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肛臀棘鲷

中文名称前肛臀棘鲷


拉丁名称Paratrachichthys prosthemius Jordan et Fowler

英文名称green roughy

异名Aulotrachichthys prosthemius (Jordan Fowler, 190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棘鲷科

拉丁科名Trachichthyidae

中文属名臀棘鲷属

拉丁属名Paratrach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海海域,较少见。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体长为头长的2.9-3.1倍左右,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3倍。口前位,较大,肛门开口于左右胸鳍基的正前方,棱鳞明显,位于肛门后方至臀鳍前方,背鳍鳍棘稍少,有鳍棘6,以最后一枚鳍棘最长,与鳍条部间无明显缺刻,臀鳍有3鳍棘,胸鳍下侧位,后端不伸达臀鳍基。腹鳍胸位,有1稍强的鳍棘,尾鳍叉形,尾基上下有棘状鳞,但不甚发达。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澳洲棘鲷


中文名称澳洲棘鲷


拉丁名称Acanthopagrus australis

异名澳洲黑鲷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鲷科

拉丁科名Sparidae

中文属名棘鲷属

拉丁属名Acanthopag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产太平洋西部及澳洲东部。

生活习性
栖息于内湾域。肉食性,主要摄食甲壳类、软体动物类、沙类。

经济价值
普遍可食鱼。

尖棘鲷


中文名称尖棘鲷

拉丁名称Howella sherborni (Norm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天竺鲷科

拉丁科名Apogonidae

中文属名尖棘鲷属

拉丁属名Howel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被小栉鳞,头尖,吻短,眼甚大,侧上位,口中大,口裂斜,下颌略突出或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外露,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颌齿细小,一行,无犬齿。犁骨和腭骨具弱齿或腭骨无齿,眶上缘前后部有2小棘。前鳃盖骨后缘具弱齿,隅角有1-2棘。鳃盖骨具许多小棘和1-2尖棘。鳃耙细长,紧密排列。具假鳃,侧线中断,走向与背鳍平行。背鳍2,分离,Ⅷ,Ⅰ-9,臀鳍Ⅲ7-8,侧线鳞35-40。胸鳍长,后端超过肛门,尾鳍叉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日本桥棘鲷


中文名称日本桥棘鲷


拉丁名称Gephyroberyx japonicus (Doderlein)

英文名称blueberry rough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棘鲷科

拉丁科名Trachichthyidae

中文属名桥棘鲷属

拉丁属名Gephyroberyx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海。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侧扁而高,头较大,眼位高,较在,口前位,较在,有腭齿和犁齿,肛门位于腹鳍后方,靠近臀鳍基。腹中部棱鳞明显,位于肛门前方。背鳍有7-8鳍棘,以第四鳍棘最长,与鳍条部间有浅的凹刻,鳍条部高出,臀鳍有3鳍棘,胸鳍下侧位,腹鳍有1较强制鳍棘,尾鳍叉形,前鳃盖骨棘突明显,向后伸达鳃盖边缘,侧线鳞有一中棘。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红胸棘鲷


中文名称红胸棘鲷


拉丁名称Hoplostethus mediterrane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silver roughy, rosy soldierfish, Mediterranean red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棘鲷科

拉丁科名Trachichthyidae

中文属名红胸棘鲷属

拉丁属名Hoploste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印度洋、红海、西太平洋、大西洋及地中海均有产;我国分布于南海,较少见。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侧扁而高,头大,体长为头长的2.2-2.5倍左右,眼大,头长为眼径的3.3-3.5倍,口较大,前位,肛门位于腹鳍后方,接近臀鳍,有些种类腹中部的棱鳞明显,位于肛门前方。背鳍有鳍棘7-8,第4-6鳍棘最长,与鳍条间无明显缺刻,鳍条部高出,臀鳍3鳍棘,胸鳍长大,后端超过臀鳍起点,腹鳍胸位,有1较强的鳍棘,尾鳍叉形,尾基上下的棘状鳞甚发达,前鳃盖骨棘突明显,向后延伸达鳃盖边缘,侧线鳞扩大。体背部暗红色,腹部银色,偶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弧带棘雀鲷


中文名称弧带棘雀鲷

拉丁名称Plectroglyphidodon dickii (Linard, 183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棘雀鲷属

拉丁属名Plectroglypoid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被中大栉鳞,侧线中断定纵列鳞25-29,颌齿1行,齿有切缘而无缺刻。背鳍12鳍棘16-18,臀鳍2鳍棘14-16鳍条,体侧后部具1暗色横带。尾鳍基部上下方无游离棘,尾鳍凹形或叉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线纹拟棘鲷


中文名称线纹拟棘鲷

拉丁名称Centroberyx line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swallowtai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Berycidae

中文属名拟棘鲷属

拉丁属名Centroberyx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侧扁而高,头大,具粘液腔,外被薄膜,眼大,侧位,口裂大,斜裂,上颌骨宽,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具细绒毛状齿,鳃孔特别宽大。侧线鳞39-51,背鳍鳍棘与鳍条连续,无缺刻,有6-7鳍棘,13-15鳍条,臀鳍IV12-17,中长,胸鳍下侧位,腹鳍胸位,I-7,腹中部鳞呈V形,形成腹棱,尾鳍叉形,脊椎骨24-25。生活时体鲜红色,各鳍淡红色,鳞具闪光。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臀鮠


中文名称 长臀鮠
拉丁名称 Cranoglanis bouderius bouderius(Richardson)
英文名称 helmet catfish
地方名称 骨鱼(广东英德、广西梧州、南宁)、牯鱼(广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长臀鮠科
拉丁科名 Cranoglanididae
中文属名 长臀鮠属
拉丁属名 Cranoglanis Peters,188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Ⅰ~5~6;臀鳍Ⅱ~Ⅲ~26~34;厦鳍Ⅰ~9~10;胸鳍Ⅰ~9~13。
体长为体高3.7~4.9(4.3)倍,为头长3.7~4.1(3.9)倍,为尾柄长6.8~8.4(7.9)倍,为尾柄高9.4~11.4(10.5)倍,为背前距2.5~2.7(2.6)倍,为背鳍起点至脂鳍基后端的2.O~2.4(2.2)倍,为背鳍刺长4.3~5.7(5.0)倍,为胸鳍刺长4.1~5.1(4.6)倍,为臀鳍基3.2~3.7(3.4)倍。头长为眼径4.0~5.9(5.1)倍,为吻长2.0~2.5(2.1)倍,为头宽1.3~1.5(1.4)倍,为眼间距1.9~2.3(2.l)倍。

身体侧扁。头略呈三角形。吻突出,钝圆。上颌齿带根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一发达的鼻须。眼位头之中央偏后。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鼻须一般仲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颌须一般仲达胸鳍刺的1/2一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颌内侧须可达峡凹部。

背鳍很高,硬刺的后缘及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短于最长的分枝鳍条。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基很长,起点距尾柄基较距胸鳍起点为远。腹鳍起点在背鳍基后端的下方,鳍端超过臀鳍起点。胸鳍刺与背鳍刺相似,鳍条后伸不及腹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侧线平直,有许多分枝。

鳔略呈心形,鳔壁厚,富弹性,约在前端三分之一处有一纵隔和横隔,把鳔室大致分为前、左后、右后三部分,前部与左、右后部可以互通,而左、右后部之间则不可直通。

体高、尾柄长和眼径呈现异速生长的情况,随着个体之成长,相对体高增大,相对尾柄长和眼径变小。

体呈橄榄色,向腹部逐渐转为乳白色。鳍条灰白色,基部黄色。

后肛鱼


中文名称后肛鱼

拉丁名称Opisthoproctus soleatus Vaillant

英文名称barreley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水珍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rgentinoidei

中文科名后肛鱼科

拉丁科名Opisthoproctidae

中文属名后肛鱼属

拉丁属名Opisthoproc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亚圆筒形或侧扁,腹部圆。头裸露。吻短,眼大,有些种类眼呈筒状突出,口小,端位,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2-4。鳞大,圆鳞易脱落,具侧线,背鳍短,一般近体中部,常无脂鳍,胸鳍位低,腹鳍腹位,尾鳍分叉,无鳔或鳔大,无鳔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臀鲃


中文名称长臀鲃

拉丁名称Mystacoleucus margin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长臀鲃属

拉丁属名Mystacoleucus Gunther,186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澜沧江水系(云南景洪)。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胸鳍条1,12-14;腹鳍条1,8;臀鳍条3,8-9。鳃耙10-11。下咽齿3行,2.3.4-4.3.2.。侧线鳞25[5/(3-V)]53,侧线至腹正中鳞片5;背鳍前鳞8-9;围尾柄鳞14。

标准长为体高的2.5-2.8(xs=2.670.08)倍,为头长的3.9-4.5(4.080.17)倍,为尾柄长的6.1-7.2(6.580.25)倍,为尾柄高的7.6-8.3(7.580.2)倍。头长为吻长的3.0-4.3(3.690.39)倍,为眼径的3.3-3.7(3.480.13)倍,为眼间距的2.3-2.9(2.60.15)倍。

体高,侧扁,为长斜方形.背腹的轮廓同样地呈弧形.吻端钝,稍向前突出,吻皮稍下垂,止于上唇的基部,侧部在前眶骨的前缘有沟裂(幼鱼则不显著).口小,亚下位,呈弧形,下颌后仲达到鼻孔的垂直线或达到眼的前缘.唇薄,包在上下颌外表,上下后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在颐部不连.须2对,吻须极细弱,常常缺失,颌须虽较长,但小于眼径.鼻孔位于眼的前上角,离眼比离吻端为较近.眼大,前上位,较近于头的背轮廓线,眼径一般比吻长为长,至吻端之距离较至鳃盖后缘的距离为近。

背鳍外缘稍内凹,起点前有一平卧的倒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比至尾鳍基距离为短或相等,与腹鳍起点的位置相对或稍后,背鳍硬刺颇粗大,不及头长(不包括顶端柔软部分),后缘具有细齿,第一分枝鳍条最长,与头长约相等或大于头长.胸鳍小,比头长稍短,向后伸几达或不达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后伸达到肛门(成鱼则相差1个鳞片).臀鳍起点在背鳍条末端之下或稍前,基部长度等于尾柄长,外缘平截,微凸或微凹(一般幼小时微凹,后转为平截,长大时微凸),以第一分枝鳍条为最长,向后伸约达尾柄长之半.尾鳍分叉,中央最短的鳍条不及最长鳍条长度的一半。

鳞薄而大,侧线在腹鳍前微弯,向后行止于尾鳍基的正中,尾柄中部的鳞片上7下5(侧线鳞不算在内).鳃耙短,圆锥形.下咽齿顶端扁平,尖端弯曲。

体色较浅,体侧以上绝大多数鳞片前部都有新月形的黑色斑,尾柄的背正中线呈黑色,背鳍有狭的黑色边缘,尾鳍有或无同样的边缘。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剑唇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