鲻孵化

①流水式孵化箱孵化。用精细网目的网片制成孵化网箱,将网箱悬吊水中,受精卵置于网箱中孵化。孵化过程中连续不断地供应缓慢水流。

②静水式孵化器孵化。在水族箱、玻璃器皿、陶瓷缸以及塑料水槽中孵化。生产上常使用0.5立方米~1立方米的塑料水槽,也有的使用5米7米1.5米的室内水泥水槽。孵化用海水盐度30.1~33.8,控制水温在20℃~24℃,连续充氧。要求保持水质新鲜,水温变幅小,溶氧丰富。孵化水温在23℃~24.5℃时,孵化时间为34~38小时,当水温在22.5℃~27.7℃时,孵化时间需要49~59小时。刚孵出的仔鱼呈漂浮性,体透明,具有完全的鳍褶,整个身体布有黑色素细胞,眼无色素。口和消化道尚未发育好。仔鱼游泳活动能力很弱,游泳时腹部朝上,头向下,有时上下颤抖活动。刚孵化的仔鱼,不要轻易移动。

相关推荐

圆吻凡鲻


中文名称圆吻凡鲻


拉丁名称Valamugil seheli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凡鲻属

拉丁属名Valamugi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宽,后部侧扁,眼径大于吻长,脂眼睑不发达,眶下管亟不发达,口小,平横,上颌中央一缺刻。上颌骨后端不外露。眶前骨下缘有细齿。第2椎骨髓后棘突短细,伸向前侧方,背鳍2个,相距较远,Ⅳ,Ⅰ-8,臀鳍Ⅲ-9。尾鳍凹形。眼径小于吻长,胸鳍稍短于头长,纵列鳞39-4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条蛇鲻


[学名]: Saurida fiamentosa
[资源名称]: 长条蛇鲻
[外文名]: whipfin lizardfish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中大,平扁。吻短。眼中大,具脂眼睑。口宽,具细长的前颌骨,具尖,能倒伏,两颌密生细齿,腭齿每侧2组齿带,内组齿带较短,有数行,外组具齿带长,1~2行。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3~16。体被圆鳞,头后部和颊部有鳞。背鳍位于体中部前方,具小脂鳍。臀鳍短小,胸鳍中侧位,有12~15鳍条,腹鳍较长大,有9鳍条,后部鳍条较长。 本种的基本特征是背鳍第二鳍条呈丝状延长,其长度大于头.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我国沿海均产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鱼类。性凶猛,常栖息于30~100米泥和沙泥底质的海区,在南海产量较高。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鲻苗种培育


初孵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很大,鱼苗常头部朝下。有时作上下运动,眼睛无色,口未开,消化管不发达。待第3天仔鱼开口后投喂饵料。一般刚开口投牡蛎受精卵,然后投轮虫、桡足类及硅藻等,随着鱼苗的长大可投米糠及面粉等。有些单位待仔鱼平游就放入肥水中培育,但也有在室内饲养至1.5~2.0厘米时再移室外培育的。

肥水育苗,鱼苗池清整后,注入新鲜海水70~80厘米左右,其盐度与孵化用水相近。进水时防止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混入。注入后向池内施基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250~500公斤或绿肥500~700公斤。施肥后4~5天鱼苗下塘。鱼苗孵化后4~5天,能平游,口已开,在晴天、顺风的情况下下塘。鱼苗下塘后,轻轻搅动池水,使鱼苗及时分散。每亩放苗7~8万尾。

鱼苗下塘后,除及时进行追肥,保护水质一定肥度外,还应投饵。1~3周内投喂豆浆,每亩每天用量为1~1.5公斤黄豆磨的豆浆。第3周后可在池滩增放豆饼糊或花生饼糊,投喂时要广,使鱼苗都能吃到。 鱼苗下塘2周后,需每隔1周加水1次,每次20厘左右。鱼苗在塘中培育1个月,达2.5~3厘米时,可进行拉网锻炼,其目的是使鱼苗适应密集环境,并使鱼体结实,便于运输。一般拉网2~3次,每次间隔1天。第1次拉网,使鱼苗集中后,即放开。第2次拉网可密集1~2小时后放开。第3次拉网可使鱼苗集中在网箱中,即可进行计数、运输及分池饲养。

长鳍凡鲻


[学名]: Valamugil cunnesius
[资源名称]: 长鳍凡鲻
[外文名]: Longarm mullet、longfin grey mullet
[别名]: 开氏鲻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臀鳍Ⅲ-9;胸鳍15;腹鳍I-5;纵列鳞33~35。 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3.4~4.4倍,为头长3.9~4.3倍。头稍侧扁,两侧隆起;头长为眼径3.8~4.6倍,为吻长3.8~4.6倍。吻宽短,背视广圆,短于眼径。 眼较大,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眼间隔较狭,圆凸,为眼径1.8~1.9倍;眶前骨下缘及后端具锯齿。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上方,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较小,亚腹位,口裂平横,上颌骨完全被眶前骨所盖,后端不弯曲。上颌中央有一缺刻,下颌边缘锐利,中央有一突起。牙细弱,绒毛状;下颌牙单行,上颌、犁骨、腭骨均无牙。舌较大,前端圆形,不游离,舌上无牙。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及鳃盖骨无棘及锯齿。鳃盖条6。假鳃发达。鳃耙细密,30+40~42,最长鳃耙大于眼径1/2。 鳞大,体被弱栉鳞。头顶及鳃盖、颊部均被圆鳞;第二背鳍、臀鳍、尾鳍、腹鳍均被小圆鳞;第一背鳍基底两侧、胸鳍腋部、腹鳍基底上部和两腹鳍中间各有一长三角形大鳞瓣。无侧綫,体侧鳞片中央有一不开孔小管。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4鳍棘,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底为近;第四鳍棘短小,约为第二鳍棘长1/2。 第二背鳍具9鳍条,起点距第一背鳍起点较距尾鳍基底稍近,后缘微凹。臀鳍约位于尾鳍基底与腹鳍之间,具3鳍棘,9鳍条,起点前于第二背鳍起点。胸鳍高位,短于或等于头长,末端超越腹鳍后端。腹鳍位于胸鳍后部下方,短于胸鳍。尾鳍分叉,上叶稍长于下叶。 体腔大,腹膜深黑色。胃管状,幽门部特化为球状肌胃。肠细长,多弯曲,约为体长1.7~1.8倍。幽门盲囊粗短,5个。鳔大,壁薄。 背侧面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灰色,胸鳍、腹鳍、臀鳍淡黄色,胸鳍基底上方具一黑色斑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印度-西太平洋: 南至南非。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印度-西太平洋: 南至南非。锡兰,菲律宾,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咸淡水交界处。亦是港养鱼类之一,一般长达200毫米以上。非产卵性溯降河,在产卵那一个在海上发生的时候形成较大的群集。 幼鱼进入有潮汐涨落的河川。 吃被包覆在沙子与泥中的有机物。

粒唇鲻


中文名称粒唇鲻


拉丁名称Crenimugil crenilabis (Forsskal, 1775)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粒唇鲻属

拉丁属名Crenimugi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较宽,后部甚侧扁,眼径大于吻长,脂眼睑不发达,上唇厚,下唇较薄,具乳突,上颌骨后部不外露,为眶前骨所遮盖,眶下管不发达,颌无齿,眶前骨下缘具细齿。背鳍Ⅳ,Ⅰ-7-9,臀鳍Ⅲ-8-9,纵列鳞36-40。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鲻人工催产


1.确定催产期。亲鱼性腺发育接近成熟到开始退化之前进行催产最合适。

2.催产剂。使用的催产剂有:
①性成熟鲻 、鲤鱼的脑垂体;
②西那荷林激素(Synahorin),一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哺乳动物脑垂体提取液的混合物;
③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④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⑤其他促性腺激素。

3.注射方法。一般在卵径0.6~0.7毫米时注射,采用两针注射,第一针注射剂量为总剂量的1/3,第二针再将剩余的药量全部注入鱼体。间隔时间常为24-48小时。雄鱼如果成熟好,可在雌鱼注射第二次时进行一次注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如果成熟度差,也可分二次注射,第一次的剂量与雌鱼一样,第二次剂量减半。一般雌鱼在第2次注射后24小时内产卵。催产后亲鱼可自行产卵。但有的要进行人工授精,方法是将成熟的卵子及精液挤在盆内,然后用羽毛搅拌,加入少量新鲜海水,静止2~3分钟,使其充分受精。然后用新鲜海水洗2~3次。

4.剂量。雌鱼总剂量200-240微克LRH-A和2700-3800国际单位HCG,雄鱼总剂量80-100微克LRH-A和2700-3800国际单位HCG。

前鳞骨鲻


中文名称 前鳞骨鲻
拉丁名称 Osteomugil ophuyseni(Bleek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鲻形目
拉丁目名 Mugiliformes
中文科名 鲻科
拉丁科名 Mugilidae
中文属名 骨鲻属
拉丁属名 Osteomugil Luther,1974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被栉鳞或圆鳞。口小而平横。上颌中央具一缺刻,下颌边缘锐薄,中央有1突起。两颌、犁骨、腭骨和大上均无齿。脂眼睑发达。眶前骨下缘和后缘具锯齿。背鳍2个相距甚远,第一背鳍具4棘,第二背鳍具1棘、8鳍条,臀鳍具3棘、9鳍条;胸鳍腋鳞较长,尾鳍叉形。

粘皮鲻鰕虎鱼


中文名称 粘皮鲻鰕虎鱼
拉丁名称 Mugilogobius myxodermus(Herre)
英文名称 mucus-gob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 Gobiidae
中文属名 鲻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 Mugilogobius Smitt,189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Ⅵ,Ⅰ~9;臀鳍Ⅰ一8;胸鳍14~16;腹鳍Ⅰ~5。纵列鳞37~42。
体长为体高的5.0~5.6(平均5.2)倍,为头长的3.5~3.9(3.7)倍,为尾柄长的4.3~5.0(4.7)倍,为尾柄高的7.6~8.9(8.0)倍。头长为吻长的4.3~5.0(4。6)倍,为眼径的5.3~6.7(6.O)倍,为眼间距的3.5~4.2(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8(l.7)倍。

体粗壮,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平直,腹部稍凸。头宽大,略平扁,头宽大于头高。

鲻亲鱼的培育


1.亲鱼暂养池。一般采用室内水泥水槽暂养亲鱼。水槽规格为5米7米1米,在水槽内,用尼龙网把雌、雄亲鱼分开,注入新鲜海水并适当充氧。

2.亲鱼放养密度。一般按40-50尾/亩放养,雌雄比例1∶1。

3.亲鱼培育措施。
(1)合理施肥。在培育池适当施有机肥,如人畜粪尿和青草等,使水中具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适量的营养盐,优质水质有一定肥度,有助于池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施肥以少量勤施为原则,预防水质恶化。

(2)适当营养。性腺发育的快慢与营养适宜密切相关。卵细胞的繁殖和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可投喂碎豆饼、高梁及酒糟等。

(3)调节水质。必须定时向池中加入新鲜的水,调节水质,改善池水氧气状况,促使浮游生物的繁殖,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

(4)合适的光照、水温和盐度。控制恒温21℃和6小时光照/18小时黑暗的光周期,盐32-32,才能获得性腺成熟。在催产前2~3个月进行海水过渡,逐步提高池水盐度。

鳖卵的室外孵化房和孵化场孵化



1.孵化房孵化:在目前情况下,要保持恒温、恒湿条件下的孵化比较困难,不易普及。故可因陋就简,根据孵化的三项条件在室外建造简易的孵化场所孵化房进行孵化。
建造孵化房,应选择地势较高、向阳背风、排水条件良好,且离产卵场近、便于管理的地方。面积根据孵化鳖卵的数量而定,一般4~10平方米为宜。孵化房坐北朝南,墙高1.5米左右,屋顶架设钢筋棚架或木质檀条,上盖塑料薄膜、帆布或苇席的活动天棚。室内地面向南倾斜5~10度,以利采光、吸温和排水。最底层铺10厘米厚的碎石或粗沙做滤水层,上铺30~50厘米厚的细沙。在最低处设一个或数个水缸,缸口与细沙面相平,缸内装2/3的清水,以备后期采集稚鳖。房内留出人行道,以便进行管理。四壁要有窗口和通气孔,墙基要设有排水孔。孵化房按要求准备好后,即可进行孵化。将采集的受精卵动物极朝上,按2厘米左右的间隙在沙面上排放好,上面覆盖2厘米厚的细沙,按上法依次排列第2层、第3层,最多可排放3层,最上面覆盖2~5厘米厚的细沙。
2.室外孵化场孵化:根据孵化所需要的三项基本条件,在室外应选择比较安全、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方便管理的地方建立简易孵化场。面积根据孵化卵的数量而定。孵化场要建成半地上、半地下,池壁高35厘米、池底向滤水孔的一端倾斜(防积水),为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水泥池,也可直接用砖砌成。池壁上边要高出地平面5~10厘米。池周围设5~10厘米宽的小水沟,以防蚂蚁进入孵化场。滤水孔要建于孵化场底部最低的一端,并向外部倾斜。在东西两端的池壁上用木板或用砖石水泥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人字形山墙状,或北高南低的斜墙状,顶部用木料架一东西向的横梁,两边用木架框镶玻璃做成窗户状,向南北两侧倾斜或只向南倾斜,并以活页将玻璃窗和木梁连接起来,可上下打开关闭。也可在木梁上方搭塑料薄膜。
这种小屋形孵化场结构,关闭时既可防雨,又可保温保湿,打开时又可通风降温。其面积不宜过大,面积过大不便操作管理。也可建成长方形孵化池。
孵化池建成后,底部铺3厘米厚、粒径为0.5~1厘米不规则的圆形小卵石;其上铺1~2厘米厚、粒径为2~3毫米的粗沙;第三层再铺1~2厘米厚、粒径为0.5~0.6毫米的细沙,含水量10%左右。以上所铺的沙子,铺前都要用20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或煮沸消毒,以防细菌感染而影响孵化率。把采来经检查过的受精卵,动物极朝上依次排列在细沙上,在卵上盖一层厚1~2厘米、粒径2~3毫米的粗沙,粗沙上再盖一层5~7厘米厚、粒径为0.6毫米的细沙,沙子含水量为10%~15%(即手捏成团、松手散开)。排卵时每天的卵排在一起,插上标签,写上日期和卵的个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7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卡达白鲑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