人大群。

2..2加强鹅的营养

鹅的营养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抗病力强弱,提高鹅的营养水平,可以大大降低鹅的患病。根据鹅的不同生长阶段给予充足的饲喂,以及合理的营养配制是增加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基础。鹅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蛋白质是维持生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通常情况下,成年鹅饲料的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5%左右,雏鹅日粮含有20%粗蛋白就可满足其快速生长时对蛋白质的需要。鹅的日粮配合应依据当地的饲料资源情况,考虑鹅的生理特点,肉、蛋或种用情况,以及季节性等因素。

2..3采用“全进全出”制度

所谓“全进全出”,就是在同一场区内只进同批日龄相同的鹅,并在同一天全部出场,做到全场无鹅,出栏后对鹅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扫、严格消毒,切断病原的循环感染,消毒后空置2周,再引进下一批鹅。“全进全出”管理制度是养殖场对外开放生产必须做到的,它是保证群体健康、根除病原的最有效的措施。

2..4搞好环境卫生工作

做好鹅场的环境卫生工作也是防病的关键。鹅舍内要控制好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及噪声等因素。定时通风换气,可以破坏细菌生存条件,有利于预防疫病发生。舍区、场区环境一般2周要进行1次彻底清扫。注意清除场舍内的鼠、蟑螂、蚊虫等,但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驱虫,以免对鹅不利。

2..5注重定期消毒

鹅场的消毒是预防、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其包括鹅、鹅蛋、场舍、用具、器械、运输工具等的消毒。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来杀灭或清除致病微生物,以切断疫病传播的途径。鹅的消毒,可采用喷雾消毒方法,应选择对人和鹅安全、无刺激的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氧化剂类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消毒程序,每周带鹅消毒2~4次。如已经发生疫病,每天至少带鹅消毒1次,每隔3天更换1种消毒剂,直到疫情平息,再按正常的消毒程序进行。鹅舍消毒应定期进行,每周至少1次。清扫和冲洗后,可用消毒剂进行喷洒或熏蒸。喷洒时,以表面湿润为好。消毒按从离门远处开始,然后墙壁、顶棚、地面的顺序依次喷洒1遍后,再由内向外将地面重复喷洒1次,关闭门窗2~3h,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再用清水冲洗饲料槽、地面等,将残余的消毒剂清除干净。舍内严重污染时,先用2%~3%热碱水冲洗,4~6h后,把粪便污物彻底清除,然后用有效消毒剂喷洒消毒,24h后再重复进行1次。鹅育雏室可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无疫情时,用福尔马林13.5mL/m3和7g/m3密闭消毒;发生疫情时,可增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7~40.6mL/m3和高锰酸钾14~21.2g/m3密闭消毒。场区人口和舍门口设置消毒池,工作人员进入舍时,必须穿戴消毒过的鞋、帽及工作服等,并通过装有紫外线灯的通道。

2..6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针对多发病的种类或当地目前未见病例,但临近地区已发生流行并且属于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时,也应考虑免疫。综合鹅场总体考虑,选择免疫制剂。根据发病的种类、季节、鹅易感日龄等情况来选择生物制剂、免疫方式和时间。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一般情况下,初生和7日龄的鹅,皮下注射(具种鹅母源抗体的可免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0.5mL/只;15日龄,肌肉注射小鹅瘟十鹅副黏病毒二联,1.OmL/只;25日龄,肌肉注射禽流感,0.5mL/只;35日龄,肌肉注射大肠杆菌十禽霍乱二联,0.5mL/只;45日龄和80日龄鹅,注射鹅副黏病毒和禽流感;每次产蛋前30天,肌肉注射小鹅瘟加鹅副黏病毒,1.OmL/只;每次产蛋前14~21天,肌肉注射禽流感疫苗,1.OmL/只;每次产蛋后15天,肌肉注射禽流感疫苗,1.OmL/只。

2..7发现疫病及时处理

留意鹅群的变化,当发现有鹅排出白绿色粪便、软脚、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口鼻流液、张口呼吸等患病症状时应立即隔离,让专业的兽医进行诊断,了解患病原因,采取及时有效治疗措施,如病因不清楚的,应送至相关机构进行检查。对发病鹅舍进行彻底清扫、严格消毒。隔离鹅进行单独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处置计划。如鹅因病致死,应在距离鹅场350m以外进行焚烧或深埋,严禁将病鹅运出进行交易买卖,更禁止随意丢弃。饲养人员禁止随意走动,出入严格消毒,避免疫情扩散。鹅场发现疫情,应对受威胁的区域但尚未患病的鹅进行应急性免疫接种,避免疫情扩大。

养猪场几种传染性疫病的防控 猪场疫病有效的防控措施


目前,在养猪业兴旺发达的同时,以往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疫病反复发作,新疫病又有所增加,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给人民的生产及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务必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猪疫病控制的基本方针。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养猪场几种传染性疫病的防控猪场疫病有效的防控措施。

1、伪狂犬病

阳性猪场及受威胁猪场多采用母猪在配种前半个月及临前产1个月左右注射猪伪狂犬灭活疫苗;育肥仔猪在出生后21~30d,注射猪伪狂犬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直到出栏;后备种猪第一次免疫后4~6星期加强免疫1次;种公猪半年免疫1次。该病尚无药物治疗。紧急情况下,可用高免血清配合黄芪多糖注射,以降低死亡率。对受威胁猪群进行免疫接种。猪场用2%氢氧化钠和酚类消毒液消毒,定期灭鼠。

2、气喘病

舍内空气污浊,通风不良,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超标,会造成猪气喘病加重。因此,要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关系,要在通风的基础上进行保温。育成舍和肥猪舍北窗关闭,南窗白天开,夜间隔1~2个开1个,以保证通风良好。对圈舍、运动场用20%~30%草木灰热溶液或15%石灰水烫洗消毒。接种猪支原体弱毒疫苗,提高抵抗力,降低发病率。种猪和后备猪每年8~10月份免疫1次。仔猪可在7日龄内进行早期免疫,使仔猪较早产生免疫力,减少育成期及育肥阶段的感染机会。

3、传染性胃肠炎

由于此病发病率很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的效果一般。另外,康复猪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猪只发病流行后即可停止。可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预防,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供治疗。停食或减食,多给猪清洁饮水或易消化饲料,有一定良好作用。为防止继发感染,对2周龄以下的仔猪,可适当使用抗生素药物。如直接在乳猪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每吨饲料拌强力霉素500g,或用恩诺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Img。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仔猪舍的温度及干燥。及时清粪,保持圈舍卫生。定期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执行严格的出入场制度,切断传染途径。施行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猪体的免疫力。

4、猪丹毒

该病的预防主要是采取疫苗注射,仔猪断奶后接种猪丹毒弱毒冻干疫苗,或灭活疫苗,间隔1个月再接种1次,注意环境消毒,对饮用水消毒,防止病从口入。加强猪舍及周围环境卫生的清理,做好灭蚊、灭蝇工作,减少吸血昆虫传播疾病。在疫区或发病地区,用猪丹毒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接种,体重lokg以上的断奶仔猪,皮下注射5mL。每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400g,连喂2星期,有一定预防效果。对刚产出的仔猪应注意脐带消毒,防止脐带感染。圈舍应保持清洁,勤洗勤换,定期用14%新鲜石灰乳粉刷消毒。

5、猪瘟

该病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猪群中不分品种、年龄、性别都易感,常年发病。用猪瘟冻于苗或猪瘟、猪肺疫二联苗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瘟比较有效的措施。预防接种可采取猪群每年春季注射1次。对体况较差及有病的仔猪和临产母猪,可缓期注射。对新进猪和未免疫猪只应进行补针。另外,严禁从有猪瘟的地区引进生猪和猪肉产品。对发病猪群采取紧急措施,立即对猪场进行封锁,扑杀病猪,焚烧深埋或做无害化处理。病死猪要高温煮沸处理,不能将生肉出售。对圈舍、运动场消毒。发病猪场应在彻底消毒1个月后,才能再喂猪,以免再发生此病。

6、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一般需隔离检疫4~5星期,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对发病猪场周围的猪场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要做好无害处理,产房彻底消毒。对发病猪场可进行疫苗接种,但是应慎重使用活疫苗。从安全性角度讲,建议在感染猪场,给母猪接种灭活疫苗。

一、疫病特点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来看,猪场疫病发生的原因呈现多元化,不仅存在外部因素,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在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我们采取防控措施增加了难度,我国当前的猪场疫病的特点有以下几种情况。
1.猪场疫病具有传染性
当猪场发生疫病时,猪会对微生物的病原体产生适应和抵抗,容易将原来典型的疫病转变为非典型疫病,这样的情况在家禽发生疫病时表现的非常明显,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新城疫,典型的新城疫的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粪便为绿色,颈部呈歪状,腺胃乳头出血,这种情况下的发病率高,死亡率也极高,由于国家采取防控措施,对养殖场大量的使用疫苗,这种典型的新城疫呗控制住,但是非典型的新城疫产生,且发病率极高,并且发病率多在鸡群中出现零星死亡,剖检也可以得知非典型疫病也并没有典型疫病发病那么明显。
2.猪场疫病具有并发性和继发性
根据对吉林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的调查得知,吉林省当地的猪场疫病的防控工作做的很踏实,各项措施开展的扎实有效,整个吉林省并没有大的疫病发生,点状性的疫病的发生给当地养殖场造成的损失力度不大。并且通过对吉林省各大医院的了解得知,单一的疫病导致的猪场疫病导致的死亡率极低,可是以病毒病为主的各种病毒和疫病具有并发现和继发性的特点,猪场疫病的主要发生有很多的原因导致,其中对猪场的猪进行疫苗接种,免疫抑制疫病造成了猪场的猪免疫力下降,在接种的过程中造成接种失败。从吉林省当地的情况来看,当地的免疫抑制疫病的发生情况,猪场疫病要比家禽疫病严重的多,猪群感染了病毒以后,猪群的免疫力就下降,很容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和继发性,在针对具体情况治疗上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猪群疫病的主要有圆环病毒病,非典型猪疫病等,并且伴有细菌和病毒的并发,病情比较复杂难治疗,死亡率相当高,并且猪群疫病发生时症状不怎么明显,这就给治疗团队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二、防控措施
1.增强饲料管理
积极地引导养殖产业的养殖人员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养殖人员需要坚持饲料全部进全部出的方式,这是防控疫病最好的方式。在养殖猪群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坚持全进全出的方式,并且养殖人员跟着每一个阶段走,这样便可以避免传播源向其他地方传播,这是猪场疫病防控中最基本的条件。同时需要促进猪场的标准化治理和饲养,让养殖业具有集体性和科学性,这样便可以大大地减少病源的传播和外散。养殖场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防疫程序,提高治理疫病的治疗水平,并且加大各个环节的检查力度,在各个路口建立动物的防疫工作站,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检查,对过往的运输猪群的车进行严格的检查,严格禁止从外省外地引进未经过检查未受过接种的猪群,对于从外省引进的猪群必须做到严格的跟踪调查,然后建立档案,严格控制流通,以防外省的疫病流入到本省中来,并且从外省引进的猪群必须先进行隔离的观察和饲养,待经过检查安全合格后才可以与本省本地的猪群进行共同饲养。
2.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猪群疫病的高发期是在春季和秋季,在这两个高发疫病的季节,我国需要严格对猪群进行免疫工作,每年在特定的日子里对猪群进行集中的免疫工作,动物的免疫工作都有不一样的免疫程序,所以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免疫程序,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来对动物进行免疫,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严格进行消菌消毒
严格进行消菌杀毒可以直接杀死那些病原体,然后严格控制疫病的进一步传播,是预防控制猪群疫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消毒工作不是简单的消菌杀毒,而是有一定的制度化和和规范化,不仅在养殖猪群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消毒,而且需要采用特殊的消毒方式对猪群进行消毒,建立科学有效的消毒程序,并且严格遵守。
4.严格购买饲料
购买猪群需要的饲料,必须到有正规营业执照的店去购买猪群需要的饲料,同时在购买的过程中,注意饲料既能保证猪健康的成长,又不影响猪群的健康,降低猪群疫病的得病率。
5.建立隔离区
养殖猪群的养殖场必须建立隔离区,不能出现漏洞,要将养殖场与外界隔离,防止不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其余传播源的干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3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