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臀鳗潜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8

中文名称宽臀鳗潜鱼

拉丁名称Encheliophis sagamianus (Tanaka)

英文名称Messmate pearl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鳕形目

拉丁目名Gadiformes

中文亚目名长尾鳕亚目

拉丁亚目名Macrouroidei

中文科名潜鱼科

拉丁科名Carapidaem.yZ023.COm

中文属名鳗潜鱼属

拉丁属名Enchelioph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颌齿及腭齿呈单行或双行,无犬齿,颌齿的前端无缺口,上颌骨边缘为头侧皮肤所盖。肛门位置在胸鳍基底下方,胸鳍有或无,鳔前方无小骨。犁齿稍大于腭齿胸鳍短,后端尖,背鳍起点稍后于头部,其距离为头长的1/2,肛门在胸鳍起点后方,侧线明显。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宽口光唇鱼


[学名]: Acrossocheilus monticola(Gunther)
[资源名称]: 宽口光唇鱼
[外文名]: Kuankouguangchunyu
[别名]: 桃花鱼,斑鱼子,无斑光唇鱼,火烧板
 
[形态特征]:
 
背鳍iii-8,臀鳍iii-5,胸鳍ⅰ-15,腹鳍i-8。侧线鳞38-40。第一鳃弓外鳃耙15~18。下咽齿3行,235 - 532。背鳍骨4 + 34~35 + 1。鳔2室,前室短,后室长大,后室为前室长的1.8~2.8倍。腹腔膜为黑褐色。标准体长为体高的3.3~3.8倍,为头长的4.4~5.1倍,为尾柄长的5.8~7.2倍,为尾柄高的8.2~9.7倍。头长为吻长的3.1~3.4倍,为眼径的4.0~4.7倍,为眼间距的2.1~2.9倍,为尾柄长的2.0~2.9倍。为眼后头长的2.1~2.4倍,为口宽的3.4~4.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6倍。体长,侧扁,较高,头后背部稍隆起呈弧形,腹部圆。头较小,呈锥形。吻较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无角质边缘。有须2对。眼中等大,侧上位。鳃耙短小。背鳍外缘稍外凸,背鳍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距离的1/2处或距吻端稍近。胸鳍末端稍尖,后伸不达腹鳍基部,相隔约3-4个腹鳞。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二根分支鳍条基部相对,后伸不达臀鳍基部。臀鳍起点至腹鳍基部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约相等,后伸可达尾鳍基部。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鳞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腹鳍基部有腋鳞,背,臀鳍基部均有很低的鳞鞘。侧线鳞较平直。肛门位于腹鳍起点的中点,雄鱼肛门前缘有一向后延伸的突起。雄鱼生殖季节珠星特别明显,从吻端到前鳃骨之间的下方有2行颗粒状白色球星,近前者较大,前眶骨下方常有许多较小的珠星。生活时体侧有7~8个垂直黑色条纹,有时不明显。近鳃盖后缘的体侧上有一新月形的黑色斑块。头、腹部、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黑色,背鳍和尾鳍为前灰黑色。尾鳍上下边缘黑色,中部黄绿色带灰色,末端略带浅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  [原产地区]:忠县,乐山,雅安,简阳,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岷江、马边河、嘉陵江、长江干流、赤水河、乌江下游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宽吻契氏[鱼岁]


中文名称宽吻契氏[鱼岁]

拉丁名称Phoxinus czekanowskii czerskii Berg

英文名称Chersy's minno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岁]属

拉丁属名Phoxin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兴凯湖的Оларка河流域。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7。头长为体长(至尾鳍基部)的22%-28%,平均为25.3%;眼径为体长的5.0%-7.5%,平均为6.4%;吻长为体长的7%-10%,平均为8.2%;眼后距为体长的10%-15%,平均为11.9%;吻宽为体长的7%-12%,平均为8.9%,最大体高为体长的18%-23%,平均为20.3%;最小体高为体长的10%-14%,平均为11.6%;尾柄长为体长的22%-29%,平均为25.1%;吻至背鳍长为体长的55%-61%,平均为57.5%;胸鳍始端至腹鳍开始处长为体长的19%-28%,平均为23.6%;背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14%,平均为11.2%,背鳍高为体长的17%-23%,平均为19.9%;臀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13%,平均为10.3%;臀鳍高为体长的14%-23%,平均为17.4%;尾鳍长为体长的17%-23%,平均为20.2%;胸鳍长为体长的15%-19%,平均为16.9%;腹鳍长为体长的11%-17%,平均为13.2%。活体的背部为暗绿橄榄色;体侧银黄色,且散布有暗色斑点;尾鳍浅红色;背鳍淡玫瑰色;其他鳍为淡橄榄色。有时,尤其是幼体的体侧有被许多褐色斑点所遮盖成的不明显的暗色纵带,这些褐色斑散布得特别密。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短鳍扁体潜鱼


中文名称短鳍扁体潜鱼

拉丁名称Onuxodon parvibrachium (Fowier)

英文名称oyster pearl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鳕形目

拉丁目名Gadiformes

中文亚目名长尾鳕亚目

拉丁亚目名Macrouroidei

中文科名潜鱼科

拉丁科名Carapidae

中文属名扁体潜鱼属

拉丁属名Onux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两颌及腭骨上牙齿呈带状,上下颌前端有1或几对扩大且弯曲的犬齿,与其他小齿间有空缺,头和身体较高,侧扁,鳔前端有1中轴骨。胸鳍短,头长为其长的3.8倍左右,尾前椎17,鳃耙(2)+3+(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宽额鹦嘴鱼


中文名称宽额鹦嘴鱼

拉丁名称Bolbometopon muricatum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驼背大鹦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鹦嘴鱼科

拉丁科名Scaridae

中文属名宽额鹦嘴鱼属

拉丁属名Bolbometop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0-2.5倍,头大,前额隆起,随着生长,其额部愈隆起呈瘤凸,颌齿愈合成齿板,整个表面粗糙,均无犬齿。齿板呈白色,上唇内唇内唇存在于唇的后半部,每侧上咽骨具扁平齿2行,有退化齿。下咽骨齿盘长大于宽,颊鳞3行,后鼻孔大,卵圆形,侧线中断,侧线鳞18+7,背鳍Ⅸ-10,臀鳍Ⅲ-9,胸鳍Ⅱ-13-14,尾鳍圆形(小个体)或上下叶延长(大个体)。

生活习性
海(水)生。

鳗尾[鱼央]


中文名称鳗尾[鱼央]

拉丁名称Liobagrus anguillicauda Nichols

英文名称eeltail bull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钝头鮠科 ([鱼央]科)

拉丁科名Amblycipitidae

中文属名[鱼央]属

拉丁属名Liobagrus Hilgendorf,187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闽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7。臀鳍条14。鳃耙6-7。脊椎骨40。

体长为体高的4.8-5.7倍,为头长的4.3-4.6倍,为尾辆长的9.7-12.3倍,为尾柄高的5.7-6.7倍。头长为吻长的3.0-3.2倍,为眼径的7.5-8.5倍,为眼间距的2.1-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倍。

体延长,前部略平扁,尾部侧扁,头部平宽。吻短而钝。前鼻孔位于吻端前缘,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口端位,口裂宽大。上颌稍突出。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腭骨无齿,须4对,均较长。上颌须与外侧额须均可伸达胸鳍。眼小,眼间隔宽,稍凹。眼后背部稍隆起。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光滑无鳞。无侧线。腹膜淡黄色。肠长为体长0.33倍。

背鳍短小,具一短小鳍棘,埋于皮下。脂鳍低长,与尾鳍相连。胸鳍略圆而短,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盖过肛门,不达臀鳍。尾鳍圆形。

体棕黄色,腹部淡灰色,各鳍棕黄色。

生活习性
溪涧小型底栖鱼类,以水生昆虫、螺类为食。

淡水生。

鳗鰕虎鱼


中文名称鳗鰕虎鱼

拉丁名称Taenioides anguillaris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鳗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Taenioididae

中文属名鳗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Taenioides Lacepede,179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德拉戈阿湾至太平洋日本沿岸一带,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侧扁,裸露无鳞或鳞片极为退化。头部亚圆筒形,裸露无鳞,眼退化,埋于皮下,口裂近垂直,下颌突出,唇两侧呈穗状,颌齿多行,外行齿扩大,排列稀疏。舌端圆形,鳃孔中大,峡部略宽,头部腹面有细须,背鳍连续,5-6鳍棘27-51鳍条,臀鳍0-1鳍棘30-52鳍条,二鳍常与尾鳍相连,尾鳍尖长。头长大于腹鳍基镀后缘至肛门距离,背鳍和臀鳍后端无缺刻,与尾鳍相连。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须鳗鰕虎鱼


中文名称须鳗鰕虎鱼

拉丁名称Taenioides cirratus (Blyth)

英文名称purple eel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鳗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Taenioididae

中文属名鳗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Taenioides Lacepede,179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见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也进入珠江口和闽江口。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Ⅵ-38;臀鳍条Ⅰ-38。鳃耙10。脊椎骨28。

体长为体高的13.3倍,为头长的7.0倍,为尾柄长的66.5倍,为尾辆高的22.2倍。头长为吻长的2.7倍,为眼径的19.0倍,为眼间距的6.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33倍。

体甚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略似鳗形。头宽短,具多行粘液管突起,这些突起亦见于颊部、鳃盖和下颌两侧。吻短而圆。口小,几垂直。上下颌具齿,外侧齿扩大,平直。下颌显著突出,具显著横行粘液管突起一纵列,缝合处腹面具一对三角形扁须,下侧具3对细须,最前一对极细小。眼退化,隐于皮下,眼间隔宽而圆凸。鳃孔中大,下侧位,位于胸鳍前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4。体裸露无鳞,粘液孔26个,呈乳突状,稀疏排列体侧。腹膜白色。无鳔。

背鳍延长,连续,埋于皮膜中,后端与尾鳍不相连。臀鳍基底长,埋于皮膜中,与尾鳍分离。背鳍、臀鳍后端各具一缺刻。胸鳍短小。左右腹鳍愈合,颇长,后端完整,漏斗形。尾鳍尖形。

体红色带蓝灰色。腹部淡灰色。尾鳍黑色。其余各鳍灰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口及近海滩涂。海水/咸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7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黄石爬鮡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