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吻凡鲻

中文名称圆吻凡鲻


拉丁名称Valamugil seheli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凡鲻属

拉丁属名Valamugil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宽,后部侧扁,眼径大于吻长,脂眼睑不发达,眶下管亟不发达,口小,平横,上颌中央一缺刻。上颌骨后端不外露。眶前骨下缘有细齿。第2椎骨髓后棘突短细,伸向前侧方,背鳍2个,相距较远,Ⅳ,Ⅰ-8,臀鳍Ⅲ-9。尾鳍凹形。眼径小于吻长,胸鳍稍短于头长,纵列鳞39-4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圆吻鲴


[学名]: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
[资源名称]: 圆吻鲴
[外文名]: Yuanwengu
[别名]: 青片、扁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9-10;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侧线鳞69-84;背鳍前鳞30-32,围尾柄鳞23-29。下咽齿2行,26-6(2) 3或27-73;第一鳃弓外侧鳃耙85-122。脊椎骨4+40-42。体长为体高的3.5-4.2倍,为头长的3.8-4.6倍,为尾柄长的5.9-7.3倍,为尾柄高的8.7-10.6倍。头长为吻长的3.0-3.8倍,为眼径的3.6-4.6倍,为眼间距的2.2-3.1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7倍。体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吻突出;口下位,宽而横裂;下颌具有发达的角质边缘,鳃耙短而扁薄,排列紧密。背鳍有1根光滑的硬刺,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肛门位于臀鳍起点之前,侧线完全,其前端向腹部微弯,入后延至尾柄正中,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鳔2室,后室大于前室,腹腔膜黑色。体背部深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0行有黑点斑点组成的条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安徽、浙江、广西等  [原产地区]:连城、南平、宁波、桂林等  
[地理分布]:长江、珠江、黄河及东南沿海各溪流  

圆吻海鰶


中文名称 圆吻海鰶
拉丁名称 Nematalosa nasus(Bloch)
英文名称 Gizzard-shad,Japanese threadfin shad
地方名称 黄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海鰶属
拉丁属名 Nematalosa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部弧形;腹部平缓,浅弧形;吻圆钝,突出;体被圆鳞,似六角形;头部无鳞,胸鳍和腹鳍基部有有短的腋鳞;体被青绿色,头部色较深,体侧下方和腹部银白色,吻部淡黄色,体上侧鳞片有小褐点连成1-9列绿色细纵带,鳃盖略呈金黄色,后上方有深绿色大斑块。背鳍青黄色,边缘灰黑色;臀鳍和胸鳍淡黄色;腹鳍色淡;尾鳍青黄色,后缘黑色。

湖北圆吻鲴


中文名称 湖北圆吻鲴
拉丁名称 Distoechodon hupeinensi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圆吻鲴属
拉丁属名 Distoechodon Peters,188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形长,侧扁,但体较厚,头钝,稍圆。眼大,眼后缘至吻端与至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眼径等于或稍大于吻长,两眼间稍突起,其距离大于吻长。下咽齿外面一行较纤细,内侧一行稍侧扁,微弯,倾斜面的尖端稍尖,鳃耙短,呈三角形,片状。鳞中等,侧线较直,肛门端靠近臀鳍起点。背鳍的第3根不分枝鳍条成为光滑的硬刺,胸鳍长,腹鳍不达肛门,尾鳍叉形,两叶末端尖。鳔2室,后室的长度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灰色。体背部橄榄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色。

硬头骨鲻


中文名称硬头骨鲻

拉丁名称Osteomugil strongylocephalus (Richardson)

异名鲻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骨鲻属

拉丁属名Osteomugil Luther,1974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杭州。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Ⅳ,Ⅰ-8。臀鳍条Ⅲ-9。纵列鳞35。鳃耙73。幽门盲囊5。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的4.2倍,为头长的3.9倍,为尾柄长的6.3倍,为尾柄高的9.4倍。头长为吻长的3.5倍,为眼径的3.8倍,为眼间距的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倍。

体延长,侧扁。吻宽短。眼较大,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脂眼睑发达。鼻孔两个,位于眼的前上方。上颌中央有一缺刻,下颌中央有一突起。牙细弱,绒毛状。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及鳃盖骨无棘及锯齿。体被弱栉鳞,鳞大,头顶及鳃盖颊部均被圆鳞。腹膜褐色。鳔一室,较大。肠长为体长的1.8倍。

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第四鳍棘短小,约为第二鳍棘的1/2。第二背鳍位于臀鳍稍后上方,后缘凹入。臀鳍,第三鳍棘最长,鳍的后缘凹入。胸鳍高位,较宽大。腹鳍位于胸鳍后部下方,短于胸鳍。尾鳍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第一背鳍基底两侧,胸鳍腋部,腹鳍基底上部各有一长三角形鳞瓣。

体青灰色,腹部白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河口鱼类,春夏季入江索饵。海(洋)生。

鲻孵化


①流水式孵化箱孵化。用精细网目的网片制成孵化网箱,将网箱悬吊水中,受精卵置于网箱中孵化。孵化过程中连续不断地供应缓慢水流。

②静水式孵化器孵化。在水族箱、玻璃器皿、陶瓷缸以及塑料水槽中孵化。生产上常使用0.5立方米~1立方米的塑料水槽,也有的使用5米7米1.5米的室内水泥水槽。孵化用海水盐度30.1~33.8,控制水温在20℃~24℃,连续充氧。要求保持水质新鲜,水温变幅小,溶氧丰富。孵化水温在23℃~24.5℃时,孵化时间为34~38小时,当水温在22.5℃~27.7℃时,孵化时间需要49~59小时。刚孵出的仔鱼呈漂浮性,体透明,具有完全的鳍褶,整个身体布有黑色素细胞,眼无色素。口和消化道尚未发育好。仔鱼游泳活动能力很弱,游泳时腹部朝上,头向下,有时上下颤抖活动。刚孵化的仔鱼,不要轻易移动。

圆拟鲈


中文名称圆拟鲈

拉丁名称Parapercis cylindrica (Bloch)

英文名称Sandsmel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拟鲈科

拉丁科名Parapercidae

中文属名拟鲈属

拉丁属名Paraperc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柱形,头尖,稍侧扁。腭骨具牙,下颌前端外行有犬牙10个。背鳍鳍棘5。体侧有9-10条暗色横带状斑,咽部有1弧形黑色纹,奇鳍上均有许多小圆斑。

生活习性
为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底栖小型鱼类。体长100毫米左右。

海洋生。

长条蛇鲻


[学名]: Saurida fiamentosa
[资源名称]: 长条蛇鲻
[外文名]: whipfin lizardfish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中大,平扁。吻短。眼中大,具脂眼睑。口宽,具细长的前颌骨,具尖,能倒伏,两颌密生细齿,腭齿每侧2组齿带,内组齿带较短,有数行,外组具齿带长,1~2行。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3~16。体被圆鳞,头后部和颊部有鳞。背鳍位于体中部前方,具小脂鳍。臀鳍短小,胸鳍中侧位,有12~15鳍条,腹鳍较长大,有9鳍条,后部鳍条较长。 本种的基本特征是背鳍第二鳍条呈丝状延长,其长度大于头.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我国沿海均产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鱼类。性凶猛,常栖息于30~100米泥和沙泥底质的海区,在南海产量较高。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鲻苗种培育


初孵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很大,鱼苗常头部朝下。有时作上下运动,眼睛无色,口未开,消化管不发达。待第3天仔鱼开口后投喂饵料。一般刚开口投牡蛎受精卵,然后投轮虫、桡足类及硅藻等,随着鱼苗的长大可投米糠及面粉等。有些单位待仔鱼平游就放入肥水中培育,但也有在室内饲养至1.5~2.0厘米时再移室外培育的。

肥水育苗,鱼苗池清整后,注入新鲜海水70~80厘米左右,其盐度与孵化用水相近。进水时防止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混入。注入后向池内施基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250~500公斤或绿肥500~700公斤。施肥后4~5天鱼苗下塘。鱼苗孵化后4~5天,能平游,口已开,在晴天、顺风的情况下下塘。鱼苗下塘后,轻轻搅动池水,使鱼苗及时分散。每亩放苗7~8万尾。

鱼苗下塘后,除及时进行追肥,保护水质一定肥度外,还应投饵。1~3周内投喂豆浆,每亩每天用量为1~1.5公斤黄豆磨的豆浆。第3周后可在池滩增放豆饼糊或花生饼糊,投喂时要广,使鱼苗都能吃到。 鱼苗下塘2周后,需每隔1周加水1次,每次20厘左右。鱼苗在塘中培育1个月,达2.5~3厘米时,可进行拉网锻炼,其目的是使鱼苗适应密集环境,并使鱼体结实,便于运输。一般拉网2~3次,每次间隔1天。第1次拉网,使鱼苗集中后,即放开。第2次拉网可密集1~2小时后放开。第3次拉网可使鱼苗集中在网箱中,即可进行计数、运输及分池饲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2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异鳞海晰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