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肤胞虫病

疾病名称肤胞虫病

为害对象 鲤鱼体表、草鱼和鲴鱼也曾发生
疾病概述
此病目前主要发生于鲤鱼体表,草鱼和鲴鱼也曾发生,鱼种和成鱼都可致病,全国各地均有出现,并有严重病例报道。可引起死亡,病鱼也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
国内已发现3种肤胞虫,即鲈肤胞虫(Dermocystidium percae)、广东肤胞虫(D.kwangtungensis)和野鲤肤胞虫(D.koi)。肤胞虫的孢子结构较简单,圆形或近圆形,外面为一层透明膜,内为一个大的圆形折光体,并有少许颗粒状胞质内含物。区别主要依靠胞囊形态,香肠形的为鲈肤胞虫,带形的为广东肤胞虫,盘曲成一团的为野鲤肤胞虫。

症状
肤胞虫主要寄生在体表和鳃上,当前鲤、草鱼体表寄生的野鲤肤胞虫比较常见,病鱼躯干部、鳍条、鳃盖或眼眶上分布有盘曲成团的线装胞囊,肉眼明显可见,寄生部位皮肤发炎、充血、溃烂,严重的病鱼数量可达百多个,观之可畏。


防治方法
一旦发病,病鱼立即隔离,并消毒鱼池。每周泼洒2次敌百虫(0.15毫克/升),并在每50千克饵料中拌入磺胺噻唑5克,连喂14天,以控制疾病的蔓延。治疗尚无良方。

相关知识

鲤鱼长棘吻虫病


疾病名称长棘吻虫病

为害对象 鲤鱼
疾病概述 本病发生于鲤鱼,从夏花到二龄鲤均可发生,通常系慢性病,若处置不当,累计死亡率可高达60%。目前国内呈散在性发生。

病原
有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和崇明长棘吻虫(R.chongmingensis)两种。虫体圆柱形,乳白色或淡黄色。可伸缩的吻细长,上有吻钩12行或14行,每行有吻钩29-32个。雌雄异体。

症状
夏花鲤鱼被崇明长棘吻虫寄生3-5条时,即可出现肠道堵塞,肠壁胀薄,鱼不摄食。2-3日内即死亡。1-2龄鲤鱼大量感染时,鱼体消瘦,生长缓慢,食欲减退或不摄食。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外壁有大小、形状不一的肉芽肿瘤,并相互粘连,使肠道互粘在一起,严重时,肝脏也粘在一起,并有局部充血现象,少数虫体的吻部可钻破肠壁,再钻入肝脏或体壁,甚至引起体壁穿孔。剪开肠道可在前肠部位见到大量虫体聚集在一起,肠内有脓状黏液。


发病规律病原的生活史尚不清楚,但发病池通常有较高的感染率和感染度,逐日死亡,持续时间可达数月。

鲢指环虫病


疾病名称指环虫病

为害对象 传统养殖的草、鲢、鳙、鲤、鲫
疾病概述 国内迄今发现为害比较严重的指环虫病,主要集中于传统养殖的草、鲢、鳙、鲤、鲫等鱼上。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大批死亡。

病原
多种指环虫的基本特征是:虫体颇小,能像蚂蟥似的伸缩和移动。头端4分叶,咽的两侧分布有2对呈方形排列的褐色眼点。虫体前半部中有一角质交配器。体后端为一膨大呈盘状的固着器,内有一对锚形的中央大钩,背腹联结棒和7对边缘小钩。国内已报告引起流行病的种类有:

草鱼鳃上的鳃片指环虫(D. iamellatus)

鲢鳃上寄生的小鞘指环虫(D. vaginulatus)

鳙鳃上寄生的鳙指环虫(D. aristichthys)
鲤、鲫、金鱼鳃上的坏鳃指环虫(D. vastator)

症状
病鱼无明显的体表症状,一般表现出鱼体瘦弱,游动乏力,浮于水面。鱼苗和夏花鱼种大量寄生指环虫时,常因鳃丝肿胀而引起鳃盖张开。翻开鳃盖,由于指环虫有聚居的特性,仔细观察,可见鳃上有白色不规则的小片状物,并有蠕动感,鲢小鞘指环虫病尤其明显。病鱼鳃通常黏液增多,有局部或全部贫血现象。在显微镜下确诊。

发病规律
指环虫均为卵生,而且大多均在虫体内形成一颗卵,成熟后即产出,很少有多颗卵在体内的现象。卵的形成、成熟、产出与水温密切相关。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其孵化速度和毛蚴的寿命也与温度有关。高温和低温或影响指环虫的产卵、孵化,或影响幼虫的寿命,故指环虫病的发生大多在春、秋两季,严寒和酷暑季节很少发病。指环虫多数对宿主有特异性,因此同一鱼池中,不会多种鱼同时发生指环虫病。单养和高密度养殖池或网箱养鱼易发生指环虫病。鱼苗、夏花鱼种每片鳃上寄生20个左右,即可造成死亡;春片鱼种和一龄左右的鱼,每片鳃上50-100个,可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除坚持清塘消毒外,鱼种下塘前,用1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或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30分钟。治疗可用:①晶体敌百虫(0.2-0.4毫克/升)全池遍洒。②晶体敌百虫加面碱合剂(1:0.6),浓度为0.1-0.2毫克/升全池遍洒。③网箱养殖,可用甲苯咪唑,按每天每千克体重50毫克量混饵投喂,连用3天。

肉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治


肉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导致肉牛和奶犊牛出现急性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牛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犊牛、育肥肉牛以及奶牛容易发生,对全世界养牛业的健康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危害,主要特点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治。

1、病因:

牛、山羊、绵羊等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牛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主要是集约化饲养的青年牛及刚断奶犊牛(小于6月龄)容易发生,使其出现急性呼吸道疾病,但成年牛也能够发生。该病的暴发可能只局限在犊牛,或者只局限在成年母牛,也可能是整个牛场牛都出现发病,发病率可超过90%,而死亡率只有1%~3%。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通常在秋冬季节发生,此时病毒能够快速传播,可能经由呼吸道分泌物或者气雾进行传播,不管是母源抗体还是免疫接种后形成的抗体都无法抑制病毒的复制和分泌,但当抗体水平较高时能够减轻病症。

2.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

该病具有2~7天潜伏期。病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39.5~41.9℃,并持续4~5天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大部分病牛呼吸加速,严重能够听到喘鸣声。一般为湿性咳嗽,还会咳出黏稠的脓性痰液,经过大约10天会逐渐消失。流涎,嘴角通常流出泡沫状液体。两侧鼻孑L都会流出混杂血液的浆液性、黏液性、脓性鼻液。眼结膜明显充血,大量流泪。最终俯卧在地上,且无法站起。妊娠母牛患病后会发生流产,泌乳母牛患病后泌乳量减少或者完全停止。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可发现支气管间质性肺炎,肺脏质地坚实,小支气管和支气管内渗出黏液脓性液体,支气管、气管以及纵隔淋巴结发生水肿、肿大,有时还会发生出血。如果同时感染细菌,会导致肺实质更加坚实,并存在纤维性蛋白渗出,同时可见化脓性支气管肺炎。主要显微病变是发生渗出性细支气管炎,同时肺泡逐渐萎陷,细支气管附近浸润有单核细胞。对上皮细胞进行观察,发现其发生凋亡和坏死,且被周围的巨噬细胞吞噬。肺泡、细支气管管腔和支气管内存在多种细胞的碎片,且在固有层能够看到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3、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鉴定。取病死牛发生病变的肺脏组织或者气管黏膜,也可取脾脏器官或者血液用于样本采集。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是一种能够在呼吸系统的细胞培养物上充分生存的病毒,尤其是牛鼻甲细胞最非常适合用于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胞接种病毒后主要是发生融合现象,晚期往往发生肿胀、变成圆缩,并逐渐聚集,且容易出现多个合胞体,最终细胞发生死亡并脱落。病变的细胞进行HE染色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可见核内包涵体。但是,由于病毒滴度往往无法保持稳定,在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无法有效生存的现象,导致其敏感度减弱,因此要求病料在运输时必须快速且严格,并确保及早接种到细胞,以确保检测效果较好。

血清学诊断技术。主要是指病毒中和试验,该法能够将病毒特异性抗体直接检测出来,并使用1倍量200~500TCID50常量病毒和经过1倍比例稀释处理的血清进行th作用,之后在其中添加适量的指示细胞,放在37℃恒温条件下进行4~5天培养,然后进行读数,能够促使接种病毒的细胞所发生的50%病变血清高稀释倍数受到抑制,从而能够直接对病毒的细胞病变状况进行观察,进而能够判定是否存在能够抑制病毒活性的中和抗体。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该病可使用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来说,犊牛可使用灭活疫苗免疫接种,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但无法使全部免疫牛都免于感染该病,甚至会导致部分病牛呼吸道疾病的严重程度加重。减毒活疫苗一般采取鼻腔免疫,但由于该疫苗无法在免疫原性和毒力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影响免疫效果。尽管目前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牛接种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病,避免牛场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损害。

治疗措施。牛发病后通常可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一般来说,使用广谱抗生素能够减弱或者抵抗细菌性支气管炎,因此在分离得到实际病原微生物前,病牛可选择使用庆大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等进行治疗,接着选择使用特异性抗生素进行治疗。在病牛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症状时,不仅要使用广谱抗生素,还要配合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如选择使用10~20mg地塞米松,每天1次。还要使用抗组胺药,如按体重使用1mg/kg盐酸扑敏宁,每天2次;按体重使用0.048mg/kg阿托品,每天2次;使用15.5~31.Og阿司匹林,每天2次。

罗非鱼运动性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肌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明显可见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3~4月,体表发炎充血显著,头、嘴、鳃盖、眼眶等部位以及体表两侧,腹鳍下和尾柄处为甚,有的病鱼可见突眼、鳃贫血、内脏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炎,有时也可见到肠道内充气肿

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该菌广泛存在于正常鱼肠道中和池塘水中,属于条件致病菌。

流行季节与温度

此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之间均有流行,其中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37℃最为严重。6月~10月是该病的暴发流行季节,从鱼种到成鱼均易受到伤害,发病率高,流行期间发病率可达50%~78%,发病严重时可达100%;死亡率为52%~100%。发病类型可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发病罗非鱼多在7d之内死亡,慢性发病的罗非鱼则在14d甚至60d后出现死亡。如遇到连续阴雨天后突然放晴,气温急骤升高,水体环境恶化,更易暴发此病。各种养殖方式的水域均有发病。

防治措施

(1)挖除过多淤泥,彻底清塘消毒,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
(2)定期洒些石灰水,使水保持弱碱性,用量为0.5~0.67kg/hm2,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
(3)鱼发病时全池泼洒灭毒王,隔天泼洒1次,连续用2~3次;
(4)每千克鱼体重用沙拉沙星10~20mg,拌饲料投喂,连用3~5d;
(5)用漂白粉(含氯量30%),进行全池泼洒,浓度为0.3~0.4ppm,每3d泼1次,连用3次。


真鲷隐核虫病


孵出后18天左右、全长0.8厘米左右的仔鱼全身透明,身上有肉眼可见的细砂状小白点。在显微镜下可见小白点内有一个虫体在转动。由于虫体的转动,破坏了鱼体的皮下组织和肌肉,形成一个空洞。 虫体为单细胞,全身披有纤毛,细胞内有许多小颗粒,有一个漏斗状的胞口。在显微镜下,隐约可见细胞中有一个U形大核。当仔鱼死后,虫体会钻出鱼体。经确定,病原体为刺激性隐核虫。 发病仔鱼的体表小白点,少则1个,多则3~4个;发病严重时,仔鱼在水中打转,最后沉底死亡。病原体的繁殖很快,发病后的蔓延速度较快,一般5~6矢即可使整池仔鱼全军覆灭。

防治方法

应确保繁殖用亲鱼无病;

亲鱼池及育苗池要彻底消毒;

黄鳝养殖常见病水霉病(肤霉病)处理方法



【病原】病原体为水霉菌和绵霉菌。

【流行】水霉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晚冬早春最为流行。水温18℃左右最适宜本菌生长繁殖。

【症状】鳝鱼体表面有灰白色棉毛状外菌丝,此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处牢固寄生。内菌丝深入肌肉组织细胞间隙之间,能分泌一种酶分解鱼的组织,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焦躁不安,运动异常,出现与其它固体物摩擦现象,同时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鱼体负担过重,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本病也常发生。受害的鱼卵上,菌丝如根状物侵附在卵膜内外,菌丝穿出卵膜成放射状,浸在水中象一个白色绒球,有“太阳仔”之称。严重时,造成鱼卵大批死亡。

【预防】(1)捕捉、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2)做好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50克全池泼洒。或用“精博强氯精”700g/亩﹒米。

【治疗】

(1)发生此病时,可将病鱼用3%-5%食盐液或“精博水霉净”浸洗3-4分钟;

(2)用0.4‰食盐加0.4‰小苏打合剂浸洗,有一定的效果。第二天用“杀毒先锋”或“菌毒百克”、“黄鳝病毒清”、“菌毒杀星”、“出血烂鳃灵”、“渔用菌毒清”、“优碘”消毒,防细菌继发性感染。

(3)使用“精博水霉净”泼洒养殖水体,第二天用“杀毒先锋”或“菌毒百克”、“黄鳝病毒清”、“菌毒杀星”、“出血烂鳃灵”、“醛杀2008”、“优碘”消毒,防细菌继发性感染。

鲤鲮单极虫病


疾病名称鲮单极虫病

为害对象 主要发生于二龄以上鲤、鲫鱼体上、散鳞镜鲤和鲤鲫杂交种也常有发生
疾病概述 主要发生于二龄以上鲤、鲫鱼体上,散鳞镜鲤和鲤鲫杂交种也常有发生。流行于长江流域一带。病鱼无商品价值。

病原 病原是鲮单极虫(Thelohanellus rohitae)。胞囊寄生在鳞片下的鳞囊中,扁圆,浅黄色,大的胞囊可有乒乓球大小。孢子如瓜子状,外包一层极薄的膜鞘,长度近孢子的一倍。极囊单个,瓜子状,占孢子的2/3。嗜碘泡明显。

症状
病鱼两侧的鳞片下,因胞囊的寄生而使局部鳞片连片,犹如松果状竖起,通常每侧6-7个,严重的病鱼全身布有50多个肉瘤状突起,形状丑陋,令人厌恶。


发病规律
本病为慢性病,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鳞片下鳞囊中发育、繁殖、生长,鳞片随胞囊的长大而逐渐竖起,通常很少大批死亡,但肉质变味。无明显发病季节。

鳗匹里虫病


疾病名称鳗匹里虫病

为害对象 幼鳗
疾病概述 此病主要为害幼鳗,温室养鳗尤甚。此病正趋于严重,可导致幼鳗死亡,即使不死,也难以育成商品鳗。

病原
病原是鳗匹里虫(Pleislophora anguillarum)。主要寄生于鳗鲡肌肉中,胞囊球形,白色。孢子小,梨形或卵圆形,内部结构简单,1个极囊,占据孢子体的大半,极丝明显。

症状
病鳗消瘦,不摄食,游动缓慢。因病原在肌纤维中寄生,体表外观凹凸不平,10厘米左右的黑仔鳗体表凹凸可能不明显,剥去鱼皮后,则可见到肌肉中嵌有白色球状胞囊。


发病规律 鳗匹里虫可经口和皮肤感染,感染后,其发育受温度的影响,通常15℃以下不发育;15-30℃之间,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25℃左右,感染1个月的幼鳗即可发病。胞囊内孢子成熟后,胆囊破裂,孢子散布于肌肉组织中,使肌肉变性,出现凹凸症状。温室养鳗,体重5-50克的幼鳗即可发病。

防治方法
除彻底消毒外,建议将患病的病鳗就地销毁,以杜绝传播。国外有报告用烟曲霉素,每吨鳗每天用量50毫克,拌饵投喂,连用20天,用来防治此病。

鲤鱼肠炎及烂鳃病的防治


李志刚(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镇水产站164155)

造成鲤鱼肠炎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还是水温及喂食上。水温低或温差过大易造成肠炎,喂食不当也会造成肠炎突发。肠炎初期食欲不振,粪便带线,这种情况只需要保持水质,提温至32℃即可快速看到成效。肠炎中、后期,鲤鱼会出现厌食,粪便黄白色,甚至脓疱,肛门红肿等,此时在做好保持水质,提高温度外,就需要添加药物才可治愈。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是鱼害粘球菌,该病习惯上称烂鳃病,主要危害鲤鱼和青鱼,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

1临床症状

肠炎病鱼食欲不振,腹部膨大,体色发黑,腹部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轻压腹部,有类似脓血状物流出,有的鱼离群独游,少食,特别是头部乌黑。有的鱼病鱼独自在池边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动,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烂鳃病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淤泥,鳃盖内表皮充血,病鱼全身鳞片疏松并竖起,基部发红,严重时鳍条亦蛀蚀破烂。病鱼鳃盖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呈扫帚状,并附有杂物,软骨外露。

2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

剖开肠炎病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或有胶状粪便,有时发现成形的粪便间连有很长的、透明的胶体;解剖观察,肝脏变异、肠道的后部发红;剪开肠道发现肠壁变白、较薄甚至透明,肠道的内黏膜脱落现象严重。

无菌采集病死鱼肠道内容物和腮病变部位分别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肠内容物涂片发现大量点状产气单胞杆菌;腮病变部位涂片发现大量嗜纤维粘细菌,不会发现其他致病菌和寄生虫。

3防治

发生肠炎病后,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且必须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环境和肠道内环境,这样才能彻底治愈。养殖管理过程中,养殖者要经常在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制剂或酶制剂,改善肠道环境,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可增强体质,减少肠炎病的发生。治疗方案:第一,外用一次消毒剂(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等),进行养殖水体消毒。第二,在外用消毒剂的同时内服杀菌消炎药品(诺氟沙星或恩诺沙星等),延续使用5~7天。第三,外用消毒剂2~3后倾泻一次、光合细菌或枯草芽孢菌等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环境;内服药物停滞后,使用酶制剂及光合细菌或乳酸芽孢菌等微生物制剂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增长肠道消化有益微生物总量,修复肠道内黏膜,调节肠道机体环境,连用5~7天。第四,在养殖管理进程中,延续维持良好的养殖池塘的底质和水体环境,每隔15天左右,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及光合细菌或乳酸芽孢菌等微生物制剂,维持肠道有益微生物含量,延续使用3天。第五,投喂配合饲料做到四定和四看。第六,做水体预防消毒工作,每半月用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一次。

治疗肠炎病的土方法:每亩(667平方米)用韭菜2.5千克,切碎加食盐200克拌入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可愈。每亩用大蒜1~2千克,捣烂混入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喂3天。每100千克鱼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邻氨基苯甲酸)100克,乐果(硫代磷酸酯)200克,漂白粉500克,食盐1千克,混合拌草料,待晒干后投喂。每100千克鱼种用十滴水20~40毫升,与米糠2~3千克拌合,再与面粉1千克煮成糊状,调匀后做成药饵投喂。每万尾鱼种,每次用大黄0.5千克,研成粉,水花生5千克,打成糊状,大蒜和食盐各0.5千克,兑水磨成浆液,每天一次连用3天,可治肠炎病。每亩水深1米,用15~25千克生石灰溶于水,全池泼洒。鱼服康(主要成分为乳酸诺氟沙星,聚肌胞,靶向缓释剂等)A型或B-I型内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用A型200克,或用B-I型100克,混入饵料中投喂或制成颗粒饵料投喂,1天1次,连用3天。若病情较重,间隔1天后,再按上述用量,喂1个疗程。磺胺胍或磺胺嘧啶。内服,每100千克鱼体重第一天用药10克,2~6天用药5克,混饵或制成颗粒饵料投喂,1天1次,连用6天。

治疗烂腮病的方法为每亩用15~20千克鲜薄荷浸入水中,3~5天见效,可治疗草鱼烂鳃病。

真鲷双阴道虫病


疾病名称双阴道虫病

为害对象 真鲷、血鲷
疾病概述
属于寄生虫病

双阴道虫寄生于鱼的鳃瓣上可引发此病。

此病全年可见,尤以越冬期和春季病情严重,对当年的真鲷,血鲷危害极大。病鱼鳃苍白,并有大量粘液,鳃盖张开,呼吸困难、身体消瘦,游动缓慢,头部往住左右摇摆。常可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烂鳃和皮肤渍疡。

病原鱼的鳃瓣

防治方法
每100ml海水中加入6g食盐,将病鱼浸洗1.5分钟,或者加入8g食盐浸洗1分钟;按每立方米水用硫酸铜17g或漂白粉18g浸洗病鱼40~60分钟(水温19~24℃),每天用药1次,连用3~5次。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可按每立方米水用呋喃类药2~3g或抗菌紊5~10g泼洒全池,防止细菌对鱼体损伤部位的感染。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6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