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大规格鱼种培育管理技术


1、增氧

大规格鱼种池必须像成鱼、亲鱼池一样配置增氧机,才能保证整个养殖过程的安全。

2、适时注水

由于投饵量大,排泄物多,在高温季节池水极易过肥,因此,每10~15天应加水一次,可改善水质,预防缺氧泛池,促进鱼类生长。

3、水质消毒

每10~20天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鱼池和食场进行消毒和水质调节。

4、保持环境卫生

主要工作是定期清除各种有害生物,如蝌蚪、有害昆虫,驱赶水鸟,杀灭水蛇等;随时清除池内污物、杂草等,保持池塘环境卫生。

5、巡塘

每日清晨巡塘一次,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特别是浮头情况,如浮头较严重应及时开机增氧和加注新水。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掌握施肥、投饲的效果。下午应结合投饲检查吃食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做好病害防治

苗种饲养阶段是病害最易流行时期,此时,预防病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过3个月左右的精心培育,斑点叉尾鮰大多已生长到30~50克,应转入越冬阶段,为第二年成鱼养殖做准备。

相关阅读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的水质管理



良好的水质是确保鱼种生长的重要条件,水质最明显的指标是溶氧。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阶段的池水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3毫克/升以下将会大大影响生长,同时也会影响到食欲和降低鱼的免疫抵抗力,所以在鱼池中应备有增氧设施,并做到适时开机增氧。高温季节应做到经常充注新水,一般1~2周充水一次,保持良好的水质。水质过肥,发现异味,水质败坏应及时换水,可先排后进或边排边进,换水量一次最大也只能20厘米左右,可多次逐步调好水质,切忌大排大灌造成水质急剧变化而引起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引发病害发生。
在饲养过程中应掌握好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过量投喂不但浪费饲料,而且会影响水质。
池中发生青苔等有害藻类和其他敌害均要及时清除、杀灭,保持池水清洁,池边无杂草、杂物。出现水草的池塘可亩放10~15尾20厘米规格的草鱼,以控制水草的生长。
斑点叉尾鮰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病害,如果亲鱼不是带病害、鱼苗体质健壮、水质等环境条件好,饲料营养全面,投喂科学,生产操作谨慎,细致轻快,避免损伤鱼体,一般是不会生病的。
当鱼出现摄食量下降、吃食能力差、行动迟钝、体表出现红点、疱疹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进行诊断,对症治疗。
鱼种出池如需长途运输,应在起运前适当暂养,使其粪便等排泄物排出体外,以免在运输途中产生废弃物消耗溶氧,败坏水质,影响运输成活率。

斑点叉尾鮰大规格鱼种与鱼苗培育技术上的异同



1、饲料

大规格鱼种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施肥。尽管在鱼种培育开始阶段(体长10厘米左右),在天然情况下,仍喜食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和有机碎屑等。但大规模集约化培育,主要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饲料粗蛋白含量和鱼苗阶段后期差不多,一般要求35%左右。

施肥仍是一种必要的补充,随着个体长大,鮰耐低氧的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在培育过程中适当施肥保持中等肥度(水的透明度40~50厘米),以增加天然饵料。一般除放养前施放基肥外,放养后每5~10天施追肥一次,施肥量视水质、天气、鱼的活动情况等有所增减,每次追肥为腐熟粪肥100千克/亩左右。

2、投饲

仍按“四定”(定时、定量、定位、定质)要求进行,但大规格鱼种与鱼苗培育投饲有所不同。

(1)饲料的粒度日益增大:随鱼体长大而不断调整饲料粒度,以保证其适口性。体长10厘米的鱼种开始投喂粒度3~3.3毫米的饲料,体长12厘米改喂3.5毫米,体长15厘米以上可投喂4.5~4.8毫米大小的颗粒饲料。

(2)投饵次数和日粮逐渐减少:每天投饵2次足够;日粮低于鱼苗阶段,高于成体。一般在3%~5%范围内,视温度变化而调整。


斑点叉尾鮰大规格鱼种越冬期的生理变化



在我国多数地区,将斑点叉尾鮰饲养到30~50克大约需要4~5个月的时间,已接近当年年底,气温渐低,需转入越冬的阶段。即使在南方,除非当年养成商品鱼上市,到了12月,也会面临一段时间的水温较低、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的问题,该鱼属温水性鱼类,在南方越冬,仅仅是减少投饵量,适当注意水质变化即可。

根据观察,斑点叉尾鮰在水温5~10℃的情况下,仍有少量摄食行为,在天气晴好时,摄食量约为体重的0.5%~1%,生长缓慢或完全停止生长;活动亦很微弱,此时可考虑进入越冬阶段。越冬管理不当也会造成体重大幅度下降,甚至死亡,所以越冬不能等闲视之。

该鱼越冬一般而论和家鱼有所不同,家鱼越冬前要进行拉网出塘,按种类、规格进行并塘,越冬的放养密度较平时饲养大得多。斑点叉尾鮰背、胸鳍的硬棘在拉网时极易挂网受伤,尤其是鱼种阶段;另外,该鱼喜群居,饲养期间放养密度较大,因此,越冬前不必再并塘,通常在原塘进行即可。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的鱼苗放养



1、培育池

培育池面积2~5亩为宜,水深1.5~2米,备有进、排水系统,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新。鱼苗下塘前清整消毒鱼池,过滤进水。鱼苗入池前5天每亩施用200~500千克有机肥进行肥水,以保证鱼苗下塘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


2、鱼苗下塘

上浮苗经过10天以上强化培育,这时已能摄食人工饲料,可以下塘进行培育。鱼苗下塘前应进行试水,确定一下清塘药物药性是否消失,再行放养,放苗时的水深0.5米左右,随着鱼体的增长逐步加深池水。同一池塘放养的鱼苗应是同一批苗,以保证鱼苗的规格整齐。鱼苗放养宜选择早晨,此时水温较低,利于操作,放养成活率高。放养操作应轻快,以防损伤苗体,确保放养质量。放养前,池塘中最好放置一些隐蔽物,如带黑色塑料膜的木框,隐蔽物可以提高鱼苗成活率,也便于鱼苗聚集摄食。
经长距离运输的鱼苗下塘时应注意装运鱼苗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温差,温差过大应先实施调温措施,再行放养,温差控制在2℃以内。

(1)一次性培育
从鱼苗一次性育成鱼种,亩放鱼苗量8000~12000尾,进排水方便、有增氧设施的塘口可适当多放,每亩可放15000尾左右。结合各自的生产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也可适当调整量。养殖到年底出塘规格50~60克/尾,亩产300~500千克。

(2)分级培育
先行培育夏花,待规格达到3~4厘米再行分塘培育鱼种。培育夏花的鱼苗放养量可结合要求出塘的时间亩放养5万~8万尾。最多不超过10万尾。

斑点叉尾鮰鱼苗培育技术



掌握幼苗出槽时间

刚孵化出膜的幼苗,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体质弱,卵黄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只能借助水体的流动而上下翻动,因而需要进行暂养。待幼苗快吸收完自身的卵黄后,开始有一定游动能力,再将幼苗放入暂养池中暂养一段时间。出孵化槽的时间一般为出膜后7天~8天,体长10毫米~14毫米。

幼苗暂养
幼苗暂养设施幼苗暂养设施主要有流水式水泥池、网箱等。水泥池为圆形或方形均可,一般容量在3立方米~5立方米即可,水体不要太大。进出水口必须经40目~50目的筛绢布拦好,以防跑苗。网箱规格为2米×1米×0.5米。

幼苗暂养方法

1.水泥池流水暂养:将带有卵黄囊的幼苗放入流水水泥池中,每立方米投放2.5万尾~3万尾,开始3天~4天,只要保持不断流水,溶氧充足即可。4天~5天后,当幼苗发育逐渐完善,能自由游动时,即可开始投喂浮游动物和人工微型饵料,以红虫、摇蚊幼虫等活饵为最好。投喂要少量多次,让幼苗吃好,吃饱,直到幼苗体色从微红转变为深灰色下塘为止。在暂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微流水,溶氧充足,水质清新,定期用8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消毒。
2.网箱暂养:用40目~50目尼龙纱布制成2米×0.8米×0.5米的网箱,在幼苗暂养下塘3天~4天前把网箱放入经消毒后的池塘中浸泡,以使网箱软化,减少与鱼的磨擦。暂养水体要求透明度在50厘米以上,池中有大量浮游动物。每平方米网箱暂养幼苗5000尾~10000尾。网箱出口应在水面下4厘米~5厘米,以便幼苗能自由地从网箱游到池中。幼苗入箱4天~5天后,一般能自由游出网箱,如还有鱼苗未能游到池中,就应将鱼苗放出。幼苗管理主要是应注意水质清新,不能浑浊,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勤洗箱,并检查箱体是否破损,以防幼苗外逃。

斑点叉尾鮰鱼苗池塘培育的管理技术



1、分期注水

鱼苗下塘时水深为50~60厘米,以后每隔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最终保持水深1米左右。注水时要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池中。浅水下塘,池水体积小,人工饲料利用率高;同时,池水浅,温度提高快,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和天然饵料的繁殖。随着鱼体的长大,分期注水能满足鱼苗对活动空间、水质、营养条件日益增加的需要,可促进鱼苗的生长发育。

2、水质调控

鱼苗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前期大型枝角类过多,不但鱼苗吃不下,而且大量摄食浮游植物,造成池水溶氧不足,甚至引起泛池;而后期则微囊藻等蓝藻过度繁殖。防止和解决的办法除了适时肥水、适时下塘外,应分期注入含有丰富浮游植物的新水、适时追肥;必要时要施用敌百虫杀灭大型浮游动物;饲养中后期如蓝藻过多,其藻体产生的毒素,对鱼苗有害,可在早晨藻体集聚池塘一角时,用生石灰粉或0.7毫克/升的硫酸铜杀灭之,连续2~3次基本可以清除。

3、日常管理

每天必须在黎明前和傍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和水色、水质变化情况,以便确定投饲和施肥的数量,以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要防止鱼苗严重浮头;还要观察鱼病情况,如发现死鱼或有鱼离群缓游,说明可能发生了鱼病,应马上检查、确诊,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及时捞出池中蛙卵、蝌蚪等敌害以及杂草和各种脏物等,净化鱼苗栖息环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3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