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鲟与杂交鲟生长的比较


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其苗种供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西伯利亚鲟苗种相比,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和亚为父本的杂交鲟苗种更易得.但由于纯种小体鲟是一种小型鱼类.生长较慢.所以很多养殖户担心此种杂交鲟的生长建度。本试验通过对西伯利亚鲟和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利亚为父本的杂交鲟仔鱼阶段、幼鱼阶段、成鱼阶段的饲养.得出这两种鱼在此三个阶段的生长基本一致.从而认为用小体鲟与西伯利亚鲟杂交育种是更快地解决全人工繁殖以打破苗种供应限制的一条捷径。
,水深20cm.每池水源相同.均由鼓式过滤器过滤生物膜处理的循环水,水质清新,水质指标良好,整个试验期间D:05mg/L,氨态氮、亚硝酸态氮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的交换量保持在15L/分钟。用微颗粒饲料投喂,投饵宰由最初的15%的过量投喂,过渡到末期的6%适量投喂;及时清除残饵及死鱼,调整日粮,投饵时水静止半小时以上。让仔鱼充分摄食;鱼苗从孵出第九天开始投喂,以后每隔10天随机取样50尾测量一次体重。取其平均值,测体重时用滤纸擦干鱼体,用万分之一天平测得。
.水深80cm,后期随鱼体生长进行两次分池,鱼池中存鱼始终不超过600kg,以保证2%~5%的投饲率;养殖方式为流水养殖,整个养殖期间水温20°C0.06,可以认为两种鱼在仔鱼、幼鱼、成鱼三个阶段的生长基本一致。

2.杂交鲟的生长表现出了杂种优势。小体鲟是一种小型鲟鱼,生长较慢,由我们的养殖试验也可以得出小体鲟生长较慢的结论:二龄的小体鲟只有800g左右,而二龄的西伯利亚鲟、史氏鲟等品种平均也要在2kg左右。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杂交后并投有表现出母本的这种生长滞后性,这是因为有时候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个体的某一数量性状并不等于两个亲本的平均,甚至会超出亲代范围,比两个亲本都高;一般认为如杂种的活力超过双亲的中间值就有杂种优势。本试验中的杂交鲟的生长与生长快的父本西伯利亚鲟的生长没有差异,可见具有杂交优势。

3.此次试验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加速鲟鱼人工繁殖的进程叶富良等通过研究我国3种鲟科鱼类,认为它们是K选择的鱼类,具有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迟,性周期长,种群繁殖力小.恢复能力低的特点。因为西伯利亚鲟雌鱼要19龄~20龄才第一次性成熟,就算人工培育亲鱼也要8龄以上.并且产卵间期长达3年~5年,雄性个体性成熟年龄稍短,为17龄~18龄;而小体鲟性成熟年龄早,自然界中雌性也只有4~7龄,所以用小体鲟与西伯利亚鲟做杂交会大大缩短亲鱼培育的时间,提高亲鱼的利用率。又因为小体鲟是一种小型鲟鱼,纯本的小体鲟生长缓慢,如10月龄的西伯利亚鲟重1.5kg,而小体鲟只有0.5kg重,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刺亚鲟为父本的杂交鲟在生长方面表现出的杂种优势,解决了这一问题。实际上国外已经有用小体鲟做杂交的典范:用欧洲鳇与小体鲟杂交得到贝氏鲟(bester),其生长迅速,抗逆性强,是深受欢迎的养殖好品种。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推荐

西伯利亚鲟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一、养殖条件

鲟鱼养殖的场地宜选择在水质清洁、无污染、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也可利用鳗鱼养殖场进行适当改造。池塘应根据需求设计为三种类型:1.鱼苗培育池。面积为5平方米-15平方米、池深60厘米。2.鱼种培育池。面积80平方米-100平方米、池深80厘米。3.商品鱼养殖池。面积为150平方米-300平方米、池深1米。上述三种的池底都要求光滑,同时,要配备增氧设施。另外,池上方要设遮荫设备。

二、仔鱼的培育

1.仔鱼的暂养。
仔鱼经长途空运后,应在放进暂养池前,进行温度和水环境的缓冲适应处理,否则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和种苗的质量。刚孵出的仔鱼靠自身的卵黄囊提供营养,在其进入底栖生活之前对外界环境反应异常敏感,主要表现在光线、水流和溶解氧等方面上。所以,要注意遮荫和控制好水的流速、流量。水深应掌握在30厘米-40厘米,密度在每平方米3000尾-5000尾之间;

2.仔鱼的养殖。
仔鱼适应了环境,待其有近一半数量进入底栖生活时,可适当投喂少量经过消毒处理的切碎的水蚯蚓。当观察到仔鱼瓣肠中的黑色素栓排出体外后,要加大投喂量和投喂次数,投喂量以半小时内食完且略有剩余为宜,投喂次数每日可安排4次-6次。仔鱼的开口成功与否是影响成活率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做到及时投铒、勤投饵,防止投喂量不足而引起互相残食或生长差异过大。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溶解氧过低而影响成活率。此后还要根据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分疏仔鱼,密度可掌握在每平方米1000尾-2000尾,并将水深增到60厘米,采用微流水养殖,确保仔鱼快速生长;

3.人工配合饲料的驯饲。
仔鱼经25天左右的培育,大部分长到5厘米以上。这时,可以再适当分疏,反规格较整齐的选在一起,密度调整为每平方米水面600尾-1000尾。待其摄食稳定后便可进行饲料驯化,配合饲料可自制或在鳗鱼粉中再添加一些物质。由于鲟鱼的口裂在下又喜底栖生活,要把饵料加工成沉性的湿颗粒,其颗粒大小根据鱼体的口裂大小而定。转料后可逐渐改为每日投喂4次,经10天-15天便可完成驯食。在转料过程中,应及时做好残饵清除、排污及换水等工作。否则易出现肠道发炎直至胀气病症,影响饲料转化和苗木的生长速度。此时仍采取微流水加充气机增氧的养殖方式。

三、幼鱼增育

经过15天的驯饲培育后,鱼体规格大部分在8厘米以上。鱼体已具备了成鱼形态,可移入鱼种培育池中养殖。移入时要选规格较整齐且体格强壮的。放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50尾-100尾,水位约60厘米。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每天投喂4次。采用静水式培育,池中设水车式增氧机。经过约2个月的养殖,其成活率在90%以上,鱼体大部分全长35厘米、体重150克以上。

四、成鱼养殖

随着鱼体的快速生长,养殖密度应逐渐调为每平方米水面10尾-15尾,并加深水位到80厘米,投喂次数可逐渐减为每日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做好日常的排污和换水工作。经10个月-12个月,有85%以上鱼体规格的尾重超过0.75千克。

五、病害防治

鲟鱼抗病能力强、较少发病。但在幼苗培育阶段会出现爱德华氏病、肝病、胃肠炎及部分寄生虫病。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水蚯蚓的消毒、鱼体的消毒并内服部分抗菌药,同时应加强日常的清饵、排污和换水等。

提高西伯利亚鲟发眼卵人工孵化率的措施



近年笔者在铜仁市某冷水鱼养殖场进行了西伯利亚鲟发眼卵人工孵化试验,西伯利亚鲟苗种成活率达到86.3%以上,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提高西伯利亚鲟发眼卵人工孵化率的措施总结如下。

水环境管理措施

孵化水源为地下涌泉水,距离养殖场268米,流量的年度变化为0.1~0.3米3/秒,溶氧在7.2毫克/升以上,水温常年保持在15~19℃,pH7.9,水质好,无污染,溶氧充足,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用沟渠对水源水曝气后,引进养殖场过滤池沉淀、过滤、除敌害后,再用PVC管引入各流水孵化池内。根据实际操作重点注意以下关键控制点。

1.水中铁离子危害排除

孵化用水为地下涌泉水,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较高,本来在不接触空气时铁是以二价铁离子形式存在于水中,但是与地下水中的氧气极易发生反应生成三价铁离子,进而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氢氧化铁沉淀会附着在鱼卵上形成一层棕色薄膜,妨碍鱼卵呼吸,引起缺氧甚至窒息死亡,在某次孵化过程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孵化率只有31%。我们处理时是将引水沟渠盖板打开,增加地下水曝气,使含铁地下水与空气充分接触,让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去除了铁离子对孵化的影响。

2.孵化水温的控制

水源水的水温保持在15~19℃,适合于西伯利亚鲟孵化,但是由于沟渠引水和孵化池水温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所以要特别注意水温的变化,因为水温增高太快会加快西伯利亚鲟卵出膜,鱼苗体质比较脆弱,培育成活率低。在孵化时间选择时注意收听3~7天的天气预报,避免遇到当天温差超过10℃的天气来孵化鱼卵。

3.调控孵化用水pH

在孵化操作时经常观测水体的pH,孵化水pH基本保持在7.2左右,保障了水体鱼卵孵化条件达标。

4.减少外来生物危害

水中的孵化鲟鱼卵营养丰富,很多小鱼、虾、大型水蚤、水生昆虫都会危害鱼卵,在进水时要严格过滤,尤其是其他鱼卵或者蛙卵进入水体,虽然不能吞食西伯利亚鲟鱼卵,但是会与孵化鱼卵争夺水体中的溶氧,最好采取双层过滤网设计,减少外来生物因素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5.防止水体浑浊

水体变浑浊是由固体悬浊颗粒造成的,包括泥沙、有机碎屑等。我们在孵化过程中引起池水浑浊的主要原因是水源附近的高山上大量的降水冲刷地表带入浑浊水,由于有的浑浊因子颗粒度小,可以通过过滤网,浑浊水同时也带入了部分寄生虫虫卵和病毒,对鱼卵孵化造成不良影响。浑浊水黏附在鱼卵上造成缺氧使孵化率下降,部分孵化鱼卵缺氧死亡,没有死亡的鱼卵畸形发生率较高。我们采取的措施为水源水经过滤池中添加石膏沉淀,再用过滤网过滤引入孵化池中,水体浑浊现象得到了很好控制。

西伯利亚鲟发眼卵的运输

尽量选择速度最快的运输工具运输,减少发眼卵在运输过程中应激反应的发生。我们采用聚乙烯塑料氧气袋(40厘米×60厘米),每袋装2万粒发眼卵,泡沫箱包装,启运时箱内加冰控温。发眼卵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14~16℃,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孵化效果,如运输时间超过20小时要重新包装。

理论上讲西伯利亚鲟受精卵从脱黏到破膜前都可运输,但必须在破膜前运到目的地,以防止因运输途中发眼卵破膜引起水质变坏而致刚破膜的仔鱼死亡。用于运输的受精卵的受精率应在80%以上,因为低受精率的受精卵在运输中死卵容易破裂,从而污染水质,引起运输成活率下降,因此,低受精率的受精卵不宜进行长途运输。关于受精卵的选择方法我们参考的标准是DB13/T1621-2012《西伯利亚鲟鱼发眼卵人工孵化技术规范》。受精卵装袋后慢慢将水温调整到14~16℃,即可启运。

通过笔者从4个不同时段引进西伯利亚鲟发眼卵途中死亡率看,1月引进的西伯利亚鲟发眼卵途中死亡率最低,为3.28%;7月引进西伯利亚鲟发眼卵途中死亡率最高,为8.57%。其原因可能是气温较高的季节引种,箱内用于降温的冰块数量难以把握,箱内适宜温度较难控制,发眼卵感染水霉的概率增加,活胚胎容易被水霉菌丝缠绕,从而使发眼卵的死亡率升高。但总体来说,由于不同批次西伯利亚鲟发眼卵都是通过冰块控温,成活率变化不大。

西伯利亚鲟发眼卵孵化


西伯利亚鲟发眼卵运输到达目的地后,将运输袋放入盛有孵化用水的玻璃钢盆中约40分钟后,测得氧气袋内水温为20℃。将氧气袋放入孵化水中平衡水温,待氧气袋内温度和孵化水温接近时(温差不超过0.5℃)打开氧气袋,用虹吸管缓缓向袋内注水至氧气袋容积的2/3时舀出约2/3再注水。上法重复两次后将发眼卵置入塑料盆中,孵化水温调节过程控制在2小时内。然后将发眼卵放入已配制好的聚维酮碘溶液中浸泡30分钟进行消毒灭菌,再捞出发眼卵慢慢倒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整个孵化过程要用遮阳网遮住孵化器,防止阳光直接照射鱼卵,影响孵化效果。根据实际操作总结以下几个关键控制点。

1.孵化水量的控制

水量控制原则是保证孵化用水中足够的氧气,及时排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废物。孵化器孵化进水量控制在4升/分,孵化器的自动翻转速度控制在每5分钟自动翻转一次。水量不能太少,防止鱼卵露出水面被晒死。在整个出苗期应有较充足的水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节水流,水温必须稳定,不宜忽高忽低。

2.水霉的控制

孵化过程如果遇到连绵阴雨天,气温下降延缓了孵化期,最易滋生水霉菌,所以一定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避免气温影响水温。孵化时出现死卵在所难免,但必须及时清理,随时保证孵化器内没有死卵。每隔8小时用聚维酮碘溶液60毫升/米3消毒20分钟。
鱼卵较长时间停止不动,死卵着生的水霉菌会蔓延到好卵上。只要保证鱼卵正常翻动,水霉即无法危害好卵。因此,调整好水流量,使孵化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正常的翻转,也是控制水霉滋生的手段之一。

3.人为活动的控制

由于孵化过程中有两个孵化器靠近公路,经常有车经过,两个孵化器的孵化率比内侧孵化器的孵化率低12%,可见人为活动对孵化率的影响也很大,孵化过程要保持一个安静环境,要细心操作,避免剧烈震荡。捡死卵时使用吸管或鸭毛等工具操作,避免伤及周围好卵。

4.出苗

发眼卵到达孵化场后,经过72小时左右的孵化,开始发现有卵破膜(出苗),出苗量开始时较少,24小时后出苗达到高峰(从开始有卵破膜到最后的一粒卵破膜大概需要72小时)。高峰期过后,绝大部分卵已破膜,仅有少量发育晚的卵或畸形的鱼苗沉入水底,体质较好的破膜仔鱼会在水层浮游。注意清除卵膜,以免影响其他鱼卵孵化。仔鱼的收集工作是随时进行的,孵化器上浮出的仔鱼人工从每个盛卵槽中捞出。在整个出苗期应有较充足的水量,而且较平时要大些,因为此时的卵、仔鱼的呼吸量都增大,要有较大量的氧气补充。出苗期水温必须稳定,不宜忽高忽低。


杂交鲟(鲟鳇杂交种)


中文名称 杂交鲟(鲟鳇杂交种)
拉丁名称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x Huso dauricus(Georg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鲟形目
拉丁目名 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鲟科
拉丁科名 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 杂交鲟(待定)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鳇鲟正反杂交种的体色与小体鲟比较更接近于鳇。杂种的头比鳇狭,口小呈半月形,与鳇相似。须密生,具有带状的附属物。在第二年发现有些杂种具有小体鲟特有的须穗,但不明显。小体鲟鳇杂种的中间一对须的基部,与侧边一对须比较,略向后移动(小体鲟型),而鳇小体鲟杂种的须基部在一条水平上(鳇型),背部前有三个骨板最小(鳇的特征)。同时,与小体鲟鳇杂种比较,骨板数增加,其背部的骨板数也比亲本多,表现出骨板发达的超亲杂种优势。体侧和腹部骨板数同样比小体鲟鳇杂种多
生活习性 鳇分布于里海、亚速海、黑海和亚得里亚海水域,属洄游性种类。在里海水域,主要分布于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及其支流;在里海水域主要分布于东海岸河口地区,如多瑙河、第聂伯河和德涅斯特河。该鱼生长在海里,进入河流是为了产卵。
小体鲟广泛分布于欧洲,主要分布于里海、黑海、亚速海、波罗的海、白海等海域的河流河口地区,如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和鄂比河等,在湖泊中也有栖息,是淡水鱼,经常生活在河流中,一般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只有里海北部的小体鲟进入河口外的淡咸水区域。在其分布区内,形成两个地理族:欧洲族和西伯利亚族。

杂交鲟



杂交鲟为人工杂交品种,是以史氏鲟为父本、达氏鳇为母本的杂交子一代,又称大口杂鲟、大杂。

杂交鲟的生物学习性:

杂交鲟栖息习性与史氏鲟相似。生存温度为1~33℃,10℃左右时生长缓慢,18~25℃是生长适宜温度,28℃以上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减慢,28℃以上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缓慢,33℃以上有死亡危险。幼鱼的食物以底栖生物、水蚯蚓和水昆虫为主;成鱼则以水生昆虫、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在饲养情况下,经过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快,经一年左右时间的饲养,规格可达6~10斤,养殖2周年体重可达20斤左右。

杂交鲟的繁殖习性:

杂交品种通常只利用子一代的杂交优势,不能用于苗种生产,但由于杂交鲟具有繁殖能力,用于生产鱼子酱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人工养殖条件下,杂交鲟7~9年性腺可发育成熟。

杂交鲟的养殖技术要点:

杂交鲟对水质的要求与西伯利亚鲟相近,一般要求酸碱度为7~8.5,水质清新,水体具有较高的硬度,最好有微流水的环境,溶氧量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杂交鲟在水温18~15℃时生长良好,当水温超过33℃以上时最好有遮阴或降温设施,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必须有增氧或充气设施。

杂交鲟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驯食率高,比西伯利亚鲟更易养殖。杂交鲟既可在池塘、网箱、水泥池流水养殖,也可在水库或湖泊放养。放养的鱼种应是已经完成人工驯食配合饲料、规格在15厘米以上、体格健壮的个体。放养密度池塘为600~800尾/亩,网箱13~15尾/平方米、水泥池10~12尾/平方米。主要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量在40%以上。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水温调控、及时分养、巡塘、调整投饵量,并做好病害预防措施。

杂交鲟池塘养殖技术


杂交鲟是由鳇鱼和鲟鱼杂交产生的,是目前最具生长优势的养殖鲟鱼类。其繁殖季节为5~7月份,水温在16~24℃时均能顺利产卵孵化,1个月后进入幼鱼阶段。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要抓好以下技术:

尽早驯化 鲟鱼是温和性肉食鱼类,终生喜食水蚯蚓、水蚤、蚊子幼虫、卤虫以及底层野杂鱼等,用这些活饵料培育鱼种效果相当好。但在规模化生产中,原则上只以活饵开口,尽早驯化,然后用配合饲料进行养殖。

一般来说,苗种场卖给养殖户的鲟鱼苗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如果没进行驯化,应该在饲养前进行驯食。

驯食的方法是,鲟鱼入池2天后开始投喂,先喂生物活饵料,3天后改喂鲜的或冷藏的低质杂鱼,再3天后改喂糊状混合饲料,3天后改喂配合饲料。饲料配制糊状饲料的配制是用低质野杂鱼加工成肉浆后,掺入鱼粉、面粉、麸皮等配合饲料,制成粗蛋白含量在45%以上,脂肪含量在10%~20%,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0%左右的营养较全面的饲料。

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与混合饲料基本相同,这里介绍几种成熟的配方(见附表)。制作时,先将各种原料粉碎,过100目筛,用颗粒机制成硬颗粒。当年的鱼投喂粒径0.2~0.5毫米的饲料,2龄鱼投喂粒径1.5~5毫米的饲料。也可直接投喂粒径合适的鳗鱼饲料。

注意,一定要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1天投喂4次,时间分别在7时、12时30分、10时、21时30分,投喂量为鱼体重的0.5%~2.0%,并根据水温和季节来调节。

投饵采用手撒法,均匀地撒在池中即可,投饵时间10~15分钟,使鱼吃八成饱为宜。调节水质和水温 杂交鲟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4~26℃,最佳生长水温为17~22℃。水温低于14℃或高于26℃,则生长缓慢。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控制在30℃以下。盛夏季节,池塘水温易升高,因此,水深要保持在1米以上,并经常冲水。

在池塘上面搭盖棚架,用遮阳网遮阳。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抽取水库底层水,使池塘形成流水环境。冬季,水温在5℃时,杂交鲟仍能摄食生长。冬季要将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在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盖上水产专用黑色薄膜,避免池内霜冻。每星期要排污1次。

杂交鲟对水中溶氧的要求明显高于四大家鱼,当水温在18~22℃时,水中溶氧若能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鲟鱼食欲旺盛,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在静水池塘养殖中,每天要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要及时清除池中的残饵和粪便,夏季适当增加换水量,每2~3天排污1次。流水池塘也要定期排污,每星期清洗2次。每次排污要放水4/5,边清污边排水,然后再加注新水。

杂交鲟集约化养殖技术


1杂交鲟的苗种培育

1.1苗种池水泥池,椭圆形,四面无死角,抹光。鱼苗池用塑料薄膜贴面底,鱼种池用瓷砖贴面底,以免擦伤鱼体,且塑料薄膜要平整。有的生产单位就曾出现过由于塑料薄膜不平整造成鱼苗钻进缝隙而死亡的现象。鱼苗池一口,面积6平方米;鱼种池5口,每口面积9平方米。

1.2苗种他的供排水苗种池的供水采用多孔喷头式注水方式,这种方式既可给苗种池供水,又可以起到增氧作用。排水及水位调节采用塑料管,固定管口高度来控制水位。鱼苗阶段水位控制在40厘米左右,鱼体长到5厘米以上,水位控制在70厘米左右。

1.3开口期的饲养管理

a.饲料:我们使用水蚯蚓作为杂交鲟的开口期饲料,开始时将水蚯蚓则切碎成小段,用干净水清洗几次至无污液时再投喂,待鱼苗长到2厘米以上时再用整条水蚯蚓投喂。

b.温度及水位控制:刚引进的杂交鲟鱼苗体质弱,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为了避免温度的骤然变化而造成应急反应,水温应控制在20℃左右,水位控制在40厘米左右。

c.投喂管理:由于开口期鱼苗体质弱,摄食能力不强,应加大投喂强度及次数。初期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100%,以后随着色体的长大,日投喂量可以降至鱼体重的40%-50%。投喂次数初期为10次/天,后期减至3-5次/天。由于鱼苗摄食能力弱,池内残饵较多,我们及时将残饵清除干净,以免造成水质恶化而死苗。

d。分池管理:由于鱼苗体质强弱不均,摄食强度不一,鱼苗规格则参差不齐。应及时对鱼苗进行分池饲养,4—5天筛选一次,使弱苗能及时吃到饲料,减少弱苗数量,提高鱼苗成活率。

1.4配合饲料驯化经过10天左右开口期的精心培育,杂交鲟鱼苗规格达到4—5厘米时,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驯化饲料使用仔蟹料,开始时做成直径0.3—0.5毫米的软颗粒饲料,加入适量的猪肝、豆油及微量元素,增加鱼苗对饲料的摄食效果和吸收利用。我们采用交替投喂法进行驯化,初期以水蚯蚓为主,适量添加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与活饲料比例为2:8,以后逐渐加大配合饲料的投入量,两星期后增加到5:5,一个月后完全使用配合饲料投喂。对于那些驯化效果不好的鱼苗,分池饲养,强化培育,再驯化一个月左右,投喂配合饲料。还有一些不能驯化的鱼苗,可以淘汰掉。我们采用这种训化方式,鱼苗成活率达到60%以上。

2杂交鲟的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采用水泥池集约化流水养殖方式。

2.1水源条件鲟鱼养殖场位7l脑海市童燎水库坝下,利用空闲的鳗池改建而成。水库水质清洁,无污染,为饮用水水源,比较适合杂交鲟的养殖。

2.2鱼池利用空闲的幼鳗池改造而成。长方形,水深0.1-1米,每口面积50—80平方米。进水口与整个养鳗池的供水沟相通,有闸门控制供水量;排水口也与养鳗池的排水沟相通;水位采用控制硬塑料管管口高度来调节水位高度。进排水及水位控制非常方便。

2.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

2.4饲料鱼种规格在20厘米以下时,用幼鳗饲料做成颗粒饲料投喂;鱼种规格达到20厘米以上时,用成鳗饲料做成颗粒饲料投喂。投喂次数及投喂量视鱼的吃食情况而定,鱼种阶段投喂次数一般5-8次/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30%;成鱼阶段投喂次数一般2-4次/天,投喂量为体重的5%。10%。

2.5日常管理

a.水温:冬季使用锅炉加温,夏天用水库底部水降温,常年水温控制在18℃-25℃。

b.溶氧:杂交鲟要求溶氧量较高(6mg以上/升),一是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每口成鱼池配有2台增氧机;二是采用流水增氧。

c.巡池:每天巡池两次以上,及时清除污物,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捞出病鱼死鱼,防止交叉感染。

d.鱼病防治:杂交鲟病害较少,最主要是车轮虫病,可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成30毫克/升浓度,1小时后换水。

俄罗斯鲟、小体鲟和闪光鲟成鱼放牧式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方式中包括各种湖泊、水库、河口湾、冷却水池养殖等。由于鲟鱼的自然增殖在这样的水域中难于进行。因此,为了维持和增加自然水域中鲟鱼资源量,鲟鱼的渔业生产常以这种方式进行增养殖,也称其为天然水域人工放养。

湖泊和水库是放养鲟鱼最好的水面,一般以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较为适宜,可采取粗放的方法。在湖泊和水库中放养适量的鱼种,首先选择已放养花鲢且获得较好效果的湖泊和水库。每公顷水面放养大型鱼种数量低于池塘投饲放养量(为池塘放养量的50%-60%,并可视水库、湖泊饵料资源状况、水域类型等确定增加或减少鲟鱼放养数量和规格)。水库和湖泊成功养殖鲟鱼的关键是:

1、建好拦鱼设施,防止放养的鲟鱼外逃。

2、经常清除凶猛鱼类,减少鲟鱼的损失。

3、根据水库、湖泊的饵料资源量(第一年放养鲟鱼时,其基础饵料种类和数量必须得到充分保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与池塘等养殖相比,在大水面中放养鲟鱼,可减少饲料方面的费用,降低养殖生产成本,并且生长速度一般都快于其他水体中鲟鱼的生长速度。

放牧式水产养殖可以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开发利用水库、湖泊等水域资源,发挥其较好的生产效能,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以前由于鲟鱼苗种的供应受到较大限制,使得鲟鱼增养殖难于进行;现在,质优价廉的鲟鱼苗种生产技术已得到较大开发,并开始大批量供应苗种,相信三五年之后,鲟鱼的养殖能够为国家增多更多的财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4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