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锯鱼

中文名称双锯鱼

拉丁名称Amphiprion sp.

英文名称Clownfish

异名小丑鱼、海葵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双锯鱼属

拉丁属名Amphipr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

形态特征
双锯鱼属鱼类以海葵鱼著称,顾名思义,该鱼与海葵必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它喜欢依偎在海葵中生活,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海葵鱼。体长10-12厘米,椭圆形。体色橘红,体侧有三条银白色环带,分别位于眼睛后、背鳍中央、尾柄处,其中背鳍中央的白带在体侧形成三角形,各鳍橘红色有黑色边缘。海葵鱼色泽亮丽,体态高雅,加上长得健壮活泼,深得人们喜爱。由于此属鱼类体色绚丽分明,对比强烈,泳姿摇摆奇特,宛如舞台上的小丑,所以也被取名为小丑鱼。在水族箱养殖条件下,小丑鱼并不是非得和海葵共生不可,可以分开来单独饲养。小丑鱼可泛指双锯鱼属的各种类,它们使珊瑚礁充满活力。M.YZ023.com

生活习性
小丑鱼身材虽小,但生命力强,它们能容忍亚硝酸盐稍高的劣质水质。肉食性,喜吃小型生物,如小虾、浮游生物及藻类,可投喂动物性食物及安全的人工饲料。适宜水温26℃,海水相对密度1.022。如能与海葵一起共养,效果就更好。

相关推荐

双孔鱼


中文名称双孔鱼

拉丁名称Gyrinocheilus aymonieri (Tirant,1883)

英文名称Siamese algae eater

异名金边双孔鱼、青苔鼠、暹罗食藻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双孔鱼科

拉丁科名Gyrinocheilidae

中文属名双孔鱼属

拉丁属名Gyrinochei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泰国

形态特征
青苔鼠体细长,微侧扁,腹部圆。口下位,上唇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形成漏斗状口吸盘。背部褐色,腹部较白,身上有若干不太明显的暗色条纹。白化种全身金黄色,非常可爱。水族缸内以5厘米左右小鱼为佳,自然野生鱼体长可达约25厘米。底栖,性情温驯,饲养。

生活习性
野生鱼喜活动于清水河段激流处的岩石上,依靠口部的吸盘吸附在石块表面,移动并吸食藻类等。缸养时可用切碎的蔬菜叶等,少数时可不理会它,让它充当清道夫。适宜水温为2l-30℃,水质弱碱性(pH7.3)。繁殖时,在水族箱底部铺石块,亲鱼产卵附着于石块表面。亲鱼可投喂藻类和菠菜、莴苣叶等。

双棘刺尻鱼


中文名称双棘刺尻鱼

拉丁名称Centropyge bispinosu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刺尻鱼属

拉丁属名Centropyg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侧扁,眼间隔等于或大于眼径,颌齿细长,有3齿尖,呈刷毛状排列。眶彰骨后缘游离,有锯齿,口小,前位,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下缘具棘,后下角有2强棘,间鳃盖骨很小,下缘具小棘,鳃盖鳞片不多于5行,侧线不完全,背鳍13-15鳍棘,长度递增,尾鳍圆形。色黑,体侧有17-20条横线,背鳍17-18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棘锯盖鱼


中文名称长棘锯盖鱼

拉丁名称Pteragogus flagelifer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锯盖鱼属

拉丁属名Pteragog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莫桑比克沿海至日本、瓦努阿图。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口稍大,前位,能伸出,颌齿1行,锥状,前端各有犬

齿2对,上颌后端齿略扩大呈犬齿状,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体被大圆鳞,颊部有2行鳞,侧线完全,侧线鳞20-25。背鳍Ⅸ-10-12,臀鳍Ⅲ-8-10。尾鳍截形。背鳍鳍尖硬,最后鳍棘最长,鳍棘膜粗厚和突出于鳍棘尖端之外,一般雄鱼常呈丝状延长,鳃盖骨上有1暗斑,体侧侧线下方沿鳞列有淡色纵纹,背鳍和臀鳍或有不规则暗色斑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双鳍谐鱼


中文名称双鳍谐鱼

拉丁名称Dipterygonotus balteatus (Valenciennes)

异名细谐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谐鱼科

拉丁科名Emmelichthyidae

中文属名双鳍谐鱼属

拉丁属名Dipterygono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西太平洋,东至澳大利亚。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微侧扁,被小栉鳞,头中大,被细鳞,颌齿细小,犁骨具齿或无。腭骨无齿。上颌骨无鳞,前鳃盖骨后缘平直,下角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具1扁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具假鳃。侧线完全,平直,背鳍2,中间具深缺刻,ⅩⅢ-ⅩⅤ,Ⅰ-9-10。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Ⅲ-9-12。腹鳍胸位,尾鳍叉形,椎骨10+14。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双棘黄姑鱼


[学名]: Nibea diacanthus
[资源名称]: 双棘黄姑鱼
[外文名]: Speckled drum、Spotted drum、Slate-cod croaker、black jew、spotted croaker、Blackspotted croaker
[别名]: 原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
 
[形态特征]:
  背鳍Ⅹ,I-22~23;臀鳍Ⅱ-7;胸鳍17;腹鳍I-5。侧綫鳞51~54。   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体长为体高3.2~3.4倍,为头长3.1~3.3倍。头中大,侧扁,稍尖突,头长为吻长3.9~4.3倍,为眼径5.5~6.6倍。吻短,圆钝。吻褶边缘游离,分为2侧叶,吻孔4,上方3孔横列,下方1孔裂缝状。眼小,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微凸。鼻孔2个,前鼻孔圆形,后鼻孔椭圆形,与眼缘接近。 口端位,中大,口裂微斜,始于眼下缘水平綫上,上颌稍突出,上颌骨后延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外行牙较内行牙为大,排列稀疏,前面数牙稍大;内行牙细小,成带状牙群;下颌牙细小,内行牙更大。腭骨及犁骨均无牙。舌发达,游离。颏孔5个,中间一孔半月形,侧面4孔稍大;无颏须。 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边缘有细小锯齿。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鳃盖条7。假鳃存在。鳃耙粗短,5+8~9,最长鳃耙仅为鳃丝的1/3。 体及头部皆被栉鳞。吻部被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各有一鳞鞘。侧綫发达,伸达尾鳍后端。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深凹;具11鳍棘,22~23鳍条,第一鳍棘细小,第三鳍棘最长,约为眼径的2.6倍。臀鳍具2鳍棘,7鳍条,起点在第7~8背鳍鳍条的下方,第二鳍棘粗大,为眼径1.7倍,胸鳍尖长;腹鳍起点在腹鳍基部下方稍后。尾鳍楔形。 体腔大,腹膜白色。肠粗短,2次盘绕,幽门盲囊8,胃中大,囊状。鳔大,前端圆形,两侧不突出枝短囊,鳔侧具l9~21对侧肢,无背分枝,具腹分枝。脊椎骨24。 背侧面暗褐色,腹部灰色,体侧有许多黑色斑点和斑块,排列成不规则斜带。胸鳍、腹鳍、臀鳍深黑色。背鳍和尾鳍具许多不规则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和日本等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发现于了沿岸水域在泥沙底上面, 外海的海床。 上溯到有潮汐涨落的河川与河口。主要捕食甲壳动物与小鱼。

后棘双角鱼


中文名称后棘双角鱼

拉丁名称Phrynichthys thele Uwate

异名Bufoceratias thele (Uwate, 197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鮟鱇目

拉丁目名Lophiiformes

中文亚目名角鮟鱇亚目

拉丁亚目名Ceratioidei

中文科名双角鮟鱇科

拉丁科名Diceratiidae

中文属名双角鮟鱇属

拉丁属名Phryn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从印度尼西亚到东海冲绳海槽,我国产于东海外海的海域中。

形态特征
体球形,头大,眼小,口大,口裂斜,有许多小齿排列成多行,背鳍前方无肉质瘤突,第一背鳍棘长,吻触手球状或有丝状分支,具第二吻触手,小棒状,有发光器官,紧接在第一背鳍棘后方。背鳍5-7,臀鳍4-5,有极小的腹鳍,与匙骨相连,皮肤有刺,体及口腔深褐至黑色。第一背鳍棘长,约为体长的83%-222%,位于眼后上方,其基部与上颌缝合处之距为体长29.6%-53.9%,支鳍骨强,不伸达额骨,不露出。上筛骨与头骨水平位的腭骨呈65-74交角,皮刺细小。体高而侧扁,卵圆形,体长为体高的1.1-1.4倍,为体宽的3.3-3.6倍,头高大,侧扁,第一背鳍棘长,体长为其长的0.7-0.9倍,体密被细棘,侧线不明显,头、体和胸鳍黑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鳍天竺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