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鱼岁]

中文名称花江[鱼岁]

拉丁名称Phoxinus czekanowskii Dybowski

英文名称Cheskanowsky's minnow, variegated minnow

异名Phoxinus czekanowskii czekanowskii Dybowski, 186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岁]属

拉丁属名Phoxin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中、上游。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7,侧线鳞不完全,纵列鳞约90,鳃耙7-8,下咽齿二列,24-42(25-52)。

头长为体长的25.5%-27.6%。体高为体长的20.3%-22.6%。尾柄长为体长的24.3%-27%,尾柄高为体长的11.7%-12.5%,吻长为头长的27%-30.2%,眼径为头长的23.8%-28.5%。

体略呈纺锤形。头长大于体高。吻钝,口端位,上颌稍长于下颌,口裂较大,下颌末断可达前缘。眼径小于吻长,眼下位。背鳍小于头长,起点稍于腹鳍之后。各鳍末断呈尖状。尾鳍分叉较深。

腹腔膜黑色。鳔二室。

背部黄褐色,体侧稍浅,腹部灰黄色,体侧有许多细小的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色暗,其余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花[鱼岁]喜栖息于有流的水域,回避水流急的地方。与拉氏[鱼岁]的水域环境有明显的界限。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期为6月份。

相关知识

尖头[鱼岁]


中文名称尖头[鱼岁]

拉丁名称Phoxinus oxycephalus Sauvage et Dabry

英文名称sharphead minnow

异名柳根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岁]属

拉丁属名Phoxin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图门江及其支流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Ⅱ-7。侧线鳞86-97。咽齿2.4-5.2。鳃耙8-10。椎骨4+40。

体长为体高3.9-4.8倍,为头长3.0-4.3倍。头长为头宽1.5-2.0倍,为吻长3.0-3.8倍,为口裂宽2.7-3.7倍,为口裂长3.5-5.3倍,为唇后沟前端间距4.9-6.4倍,为眼径4.6-6.3倍,为眼间距2.4-3.2倍,为眼后头长1.7-2.4倍,为尾柄长0.9-1.3倍,为尾柄高1.8-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7-2.3倍。

体长,稍侧扁。腹部圆,尾柄稍高。头短钝,呈钝锥形。吻皮略突出于上唇之前或与上唇相齐,砌长等干或小于眼间距。口端位或亚下位,口裂宽浅,稍斜。下颌前端较圆钝,呈弧形,唇稍宽。上颌微长于下颌或略相等。眼大,位于头侧的前上部,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眼后头长。咽齿末断钩状。鳞细小,排列不规则。侧线完全,在胸部下弯,至臀鳍基后位于尾柄正中。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前。背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外缘圆。臀鳍圆,起点紧位背鳍基之后的下方。胸鳍椭圆形,长约为胸、腹鳍间距的1/2。腹鳍起点在背鳍之前的下方,长约为腹、臀鳍间距的2/3。尾鳍叉形,随鱼体增大而渐浅,两叶末端尖或圆。鳔两室,后室约为前室的1.9倍。腹膜黑褐色。

体背部灰黑,背部及侧上部有小黑点,至侧下部黑点渐少,自体背正中至尾柄有显或隐的黑条纹,体侧正中自鳃孔上端至尾鳍基有1黑纵带。体例下部浅黄具小黑点,腹部色浅。尾鳍灰色,基部正中有一黑斑。

生活习性
一般喜栖居江河岸边水草或柳树根下,杂食性,主要食物有昆虫、藻类、植物根、芽、果实等。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6月。极个别鱼体头部有追星。雄鱼肛门乳突明显。

长江[鱼岁]


中文名称 长江[鱼岁]
拉丁名称 Phoxinus lagowskii variegatus(Gunth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鱼岁]属
拉丁属名 Phoxinus Agassiz,183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5;腹鳍条1,8;臀鳍条3,7;侧线鳞78~95;下咽齿2行,24-42或25-52,尖端稍弯曲,呈钩状;鳃耙短,排列稀疏,外侧7~9。体长为体高的4.2~4.4倍,为头长的3.8~4.2倍,为尾柄长的4.4~4.5倍。头长为眼径的3.9~4.5倍,为吻长的3.2~3.5倍,为眼间距的2.4~2.6倍,为尾柄高的1.7~2.0倍,为尾柄长的1.2倍左右。体长,稍扁,腹部圆;体高稍大于或等于尾柄长,而小于头长。头钝,口较大,下位,呈马蹄形。吻短,其长度等于眼间距。眼中等大。鳞小,排列密,侧线完全。背鳍短小,其起点至眼前缘的距离等于或稍大于至尾鳍的距离。胸鳍小,其末端超过胸鳍至腹鳍距离的1/2。腹鳍末端可达肛门。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之后。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尖。鳔2室,后室长度为前室长度的2倍以上。腹腔膜银白色,上有许多黑色斑点,肠管长度为体长的1/2。幼鱼体的两侧有许多黑色斑点。成鱼背部及两侧上部为黑色,腹腔膜灰白色,各鳍条上有黑色斑点。

阿尔泰[鱼岁]


[学名]: Phoxinus phoxinus ujmoneesis Kaschtschenko
[资源名称]: 阿尔泰[鱼岁]
[别名]: 阿勒泰[鱼岁]
 
[形态特征]:
 
体长形,稍侧扁。头长大于体高。吻钝圆,吻长稍大于或等于眼径。口端下位,口裂小,半圆形,口裂后缘延至眼前缘的下方。鼻孔2对,两鼻孔互邻,前鼻孔具突起的管状皮。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眼间距较大,大于吻长。鳃盖膜于峡部相连。鳃耙短小,排列稀疏。咽骨弧状,咽齿柱状,稍侧扁,齿端呈尖钩状。体被圆鳞,鳞小,峡、胸部无鳞。侧线一般不完全、或出现间断现象、或少数完全。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额尔齐斯河支流阿拉克别克河(阿克图别克)、别列孜克河(加纳尕什)、哈巴河(山口水库)、布尔津河(冲乎尔乡)额尔齐斯河(富蕴县)、哈纳斯湖、克兰河(阿勒泰市)、库依尔特河(可可托海镇)、卡依尔特河(林场大桥以上的河段及塞肯布拉克溪流)均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氧、喜冷水性的小型鱼类,喜游于清澈的流水环境。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耐高寒
[食性]:杂食性水生昆虫、藻类、植物碎屑 [底质类型]:砂质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观赏、娱乐

真[鱼岁]


中文名称真[鱼岁]

拉丁名称Phoxinus phoxinus (Linnaeus)

英文名称minnow,bail minnow

异名柳根池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岁]属

拉丁属名Phoxin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图门江、额尔齐斯河水系、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及松花江山区支流等水域。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7,侧线鳞不完全,纵列鳞78-90,鳃耙8-9,下咽齿二行,2.4-4.2(2.5-4.2)。

头长为体长的21%-26.4%,体高为体长的17%-21%,尾柄长为体长的25%-32%,尾柄高为体长的5%-9%,吻长为头长的26.4%-30.3%,眼径为头长的27%-32.2%。

体小而厚,呈圆筒状。头长大于体高,尾柄细长。吻钝,口端位,上颌稍长于下颌。眼大。胸、腹部无鳞。背鳍小,明显小于头长。胸鳍条较长,可达胸鳍至腹鳍间距的70%。腹鳍条也较长。尾鳍分叉深,上、下叶尖。

腹腔膜灰黑色。鳔二室,后室长于前室一倍。

背部褐色,带有小黑点。体侧和腹部银白色,体例中轴有一条由大黑斑点形成的带纹。

生活习性
真[鱼岁]生活在水温较低、水清和有流的水域中,以藻类和昆虫幼虫等为食。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个体小,一般5厘米体长时性成熟,产卵期为5月末至6月初。在河道砂砾上产卵。

东北尖头[鱼岁]


中文名称 东北尖头[鱼岁]
拉丁名称 Phoxinus lagowskii oxycephalus(Sauvage et Dabry)
英文名称 sharped minnow,Chinese minnow
地方名称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鱼岁]属
拉丁属名 Phoxinus Agassiz,183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 7~8,臀鳍Ⅲ 7。侧线鳞83~87,第一鳃弓上鳃耙为8~9个,头长为体长(至尾鳍基部)的22~28%,平均为25.3%;眼径为体长的4.0~6.5%,平均为5.6%;吻长为体长的6~9%,平均为7.9%;眼后距为体长的11~15%,平均为12.6%;吻宽为体长的8~13%,平均为10.1%,最大体高为体长的17~24%,平均为20.1%;最小体高为体长的10.0~13.0%,平均为11.7%;尾柄长为体长的23~32%,平均为27.5%;吻至背鳍长为体长的51~55%,平均为52.7%;

洛氏[鱼岁]


名称 洛氏[鱼岁]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骨鳔鱼次亚纲、鲤形目、鲤亚目、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鱼岁)属、洛氏(鱼岁)种
外部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7。侧线鳞72~88,鳃耙8~9。下咽齿2行,2?(4)5~4?2。体长为体高的3.9~4.7(4.5)倍,为头长3.6~4.0(3.8)倍;为尾长的3.9~4.9(4.3)倍。头长为吻长2.8~3.7(3.2)倍,为眼径4.3~5.2(4.9)倍,为眼间距2.7~3.3(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9~2.3(2.1)倍。体较长,稍侧扁。头较长呈锥状,吻较长,大于眼间距。眼中等大,眼径小于眼长。上颌长于下颌,口亚下位,腹部圆,尾柄长而低;头近锥形,头长大于体高。鳃耙与峡部相联。鳞细小,侧线完全;胸鳍短,末端钝,背鳍短小,尾鳍分叉较浅,鳃耙短小,排列稀疏;下咽骨中大,前角突显著,肠短,腹膜黑色;腹侧浅色,体侧有疏散黑色小斑,背部正中自头后至尾端有1黑色纵纹,体侧有1黑色纵带,尾鳍基部有1黑点。各鳍浅灰色。
生活习性 生活在水质澄清的冷水水域,多活动于水的上层。
分布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镜泊湖、五大连池。
经济意义 为小型鱼类,为当地食用鱼类。

山西拉氏[鱼岁]


中文名称山西拉氏[鱼岁]

拉丁名称Phoxinus lagowskii chorensis Rendahl

异名Phoxinus lagowskii Dybowski, 186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岁]属

拉丁属名Phoxin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和牡丹江支流等水域。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7,侧线鳞78-89,鳃耙8-9,下咽齿二行,24-42(25-52)。

头长为体长的23.1%-25%,体高为体长的22.2%-23.1%,尾柄长为体长的22%-23%,吻长为头长的30.3%-32.3%,眼径为头长的21%-23.7%,尾柄高为尾柄长的19.2%-21.3%。

体长侧扁,腹圆。头长虽大于体高,但与拉氏[鱼岁]相比要短得多,吻钝。口端位,口裂比拉氏[鱼岁]小。后延仅达眼前缘下方。尾柄短而高,与拉氏[鱼岁]有明显的区别。背鳍小,胸鳍条短,占胸鳍至腹鳍间距的50%。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圆。

腹腔膜灰白色。鳔二室。

背部和体侧灰褐色,体例中轴有一条黑纹带。腹部银白色,鳍灰白色略带黄白色泽。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支流河道,以动物性食物为食。

淡水生。

宽吻契氏[鱼岁]


中文名称宽吻契氏[鱼岁]

拉丁名称Phoxinus czekanowskii czerskii Berg

英文名称Chersy's minno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岁]属

拉丁属名Phoxin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兴凯湖的Оларка河流域。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7。头长为体长(至尾鳍基部)的22%-28%,平均为25.3%;眼径为体长的5.0%-7.5%,平均为6.4%;吻长为体长的7%-10%,平均为8.2%;眼后距为体长的10%-15%,平均为11.9%;吻宽为体长的7%-12%,平均为8.9%,最大体高为体长的18%-23%,平均为20.3%;最小体高为体长的10%-14%,平均为11.6%;尾柄长为体长的22%-29%,平均为25.1%;吻至背鳍长为体长的55%-61%,平均为57.5%;胸鳍始端至腹鳍开始处长为体长的19%-28%,平均为23.6%;背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14%,平均为11.2%,背鳍高为体长的17%-23%,平均为19.9%;臀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13%,平均为10.3%;臀鳍高为体长的14%-23%,平均为17.4%;尾鳍长为体长的17%-23%,平均为20.2%;胸鳍长为体长的15%-19%,平均为16.9%;腹鳍长为体长的11%-17%,平均为13.2%。活体的背部为暗绿橄榄色;体侧银黄色,且散布有暗色斑点;尾鳍浅红色;背鳍淡玫瑰色;其他鳍为淡橄榄色。有时,尤其是幼体的体侧有被许多褐色斑点所遮盖成的不明显的暗色纵带,这些褐色斑散布得特别密。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江黄颡鱼


亲鱼有天然有养殖;2冬龄以上, 体质肥壮、鱼体无伤痕,各鳍鳍条完整,个体大,活动物能力强,体色呈黄褐色者为佳,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 采用蜂巢式孵化器, 筛绢网做鱼巢,
水温22--27℃, 孵化日常管理上可采取:勤巡视,勤洗刷过滤筛绢网; 抖除未受精卵,测算受精率; 分阶段控制流量; 在附着阶段要为仔鱼提供安静环境; 当鱼苗鳔充气,肠道通,鱼苗开始从单纯卵黄营养转为卵黄与摄食小型枝角类的混合营养阶段此时,可将鱼苗放出。仔、稚鱼从孵化出膜到器官分化完善,外形与成鱼体形相似。其食性分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三个阶段。其食物组成依次为卵黄在吸收卵黄的同时,摄食小型枝角类(兼食轮虫、桡足类、无节幼虫、藻类等浮游生物)大型枝角类底栖动物(摇蚊幼虫、水蚯蚓、寡毛类)以底栖生物为主并开始摄食人工饲料。江黄颡鱼苗从内源营养到混合营养,从浮游动物到底栖动物这二食性转化,鱼苗最容易死亡;因此对这两个食性转化时期,根据其发育的生物学规律,投喂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还有池塘,放养密度,水质, 人工鱼窝, 分阶段精养细喂,日常管理工作, 经常检查有无鱼病,及时防治等条件。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