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


杂交鲟为人工杂交品种,是以史氏鲟为父本、达氏鳇为母本的杂交子一代,又称大口杂鲟、大杂。

杂交鲟的生物学习性:

杂交鲟栖息习性与史氏鲟相似。生存温度为1~33℃,10℃左右时生长缓慢,18~25℃是生长适宜温度,28℃以上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减慢,28℃以上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缓慢,33℃以上有死亡危险。幼鱼的食物以底栖生物、水蚯蚓和水昆虫为主;成鱼则以水生昆虫、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在饲养情况下,经过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快,经一年左右时间的饲养,规格可达6~10斤,养殖2周年体重可达20斤左右。

杂交鲟的繁殖习性:

杂交品种通常只利用子一代的杂交优势,不能用于苗种生产,但由于杂交鲟具有繁殖能力,用于生产鱼子酱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人工养殖条件下,杂交鲟7~9年性腺可发育成熟。

杂交鲟的养殖技术要点:

杂交鲟对水质的要求与西伯利亚鲟相近,一般要求酸碱度为7~8.5,水质清新,水体具有较高的硬度,最好有微流水的环境,溶氧量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杂交鲟在水温18~15℃时生长良好,当水温超过33℃以上时最好有遮阴或降温设施,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必须有增氧或充气设施。

杂交鲟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驯食率高,比西伯利亚鲟更易养殖。杂交鲟既可在池塘、网箱、水泥池流水养殖,也可在水库或湖泊放养。放养的鱼种应是已经完成人工驯食配合饲料、规格在15厘米以上、体格健壮的个体。放养密度池塘为600~800尾/亩,网箱13~15尾/平方米、水泥池10~12尾/平方米。主要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量在40%以上。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水温调控、及时分养、巡塘、调整投饵量,并做好病害预防措施。

相关阅读

杂交鲟池塘养殖技术


杂交鲟是由鳇鱼和鲟鱼杂交产生的,是目前最具生长优势的养殖鲟鱼类。其繁殖季节为5~7月份,水温在16~24℃时均能顺利产卵孵化,1个月后进入幼鱼阶段。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要抓好以下技术:

尽早驯化 鲟鱼是温和性肉食鱼类,终生喜食水蚯蚓、水蚤、蚊子幼虫、卤虫以及底层野杂鱼等,用这些活饵料培育鱼种效果相当好。但在规模化生产中,原则上只以活饵开口,尽早驯化,然后用配合饲料进行养殖。

一般来说,苗种场卖给养殖户的鲟鱼苗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如果没进行驯化,应该在饲养前进行驯食。

驯食的方法是,鲟鱼入池2天后开始投喂,先喂生物活饵料,3天后改喂鲜的或冷藏的低质杂鱼,再3天后改喂糊状混合饲料,3天后改喂配合饲料。饲料配制糊状饲料的配制是用低质野杂鱼加工成肉浆后,掺入鱼粉、面粉、麸皮等配合饲料,制成粗蛋白含量在45%以上,脂肪含量在10%~20%,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0%左右的营养较全面的饲料。

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与混合饲料基本相同,这里介绍几种成熟的配方(见附表)。制作时,先将各种原料粉碎,过100目筛,用颗粒机制成硬颗粒。当年的鱼投喂粒径0.2~0.5毫米的饲料,2龄鱼投喂粒径1.5~5毫米的饲料。也可直接投喂粒径合适的鳗鱼饲料。

注意,一定要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1天投喂4次,时间分别在7时、12时30分、10时、21时30分,投喂量为鱼体重的0.5%~2.0%,并根据水温和季节来调节。

投饵采用手撒法,均匀地撒在池中即可,投饵时间10~15分钟,使鱼吃八成饱为宜。调节水质和水温 杂交鲟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4~26℃,最佳生长水温为17~22℃。水温低于14℃或高于26℃,则生长缓慢。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控制在30℃以下。盛夏季节,池塘水温易升高,因此,水深要保持在1米以上,并经常冲水。

在池塘上面搭盖棚架,用遮阳网遮阳。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抽取水库底层水,使池塘形成流水环境。冬季,水温在5℃时,杂交鲟仍能摄食生长。冬季要将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在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盖上水产专用黑色薄膜,避免池内霜冻。每星期要排污1次。

杂交鲟对水中溶氧的要求明显高于四大家鱼,当水温在18~22℃时,水中溶氧若能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鲟鱼食欲旺盛,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在静水池塘养殖中,每天要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要及时清除池中的残饵和粪便,夏季适当增加换水量,每2~3天排污1次。流水池塘也要定期排污,每星期清洗2次。每次排污要放水4/5,边清污边排水,然后再加注新水。

杂交鲟集约化养殖技术


1杂交鲟的苗种培育

1.1苗种池水泥池,椭圆形,四面无死角,抹光。鱼苗池用塑料薄膜贴面底,鱼种池用瓷砖贴面底,以免擦伤鱼体,且塑料薄膜要平整。有的生产单位就曾出现过由于塑料薄膜不平整造成鱼苗钻进缝隙而死亡的现象。鱼苗池一口,面积6平方米;鱼种池5口,每口面积9平方米。

1.2苗种他的供排水苗种池的供水采用多孔喷头式注水方式,这种方式既可给苗种池供水,又可以起到增氧作用。排水及水位调节采用塑料管,固定管口高度来控制水位。鱼苗阶段水位控制在40厘米左右,鱼体长到5厘米以上,水位控制在70厘米左右。

1.3开口期的饲养管理

a.饲料:我们使用水蚯蚓作为杂交鲟的开口期饲料,开始时将水蚯蚓则切碎成小段,用干净水清洗几次至无污液时再投喂,待鱼苗长到2厘米以上时再用整条水蚯蚓投喂。

b.温度及水位控制:刚引进的杂交鲟鱼苗体质弱,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为了避免温度的骤然变化而造成应急反应,水温应控制在20℃左右,水位控制在40厘米左右。

c.投喂管理:由于开口期鱼苗体质弱,摄食能力不强,应加大投喂强度及次数。初期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100%,以后随着色体的长大,日投喂量可以降至鱼体重的40%-50%。投喂次数初期为10次/天,后期减至3-5次/天。由于鱼苗摄食能力弱,池内残饵较多,我们及时将残饵清除干净,以免造成水质恶化而死苗。

d。分池管理:由于鱼苗体质强弱不均,摄食强度不一,鱼苗规格则参差不齐。应及时对鱼苗进行分池饲养,4—5天筛选一次,使弱苗能及时吃到饲料,减少弱苗数量,提高鱼苗成活率。

1.4配合饲料驯化经过10天左右开口期的精心培育,杂交鲟鱼苗规格达到4—5厘米时,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驯化饲料使用仔蟹料,开始时做成直径0.3—0.5毫米的软颗粒饲料,加入适量的猪肝、豆油及微量元素,增加鱼苗对饲料的摄食效果和吸收利用。我们采用交替投喂法进行驯化,初期以水蚯蚓为主,适量添加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与活饲料比例为2:8,以后逐渐加大配合饲料的投入量,两星期后增加到5:5,一个月后完全使用配合饲料投喂。对于那些驯化效果不好的鱼苗,分池饲养,强化培育,再驯化一个月左右,投喂配合饲料。还有一些不能驯化的鱼苗,可以淘汰掉。我们采用这种训化方式,鱼苗成活率达到60%以上。

2杂交鲟的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采用水泥池集约化流水养殖方式。

2.1水源条件鲟鱼养殖场位7l脑海市童燎水库坝下,利用空闲的鳗池改建而成。水库水质清洁,无污染,为饮用水水源,比较适合杂交鲟的养殖。

2.2鱼池利用空闲的幼鳗池改造而成。长方形,水深0.1-1米,每口面积50—80平方米。进水口与整个养鳗池的供水沟相通,有闸门控制供水量;排水口也与养鳗池的排水沟相通;水位采用控制硬塑料管管口高度来调节水位高度。进排水及水位控制非常方便。

2.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

2.4饲料鱼种规格在20厘米以下时,用幼鳗饲料做成颗粒饲料投喂;鱼种规格达到20厘米以上时,用成鳗饲料做成颗粒饲料投喂。投喂次数及投喂量视鱼的吃食情况而定,鱼种阶段投喂次数一般5-8次/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30%;成鱼阶段投喂次数一般2-4次/天,投喂量为体重的5%。10%。

2.5日常管理

a.水温:冬季使用锅炉加温,夏天用水库底部水降温,常年水温控制在18℃-25℃。

b.溶氧:杂交鲟要求溶氧量较高(6mg以上/升),一是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每口成鱼池配有2台增氧机;二是采用流水增氧。

c.巡池:每天巡池两次以上,及时清除污物,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捞出病鱼死鱼,防止交叉感染。

d.鱼病防治:杂交鲟病害较少,最主要是车轮虫病,可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成30毫克/升浓度,1小时后换水。

西伯利亚鲟与杂交鲟生长的比较



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其苗种供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西伯利亚鲟苗种相比,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和亚为父本的杂交鲟苗种更易得.但由于纯种小体鲟是一种小型鱼类.生长较慢.所以很多养殖户担心此种杂交鲟的生长建度。本试验通过对西伯利亚鲟和以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利亚为父本的杂交鲟仔鱼阶段、幼鱼阶段、成鱼阶段的饲养.得出这两种鱼在此三个阶段的生长基本一致.从而认为用小体鲟与西伯利亚鲟杂交育种是更快地解决全人工繁殖以打破苗种供应限制的一条捷径。
,水深20cm.每池水源相同.均由鼓式过滤器过滤生物膜处理的循环水,水质清新,水质指标良好,整个试验期间D:05mg/L,氨态氮、亚硝酸态氮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的交换量保持在15L/分钟。用微颗粒饲料投喂,投饵宰由最初的15%的过量投喂,过渡到末期的6%适量投喂;及时清除残饵及死鱼,调整日粮,投饵时水静止半小时以上。让仔鱼充分摄食;鱼苗从孵出第九天开始投喂,以后每隔10天随机取样50尾测量一次体重。取其平均值,测体重时用滤纸擦干鱼体,用万分之一天平测得。
.水深80cm,后期随鱼体生长进行两次分池,鱼池中存鱼始终不超过600kg,以保证2%~5%的投饲率;养殖方式为流水养殖,整个养殖期间水温20°C0.06,可以认为两种鱼在仔鱼、幼鱼、成鱼三个阶段的生长基本一致。

2.杂交鲟的生长表现出了杂种优势。小体鲟是一种小型鲟鱼,生长较慢,由我们的养殖试验也可以得出小体鲟生长较慢的结论:二龄的小体鲟只有800g左右,而二龄的西伯利亚鲟、史氏鲟等品种平均也要在2kg左右。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杂交后并投有表现出母本的这种生长滞后性,这是因为有时候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个体的某一数量性状并不等于两个亲本的平均,甚至会超出亲代范围,比两个亲本都高;一般认为如杂种的活力超过双亲的中间值就有杂种优势。本试验中的杂交鲟的生长与生长快的父本西伯利亚鲟的生长没有差异,可见具有杂交优势。

3.此次试验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加速鲟鱼人工繁殖的进程叶富良等通过研究我国3种鲟科鱼类,认为它们是K选择的鱼类,具有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迟,性周期长,种群繁殖力小.恢复能力低的特点。因为西伯利亚鲟雌鱼要19龄~20龄才第一次性成熟,就算人工培育亲鱼也要8龄以上.并且产卵间期长达3年~5年,雄性个体性成熟年龄稍短,为17龄~18龄;而小体鲟性成熟年龄早,自然界中雌性也只有4~7龄,所以用小体鲟与西伯利亚鲟做杂交会大大缩短亲鱼培育的时间,提高亲鱼的利用率。又因为小体鲟是一种小型鲟鱼,纯本的小体鲟生长缓慢,如10月龄的西伯利亚鲟重1.5kg,而小体鲟只有0.5kg重,小体鲟为母本、西伯刺亚鲟为父本的杂交鲟在生长方面表现出的杂种优势,解决了这一问题。实际上国外已经有用小体鲟做杂交的典范:用欧洲鳇与小体鲟杂交得到贝氏鲟(bester),其生长迅速,抗逆性强,是深受欢迎的养殖好品种。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小体鲟


中文名称 小体鲟
拉丁名称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英文名称 sterlet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鲟形目
拉丁目名 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鲟科
拉丁科名 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 鲟属
拉丁属名 Acipenser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小体鲟是鲟鱼中个体最小的种,其身体延长,与鲨鱼相似,歪型尾,背部黑色,腹白色。身体被5行骨板,背骨板一行,数为12~15 ,侧骨板2行,数为:54~60, 腹骨板2行,为:11~15; 口小,下位,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吻端尖,体长是口裂的29.3倍;背鳍条数为:43~50 ,臀鳍条19~28,全长是头长的4.5倍,头长是吻长的2.0倍,尾鳍上叶是下叶的2.3倍。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
生活习性 小体鲟在欧洲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里海、黑海、亚速海、白海等海域的河流和河口地区,如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和鄂毕河等。小体鲟在湖泊中也有栖息。小体鲟除洄游型种类外,还有部分定栖型种类。记载上,我国的新疆也有小体鲟,分布新疆北部的布伦拖海等水域。

俄罗斯鲟、小体鲟和闪光鲟成鱼放牧式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方式中包括各种湖泊、水库、河口湾、冷却水池养殖等。由于鲟鱼的自然增殖在这样的水域中难于进行。因此,为了维持和增加自然水域中鲟鱼资源量,鲟鱼的渔业生产常以这种方式进行增养殖,也称其为天然水域人工放养。

湖泊和水库是放养鲟鱼最好的水面,一般以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较为适宜,可采取粗放的方法。在湖泊和水库中放养适量的鱼种,首先选择已放养花鲢且获得较好效果的湖泊和水库。每公顷水面放养大型鱼种数量低于池塘投饲放养量(为池塘放养量的50%-60%,并可视水库、湖泊饵料资源状况、水域类型等确定增加或减少鲟鱼放养数量和规格)。水库和湖泊成功养殖鲟鱼的关键是:

1、建好拦鱼设施,防止放养的鲟鱼外逃。

2、经常清除凶猛鱼类,减少鲟鱼的损失。

3、根据水库、湖泊的饵料资源量(第一年放养鲟鱼时,其基础饵料种类和数量必须得到充分保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与池塘等养殖相比,在大水面中放养鲟鱼,可减少饲料方面的费用,降低养殖生产成本,并且生长速度一般都快于其他水体中鲟鱼的生长速度。

放牧式水产养殖可以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开发利用水库、湖泊等水域资源,发挥其较好的生产效能,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以前由于鲟鱼苗种的供应受到较大限制,使得鲟鱼增养殖难于进行;现在,质优价廉的鲟鱼苗种生产技术已得到较大开发,并开始大批量供应苗种,相信三五年之后,鲟鱼的养殖能够为国家增多更多的财富。

杂交鲍


中文名称杂交鲍

品种来源大连市水产研究所于1997年初用采自日本山口县北部海域的虾夷盘鲍与中国山东荣成艾伦湾产及大连本地的皱纹盘鲍杂交的子一代(F1)。

拉丁名称Haliotis disc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pod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鲍科

拉丁科名Haliotidae

中文属名鲍属

拉丁属名Haliot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大连市水产研究所于1997年初用采自日本山口县北部海域的虾夷盘鲍与中国山东荣成艾伦湾产及大连本地的皱纹盘鲍杂交的子一代(F1)。

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在大连市进行试验,取得明显的成效。在5 000平方米水面中,出苗量5 000头/平方米,成活率达90%以上。

形态特征
杂交鲍与皱纹盘鲍无大差异,其外壳呈翠绿色,皱纹突起明显,呼吸孔多,生长纹明显。

生活习性
杂交鲍有效提高了子代的抗逆性。成活率提高6-7倍,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年,越冬成活率提高到90%,生长速度提高30%,摄食量提高了70%。

库页岛鲟


中文名称库页岛鲟

拉丁名称Acipenser medirostris Ayres

英文名称green sturgeon, Japanese sturgeon

异名中吻鲟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软骨硬鳞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hondrostei

中文目名鲟形目

拉丁目名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鲟科

拉丁科名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鲟属

拉丁属名Acipenser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水系。

形态特征
体长90厘米,背甲9,侧甲27,腹甲7。头长为体长的24.7%,枕部头高为体长9%。吻长为头长的54.9%,眼后距为头长39.2%,吻端至须基的距离为头长的36.5%,须基至口的距离为头长17.1%,吻端至背鳍距离为体长64.4%,吻至腹鳍距为体长54.4%,吻至臀鳍距为体长71.3%。背部为带暗绿的橄榄色,腹部为橄榄黄色。

生活习性
进入黑龙江河口的为个别的库页岛鲟的性未成熟个体。

海水/淡水/咸水生。

达氏鲟


中文名称达氏鲟

拉丁名称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英文名称river sturgeon

异名长江鲟、鲟鱼、鳇鱼、沙腊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软骨硬鳞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hondrostei

中文目名鲟形目

拉丁目名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鲟科

拉丁科名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鲟属

拉丁属名Acipenser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水系,沱江、牡丹江,长江中、上游,尤以宜昌至宜宾间的干流江段为多,在上游金沙江、沧江、嘉陵江等支流和洞庭湖。

形态特征
背鳍条49-59;臀鳍条29-39;背前骨板8-13,一般为10-12;背后骨板1-2;背侧骨板28-39/29-37,一般为32-34/31-33;腹侧骨板8-15/9-15,一般为10-12/10-12;臀前骨板1-28鳃把外侧33-54。体长为体高的5.5-8.5倍,为头长的3.2-4.8倍,为尾柄长的8.0-11.0倍。头长为吻长的2.0-2.7倍,为眼间距的2.6-3.6倍。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随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有变化。体延长,梭形,横断面略成五边形。头楔形,吻端尖细,稍向上扭。尾部细长,胸部平直。头部背面追布细小的乳头状突起,十分粗糙;在幼小个体则具有极其明显的小刺。眼小,侧位。鼻孔大,位于眼的前方。口下位,横裂,能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细小的乳突。须2对,位于吻的腹面。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身体被有5行骨板,背部的一行骨板最大。各行骨板之间的表皮遍布颗粒状的细小突起,触摸粗糙,在幼小个体更为显著。鳃弓肥厚,鳃耙细小呈薄片,排列紧密。背鳍位于身体后部,起点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距离的中点的垂直上方。胸鳍位于胸部的腹面。尾鳍至形,上叶特别发达。肛门靠近腹鳍基部。鳔大,一室。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背部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各鳍呈青灰色。

生活习性
是一种淡水鱼类,在长江中、上游的深水区生活。性成熟的个体就在长江上游繁殖。

长江鲟的食物是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物组成有摇蚊幼虫、蜻蜒幼虫、蜉蝣幼虫和蛹、蜆、寡毛类、高等植物碎屑、硅藻及丝状藻类等。少数个体也摄食鱼苗和幼鱼。主要的食物是摇蚊幼虫和蜻蜒幼虫,占食物总质量的90%以上。

繁殖习性
一般质量2.5-5.0千克的个体,性腺发育为Ⅱ期,肉眼已能分辨雌雄,个别个体的卵细胞已经开始沉积卵黄。7.5千克以上的个体多数性腺能发育至Ⅲ期。雄鱼达到性成熟的个体较雌鱼为小,一般质量达5千克左右便性成熟。一般说来,长江鲟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很小,5-10千克便能成熟。每年春季在重庆,沪州、宜昌等地均能捕到性成熟的沙腊子。估计生殖季节是在春季,产卵场分布在重庆至宜宾的江段。

杂交黄金鲫


杂交黄金鲫。

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以散鳞镜鲤为母本和红鲫:为父本进行远缘(属间)杂交而获得的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

200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杂交黄金鲫具有体形似鲫鱼型、全身披鳞晶莹,排列整齐,侧线鳞31枚~34枚,体色金黄色,十分艳丽。其生长速度比鲫鱼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耐低温、耐长途运输、饲料转化率较高、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良性状。该杂交种性腺发育不完全,不会与亲本混交而对养殖区域鲤、鲫鱼类产生生态风险。黄金鲫的个体增长率比彭泽鲫高201%,比红鲫高242%。

可当年养成商品鱼,池塘养殖亩产1000kg以上。

1鱼种培育亩放水花20万尾~40万尾培育成乌仔后分塘稀养,由乌仔培育成夏花,亩放养乌仔8万尾~16万尾;由乌仔培育成夏花,亩放夏花1.2万尾~1.6万尾。

2当年养成商品鱼在精养条件下,亩放养规格3cm左右的夏花鱼种5000尾~6000尾,饲养至越冬前出池,可当年养成尾重400g左右的商品鱼。

3.池塘商品鱼养殖在精养条件下,亩放养尾重50g左右的鱼种3000尾,饲养至越冬前出池,可养成尾均重800g的商品鱼。

可在全国范围内淡水池塘养殖。

天津换新水产良种场

联系地址: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火车站南500米

俄罗斯鲟、小体鲟和闪光鲟成鱼网箱养殖技术




网箱养殖的优越性在于避免了一些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对鲟鱼产生的危害,减少人工饲料投喂量,易于捕捞,能够确保养殖数量和生产效益。

网箱养殖在网箱网目大小、网箱淹没深度方面必须加以注意。为了使用方便,网箱面积不得大于15平方米。养殖当年鱼可用2-4平方米的网箱。

网箱底部是用带有相应网目网衣嵌入物(方便自净和清洗)的7号网筛(同时也可以避免饲料的流失)制作的。

安置网箱处的理想水流流速是0.2-0.3米/秒。在工厂化养殖场,3-5克的幼鱼通常在池塘中养殖,而在网箱中一般只养殖商品鱼。

适应阶段的前15-20天,放养密度为400-800尾。成活率:当年鱼,规格为3-30克的个体可达60%-70%;30-200克的个体可达85%-95%;2龄鱼95%-100%。养殖饲料常采用膏状、湿的或干的微粒饲料。用膏状、湿的或干的微粒饲料投喂。

必须使食用天然饵料的,在池塘养殖的鱼习惯于采用微颗粒饲料饲养。刚开始时投喂碎鱼肉,以后逐步添加微颗粒饲料,随着鱼对混合饵料的逐渐习惯,随后可渐渐过渡到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饵可在转池后的2-3天后开始。为使幼鱼尽快习惯人工饲料。一昼夜喂养次数约10-12次。在幼鱼对饲料的习惯期,蓄养栏每次喂养之后都要清洗干净。

投饵工作必须经常保持饵料的质量和投放地点不变,以使鱼能形成和保持喂食的条件反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51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