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棘刺尻鱼

中文名称双棘刺尻鱼

拉丁名称Centropyge bispinosu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刺尻鱼属

拉丁属名Centropyg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侧扁,眼间隔等于或大于眼径,颌齿细长,有3齿尖,呈刷毛状排列。眶彰骨后缘游离,有锯齿,口小,前位,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下缘具棘,后下角有2强棘,间鳃盖骨很小,下缘具小棘,鳃盖鳞片不多于5行,侧线不完全,背鳍13-15鳍棘,长度递增,尾鳍圆形。色黑,体侧有17-20条横线,背鳍17-18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甲尻鱼


中文名称甲尻鱼

拉丁名称Pygoplites diacanthus (Boddaer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甲尻鱼属

拉丁属名Pygopli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眼间隔大于眼径,口小,前位,颌齿细长,有3齿尖,排列呈刷毛状,眶前骨后缘不游离,无棘,鳃盖鳞片8行。侧线不完全,背鳍14鳍棘,长度递增,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黄河裸裂尻鱼


[学名]: 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
[资源名称]: 黄河裸裂尻鱼
[别名]: 小嘴湟鱼
 
[形态特征]:
  背鳍4,8;臀鳍3,5;胸鳍1,15~19;腹鳍1,8~9。鳃耙12~23,脊椎骨数51枚。体长为背吻距的1.8~2.4倍,为体高的4.1~6.8倍,为尾柄长的5.4~7.1倍,为头长的3.5~5.8倍。头长为头高的1.2~1.7倍,为头宽的1.4~2.2倍,为眼径的3.3~7.4倍,为吻长的2.5~4.0倍,为口宽的2.6~4.4倍,为背鳍最后部分支鳍条的1.1~1.8倍。口宽为口长的1.3~3.1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1~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8倍。体延长,稍侧扁,吻钝圆。眼侧上位,位于鼻孔后方。口下位,大而横裂,幼鱼弧形;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唇细狭,无须。背鳍起点位于体中点稍前,至吻端较至尾鳍基部为近;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强而硬,其下3/4至2/3部分后缘两侧有深刻锯齿,其顶部1/4为无锯齿的软条。腹鳍起点与背鳍第2分支鳍条相对,末端远离肛门。肛门紧靠臀鳍。臀鳍末端接近或达尾鳍痕迹鳍条。尾鳍叉形。身体几乎完全裸露,除臀鳞外,仅肩带部分2~4行不规则鳞片;臀鳞伸达腹鳍基部。侧线完全。下咽齿弧形,2行,3、4/4、3。咽齿齿冠钩曲,咀嚼面下凹,鳔两室,后室为前室长的2.5~2.6倍。肠盘曲,长而粗,为体长的4.4~4.7倍。腹膜黑色。背部黄褐色,侧部较浅,腹部银白色。体侧常伴有云状斑块。个别的头部和背、尾鳍有少数小黑点。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黄河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高原地区,常分布在海拔2000~4500m的区域内。喜清澈冷水,为植食性鱼类,常以下颌发达的角质边缘在沙粒表面或泥底刮取着生藻类和植物碎屑,兼食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叶片和水生昆虫。

双孔鱼


中文名称双孔鱼

拉丁名称Gyrinocheilus aymonieri (Tirant,1883)

英文名称Siamese algae eater

异名金边双孔鱼、青苔鼠、暹罗食藻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双孔鱼科

拉丁科名Gyrinocheilidae

中文属名双孔鱼属

拉丁属名Gyrinochei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泰国

形态特征
青苔鼠体细长,微侧扁,腹部圆。口下位,上唇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形成漏斗状口吸盘。背部褐色,腹部较白,身上有若干不太明显的暗色条纹。白化种全身金黄色,非常可爱。水族缸内以5厘米左右小鱼为佳,自然野生鱼体长可达约25厘米。底栖,性情温驯,饲养。

生活习性
野生鱼喜活动于清水河段激流处的岩石上,依靠口部的吸盘吸附在石块表面,移动并吸食藻类等。缸养时可用切碎的蔬菜叶等,少数时可不理会它,让它充当清道夫。适宜水温为2l-30℃,水质弱碱性(pH7.3)。繁殖时,在水族箱底部铺石块,亲鱼产卵附着于石块表面。亲鱼可投喂藻类和菠菜、莴苣叶等。

软刺裸裂尻鱼


中文名称 软刺裸裂尻鱼
拉丁名称 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malacanthus Herzenstein
英文名称 weakspine schizothothroacin
地方名称 土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裸裂尻鱼属
拉丁属名 Schizopygopsis Steindachn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或略呈弧形,下颌的长度稍大于眼径,前缘具有锐利的角质,下唇细狭,唇后沟中断,无须,体表几乎全部裸露,仅在肩带部分侧线之下有1~4行不规则的鳞片,臀鳞每侧16~25枚,其前端止于臀端起点至腹鳍基部间的中点附近。侧线平直。腹腔膜黑色。体背部暗灰色或蓝褐色,腹侧灰白色,在较小个体有少数小斑点,在较大个体体侧有少数块状暗斑。
生活习性 冷水性鱼类,多生活于水质澄清的高山溪流中,以藻类植物为食,有时也食原生动物河水生昆虫。

双锯鱼


中文名称双锯鱼

拉丁名称Amphiprion sp.

英文名称Clownfish

异名小丑鱼、海葵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双锯鱼属

拉丁属名Amphipr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

形态特征
双锯鱼属鱼类以海葵鱼著称,顾名思义,该鱼与海葵必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它喜欢依偎在海葵中生活,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海葵鱼。体长10-12厘米,椭圆形。体色橘红,体侧有三条银白色环带,分别位于眼睛后、背鳍中央、尾柄处,其中背鳍中央的白带在体侧形成三角形,各鳍橘红色有黑色边缘。海葵鱼色泽亮丽,体态高雅,加上长得健壮活泼,深得人们喜爱。由于此属鱼类体色绚丽分明,对比强烈,泳姿摇摆奇特,宛如舞台上的小丑,所以也被取名为小丑鱼。在水族箱养殖条件下,小丑鱼并不是非得和海葵共生不可,可以分开来单独饲养。小丑鱼可泛指双锯鱼属的各种类,它们使珊瑚礁充满活力。

生活习性
小丑鱼身材虽小,但生命力强,它们能容忍亚硝酸盐稍高的劣质水质。肉食性,喜吃小型生物,如小虾、浮游生物及藻类,可投喂动物性食物及安全的人工饲料。适宜水温26℃,海水相对密度1.022。如能与海葵一起共养,效果就更好。

棘刺牡蛎


中文名称棘刺牡蛎


拉丁名称Saccostrea echinata

异名团聚牡蛎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珍珠贝目

拉丁目名Pterioida

中文亚目名牡蛎亚目

拉丁亚目名Ostreoida

中文科名牡蛎科

拉丁科名Ostreidae

中文属名牡蛎属

拉丁属名Saccostr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其中包括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非洲的东西两岸和夏威夷等沿海国家和地区。

形态特征
壳小型,壳形变化极大,三角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放射肋和鳞片的多少及强弱随不同个体而变化,有的个体鳞片还形成小棘,但较大个体的鳞片几乎完全消失。左壳前凹陷较深。闭壳肌痕肾形,靠近腹缘。贝壳不具缘面,不具蜂窝状贝壳结构,但具有白垩粉沉淀层。牡蛎型栉齿可分布至壳腹缘。壳面一般为深紫色,壳内面为白色,珍珠光泽较强,壳内缘及闭壳肌痕多为淡紫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不形成牡蛎床,但牢牢地固着在岩石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69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五带副天竺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