鲻苗种培育

初孵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很大,鱼苗常头部朝下。有时作上下运动,眼睛无色,口未开,消化管不发达。待第3天仔鱼开口后投喂饵料。一般刚开口投牡蛎受精卵,然后投轮虫、桡足类及硅藻等,随着鱼苗的长大可投米糠及面粉等。有些单位待仔鱼平游就放入肥水中培育,但也有在室内饲养至1.5~2.0厘米时再移室外培育的。

肥水育苗,鱼苗池清整后,注入新鲜海水70~80厘米左右,其盐度与孵化用水相近。进水时防止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混入。注入后向池内施基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250~500公斤或绿肥500~700公斤。施肥后4~5天鱼苗下塘。鱼苗孵化后4~5天,能平游,口已开,在晴天、顺风的情况下下塘。鱼苗下塘后,轻轻搅动池水,使鱼苗及时分散。每亩放苗7~8万尾。

鱼苗下塘后,除及时进行追肥,保护水质一定肥度外,还应投饵。1~3周内投喂豆浆,每亩每天用量为1~1.5公斤黄豆磨的豆浆。第3周后可在池滩增放豆饼糊或花生饼糊,投喂时要广,使鱼苗都能吃到。 鱼苗下塘2周后,需每隔1周加水1次,每次20厘左右。鱼苗在塘中培育1个月,达2.5~3厘米时,可进行拉网锻炼,其目的是使鱼苗适应密集环境,并使鱼体结实,便于运输。一般拉网2~3次,每次间隔1天。第1次拉网,使鱼苗集中后,即放开。第2次拉网可密集1~2小时后放开。第3次拉网可使鱼苗集中在网箱中,即可进行计数、运输及分池饲养。

相关推荐

鳜的苗种培育


1.饵料鱼苗种培育

鳜开口饵料鱼苗主要有鲂、鲴等鱼类和家鱼等,其中团头鲂最为适宜,细鳞斜额鲴几乎可与之媲美,但来源有限,草鱼、鲢、鳙次之。开口以后,饵料鱼的种类则广泛得多,因草鱼、鲢、鳙的供应较有保证而多选用之。

饵料鱼的苗种一般用池塘培育或网箱培育。池塘培育时,池塘应与鳜苗种池邻近,便于随时供应。放养密度亦应视鳜苗种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鱼苗166万尾/亩左右,夏花鱼种60万尾/ 亩左右。不论何种方式,提供的饵料鱼苗种体长应为同期鳜苗种 体长的60%左右。网箱培育时,放养密度视水体浮游动物量而定 一般在3 000-4 000尾/m2。

2.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是鳜养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到鳜养殖成 效的好坏。有孵化设施培育法、网箱培育法、水泥池培育法、土池培 育法,孵化设施分别与网箱、水泥池和土池结合培育法等几种主要 方法。一般宜采用分级培育的形式,育苗前期在孵化设施中培育, 中后期再分苗到池塘中或有微流水的湖泊和水库中继续培育,但 决不可把卵黄囊刚消失不久的鱼苗直接投放到池塘中培育。以上 方法中以孵化环道结合网箱培育效果较好,下面以实例介绍。 龚世园等人的具体方法是:鳜仔鱼在环道中的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015万尾。在仔鱼即将开口前投喂团头鲂鱼苗(脱膜后12 h至缥点形成前)30-45万尾,当有鳜仔鱼开口摄食后,马上补投7倍于鳜仔鱼的团头鲂饵料鱼苗。每隔 0. 5 h检查其摄食情况和饵料鱼苗的剩余情况,保证在鳜仔鱼全部开口前有约10 倍于鳜仔鱼的团头鲂饵料鱼苗鳜仔鱼全部开C1后,再改投脱膜后 12h前后的草鱼、鳞、缩等鱼苗,每天上午8时和下午4时两次投喂5-6倍于鳜鱼苗的饵料鱼苗,投喂前应将其放在6 mg/1.的硫酸铜溶液和1. 5%食盐水溶液中浸洗2-3 min,以防带入病原体。为防治水霉病、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每天午9时或下午4时在环道内按每立方米水体泼洒15%-20%的食盐水8-10 kg, 15 min内泼洒完毕。培育4-6天,鳜仔鱼全长达8-9 cm时立即转入网箱中继续培育,入箱前亦要用3 mg/L的硫酸铜溶液或3% 的食盐水溶液浸泡3 min。网箱一般分为二级。

1级箱2 mxl mxl m,规格40目,乙纶网线。设置在湖泊、水库和水泥池中均可,上下固定,保持微流水状态。鳜仔鱼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 500尾。每天每尾鳜鱼苗投喂饵料鱼苗6^8尾分上午8时和下午4时两次投喂,5 min后检查摄食情况,以饵料鱼苗稍有剩余为度。每次摄食0. 5 h后清洗网箱,每1-2天用 3 mg/L硫酸铜和3%食盐水浸洗鳜鱼苗5 min左右,1-2天换网箱1次。每隔2天更换池水一次。经6-8天的培育,鳜鱼苗全长可达1. 9 cm左右。经3 mg/L硫酸铜和3%食盐水浸洗3^-5 min 后,再转入d级箱中继续培育。

B级箱规格20目,其它同工级箱。鳜稚鱼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 500尾。其它饲养管理亦与I级箱相同。培育7^10天,可长成全长3. 3 cm的夏花鱼种。

3.鱼种培育

将全长3. 3 cm的夏花鳜鱼种经过约20天的培育,长到 10 cm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基本有网箱单独培育、水泥池单独培育、土池单独培育和上池与饵料鱼种套养、亲鱼池与成鱼池配套培育、孵化环道单独培育等几种方法。培育中需统一注意的要点是:根据摄食情况投喂充足适量和规格适当的饵料鱼种;保持培育水体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源最好经过滤和消毒;网箱和环道应定期清洗,同时用3%一。%的食盐水溶液和3-4 mg/L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种5^10 min;各类池塘应定期注水和换水,保持微流水状态;

1)网箱培育,鱼种网箱面积2-6 m,乙纶网片,网目寸0. 4-0. 5 cm,敞口,网箱网口高出水面20^-30 cm,设置在然水域或池塘中均可。

2)水泥池培育鳜鱼种水泥池面积20-30 m',具有进排系统和拦鱼设施。池水应每隔3-4天换水1次,换水同时用硫铜或食盐水浸洗5-10 min。

(3)土池培育鳜鱼种土池面积一般约1亩,深2m。放养前 10天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进水口应有拦鱼栅,以防止乌鳗等凶猛鱼类混入土池中。还可与饵料鱼苗种套养。

鱼种下塘时水位55 cm左右,以后每隔3天注水,次,每次约 25 cm,最后保持池水深1.5-1.8m适当施一些有机肥,但要控制水体肥度,以防缺氧浮头。

(4)亲鱼池或成鱼池混养鳜鱼种在主养草食性鱼类的池塘中混养为宜,以池中的野杂鱼作为鳜鱼种的饵料鱼。给主养亲鱼和成鱼投药施肥时,注意防止鳜鱼种因药物中毒和缺氧浮头死亡。

(5)环道培育鳜鱼种该法的技术关键是除保证水源和饵料鱼种外,还有疾病防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定期清洗环道并浸洗消毒鱼体,操作时鳜鱼种可暂养于网箱或另一环道中。

鳗鲡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是将采捕收体重0.1-0.2g/尾白仔鳗苗养到15g 左右的鳗种。一般分2步实施,第1步在温室内将白仔鳗经30^- 50天培育,养到2-3 g的黑仔鳗;第2步将黑仔鳗在二级池内养到15g左右的鳗种。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养殖技术的改进,近几年来,是将一级池养殖结束后的黑仔直接供应各成鳗养殖单位,由其自己养成鳗种,因此,鳗种培育的方法就出现了多种形式。

1.鳗苗的消毒

鳗苗放养前,先用食盐消毒,1-2天后用2 mg/kg痢特灵或1 mg/kg次甲基蓝消毒.

2.白仔鳗放养密度

鳗苗放养密度视温室条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0.2- 0.3 kg,温流水可0.5-1 kg. 3-4月份捕来的鳗苗,每千克有 6 000-8 000尾,折合每亩放养50-100万尾。鳗苗放养的时间因养殖方式不同而异。温室育苗要求越早越好,一般以2-3月份为宜。

3.摄食驯化

摄食驯化是养鳗成败的关键技术。驯化的目的是要改变其野生摄食的习性,使其适应池塘饲养技术的需要,即第一使鳗苗由分散摄食转为集中摄食;第二由夜间摄食转到白天摄食;第三由食鲜活饵料转为吃人工配合饲料。 下池后,当水温上升到15度以上时开始投饵。鳗苗经过运输到养鳗场,有一个停食过程。停食时间有长有短,一般3-5 天。如食物不对鳗苗胃口,也有10天不吃食的。驯化需要一个月时间完成。

驯化分2个阶段进行:

(1)白天摄食和集中定点摄食的驯化先在鳗苗培育池的四周按每10 mZ设一30 cm X 30 cm的食台(用孔径3-4 mm的铁丝网制成),同时在食台上挂15瓦的白炽灯泡(摄食前10 min开灯),利用鳗苗有趋弱光的特性,然后投喂其最喜食的丝蚯蚓诱食。第1天在晚上8时开始投喂,每隔3-4 h 1次,至天亮前结束。这样连续3天。第4天开始投喂时间每天推迟2h,这样在水温20C 左右时,经7^-10天就可以改为白天摄食。同时还要训练鳗鱼集中到食场摄食,即把分散在池塘四周的食台逐渐向食场靠拢。

(2)食性转变的驯化由丝蚯蚓转到人工配合饲料喂养鳗苗需要逐步进行,整个过程需要10天。先用丝蚯蚓按放养鳗苗体重的5%投喂,在日摄食丝蚯蚓量达鳗苗体重的20%(水温20'C)时或30%~40%(水温25 C)时,就可用丝蚯蚓加配合饲料的混合物投喂(投混合饲料的第1天按丝蚯蚓占70%、配合饲料占30%的比例)。投喂量为转食前1天投喂量的1/2左右(分3^-4次投入,以在投食1. 5 h内食完为宜)。随着鳗苗对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逐渐适应和喜爱,逐日减少丝蚯蚓的比例,增大配合饲料的数量,直到全部改用人T配合饲料的投喂日投喂量为鳗苗体重的 10%-15%。当鳗苗完全全适应和喜食人工配合饲料后,它们的生长速度就会明显增快。鳗苗在级池内进行驯养,一般需要3-4周完成,经驯养后的适应人工养殖的需要,此时可转入二级池内饲养

4.饲养管理

白仔鳗的驯养工作全部结束以后.在一级池中再经过20天左 右养殖,进行第一次分养,将大的鳗苗直接移入二级池培育,小的 继续加强饲喂。白仔鳗在温室中饲养0天后,一般都能达到 2g(500 %/kg)以上,大的可达5g左右。其饲养管理工作主要 是:

(1)维持恒定的水温鳗鲡培育都在温室中进行,鳗苗的最适水温为27-28度,此时摄食旺盛,病害很少,成长迅速。因此,要经常观察和记录水温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使水温恒定。

(2)管好水质 苗种培育阶段特别是摄食驯化阶段,由于投饲量较大,投饲次数多,饲料散失较严重,水质容易恶化,造成溶氧降低,氨、亚硝酸根离子等有害物增加,影响鳗苗吃食、生长。因此,要经常捞除污物,定期洗刷排水滤网,使水流畅通,及时排除池底污物,并适时开动增氧机曝气、增氧。

(3)防止鳗苗发病 温室中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小瓜虫病易着车轮虫病、爱德华氏病以及氨中毒等。因此,要求做到四消毒即池塘消毒、鳗体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

黑鲷苗种培育


肉麻糜从40日龄志投喂。饵料系列参见表格。

育苗水质条件为: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氨氮0.1毫克/升以下,盐度18~25,pH值7.~8.5。

从5日龄起每2~3天吸污1次,投鱼糜后每天1次。10日龄以内微量充气,以后逐渐增大。前期日换水量为15~30%,平均全长10毫米(30日龄)换水量为100~200%,以全天流水效果较好。投喂鱼糜起,换水量增至400~800%,可直接使用未经砂滤的海水。

稚鱼全长1厘米后可分苗疏养,或下海暂养,分苗后密度以0.2~0.5万尾/立方米为宜。稚鱼全长0.7~1厘米时,自相残杀较严重,可采用加用入小球藻,早投、投足饵料的办法来减少死亡。孵化后54~660日龄,一般全长可达23~27毫米,此时可出池养殖。

虹鳟苗种培育


破膜而出的孵化稚鱼时通常全长15─18mm,一般采用丹麦式平列槽进行饲育,平列槽内的454515m3的孵化盘可放稚鱼1万尾。这期间稚鱼贴卧水底,其发育完全依靠卵黄囊的营养,注水量每10万尾要保持在20L/min以上。孵化稚鱼上浮前要避免直射光照射,必需保持饲育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清污。

稚鱼在卵黄囊吸收2/3时,渐渐上浮在水中游泳,成为上浮稚鱼。上浮鱼可以在平列槽中饲养两周,再移入稚鱼池中,亦可直接放入稚鱼池中饲养。稚鱼池应设在上水流,规格以长10m、宽2m为适宜。饲养上浮稚鱼的池水深度可控制在20cm左右。以10─12℃水温为好。饲养密度在平列槽内为1万尾/m2,在水泥池中为5000尾/m2。适宜注水量为每10万尾1升/秒,随着稚鱼的生长和游泳能力的增强,可给予尽可能多的水量,但应以稚鱼不贴排水闸门遇到伤害为度。上浮稚鱼不喜阳光,要使它们避开直射光照。

当上浮稚鱼达到50%以上时就开始投喂开口饲料,开口饲料必需是全价饲料。稚鱼开口期不具备主动摄食的能力,只能摄食近口边的食物。要经1个月的开食、驯养才会主动摄食。开食驯养期间,每天要投喂6-8次,每次投喂都要使饲料均匀地撒满水面一薄层。在10~15℃水温中经30~40天培育可达2.5-3.5cm,1.0-1.5g重,此后可以分池进行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池面积以215m为宜,在水量为100升/秒的环境中,保持水深为50-60cm,放养密度为600-800尾/m2,经3个月养殖,全长可达长10-16cm,重10-50g,12月龄幼鱼体重可达80-120g,育成50g左右的鱼种后,既可转入成鱼养殖。

牙鲆苗种培育


从培育方式上看,仔、稚鱼期培育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选择适宜的培育方式。
(一)前期培育(从孵出仔鱼到变态后营底栖生活,全长20~30毫米)

1.小水体高密度疏苗培育
培育水池(槽)水体10立方米左右,水深1米左右,圆形、八角形或方形。在培育过程中根据仔、稚鱼的生长和大小进行几次疏苗分池培育

开始培育密度可在7万~10万尾/米3;开口后分池密度调整为 5万~6万尾/米3;培育到20天左右(变态前)再次分地,密度调整为3万~4万尾/米3;培育到30天左右,密度调整为1万~1.5万尾/米3;到变态结束完全营底栖生活后密度调整为0.7万~1万尾/米3;长到3厘米时,密度调整为0.4万~0.5万尾/米3。此后,进入后期培育,仍可在该池继续培育到5厘米,密度为0.3万~0.5万尾/米3。流水充气培育。

2.在同一水池从孵化仔鱼连续培育到25~30毫米
用2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池,以40~50立方米水泥池为好。水深1米左右。以圆形、八角形为好。投放仔鱼密度为1万~3万尾/米3,但一般以1.5万~2万尾/米3为宜。圆形池、八角形池中间排水,使池水在池内回旋。中间排水口设0.5~1米方形排水网框,框上安装排水网罩,网目应根据仔、稚鱼生长和大小进行更换。方形水池在一头进水,在相对一头排水,也要装有排水网罩,根据仔、稚鱼大小,随时更换网罩。

3.生态培育法
在池内接种生物饵料(小球藻)后,放人牙解受精卵,在池中孵化、进行仔鱼培育,使孵出仔鱼的密度在1万尾/米3,同时进行轮虫增殖,直到营底栖生活,不清扫地底。

由于用大型水池作业不方便,难以管理,而且饵料的利用率也低,所以一般多采用小型水池高密度培育或采用20~30立方米中型水池连续培育到3厘米的方法。

4.培育管理
(1)培育用水 一般用经二级砂滤的洁净海水。
(2)培育水温 为13~22℃,一般控制在17~20℃,最好为18~19℃。水温在10℃以下时,仔鱼很弱。
(3)溶氧 要求在6~9毫克/升,采取微充气。一般按0.5~2吨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而用大型水池一般2~5立方米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微充气(呈微波状)。随着仔鱼生长,充气量可稍大些。培育开始时,如果是高密度培育,用静水充气培育,1~5日龄,每天换水1/5~1/2。5日龄后开始微流水培育,随着仔鱼的生长而逐渐加大流水量。

用大型水池(50立方米)培育时,开始可加水到35~40立方米。0~5日龄静水培育,从1日龄开始加水,到5日龄加满池水,从6日龄开始微流水。流水时期及换水量应根据仔鱼的游泳能力、饵料生物的流失、水温及水质状况来决定。可参考表1-8来进行。

在没有流水条件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静水换水充气培育,一次加满水。1~3日龄静水培育;3~5日龄开始换水,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5~1/3;10~20日龄,每天换水1/3~1/2;20日龄以后,每天换水2/3~4/5;30日龄左右(营底栖生活,前后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2~2/3;长到3厘米完全营底栖生活后,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4/5~5/6。

换水方法是:有排水网罩的水池,可在排水口排水,而不能安装排水网罩的池,可采用网箱虹吸排换水。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特别要注意排水网罩和换水网箱的网目大小。一般3~5日龄的用100~80目网,6日龄以后换成80~60目;以后随仔稚鱼生长改为40目、20目。另外排水流量(速度)不宜太大,尤其是在3~10龄仔鱼,容易贴在排水网罩上或贴在换水网箱上而死亡。用网箱虹吸换水时,要经常搅动网箱内的水来防止仔鱼贴在网箱上。

(4)池水盐度 一般海水盐度为2.7%~3.5%对仔鱼无影响,而且仔鱼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极强。邹月娥曾试验1~9日龄仔鱼在1.6%盐度海水中,其活动和成活率最高;18~27日龄的仔、稚鱼,在1.2%的海水盐度中生长,存活最好。盐度的降低,对仔鱼的影响很小。

(5)Ph 前期培育池水Ph为7.7~8.6,最适Ph为7.8~8.2。

泥鳅苗种咋培育



场地选择

泥鳅苗种的养殖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水源充足,进、排方便,能自灌自排更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培育地的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池塘建造

苗种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度,池深80-100厘米。池壁应夯实,并用50×50厘米的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鱼溜,面积约为池底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要设在鱼溜的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便调节水位。

防逃设施

养殖池的周围要用网片、钙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在进、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野杂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清池蓄水

泥鳅苗放养前10天,要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石灰化桨后全池泼洒,消毒。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施肥量为:每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苗种投放

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的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的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池前作“缓苗”处理,即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待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
种缓缓放出。泥鳅苗的投放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500-2000尾。

调节水质

泥鳅苗种下池后,应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方法是应采取少量多次,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需控制在30-5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要注意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以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

科学投饵

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当水温在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渐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一般来说,泥鳅体长小于2厘米时,每20万尾苗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桨,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规格达到2厘米后,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池,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60-80尾为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在投饵时,还要注意勤打扫、清洗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并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病害防治

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是: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它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气泡病,病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发病时,要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的赤鳍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可用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泼洒。由车轮虫引起的病害,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可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防害防逃
 
加强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塘,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陕西科技报/2006年/4月/20日/第002版

牙鲆苗种培育设施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日本、韩国,牙鲆的苗种培育设施,目前尚无统一的最佳固定模式,大多数与常规的鱼类苗种培育设施相类似,或是根据牙鲆苗种特点稍加改造即行使用。也有的利用现有的对虾、河蟹育苗场生产设施稍加改造即行牙鲆的苗种培育。一般都采用室内水泥池、水槽进行工厂化或半工厂化控制育苗条件,满足亲鱼培育、受精卵孵化、仔稚鱼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以达到能较稳定生产,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一)场址选择
育苗场选择合理与否,除涉及到施工的难易、投资多少之外,主要关系到今后能否稳定、高效、大规模进行苗种培育。在 选择育苗场场址时,应首先对初选地点的各种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进行认真分析,选出几个点加以比较,权衡各方面利弊,选出最佳场址。因此,育苗场址选择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地理条件
(1)应选择尽量靠近沿海、地价便宜的地方。
(2)风浪较小,不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
(3)潮差小,易抽取海水,用电费用较少。

2.水质条件
(1)能够抽取到清新的水质良好的海水,包括在苗种培育过程中适温范围时间长,溶氧量高,受河流水影响小,不会使盐度大幅度降低,赤潮和悬浊物少等。
(2)水质无污染,无工厂废水排入,远离码头,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3.交通条件 要求交通方便,不仅有利于建场时的材料运输,而且有利于建场后苗种生产中饵料、材料等的运进及鱼苗的进出等。

4.电力条件 牙鲆的苗种生产也像对虾、河蟹等工厂化苗种生产一样,必须有充足和持续的电力供应。如经常出现停电或电力不足,还需考虑自备发电设备。

5.淡水水源 选择场址时,还要考虑到要有较充足的淡水水源,以解决生活用水、锅炉和培育饵料等用水。

(二)育苗场的总体设计
育苗场的总体设计包括育苗场的生产规模和整体布局。育苗场的规模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满足本地区养殖牙鲆所需要苗种以及建场后的经济效益。我国牙鲆养殖发展潜力很大,另外牙鲆的增殖尚未开发,今后对牙鲆苗种需求潜力还很大。因此考虑到现有育苗水平和今后养殖、增殖生产的发展需要,按目前的技术水平(3~5厘米苗种2000~1500尾/米2,如需要100万尾苗种,需建鱼苗池面积约600~800平方米,另外还需要配备饵料培养池等。

根据牙鲆苗种生产的工艺流程,苗种生产的主要设施应包括育苗室、活生物饵料培养室、水质分析及生物检查室。提取海水的泵房、锅炉房,鼓风机室、海水沉淀池及砂滤池(器)及其他附属设施和器具等。

1.育苗室
苗种生产的主体,用来保温、防风、防雨,控制光照,使育苗得以顺利进行。牙鲆育苗室的屋顶一般要使用遮光率高的深色玻璃钢瓦或石棉瓦覆盖,同时室内屋顶要有遮光帘,以调节光照强度。墙壁一般为砖石结构,周围的窗户主要用来通风和方便育苗作业,也需采取途光措施。

(1)亲鱼蓄养培育产卵池 一般为20~100立方米,最好为50~100立方米。形状有圆形、八角形、方形,以圆形为好,多为水泥池。池底略向排水口处有一定倾斜度。圆形或八角形他,排水口设在池底中央,由排水管通向排水沟。进水管向池壁倾斜以利形成水流,将污物集于水池中央然后由排水口排出,同时有利于集卵作业。方形池的排水口,设在进水口相对处。池深一般为100~150厘米。池边设有排水沟,沟底最少低于池底30~40厘米,在排水沟旁有集卵池(槽)(1.5米0.5米0.5米)。集卵槽底要高于亲鱼产卵池底20~30厘米,低于亲鱼产卵池水面20~30厘米。由排水管通向集卵糟。

(2)孵化水池(槽) 牙鲆人工孵化多用玻璃钢水槽、强化玻璃钢(FRP)水槽、聚碳酸脂水槽,容积约为0.5~8立方米(水深0.8~1米),圆形或方形水泥池,一般为圆形或八角形,面积4~10平方米,池深0.6~1米,也有的用200立方米的大型池(槽)中安放网箱孵化。

(3)仔、稚鱼培育水池(槽) 各场一般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生产规模和培育方法等使用适宜水池。
①前期培育水池(槽) 容积多为2~60立方米,也有的用50~200立方米的大型水池。但为了确保仔鱼获得良好的培育环境和便于操作管理,高密度培育苗种时,一般使用5~10立方米水池(槽)比较适宜;如果将孵化仔鱼一直培育到20~30厘米,可用40~50立方米水池为好。

②后期培育水池(槽) 也可将在前期培育所用的水槽继续使用,待稚鱼着底后换成后期培育的水池(槽)。后期培育水池(槽)多为4~60立方米,大型水池(槽)为100~200立方米。

仔、稚鱼培育池(槽)有圆形、八角形、方形等水泥池及强化玻璃钢水槽、帆布等制成水槽。水深多在1米左右,底部向排水口处有一定的缓缓倾斜坡度。

育苗室内各种水池(槽)大小、排列都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要考虑到饵料的投喂和运送及苗种出池等作业方便、节约生产成本和地形等因素。

育苗室内池的进排水应根据水池的大小不同,所选用进水管直径大小也不同。一般进水管直径为40~100毫米,从池壁1~2处进水(圆形或八角形池进水管略向池壁偏斜,以使池水转动起来)。排水口在池底中央部,排水管直径为60~150毫米。进、排水管均可用聚氯乙烯塑料管。

2.活生物饵料培养室
由于各地采用的育苗方式和育苗所用饵料的来源不同,所以对饵料培养室大小、饵料培养池数量设计也不同。例如在有些育苗场附近,在苗种生产季节可提供足够的天然轮虫,在这些地方活生物饵料培养就很少,只是培养少量小球藻用来强化轮虫,培养轮虫池子很少或只做孵化卤虫用。如果没有天然轮虫供给,那末饵料培养所占水体往往要大于育苗水体。

活生物饵料培养室又分为海水小球藻培养室(部分可在室外)和轮虫培养室(可兼作卤虫孵化室)。
(1)海水小球藻培养室 要求光照强,晴天达到10 000勒克司。因此屋顶需透光率强的玻璃或用透光率在95%的玻璃钢瓦覆顶,培养室四壁需宽大而明亮的窗户,同时配有人工光源。培养池、二级培养池可用玻璃钢水槽、聚碳酸脂水槽(较透明最好)、金属水槽、水泥池均可,面积大约为1.5~2平方米,水深00.5米左右,圆形、方形均可。三级培养池可用水泥池10~15平方米(深1~1.5米)或大型帆布水槽(直径5米左右),日本培养小球藻用50~100平方米室内水泥池或室外水泥池。

(2)轮虫培养室 屋顶一般用石棉瓦或透光率稍差的玻璃钢瓦,一般为1~6立方米小型水池和20~50立方米的大型水池。各单位可根据苗种生产方式、所需数量、培养时间等具体情况酌情确定培养轮虫池的容积大小。池深一般1~2米均可,池形不限,水泥池、玻璃钢水槽、帆布水槽均可,也可利用闲置的虾、蟹育苗池作为轮虫或小球藻培养池。

3.水质分析及生物检查室
各育苗场在建造育苗室和活生物饵料培养室的同时,还要在育苗室合适的地方或在活生物饵料培养室和育苗室之间建造水质分析及生物检查室,以对育苗水环境进行水质监测(盐度、pH、溶氧、氨氮、硫化氢等)及对生物解剖观察。配备水质分析人员及解剖观察等所需仪器设备等。

4.进、排水设施
牙鲆苗种培育时的进、排水设施,包括蓄水池(沉淀池)、沙滤池、进排水管道沟渠、提水设备(水泵、阀门)等。牙鲆苗种培育场一般都可以在育苗结束后用于养殖,所以往往这些育苗场的进排水设施和牙鲆的陆上养殖设施综合利用。

5.充气、增温设施
(1)充气设施 就牙鲆的苗种培育来说,充气主要是为了增加池水中的溶氧,满足仔、稚鱼呼吸所需溶氧。充气可使池水中饵料分布均匀,增加仔、稚鱼的摄食机会,防止仔、稚鱼因趋光反应,在局部水体高度集中。另外,充气可驱散二氧化碳,保持pH稳定,可使直射光变成漫射光,减少直射光对仔、稚鱼的危害;可遏制腐生细菌大量繁生等。总之,适当的充气是维持池内生态平衡,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孵化率和饵料培养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措施。

充气设备主要是用罗茨鼓风机。一般水深在1.5米以下,只要选风压0.30~0.35千克/[厘米]2,风量要根据育苗水体和饵料培养水体选择合适的鼓风机。由于牙鲜苗种培育中所需充气量不像虾、层或河鲀苗种培育中所需充气量那么大,所以如水体为1000立方米(包括饵料培养)时,可选用风量为7~10米3/分、风压0.30~0.35千克/[厘米]2;如水体为1500~2000米3时,可选用风量为15~20米3/分,风压0.30~0.35千克/[厘米]2的鼓风机。在一般情况下,准备大小罗茨鼓风机各2台,在流水阶段或不需要大量培养活生物饵料阶段,可用风量较小的鼓风机。再有就是与鼓风机相连的是送气主管道、通往各池分支送气管道,连接各池分支送气管道和散气石的塑料软管及控气阀门等。鼓风机要配备有消声器,散气石多是由100~140号金钢砂铸制成的圆柱状(与虾、蟹育苗用散气石相同),主送气管道和分支送气管道及阀门均为聚氯乙烯塑料制作的。

(2)增温设施 尤其是北方地区,大多数育苗池和卤虫冬卵的孵化池及饵料培养池均需要增温设施,另外亲鱼的越冬以及使之提早产卵、提早育苗(在晚秋或早冬育苗)等也都需要增温。目前增温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用燃煤锅炉(日本、韩国用燃重油锅炉)增温;二是使用电加热器(电热线电热棒,远红外辐射加热板等)加温。北方地区还是以锅炉增温比较经济。用锅炉增温方法,是在池内架设加温盘管,管径一般为5.08~7.62厘米无缝钢管,外徐无毒防腐涂料或用塑料薄膜缠紧缠严。锅炉蒸气或热水通过盘管使池内水温上升。但育苗室内孵化池、仔稚鱼培育池最好不用盘管(以免造成清扫池底、吸污或苗种出池不便,但可在预热池设加盘管。

由于在牙鲆苗种培育期间除卤虫卵孵化需要水温27~30℃外,其他水温都在22℃以下,所以牙鲆育苗增温室用锅炉比一般同等水体虾、蟹育苗室所用锅炉要小,如1000立方米水体育苗室,可用0.5~1吨锅炉即可。

高背鲫苗种培育


一、苗种培育池的准备
高背鲫苗种培育池的准备,也与第七章异育银鲫苗种培育池相同,主要是抓好鱼池消毒和培肥两个重要环节。

二、鱼苗培育
高背鲫鱼苗的下池密度,一般也以每亩30万尾左右为宜。在鱼苗下池数天内,每天早、晚投喂豆浆各1次,每亩每天用黄豆3~4千克,此后依水色浓淡、鱼苗生长快慢而酌情增减。经两个星期左右培育,鱼苗便可长成1.6~2.6厘米的夏花鱼种,可出塘进入大池培育。夏花鱼种一般每亩放养2万~3万尾,经20天左右的强化培育后,可育成6.6厘米以上的鱼种,即可进入成鱼池养成成鱼;也可继续培育作为第二年成鱼养殖的大规格春片鱼种,这样的鱼种一般每千克20尾左右,即每尾体重50克左右。

罗非鱼的苗种培育技术




罗非鱼一般是当年养成商品鱼,它不需要像家鱼那样分鱼苗、鱼种的阶段培育,而是直接将鱼苗培育到5厘米以上的鱼种,再放到大塘养成商品鱼。要求采取强化培育措施,即稀放,肥水,保持充足的饵料和适量加注新水等,在25~30天内达到要求的规格。例如,在长江流域,罗非鱼亲鱼在自然条件下,5月底6月初繁殖出鱼苗,于6月底可培育成5厘米长的鱼种。

1、苗种池的选择和清整
苗种池要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积一般以0.5~2亩较好,水深应能随着鱼苗的生长而调节,前期60~70厘米,后期可逐渐加深到1~1.5米。池形为东西向长方形,塘内平坦,池内没有水草生长。
在鱼苗下池前10~15天,对鱼苗池要进行认真整修和彻底清塘,杀死野杂鱼和有害生物,以保证鱼苗健壮成长,提高成活率。

2、施基肥
清塘后,在鱼苗下池前3~5天,先向池内加注新水60~70厘米,加水时也要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和有害生物进入鱼池。然后施放基肥,培肥水质,使鱼苗从下塘起就有丰富适口的天然食物。

基肥的种类和投放量,要因地制宜。通常每亩施发酵的粪肥400~500千克或绿肥400千克左右。粪肥应加水调稀后全池泼洒;绿肥堆放在池角,浸没在水下,每隔2~3天翻动一次,待腐烂分解后将根茎残渣捞掉。
施基肥后,以水色逐渐变成茶褐色或油绿色为最好。

3、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密度不宜太大,要适当稀养,以加快鱼苗生长,提早养成商品鱼。一般适宜放养密度为每亩3万~5万尾,最多不超过8万尾。放养鱼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个池子应放同一批繁殖的鱼苗。

(2)池内如有蛙卵、蝌蚪或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要用网拉掉。

(3)待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后方可放鱼苗。检查毒性是否消失的方法,通常在池内放一只小网箱,用数十尾鱼苗放入网箱内,半天后若鱼苗活动正常,就可放鱼苗。

(4)要在池塘背风向阳处放养鱼苗,放鱼苗时动作要轻、缓,将鱼苗慢慢地倒入水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9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赤刀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