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鳈

中文名称东北鳈

拉丁名称Sarcocheilichthys lacustris (Dybowski)

英文名称fat minnow

异名老母猪鱼,黑老婆脚,山鲤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鳈属

拉丁属名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侧线鳞42-43,鳃耙8-9,下咽齿二行,25-52(15-51)。

头长为体长的20%-22.3%,体高为体长的29.5%-33.5%,尾柄长为体长的17%-19.6%,尾柄高为体长的14.2%-15.5%,吻长为头长的38.5%-43.5%,眼径为头长的18.2%-21.8%。

体侧扁稍高,头后背部隆起。头短小,吻圆钝,口小,口下位。呈马蹄形。唇丰厚,下颌前缘具有锐利的角质边缘。口角须一对短小,鳃耙不发达。下咽齿内行侧扁略弯。胸腹部披鳞。

背鳍末根基部变粗硬。胸鳍和腹鳍呈圆形,尾鳍上、下叶端圆状。肛门近于臀鳍。

腹腔膜灰白色。鳔二室,较肥大,后室长为前室的二点五倍左右。

幼体浅黄色,体侧有四条宽的横带纹。成鱼体灰黑色,带有浅红的色彩,横带纹暗淡不明显。各鳍灰黑色,鳍边缘明显灰白或灰黄。

生活习性
东北鳈喜栖息于水清、沙质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中。属于底层鱼类,虽不属于冷水性鱼,但适于较低的水温环境。东北鳈利用下颌角质边缘可以刮食附着在石砾上的生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幼鱼的食物中以摇蚊幼虫为主,成鱼以毛翅类、昆虫幼虫为主要食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三年、体长10厘米达到性成熟。在生殖期,雄鱼的体色变深,吻部和胸鳍条外缘具有粗糙的珠星。雄鱼具有明显的产卵管。产卵期为6月初至7月中旬。怀卵量5 000-18 000粒,卵径1.9毫米左右,膨胀后卵膜较大,达5毫米以上。色浑暗不透明,与其他漂浮性鱼的卵显然不同,在江河流水处产卵,当水温24℃时,约经4天孵出,胚体长7.3毫米。

相关知识

小鳈


中文名称 小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parvus Nichols
英文名称 small fat minnow
地方名称 红脸鱼、荷叶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3~14;腹鳍Ⅰ~7。鳃耙6~10。下咽齿5~5。侧线鳞35[4.5/(3.5~V)]36;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3.3一4.0(平均3.5)倍;为头长的4.4~4.8(4.6)倍;为尾柄长的4.8一5.8(5.3)倍;为尾柄高的6.7~7.8(7.1)倍。头长为吻长的2.7一3.1(3.0)倍;为眼径的3.4~3.8(3.5)倍;为眼间距的2.4~2.6(2.5)倍;为尾柄长的1.1~1.2(1.1)倍;为尾柄高的1.4一1.6(1.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4(1.3)倍。

体较小,稍长,略侧扁。尾柄粗短。腹部圆。头小。吻短钝,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极小,下位,马蹄形,口裂较狭,下颌前缘具发达的角质边缘。唇简单,下唇仅限于口角处眼小,眼间宽而隆起。口角具须1对,极微细。鳃耙不甚发达。下咽齿长而侧扁,其主要2枚末端尖钩。胸、腹部具鳞。侧线平直。

背鳍无硬刺,鳍条较长,最长鳍条的长度与头长相等,外缘平截或微凸,其起点至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至侧线最后1个鳞片的距离为大。胸鳍较短,后缘圆钝,其长度等于或稍大于头长,末端可伸至其基部至腹鳍起点间的3/4处。腹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后缘亦呈圆钝。臀鳍外缘平截。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稍圆。肛门位置在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或略近腹鳍。

脊椎骨4十34~35。鳔较小,2室,前室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长约等于眼间距,后室细长,呈棒状,末端尖,为前室的2.0倍左右。肠短,肠长为体长的0.6~0.7倍。腹膜灰黑色。

体灰色微带黑。体侧中轴自吻部至尾鳍基有1黑条纹,其宽度相当于2个鳞片,与眼径约等长,此纹后半部色较深。颊部、额部均呈桔红色。背鳍灰色,其他各鳍淡桔黄色,鳍条上常带有细小黑色点。生殖期间雄鱼体色较鲜艳,吻部具有较大的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最长的约与头长相等。

华鳈


中文名称 华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sinensis Bleeker
英文名称 Chinese fat minnow
地方名称 花石鲫、乌鸦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25-52,鳃耙外侧8~9,脊椎骨33~35。体长为体高的3.3~3.7倍,为头长的4.2~4.9倍,为尾柄长的5.2~6.7倍,为尾柄高的6.8~7.9倍。头长为吻长的2.6~2.8倍,为眼径的3.6~4.4倍,为眼间距的2.0~2.7倍,为尾柄长的1.1~1.3倍,为尾柄高的1.4~1.7。体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微突出。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稍厚,唇后沟中断,间隔较宽,下颌前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口角一对短须。背鳍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甚短,尾鳍分叉较浅。侧线直,鳔2室,腹腔膜银灰色。体背灰黑色,体侧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4条宽而垂直的黑色斑带。各鳍为灰黑色,边缘白色。在生殖季节,雄性个体吻部出现珠星,体色及各鳍均变为浓黑色,雌性个体变化不明显,唯产卵管延长。

江西鳈


中文名称江西鳈

拉丁名称Sarcocheilichthys kiangsiensis nichols

异名红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鳈属

拉丁属名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6-17;腹鳍Ⅰ-7。鳃耙6。下咽齿5-5。侧线鳞42[4.5/(3.5-V)]44;背鳍前鳞12-13;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4.0-4.6(平均4.3)倍;为头长的4.4-5.0(4.8)倍;为尾柄长的4.7-5.6(5.1)倍;为尾柄高的8.6-9.2(8.8)倍。头长为吻长的2.5-3.0(2.6)倍;为眼径的4.0-4.7(4.3)倍;为眼间距的2.5-3.0(2.8)倍;为尾柄长的1.0-1.2(1.1)倍;为尾柄高的1.8-1.9(1.8)倍。

体较长,略侧扁,腹部圆。头稍短小。吻较长且突出,长度约与眼后头长相等。口较小,下位,呈马蹄形。唇简单,下唇在口角处稍向前伸展。下颌前缘角质层较发达。眼较小,位头之侧上位,略高。眼间宽,微隆起。口角具须1对,极短小。鳃耙不发达。下咽齿细长,主要2枚侧扁,末端钩曲。胸、腹部鳞片较小,有的个体胸部鳞片隐埋皮下。侧线平直。

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或稍内凹,其起点至吻端与其基部后端至最后1个侧线鳞的距离相等。胸鳍短,末端圆钝,向后伸不达腹鳍,不及自胸鳍至腹鳍起点间距离的2/3。腹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约与背鳍第2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末端略超过肛门。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等长,末端略圆。肛门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的中点。

脊椎骨4+38-39。鳔2室,较大,前室椭圆形,后室细长,其长约为前室的2.0倍左右。肠短,其长不及体长,约为体长的0.7倍。腹膜灰白色。

体背灰黑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不规则的黑色斑条。鳃盖后缘及峡部均带桔黄色,鳃孔后方有1条垂直黑斑,多数个体体侧沿侧线具有1条黑色条纹。背、尾鳍均为灰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东北花猪


品种分类:沈花系【品种登记号:X-01-02-003-03】吉花系【品种登记号:X-01-02-003-02】

黑花系【品种登记号:X-01-02-003-01】

沈花系(公)

吉花系(公)

黑花系(公)

黑花系(母)产地和分布

东北花猪是以克米洛夫猪为父本与民猪或巴克夏杂种母猪杂交选育而成的。包括三个品系,即黑龙江省的黑花系、吉林省的吉花系和辽宁省的沈花系。

黑花系主要产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分布于其周围各县及大庆等地。

吉花系主要产区在吉林省吉林市的近郊和永吉、蛟河、舒兰、磐石、桦甸等县。

沈花系主要产区在辽宁省沈阳市郊及周围各县,并分布在锦县、铁岭、康平、辽阳和风城等地。

东北花猪现有总头数约10万头,基础母猪近万头。三个系集中在育种场饲养的基础母猪数均在千头以上。

产区地处松嫩平原和松辽平原,饲料资源丰富,盛产玉米、高粱、小麦和大豆等作物,并适于种植马铃薯、甜菜、南瓜、胡萝卜等饲料作物。碾米,制糖、榨油和酿酒加工工业发达,这为发展养猪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产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较大,变动范围38-35℃。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暂。无霜期100-150天。为适应产区的气候条件,经严格选择,东北花猪形成了抗寒能力强的特点。

培育过程

东北花猪的三个品系既有相似的遗传基础,又有各自的杂交育种过程。

黑花系的杂交育种工作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主持。1962年用克米洛夫猪为父本与当地改良黑母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再与克米洛夫母猪杂交。1964年从克米洛夫猪级进的二代杂种猪群中选择理想型个体,组成育种核心群进行自群繁育,并开展联合育种,扩群建场30余处,开展品系繁育,克服了原始群体的身腰短、产仔少和生长慢的缺点,于1979年经省级鉴定,称黑花猪。

吉花系的育种工作由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持。于1959-1963年选用克米洛夫猪做父本与民猪进行杂交。1964-1968年选择克米洛夫猪一代杂种或级进二代杂种猪的理想型个体,进行自群繁育。1969-1978年扩建育种基点,建立育种档案和制定选择和淘汰标准,使群体的外形和生产性能迅速达到相对一致化。1978年经省级鉴定,称吉林花猪。

沈花系的育种工作由沈阳农学院主持,于1956-1961年用苏白公猪与当地民猪巴克夏杂种母猪杂交,所得白色杂种母猪,于1961年起又分别用新金猪、吉林黑猪和克米洛夫公猪杂交,从后代的花猪中选择理想型个体进行自群繁育。1965年起转入选育提高阶段,使各性状的遗传性能迅速得到稳定。1980年经省级鉴定,称沈花猪。

考虑到这三个系的原始亲本和杂交育成方法基本一致,现有猪群的体型外貌、生产性能和经济类型相似,1980年东北地区猪育种科研协作会议确定,将上述三个品系统一定名为东北花猪。

上述三系在选育过程中除积极创造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外,普遍建立了育种档案记录,为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在后备猪的选择上,采用了窝选与个体选相结合的方法,每年按家系、性能表型值与育种值大量选留后备猪,并按选择指数进行阶段复选。对优秀个体采取了同族集中或同族分散、重复配种和窝选等措旌。在选育提高阶段还开展了品系繁育工作。建立育种协作组,有力地推动了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征和特性

1.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紧凑,结构匀称。头大小适中,嘴中等长而宽,两耳直立或前倾微垂。胸郭宽深,背腰平直,身腰较长,腹不下垂,后躯丰满。四肢强健。被毛为黑白花,其中黑花系以黑色为主,但有少量零散分布的小块白毛,吉花系和沈花系黑白花片近似均匀。乳头7对。

2.生长发育

东北花猪早期生长迅速,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仔猪60日龄时体重达20公斤左右,6月龄公猪(37头)体重74.521.74公斤,6月龄母猪(108头)体重73.331.05公斤。据对成年公猪(102头)和成年母猪(1053头)的测定,体重分别为241.151.79和155.920.42公斤,体长分别为182.600.81和142.140.46厘米。

3.繁殖性能

公猪4月龄时开始出现爬跨行为。5月龄时母猪出现初情期。在农牧场饲养条件下,母猪于8月龄、公猪于10月龄、体重100公斤以上开始配种。初产母猪产仔数10头左右,经产母猪11头左右。断乳窝重分别为100和135公斤左右。

母猪繁殖利用年限约4~5年。

4.肥育性能

东北花猪的肥育性能良好。黑花系肥育猪(12头)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6月龄体重97.5公斤,每公斤增重耗精料3.7公斤。沈花系肥育猪(47头),在每公斤混合料含消化能3.06和3.07兆卡、粗蛋白15%和11%的营养水平下,体重25.440.31公斤,饲养116.72天,体重达95.361.23公斤,日增重5999.76克,每公斤增重耗精料3.50公斤、青料0.55公斤。对其中14头猪进行屠宰测定,屠宰率75.7%,6-7肋间膘厚3.530.17厘米,胴体长89.460.56厘米,眼肌面积28.810.70平方厘米,腿臀比例27.880.43%,腹内脂肪总量4.470.26公斤,花板油比例6.280.23%。对6头猪进行胴体分离,瘦肉占47.711.44%、脂肪占37.582.54%、皮占5.340.20%、骨占7.920.19%。

据对90公斤体重吉花系肥育猪背最长肌化学成分的分析,水分75.18%、粗脂肪3.81%、粗蛋白19.79%、粗灰分0.99%。皮下脂肪含水5.57%,碘价72.88,皂价197.0,融点43.6℃。

杂交利用

黑花猪与长白公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6月龄体重93.0公斤,日增重599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4公斤,瘦肉率53%左右;黑花猪与哈白公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8月龄体重120公斤,日增重约600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0公斤。

吉花猪与民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日增重639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2.9公斤,瘦肉率46.21%;吉花长白一代杂种相应为:620克,3.28公斤,51.04%;吉花杜洛克一代杂种猪相应为:570克,2.86公斤,55.42%。

沈花猪与内江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猪的日增重576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43公斤,沈花长白一代杂种猪的日增重602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37公斤,瘦肉率49.46%。

评价和展望

东北花猪在东北分布广,适应性强,生长快和饲料利用率高。与长白猪、杜洛克猪杂交,所得杂种后裔瘦肉率一般在50%以上。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选择,提高遗传稳定性和繁殖力,以及肌肉生长速度,搞好专门化品系的培育和配合力测定。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