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梢红鲌

中文名称青梢红鲌

拉丁名称Erythrocu1ter dabryi dabryi (Bleeker)

异名青梢子、昂头鲌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Eryghrocu1ter Berg,190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3-28;侧线鳞65一68;下咽齿3行,245-442(244-542);鳃耙外侧20-23,内侧21-24;脊椎骨45-46。体长为体高的4.1-6.3倍,为头长的3.8-4.2倍,为见柄长的6.3-7.2倍,为尾柄高的9.1-10.2倍。头长为吻长的3.3-4.1倍,为眼径的4.2-5.5倍,为眼间距的3.4-4.2倍。身体侧扁。头部较小,头后背部稍隆起;口亚上位,口裂斜,下颌稍长。侧线位于体侧中部,腹梭从腹鳍基部到肛门处。背鳍位于身体中部,具有硬刺;臀鳍长,无废刺;胸鳍末端超过或刚达腹鳍起点;腹鳍末端达腹鳍基部到肛门之间距离的4/5处;尾鳍深叉。鳔3室,中室最大,长圆筒形,后室小,呈圆锥形。腹腔膜银白色,杂有金黄色光泽和少量黑色素。身体背部深灰褐色,体侧灰白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雌雄鱼在形态上没有显著差异,仅在生殖季节雄鱼表现副性征,有白色颗粒状珠星出现,一般分布在胸鳍、腹鳍、背鳍、头部、尾柄及身体背部,尤以胸鳍的不分支鳍条上更为显著。

生活习性
在静水湖泊中生长、发育和繁殖。平时喜栖息在湖湾水深1米左右的浅水区,潜于繁茂的水草丛里,捕食小鱼小虾。生殖季节也就在这些地方进行产卵活动;冬季到湖泊深水处越冬。青梢红鲌属凶猛性鱼类,其肠长略长于体长。摄食强度以春秋二季为最大,生殖季节,特别是6、7月停止摄食。在幼鱼阶段,即体长10厘米以下的个体,以浮游动物为食料,主要是象鼻造和剑水蚤;体长10厘米至20厘米的个体以虾为主食,还吃一些小型鱼类;而20厘米以上的个体则以小型鱼为主,其次为虾。所摄食的小型鱼类均属虾虎、鮈鱼、船钉鱼之类。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在梁子湖青梢红鲌达性成熟的为2龄鱼,所得成熟最小个体雌性体长为12厘米,质量18.3克;雄性体长为10.7厘米,质量15克。

洪湖的青梢红舶生殖群体的性比为1∶1,其年龄组成以2,3龄鱼为主,青梢红鲌的生殖季节是4月底至7月初,而以5月中、下旬为最盛期,此时的成熟系数达最高峰,平均雌鱼为16.2,雄鱼为6.5。周年观察性腺的结果,表明青梢红鲌以Ⅱ期卵巢时间最长(从头年的9月到第2年的3月),并维持此发育阶段半年以上,而且期发育阶段却特别短,仅在4月上半月内出现,4月下旬卵巢即转入Ⅳ期。Ⅴ期发育阶段很短,只在产卵场才能获得。

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仍有不少Ⅵ-Ⅳ期的卵巢,如此看来,青梢红鲌是分批产卵的鱼类青梢红鲌的绝对怀卵量一般变动幅度在2万至5万粒,但初次性成熟的可少至几千粒,而高龄鱼最多可达10万粒。

绝对怀卵量随年龄和体长的增长而增多,如梁子湖青梢红鲌2龄鱼平均绝对怀卵量为0.6万粒,3龄为2万粒,4龄为4.5万粒。而同龄鱼因体长的增长绝对怀卵量明显地增大。青梢红鲌产粘性卵,当水温达18℃以上便开始进行产卵活动,一般是在半夜至黎明的晴朗天气进行产卵。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发育孵化。受精卵直径1.37-1.42毫米,卵黄直径0.9-1.0毫米,壳膜相当厚,约5.3微米。当水温23-28℃时,经1天半即可孵化,刚孵出的仔鱼体长4毫米,身体无色透明,头部稍带淡黄,眼无色,仅眼下缘有一黑点。孵化后经4昼夜卵黄囊消失,口端位,有一椭圆形鳔,下咽齿开始形成。经14昼夜,开始捕食浮游动物。经1个半月体长达30毫米,鳔3室,各器官已形成,形态上已具有成鱼的特征。

相关推荐

蒙古红鲌


中文名称 蒙古红鲌
拉丁名称 Erythrocu1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Basilewsky)
英文名称 Mongolian redfin
地方名称 红梢子、蒙古鲌、尖头红梢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 Eryghrocu1ter Berg,190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9~21;侧线鳞74~79;下咽齿3行,542一244或442~245;鳃把外侧18~21,内侧20~23;脊椎骨47~49。体长为体高的3.9~.4.5倍,为头长的3.6一4.4倍,为尾柄长的5.5~6.6倍。头长为吻长的3.2~3.8倍,为眼径的5.3~6.7倍,为眼间距的3.0~3.8倍。一头长和眼间距。随体长增长而相对增大。体延长而侧扁,头部背面平坦,头后背部微隆起。吻略突出,口端位,口裂稍斜,后端伸至鼻孔后缘正下方,下颌比上颌略长。下咽齿顶端呈钩状,鳃耙细长。背鳍第3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硬刺,起点至吻端稍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最长鳍条比头短。胸鳍短,仲达胸、腹鳍间距的1/2~2/3处。腹鳍不达肛门。尾鳍分深叉。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细长,伸至体腔后部。腹腔膜银白色,肠管长约和体长相等。身体上半部浅棕色,下部银白色,杂有虹彩光泽。背鳍灰白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淡黄色,尾鳍上叶淡黄色,下叶为鲜红色(体长在8.0厘米以下的幼鱼仍为淡黄色)。

生活习性 捕食小鱼的凶猛性鱼类,行动迅速,平时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中的中、上层栖息,活动较分散,繁殖季节常群集产卵。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处或湖泊的深潭越冬。
蒙古红鲌幼鱼和成鱼的食性有显著差别,体长在3~10厘米时基本上仍摄食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水生昆虫,随着个体的增长,其食物中开始有塑条和虾虎小鱼出现,到25厘米左右则多以鱼类为主要食料,捕食小型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索食地区的鱼类组成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放养湖泊中,蒙古红鲌也常猎食小规格放养鱼种。

红鳍鲌(短尾鲌)


中文名称 红鳍鲌(短尾鲌)
拉丁名称 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英文名称 redfin culter
地方名称 短尾鲌、黄掌皮、黄尾鲹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鲌属(=短尾鲌属)
拉丁属名 Culter Basilewsky,185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小型鱼,常见体长10~20厘米,最长30厘米。体延长,侧扁。头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颌向上翘,口裂和身体纵轴几乎垂直。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被细小白色薄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背鳍短小,具粗壮的硬棘。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尾柄较长。尾鳍深叉形。背部青绿,微带黄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例上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尾鳍、胸鳍呈浅黄红色,臀鳍橘红色。
生活习性 红鳍鲌喜栖息在水草繁茂的湖泊里。在江河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幼鱼常群集在沿岸带觅食,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幼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捕食小型鱼类,亦食少量水生昆虫、虾和枝角类

尖头红鲌


中文名称 尖头红鲌
拉丁名称 Erythrocu1ter oxycephalus(Bleeker)
英文名称 sharphead culter,humpback
地方名称 鸭嘴红梢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 Eryghrocu1ter Berg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6,侧线鳞68;鳃耙外侧22~23;下咽齿3行, 2o4o5-4o4o2。头小,吻尖,口亚上位,眼较小,头后背部隆起。胸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鳍起点位于身体中部,具有硬刺,臀鳍长,其起点于背鳍基部相对称,无硬刺,尾鳍深叉。鳔3室,腹腔膜银白色,肠管短,前端膨大。背部灰褐色,体侧银白色,尾鳍下叶呈桔红色,有黑色边缘。
生活习性 主要以小鱼和虾为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鲤湖蛭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