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鲤

中文名称云南鲤

拉丁名称Cyprinus yunnanensis Tchang

英文名称Yunnan trup-carp,Yunnan carp

异名黄尖嘴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鲤属

拉丁属名Cyprinus Linnaeus,187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杞麓湖。

形态特征
背鳍Ⅳ-15-18;臀鳍Ⅲ-5;胸鳍Ⅰ-8;腹鳍Ⅰ-15-16。鳃耙19-24。下咽齿3行,113-311。侧线鳞36[(6-7)/(5-6-V)]39(36.9);背鳍前鳞12-14;围尾柄鳞16-19。

体长为体高的3.3-4.0(平均3.6)倍,为头长的2.9-3.5(3.2)倍,为背鳍基部长的3.0-3.8(3.4)倍。头长为吻长的2.7-3.4(3.1)倍,为眼径的3.9-5.0(4.4)倍,为眼间距的3.0-4.2(3.6)倍,为下颚骨长的2.4-2.7(2.6)倍,为尾柄长的1.5-2.0(1.8)倍,为尾柄高的2.5一3.2(2.8)倍,为头宽的1.9-2.4(2.2)倍。

体长而侧扁。头较长,尖而窄,头长大于体高。吻尖,吻长大于眼间距。口斜裂,下颌稍突出,口的顶端在眼下缘水平线的上方。唇薄。无须或口角有1对细弱的须。下颌骨后关节凸出,下颌骨的长度大于尾柄的高度,但小于头宽。眼较大,稍偏于头的上方。眼间较窄。下咽骨长而窄,长度为宽度的3.9-5.0倍,前臂稍短于后臂;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最大,第一枚齿磨面光滑,其余齿冠上具有2-5道沟纹。

背鳍基部中等长,其长度与头长几乎相等。背鳍起点稍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大,其最后1根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臀鳍起点与背鳍倒数第三至第五根分根鳍条基部相对,其最后1根硬刺后缘亦具锯齿。尾鳍分叉。

脊椎骨4+33-34。鳔2室,前室稍大于后室,或相等。腹膜灰白色。

身体背部黄绿色,体侧淡黄绿色带银白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草绿带灰黑色,胸鳍、腹鳍及臀鳍呈金黄色,尾鳍下叶稍带淡红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喜生活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处,多在水的中下层摄食。杂食性,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食小鱼、虾。产卵期为4-5月,卵粘性,产于水草上。体长130毫米已达性成熟。行动为速,适应性犟,离水不易死亡,个体中等。一般体长100-200毫米,大的质量可达500克左右

相关推荐

云南麻鸭


品种名称云南麻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中型蛋肉兼用型品种。主产于云南省西北部,以及曲靖、玉溪、昆明、红河、文山、保山、西双版纳、思茅、德宏、楚雄、昭通等地,遍布于云南全省。除用于生产食用蛋外,另有很大部分仔鸭经人工填词生产腊鸭。

外貌特征:公鸭胸深,体躯长方形,头和颈上部羽毛绿色带有光泽,颈下部有白色羽环,胸、背深褐色,腹部灰白色,尾羽黑色,尾部有2-3根向上卷的羽毛,翼羽黑绿色,镶白边、白色黑边、褐色银边。母鸭虹彩江褐色,部分瓦灰色,喙橘黄色,喙豆黑色。羽毛紧密,胸腹丰满,臀部方形,羽色分黄麻和黑麻两种,黄麻色羽占多数,有少数白羽和花羽个体。皮肤白色。胫、蹼橘红色或橘黄色,趾黑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30日龄公鸭829克,母鸭773克;70日龄公鸭1568克,母鸭1461克;90日龄公鸭1836克,母鸭1681克;成年公鸭1580克,母鸭1555克。成年公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6.40%,母鸭82.50%;成年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8.40%,母鸭72.90%;110日龄腊公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6.20%,母鸭86.70%;110日龄腊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6.70%,母鸭77.30%。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鸭平均开产日龄150天。平均年产蛋135枚,高者达200枚,平均蛋重72克。平均蛋形指数1.44。蛋壳有淡绿色、绿色和白色3种。公母鸭配种比例1:12。平均种蛋受精率79%。公鸭利用年限1-2年,母鸭2-3年。

云南高峰牛


(一)产地与分布

云南高峰牛,又名云南瘤牛,原产于云南南部、西南部和中部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滇池为中心的滇族和南部的百越等少数民族先民,已饲养高峰牛。现在,本品种的主要产区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潞西县、畹町镇,临沧地区的沧源县、耿马县、镇康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景洪县,思茅地区的澜沧、西盟和盂连等县。在主要产区临近县、区和云南中、西部低热坝区、河谷地区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历史上也为高峰牛分布区,但由于长期与普通黄牛混杂,目前也不易严格区分。现有总头数约4万头。

(二)云南高峰牛品种形成

高峰牛是牛属中的一个热带生态牛种,原产于印度、我国南部及阿拉伯热带地区。云南省位于北纬219~2915,东经9739~10612之间。从纬度看,其地理位置相当于我国南部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然而,在云南北纬22附近地区,由于北部和东部的高山屏障,其现代气候则相似于雷州半岛、海南岛中、北部的热带气候。在北纬24以南,西部及东部的低海拔(1300m以下)地区,则相似于广东、广西大部及福建南部的南亚热带气候。即使在北纬24以北的低海拔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河谷,也属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云南的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为高峰牛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从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的资料还可看出,在云南东北部的昭通、曲靖地区,中部和中西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区,远古时期亦曾生存繁衍着为数众多的野象、犀牛等热带森林动物。后来,随着地壳的变化运动,逐步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在这一带,高山与峡谷相间,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现在南部的西双版纳、恩茅地区的西盟、澜沧和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金平、河口以及元江等地仍属于热带气候。此外,由于云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加之境内江河纵横,原始森林和山地河谷草场密布,无霜期很长,许多地区甚至全年无霜,青草、树叶和青绿饲料全年长绿。凡此种种,都为高峰牛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生态条件。

关于瘤牛的起源问题,据Payne(1970)的研究,认为中国瘤牛最初是从西亚向东进入中国,而后再经我国东部和西部移居进入缅甸、泰国、越南、老挝和马来西亚等国。由于瘤牛与普通无瘤黄牛在解剖学的骨骼结构上并无差异,因此,从地下化石找到的牛亚科化石中,瘤牛与普通黄牛的原始祖先的化石较难区分,在我国丰富的牛科化石中,至今的确未见瘤牛的祖先原始瘤牛的化石。然而,建国以来,在云南出土的古代文物中,瘤牛的原型图象却发现不少。近来从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现3000多年以前的岩画中众多的牛和:狩猎图象,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先民从狩猎向驯养过渡阶段的生活。在滇池附近的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驯化后的瘤牛青铜器铸像,其造型古朴骄健,形象逼真,鬐甲前上方具有高而隆起的瘤,发达的垂皮,圆长而结实的身躯,粗长的尾巴,除了两只向上向内弯曲的巨大长角外,整个形象酷似现存的瘤牛。在古代历史文献中,云南瘤牛也时有记载。《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永昌)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即犎牛),均为我国古代对瘤牛的称谓。当时的汉王朝在今保山设置永昌郡,永昌辖地包括今云南瘤牛主要产区的德宏大部及临沧地区,徼外种夷属西南夷少数民族之一,当时即用瘤牛向朝廷进贡。此外,明朝初年李思聪、钱古训出使缅甸及百夷(今德宏州)期间,根据当地的见闻写下了真实的记录,李本《百夷传记有牛有水牛头而黄牛身者;又有牛蜂如驼者量。《百夷记略》一书也有羊有绵羊头而山羊身者,牛有黄牛头而水牛身者,又有牛峰如驼者。说明在距今五百年的明朝时期,云南瘤牛也是大量存在的。

上述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云南瘤牛起源于云南是极为可能的,云南是中国瘤牛的重要起源地。中国瘤牛来自西亚之说,其证据是不足的。相反,东南亚泰、缅、越、老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瘤牛是从我国南部和云南传入则是可能的。在古代,云南居住着百越、百濮等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驯养的黄牛,主要是瘤牛,其次也驯养水牛。

(三)云南高峰牛体型外貌

云南高峰牛(公)

1.外貌特征

云南高峰牛与普通黄牛在外貌特征、体型结构、毛色、角形及习性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高峰牛最显著的特征是:公牛鬐甲前上方有一大的瘤状突起,状如驼峰,营养良好时(/),瘤的尖峰可向后或两侧倾斜,有的中间虽一凹槽。一般瘤高为12~15cm,高者可达18~20cm。头短,额部宽平或微凹,眼圆大有神,耳朵比普通黄牛长大,安静时往往平伸或下垂;角多粗短,公牛均有角,母牛多数无角,有者也仅寸余,公牛角形可分长角、短角和倒八字角三种,亦有角较纤细、软角和七弦琴状者,但不多见。颈粗短,颈部肌肉厚实,垂皮十分发达,从下颌前缘开始一直向胸部延伸,在炎热地区,垂皮有延伸至腹部者,叫腹垂。体躯圆长,前躯发达雄壮,后躯呈圆筒形,背腰平直,尻部较平;公牛有较长的阴鞘,从阴囊下部到包皮的整个阴筒均往下垂。尾粗且长,尾帚几乎着地。四肢较细,结实有力,蹄小而坚实。

云南高峰牛(母)

全身被毛短而细密,有光泽;毛色复杂,常见的有黑、褐、红、黄、青和灰白色六种。

2.体尺与体重

据云南农业大学1981~1982年对瑞丽、德宏、临沧、沧源、耿马等地牛的测定,云南高峰牛的体尺、体重列于表l。

表1成年牛的体尺与体重

(单位:cm、kg)

(四)云南高峰牛生长发育

由于云南高蜂牛长期在农村条件下粗放饲养,除少数役用牛给予少量补料外,多数均行放牧。因此,犊牛在周岁以前生长发育缓慢(详见表2)。

表2临沧高峰牛不同年龄的体重

(单位:头、kg)

(五)云南高峰牛生产性能

1.役用性能

云南高峰牛的用途,随不同的民族及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餍而各有不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备县,坝区傣族饲养的高峰牛,公牛多用于挽车,是当地拉车的重要役畜,有的甩于驮运,挽用时2头公牛同拉一太木轮车,在乡间道路和田间运输货物、肥料和收获的庄稼;在临沧、沧源等地的佤族等少数民族多居住于崎岖的高山,则多用于驮运,是当地的重要役畜;也有用于山地的耕作。一般2~3岁调教,4~12岁为役用性能最好的年龄。驮重,每牛负重50~60kg,日行30km左右;耕地单牛拉犁,每天使役6h,耕地2.5亩左右。

母牛均用于繁殖,一般不作役用。有的地区则多用阉牛使役。

2.产肉性能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牛肉是重要的肉食来源,食用多为废役后的老残牛或无繁殖能力的母牛,一般不经肥育,每逢年节或收种季节时屠宰,产肉性能则与屠宰时的体况有关(/),据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组所测2头壮年阉牛结果,平均体重357.9kg,屠宰率52.3%,净肉率39.6%。

(六)云南高峰牛繁殖性能

云南高峰牛在农村饲养条件下,均系自然交配。一般性成熟较早,公牛1.5岁即有性行为,两岁就可配种,4~6岁配种能力最强;母牛两岁性成熟并可配种受胎,发情周期l8~25d,发情持续期1~1.5d,妊娠期9个月。一般终生产8~9胎,亦有高达15胎者。哺乳为自由哺乳,自然离乳。母牛的繁殖率与地区等有关,据临沧地区调查,经产母牛68头,一年一胎者56头,占82.3%;三年两胎者12头,占17.7%,空怀不多。

(七)云南高峰牛适应性能

云南高峰牛性温驯,调教后易驾驭,具有极好的耐苦和耐热能力。在云南热带地区夏季高温的情况下,瘤牛仍可在直射用光下站立和使役。它的叫声高亢宏亮,与普通黄牛不同。公牛喜斗。此外,瘤牛具有抗蜱、螨、牛皮蝇等体外寄生虫的能力,对某些传染病也具有先天性抵抗力。

据研究,云南高峰牛的染色体数目为2n=60,与普通黄牛相同,其区别仅在性染色体的Y染色体上,普通黄牛的Y染色体为一小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而云南高峰牛的Y染色体为一更小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

(八)评价与展望

云南高峰牛是我国黄牛属中一个珍贵的畜种资源。由于它具有耐热、抗寄生虫和抗某些疾病的特点,近代已成为欧荚各国改良乳用或肉用牛的重要遗传资源。过去,由于对云南高峰牛没有进行认真研究,以致这一重要畜种资源长期以来未引起重视。因此,建议在高峰牛集中产区,建立与健全保种基地,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并进一步开展种质及利用的研究,为对其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云南盘鮈


中文名称云南盘鮈

拉丁名称Discogobio yunnanensis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盘鮈属

拉丁属名Discogobio Lin,193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元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Ⅲ-5;胸鳍Ⅰ-7-8;腹鳍Ⅰ-14-15。下咽齿2行,35-53。鳃耙18-33。侧线鳞40[(5-5.5)/(3-3.5-V)]42;背鳍前鳞变小,且不整齐;围尾柄鳞16。

体长为体高的4.0-5.4(4.8)倍,为头长的4.3-5.0(4.6)倍,为尾柄长的5.5-6.6(6.0)倍,为尾柄高的8.3-8.9(8.6)倍。头长为吻长的1.9-2.2(2.0)倍,为眼径的4.0-5.3(4.8)倍,为眼间距的1.7-2.1(1.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6(1.4)倍。

体长,略侧扁,腹面平坦。头略扁平。吻端圆钝,前端两侧无两颗角质珠星,吻皮向腹面延伸,盖于上颌之外,其边缘分裂成流苏,腹面布满小乳突,与上颌分离。上唇消失。吻皮与下唇相连。口下位,略呈弧形。下唇形成一椭圆形的小吸盘,中央为一光滑的肉质垫,其前面及两侧有稍隆起而呈马蹄形的皮褶,与前面及侧面外周缘薄片分开,后缘游离,与肉质垫之间无明显界线。周缘薄片上及隆起的皮褶上均有小乳突。下唇与下颌分离。须2对,均稍短于眼径,上颌须位于吻侧沟之上;口角须位于吻皮和下唇相连处。眼侧上位而偏后;眼间略呈弧形,其间距较宽。眼后头长稍短于吻长。鳃孔下延至头腹面,其间距略小于口宽。

背鳍俞距为体长的46.5%-50%,背鳍外缘微四,最长鳍条等于头长或稍长。胸鳍、腹鳍接近腹面水平。腹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其末端后伸超过肛门。肛门距臀鳍2-3个鳞片。臀鳍起点离腹鳍起点较离尾鳍基为近,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最长鳍条为最短鳍条的2.0-2.2倍。

鳞片中等大;腹鳍基部有一腋鳞,胸部鳞片变小,且埋于皮下,胸鳍前裸露无鳞。侧线平直。鳃耙细小;排列紧密。下咽骨薄而小,齿面微凹,顶端稍弯曲。鳔前室卵圆形,外被膜质囊,后室长呈棒状。肠长而盘曲,其长为体长的6.0-7.0倍。腹膜灰黑色。

体背及侧面棕黑色,腹面灰白。各鳍灰黑色;尾鳍两侧各具一黑色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