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幼鱼嗜腐虫病

疾病名称嗜腐虫病

为害对象 变态后的牙鲆幼鱼
疾病概述
淑仪寄生虫病

嗜腐虫寄生于鱼体引发嗜腐虫病。

此病易于变态后的牙鲆幼鱼发生。春、冬季节较易流行。

寄生虫皇葵花籽状,全身披有纤毛,运动活泼,在鱼体表、鳍、鳃、盖内侧及脑颅内寄生。病鱼体表、鳃处粘液增多,体色变黑,严重者体表形成黑白相间的斑块状。病鱼变态后不转化为底栖生洁,而是在水面浮游。

病原鱼体

防治方法
每立方米水用0.05g孔雀绿和25毫升福尔马林合剂全池泼洒。12~24小时后换水,视病情再重复1次;病情较轻者用每立方米水含50毫升福尔马林的海水溶液浸浴5分钟,或用淡水浸洗5~10分钟。

相关推荐

幼鱼卵甲藻病


疾病名称卵甲藻病

为害对象 为害幼鱼
疾病概述
本病又名打粉病,在我国东部和南方一些省中流行,尤以丘陵、山区的池塘养鱼中较多见。主要为害幼鱼,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冬片鱼种和2龄以上成鱼也曾报告因患此病而死亡的病例。

病原
病原为嗜酸卵甲藻(Oodiniumacidophilum),是一种寄生性单细胞藻类。

症状
发病之初,病鱼在池中成群拥挤在一起,并分成小群在水面转圈式环游。病鱼的背鳍、尾鳍和背部出现白点,体表黏液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白点迅速蔓延到全身,肉眼观察,容易误诊为小瓜虫病,但仔细检查,可见白点之间有充血斑点,以尾部尤为明显。病情后期,鱼体上白点堆积并联结成片,鱼身像包裹了一层米粉,故称打粉病。此时病鱼多呆滞于水面,游动迟缓,停止摄食,最终死亡。


发病规律
本病发生于酸性水(PH5-6.5)鱼池中,放养密度大,鱼池水浅而又投喂不足,鱼体偏瘦弱的农村山塘养鱼最易患此病,水温22-32℃时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为主要发病季节。

防治方法
不论是预防和治疗,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池中施放生石灰,每1/15公顷用10-20千克,每隔1周到10天施放1次,以调节水质,促使卵甲藻死亡。

牙鲆弹状病毒病


疾病名称弹状病毒病

为害对象 牙鲆、真鲷、黑鲷稚鱼
疾病概述
属于病毒病

引发此病的病原是牙鲆弹状病毒(HRV,Hirame rhab-dovirus;Rhabdovirus Olivaceus),病毒形状为粒子枪弹形,大小为 80(160~180)nm。

此病主要危害牙鲆,对于真鲷、黑鲷稚鱼等也有较强的致病性。水温低于16℃时容易发作。感染此病的鱼鳃苍白,鱼鳍发红,肌肉和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地出血,腹部膨胀、积水,生殖腺淤血,造血组织固缩、坏死。

病原 牙鲆弹状病毒(HRV,Hirame rhab-dovirus;Rhabdovirus Olivaceus)

防治方法
将养殖用的海水用紫外线照射,使病毒失活,并使水温保挎在15℃以上;受精卵孵化前用每立方米含25g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有效碘10%)的水药浴15分钟。

牙鲆肠道自浊病


疾病名称肠道自浊病

为害对象 牙鲆仔鱼
疾病概述
属于细菌病的弧菌病

原为弧菌(Vibrio sp),属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稍弯,雨端圆形,一端单鞭或多鞭,具运动性。

该病多发生于20~30日龄变态期的牙鲆仔鱼。15~25℃水温时容易发作。病鱼停止摄食,腹都膨大,肠道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消化管道萎缩,腹部下陷。鱼体内部肝肾等

器官都会受到孤害,最后导致鱼大量死亡。

病原 弧菌(Vibrio sp)

防治方法
水体清洁,投喂鲜活饵料.必要时用氯霉素、金霉素以每千克鱼体重加药30~70mg的比例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或者用磺胺类药物制成药饵投喂。

乌鳢藤本嗜子宫线虫病


疾病名称藤本嗜子宫线虫病

疾病概述 鳍组织发炎充血、红肿,

病原 为藤本嗜子宫线虫的雌虫。

症状 在长江流域一带,雌虫在冬季就从体内迁移到鳍条上,开始虫体小而透明,不易被发现,随虫体长大,颜色变红,同时由于虫体的蠕动,刺激鳍组织发炎充血、红肿,尤其是在第二年的5、6月,雌虫要钻破鳍条组织出来繁殖时,导致鳍条间膜破损,引起溃烂,对鱼的健康有一定影响。此外乌鳢通常作为商品出口,往往因该虫大量感染而不能外销,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发病规律 此病在长江流域广泛流行,感染率较高,一般可达90%左右,感染强度也较大。

防治方法
(1)根据此种线虫的生活史,在饲养乌鳢的池中如发现有该虫感染,就可在虫体繁殖季节用0.2-0.5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消灭其幼虫和中间寄主。

(2)在商品鱼中发现虫体,可用3%-5%的食盐溶液或0.01%的晶体敌百虫溶液浸洗病鳢5-10分钟,能使鳍条间寄生的雌虫破裂而死亡,或挑破鳍膜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抹病灶部位,杀死成虫。

甲鱼腐皮病洞穴病的防治


发病原因及其诊状
该并发是由于环境的突变,鳖相互撕咬以及与地面摩擦受伤后,由多种细菌诱发感染所致。临床症状:鳖爬上晒台后对惊忧反应迟钝,有甲鱼浮于水面死亡。病甲鱼体表糜烂,主要是背壳,硬部两侧的裙边。有的脚爪经手一抹就脱落。在头的两侧有成片的白斑(米黄色),呈疮痂状。经解剖:肝呈灰褐色、肺成深褐色,脾肿大变紫。
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是先将病甲鱼浸洗,其次注射药物,再次涂抹药物,最后转入新池饲养。
一、浸洗。即将病甲鱼捞上后进行药物浸浴,以杀灭体表的致病细菌。
二、注射。注射时要用酒精棉球对注射部位消毒。
三、涂抹。注射后再用1%的甲紫溶液对病甲体表进行涂抹。
四、转池。经过涂抹,待甲紫溶液晾干后,将病甲鱼放养到专门的甲鱼池中。隔两天后再用药一次,经上述治疗后,不会有病甲鱼死亡。
腐皮病和洞穴病并发症多发生在每年的六至七月间。该病本病迅速,死亡率较高。但只要诊断准确、综合治疗,是完全能迅速控制病情蔓延的。

肉牛腐蹄病的病因 肉牛腐蹄病的症状及防治


腐蹄病是牛舍饲养肉牛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肢蹄病。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如饲料日粮中钙、磷不平衡或牛舍潮湿不洁净.或运动场低洼、泥拧.或运动场上碎石多,造成蹄部受伤,被细菌感染而发生这种病。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腐蹄病的病因肉牛腐蹄病的症状及防治。

1、病因分析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因素,一般可从病牛腐蹄中分离得到多种病原菌,如坏死梭杆菌、结节状类杆菌、酵母菌、产黑色素类杆菌以及球菌等。其中经常分离得到的致病菌为坏死梭杆菌。该菌在周围饲养环境、瘤胃以及粪便中普遍存在,且能够生存较长时间,能够达到10个月,且其能够产生毒性较强的毒素而诱使组织发生感染。另外,有报道指出坏死梭杆菌往往会混合感染其他病菌,如化脓性放线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发生混合感染的情况下,只需要少量的坏死梭杆菌就会引发腐蹄病。

环境凶素。牛蹄部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是引起发病的重要凶素。例如,在多雨时节,同时气候比较炎热,造成环境过于潮湿,此时牛蹄部长时间滞留在粪便中,引起致病菌繁殖扩散,引起蹄部组织发炎,从而发生该病。另外,在温度较高的夏季,一般通过用水淋浴来进行降暑降温,导致地面潮湿度明显加重,此时牛蹄部会在污水中长时间浸泡,造成角质变软,且蹄部组织疏松腐败,从而出现发病。

营养因素。牛体内钙磷比例紊乱,没有摄取充足的维生素、蛋白质,且无法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促使其必须动用储存在血液、骨骼以及组织内的钙、维生素、蛋白质,就会造成蹄部组织软化疏松,从而引发该病。另外,如果饲料中含有铜、锌等矿物质不足时,会导致机体体质明显变差,使其抵抗病原菌的能力减弱,从而容易感染该病。此外,肉牛饲喂精粗饲料比例合理的日粮也是引起该病的一种重要原凶,如随意增加精饲料用量,会造成日粮中粗饲料较少,食入后导致瘤胃酸度过大,并会生成过多的组织胺,从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病牛开始时是蹄间裂的后面出现肿胀,之后不断向上扩散到蹄冠,使其经常提起患肢,站立不稳,走动时存在痛感,并ILIJ现跛行。长时间之后,肿胀ILIJ会发生破溃,并有红黄色的脓汁或者坏死组织流出,且散发恶臭味,导致蹄底浸渍在脓汁中.在表面出现黑色且深的小洞,深处局部肿胀、发红、热痛。严重时病牛体温会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0~41℃,卧在地上,拒绝站立,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母牛泌乳量减少,且蹄壳发生脱落或者腐烂变形。

3、防治措施

高锰酸钾粉治疗。该病使用高锰酸钾粉治疗具有安全方便、治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病牛保定患肢,先用清水将蹄部洗净,接着在蹄底中间稍后处使用手术刀查找创口,并将角质以及软组织挖去,确保流ILIJ散发臭味的黑色腐败液体,然后将坏死组织完全剪掉,冉对创腔使用浸有高锰酸钾水的脱脂棉球洗净,之后在纱布中包入少量高锰酸钾粉,放在创口上,最后包扎绷带,并在蹄部铺垫适量干净垫草,通常经过1周就能够康复。

注射用药治疗。选择人字形注射药物,即取210万~400万IU青霉素,添加35mL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完全溶解后冉添加6mL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混合均匀后即可用于注射。一般选择在跗关节外侧上方或者腕关节前上方注射药物,但要注意避开血管,最好是在松软皮肤处用药。注射部位要先用酒精和碘酊进行消毒,接着用左手将皮肤提起,使其呈皱褶状,然后使用8号或者9号针头刺入皮下,在回抽只存在气泡而没有血液时,即可采取人字形皮下注射,然后在针孔处按压碘酊棉球,每天或者间隔1天1次,通常连续使用2~3次即可。如果病牛蹄部存在外伤或者蹄底、蹄叉形成糜烂性病灶,要选择使用5%~10%碘酊进行处理。

蹄部护理。肉牛蹄部要适时进行药浴,通常适宜选择在每年的/I~l0月进行,每1~2个月进行1次。具体操作时,在牛舍的出入口处设置一个大小适宜的消毒池,池内添加配制好的消毒液,确保药液深度能够将整个蹄部淹没,使其在进出牛舍时实现白行消毒。另外,也可对牛蹄部使用4%硫酸铜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每个月1~2次,确保药液能够将整个蹄部浸透。此外,牛每年还要进行修蹄,一般选择在每年春季进行,确保修整叉蹄、裂蹄等,避免形成蹄伤。

加强饲养管理。牛要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如果草料中含有铜与锌不足时,可每天每头按体重补喂硫酸铜和硫酸锌各4.5mg/kg;如果钙、磷不足,缺钙则增加骨粉用量,缺磷则增加麸皮喂量。牛床地面、过道可定期喷洒0.1%高锰酸钾或者10%硫酸铜,并设置过道水池,添加以上药液进行蹄浴。每年雨季要尽可能使厩舍保持干燥,并经常观察牛蹄部,如果发现异常要立即进行检查,如果蹄部存在轻微发炎则可使蹄部浸泡在由4%的硫酸铜和3%~5%的福尔马林组成的混合液中,每天处理1次,直到完全康复为止。

症状表现
患腐蹄病的牛,牛蹄着地就会感觉疼痛,跛行,没有食欲,逐渐消瘦,奶量下降,严重时,蹄部化脓而导致败血症。
治疗方法
一、用10%硫酸铜溶液侵泡肉牛牛蹄。
二.牛蹄趾间用消毒液清洗后,擦干净涂上碘酒或撒上布磺胺粉、青霉素粉、碘仿硼酸粉等,然后用绷带包扎。
三、患部及瘘管用金霉素鱼肝油合剂或用硫酸铜粉末敷治再加松馏油鱼石脂棉球,外部用绷带包扎,并满涂松馏油。
预防措施
一、合理搭配日粮,日粮中除含一定能量、蛋白质外,还要有一定的矿物质,而且钙、磷尽可能平衡。
二、保持牛舍的清洁、干燥,清除运动场上的碎石、尖锐物体。
三、加强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牛蹄质量,提高抵抗力。
四、定期检查和修理牛蹄。

林蛙的腐皮病


[病原]一般认为有两种,其一是因某种维生素缺乏而引起的营养性腐皮病;其二是细菌感染伤口而继发的细菌性腐皮病。

[症状]两种腐皮病的症状相同。表现为患病初期,头部出现花纹状的白斑,接着表皮脱落,头部和吻端皮肤溃烂,如不及时治疗,很快蔓延至身体背部、四肢等处。解剖病蛙时,发现腹部积水,内脏有不同病变。本病对幼蛙危害很大。两者的区别是:营养性腐皮病常伴有烂眼症状,病蛙视力逐渐丧失,呆滞于池角阴暗处,仔细观察皮肤溃烂处可见出血现象。细菌性腐皮病主要发生于幼蛙,可见病蛙头部两眼间有条状白斑,形如硬物擦伤痕迹。

【流行病学】幼蛙和成蛙可常年发生营养性腐皮病,细菌性腐皮病主要危害幼蛙。本病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危害十分严重。

【防治方法】

①营养性腐皮病的防治。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并富含维生素A, B, C和D患病初期,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鱼肝油,病情严重时还应全池泼洒漂白粉,终浓度为2毫克/升。并同时加服抗菌药物如土霉素,维生素C,B6等,效果良好。

②细菌性腐皮病的防治。保持合理放养密度,同池蛙的规格大小相近。保持池水清洁卫生,经常用生石灰、藻荀蒸霜薪剂消毒食台和幼蛙聚集处。用3毫克/升高锰酸钾和冰醋酸合剂全池泼洒,连续2次有效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中的一种进行泼洒、浸泡和注射,均有良好效果。采取全池泼洒方法时,每立方米水体分别用20万、1.2万、30万国际单位;药浴时,每立方米水体分别用300万、20万、400万国际单位,浸浴 30分钟;注射用时,用量分别为每千克蛙体重4万-5万、 1万-2万、5万-10万国际单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瑶山栉鰕虎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