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弹状病毒病

疾病名称弹状病毒病

为害对象 牙鲆、真鲷、黑鲷稚鱼
疾病概述
属于病毒病

引发此病的病原是牙鲆弹状病毒(HRV,Hirame rhab-dovirus;Rhabdovirus Olivaceus),病毒形状为粒子枪弹形,大小为 80(160~180)nm。

此病主要危害牙鲆,对于真鲷、黑鲷稚鱼等也有较强的致病性。水温低于16℃时容易发作。感染此病的鱼鳃苍白,鱼鳍发红,肌肉和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地出血,腹部膨胀、积水,生殖腺淤血,造血组织固缩、坏死。

病原 牙鲆弹状病毒(HRV,Hirame rhab-dovirus;Rhabdovirus Olivaceus)

防治方法
将养殖用的海水用紫外线照射,使病毒失活,并使水温保挎在15℃以上;受精卵孵化前用每立方米含25g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有效碘10%)的水药浴15分钟。

相关知识

牙鲆幼鱼嗜腐虫病


疾病名称嗜腐虫病

为害对象 变态后的牙鲆幼鱼
疾病概述
淑仪寄生虫病

嗜腐虫寄生于鱼体引发嗜腐虫病。

此病易于变态后的牙鲆幼鱼发生。春、冬季节较易流行。

寄生虫皇葵花籽状,全身披有纤毛,运动活泼,在鱼体表、鳍、鳃、盖内侧及脑颅内寄生。病鱼体表、鳃处粘液增多,体色变黑,严重者体表形成黑白相间的斑块状。病鱼变态后不转化为底栖生洁,而是在水面浮游。

病原鱼体

防治方法
每立方米水用0.05g孔雀绿和25毫升福尔马林合剂全池泼洒。12~24小时后换水,视病情再重复1次;病情较轻者用每立方米水含50毫升福尔马林的海水溶液浸浴5分钟,或用淡水浸洗5~10分钟。

牙鲆稚鱼波豆虫病


疾病名称波豆虫病

为害对象 2月龄的牙鲆稚鱼
疾病概述

属于寄生虫病

波豆虫寄生于鱼体引发此病。

该寄生虫主要侵染2月龄的牙鲆稚鱼,适宜水温为12~20℃。病鱼体表及鳃部位粘液分泌增多,形成白色絮状膜,寄生的组织处充血、发炎、糜烂;病鱼体色发黑,腹部积水,肠管上皮充血、出血,肝脏积水。


病原鱼体

防治方法
养殖水池底部铺一层沙,有利于预防此病;用每立方米水体含250ml福尔马林浸洗病鱼40分钟,或用每立方米水体含100~150ml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60分钟,可治疗此病。

褐牙鲆


中文名称褐牙鲆

拉丁名称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Olive flounder

异名牙偏、偏口、比目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牙鲆科

拉丁科名Paralichthyidae

中文属名牙鲆属

拉丁属名Paral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1)外部外形

牙鲆体呈长椭圆形、扁平。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眼稍小,上眼靠近头部背缘,比下眼稍靠前,两眼间隔大约为眼径的l/2。口较大,吻长、稍尖,上颚骨从眼的后缘到达后方。有眼侧两个鼻孔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的瓣片,无眼侧的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口裂斜,左右对称。上、下颚齿排成一列,尖锐呈锥状。鳞小不易剥落。有眼侧为栉鳞,稍感粗糙。无眼侧被圆鳞,稍感圆滑。无眼侧体色呈白色,有眼侧体色呈暗褐色或灰黑色,散布有暗褐色和白色斑点。成鱼为适应底栖生活,有眼的一侧体色可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个体在有眼侧体表上有3个大的黑褐斑。侧线在胸鳍上方呈大波浪状弯曲,无颞上支。无眼侧也有侧线。背鳍从上眼前缘开始向后到尾柄,鳍条约80根。胸鳍短小,两侧各一,鳍条数约为12根。腹鳍左右略对称,鳍根部很短,鳍条数为6根。臀鳍是从肛门和尿生殖孔上缘向后到尾柄,鳍条数为60根,有很大变异。尾鳍后缘呈双截形,鳍条数为18根。

(2)可数性状

背鳍鳍式:D.63-64

臀鳍鳍式:A.48-65

侧线鳞数:108-130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5-6+14-16

(3)内部特征

消化系统:口裂稍大,上下颌有齿,齿尖。食道短而稍粗,管壁稍厚。

呼吸系统:鳃,但无鳔。

循环系统: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最后一对鳃弓的后下方,包围在围心腔中。造血器官脾位于胃的后下侧、肠的前部。

排泄系统:肾脏位于体腔的背右壁,较长。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脑分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延脑后部为脊髓,是一条扁圆长柱状的管向后伸达尾椎。感觉器官有皮肤感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生活习性
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仔鱼眼对称,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变态,右眼转至左侧。变态完成后下沉海底常侧卧潜伏于泥沙中。体长一般250-500毫米,大者可达700毫米左右。依季节作短距离集群洄游。在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

盐度范围:1.7%-3.3%;耐受温度(℃):2-33,适温范围(℃):8-24;pH范围:7.5-8.5。海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性成熟年龄:雄鱼,2+龄;雌鱼,2+以上。

性成熟个体性腺一年成熟多次,多次产卵,卵非沾性,呈漂浮状。

繁殖水温:11-23℃,繁殖最佳水温:13-17℃。

怀卵量:体长45-70厘米的野生雌鱼每尾怀卵量为36万-40万粒,养殖鱼类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90万-100万粒。

大西洋牙鲆(犬齿牙鲆)


[学名]: Paralichthys dentatus
[资源名称]: 大西洋牙鲆(犬齿牙鲆)
[外文名]: summer flounder
[别名]: 夏鲆
 
[形态特征]:
  体侧扁,长圆形,两眼位于头部左侧。
 
[原产国家]:美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美国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从缅因州至佛罗里达州。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水温较低的砂质、砂石和岩礁地带。幼鱼多生活在饵料生物丰富的河口地带,成鱼会因为产卵或索饵有季节性向浅水或深水地带移动的现象。在产卵期会移向近岸水深20米左右的浅海海域。在秋冬季由于水温的降低,会向深水海域移动。

真鲷虹彩病毒病


疾病名称虹彩病毒病

为害对象 可感染真鲷等多种海水鱼
疾病概述
属于病毒病

病原为虹彩病毒(Iridovirus)。病毒粒子平面观察为六角形,大小为200~240nm,位于病鱼的腺脏中。
该病毒可感染真鲷等多种海水鱼,20~25℃为其适应温度,水温降至18℃以下则较少发病。病鱼体色发黑,鳃部呈贫血状态,体表和鳍出血。病鱼肝脏、脾脏、头肾等处增生肥大,脾脏组织切片中能够观察到异常肥大的细胞,这些细胞中含有病毒粒子。

病原 虹彩病毒(Iridovirus)

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国内尚未见有效的治疗方法。

漠斑牙鲆


[学名]: Paralichthys lethostigma
[资源名称]: 漠斑牙鲆
[外文名]: southern flounder
[别名]: 南方鲆、美洲鲆
 
[形态特征]:
 
漠斑牙鲆形态体侧扁、卵圆形,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身体有眼侧为黑褐色或灰褐色,体表混合着一些不规则的明暗相间的斑点,犹如沙漠中的淡色斑点,故称漠斑牙鲆。有时常分布着黑白色圆斑,宛如金钱豹的肤色。有眼侧为浅白色。眼间距较宽,有眼侧无较规则的白色星点分布。 鳍条数:背鳍80-95,臀鳍63-74,胸鳍11-13,腹鳍6,尾鳍17,侧线鳞:85-100,脊椎骨:脊椎骨节数共37节。
 
 
[原产国家]:美国和墨西哥[原产地区]:美国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美国佛罗里达州北部沿海和墨西哥湾沿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发现在河口和沿岸水域到40米水深的泥底,隐藏生活,耐低盐,场分布在半咸水的海湾和河口,偶尔在淡水中也能看到,冬季向深海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摄食虾蟹类,稚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1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图丽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