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鲷

中文名称彩鲷

拉丁名称Cichlasoma sp.

异名花罗汉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慈鲷科

拉丁科名Cichlidae

中文属名丽体鱼属

拉丁属名Cichlasoma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是一类由南美洲大型慈鲷类如青金虎、金钱豹、红财神、紫红火口等品种进行人工配种、杂交改良,经长期努力孕育出来的不同杂交新品系,是近年来在马来西亚发展起来的观赏鱼新品。

花罗汉鱼体形壮硕,眼神炯烔,色彩斑斓。体表独特的深色花斑变幻莫测,鱼鳞闪烁着虹彩亮光,背鳍、臀鳍、腹鳍、尾鳍也是色彩缤纷,浑圆隆起的头顶宛如中国传说的神仙寿星公,符合东方人富贵长寿的意念。有的鱼儿高耸浑圆的额头上,呈现有如和尚出家时摩顶受戒的香记斑点,于是有花罗汉之称。

生活习性
花罗汉鱼继承了慈鲷的领地习性,会激烈攻击入侵者,但是在水族缸中放置多于3尾则有相互制衡、维持平安的作用。因为该鱼个大威猛,鲜艳夺目,最好还是像金龙鱼那样单养为佳。如要与其他鱼种混养,应选择较大者。该鱼生性贪玩、活泼好动,喜欢衔石搬沙,鱼缸里可放置粗大的沙砾供它玩耍。有灵性,能与熟人建立友谊,有靠近亲热的表示。

饲养要点:

该鱼食性杂,小鱼虾、蚯蚓、面包虫、肉粒及人工配合饲料都可投喂。为保持体色艳丽,最好不时添加鲜活饵料,如小虾、含虾成分较高的人工饲料等。对水质无特殊要求,除氯自来水、pH6.2-7.5、水温20-33℃均可适应,溶氧宜较充足。因为该鱼初引入我国,暂无特殊病例可分析。体表小病损用食盐水浸泡处理即可,消化道疾病则需用药,市售杀菌消炎药般有效。只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饲喂适量,则可保平安。

相关阅读

叶鲷


中文名称叶鲷


拉丁名称Glaucosoma hebraicum Richard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叶鲷科

拉丁科名Glaucosomidae

中文属名叶鲷属

拉丁属名Glaucos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管卵圆形,侧扁而高,头大,眼大,侧上位,为吻长的1.7-1.8倍。口大,前位,口裂斜,下颌微突出,上颌骨被鳞,不被眶前骨所遮盖。具辅上颌骨。颌齿细小,呈带状排列。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光滑或具细齿。鳃盖骨具2扁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假鳃发达。体被粗糙栉鳞,头部除吻端及上下唇外,均被以鳞片,侧线完全,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具8鳍棘11-14鳍条,以第1枚鳍棘最短。Ⅷ-11,臀鳍Ⅲ-9-10,鳃耙6-10+14-18,侧线鳞49-57,体侧具7-10条纵纹。

生活习性
食用鱼类。海(洋)生。

彩石鲋


中文名称 彩石鲋
拉丁名称 Pseudoperilampus lighti Wu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彩石鲋属
拉丁属名 Pseudoperilampus Bleeker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9~10;臀鳍条2,8~11, 纵列鳞31~34;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尖端呈钩状,鳃耙短小,外侧6枚。外形和鳑鱼皮属很相似,但身体显得较肥厚。头小,口端位,无须,背前部隆起,其隆起程度介于中华鳑鱼皮和高体鳑鱼皮之间,侧线鳞3~6片。背鳍和臀鳍无刺,外缘轮廓圆凸。鳔2室。腹腔膜灰黑色。身体上部黄褐色,下半部及腹面浅黄色,眼球上方桔红色。鳃孔后方、第1侧鳞上有1了兰黑色大点,尾柄中部有1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中点正下方或超过背鳍起点。背鳍、臀鳍和腹鳍呈桔黄色。上下尾叶之间有1桔红色的纵纹。幼鱼和雌鱼的背鳍部有1黑色大斑点,雄鱼不明显。生殖期雄鱼的吻端具两丛白色珠星,臀鳍边缘有镶得比雌鱼宽得明显黑边,在第5~6侧鳞处还有1条不太明显得浅绿色横斑。

薄唇鲷


中文名称薄唇鲷


拉丁名称Boops boops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鲷科

拉丁科名Sparidae

中文属名薄唇鲷属

拉丁属名Boop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欧洲和西北非洲沿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纺锤形,被中大栉鳞。颊部被鳞,唇其薄,眼稍大于吻长。颌齿1行,呈宽的门齿状,齿尖有缺刻,无臼齿,肠管长,幽门盲囊5。背鳍ⅩⅢ-ⅩⅥ-12-16,臀鳍Ⅲ-13-16,尾鳍叉形,侧线鳞69-80。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巴西鲷


中文名称 巴西鲷
拉丁名称 Prochilodus scrofa
地方名称 南美鲱鱼、小口脂鲤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无齿脂鲤科
拉丁科名 Curimatidae
中文属名 小口鱼属
拉丁属名 Prochilodus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巴西鲷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呈纺锤形。体色银白,头较小,口端位,背厚。鳞片粗糙,银白色,边缘为黑色。根据12尾,体重26331g,全长319cm个体的测定:体长为体高的2.65~2.75,体高为头长的1.41~1.57,头长为头高的1.49~1.63,体长为体厚的6.81,鳞式为46~48 。背鳍条9,胸鳍条11~12,臀鳍条9,背鳍后有一小脂鳍,尾分叉,上、下叶等长。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发红。
生活习性 巴西鲷适应性强,生存温度为9~36℃,温度上限为39℃,下限9℃。最适生长温度为26~32℃,水温低于20℃食欲下降。耐盐范围为0~8。对pH值的要求为6.0~7.5。能耐低氧,据测定15尾,平均体长3.46cm,体重0.95g夏花,水温28℃左右的日平均耗氧率为0.4278mg/g?h,有3个明显的耗氧高峰期(上午9时,晚上21时和凌晨2时,其平均耗氧率为0.5265mg/g?h。该鱼窒息点很低,为0.1982mg/L,仅为青、草、鲢、鳙等养殖鱼类的22.43%~66.07%。对水质要求不高。

发光鲷


中文名称 发光鲷
拉丁名称 Acropoma japonicum Guther
英文名称 Lanternbell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发光鲷科
拉丁科名 Acropomidae
中文属名 发光鲷属
拉丁属名 Acropom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Ⅶ,Ⅰ,Ⅰ-10;臀鳍Ⅲ-7;胸鳍14;眶鳍I-5;尾鳍17。侧綫鳞43。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3.4倍,为头长2.4~2.9倍;背腹缘弓状弯曲均不大。头中等人,背部平坦,头长为吻长3.8~4.5倍,为眼径2.9~3.3倍。吻短,小于眼径。眼大,眶上缘靠近头背面;眼间隔狭,小于眼径,中央具有骨貭线纹。鼻孔2个,椭圆形,紧相邻,后鼻孔位于眶前绿。口大,稍倾斜,下颌微突出;上颌两侧牙呈绒毛带,前端内侧有2个向内弯的犬牙;下颌牙细小,一行,缝合处有2小犬牙;犁骨及腭骨有绒毛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甚菏,边缘呈膜状。鳃耙细长,6~7+15~17,最长鳃耙长于最长鳃丝。

体被薄栉鳞,栉状齿细弱,鳞片极易脱落。头大部裸露,只颊部与鳃盖上有鳞。背鳍及臀鳍上皆无鳞。侧綫完全,不伸到尾鳍上。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具7鳍棘,鳍棘弱,以第3鳍棘为最长,其余渐次缩短,第一背鳍平卧时末端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前有一鳍棘,最长鳍条约与最长鳍棘相等。在第一背鳍与第二背鳍之间有单独小鳍棘一个。胸鳍长大于腹鳍。腹鳍短小。肛门位于两腹鳍间。在腹部腹鳍附近有一U字形发光体,呈黄色,埋于皮下。尾鳍分叉。

菱鲷


中文名称菱鲷

拉丁名称Antigonia rubescens (Gunther)

英文名称Indo-Pacific boarfish, boar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鲂目

拉丁目名Zeiformes

中文科名菱鲷科

拉丁科名Caproidae

中文属名菱鲷属

拉丁属名Antigon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大西洋,我国台湾沿海有产,见于台湾南端岩礁海域。

形态特征
体呈菱形,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0.8-1.2倍,头小,体长为头长2.9-3.7倍,眼中大,口小,近垂直,体上鳞片作垂直排列,背鳍V-27-30,幼鱼第二鳍棘特别延长,呈长丝状,其末端超过尾鳍。胸鳍14-15,中侧位,腹鳍I-6,尾鳍凹形。背鳍基部有29小棘,臀鳍基部有26-27小棘。脊椎骨36-37。体银色,有一些圆形黑色散布体上,腹鳍彰部及尾鳍末端黑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条石鲷


中文名称条石鲷

拉丁名称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鲷科

拉丁科名Oplegnathidae

中文属名石鲷属

拉丁属名Oplegna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黄海。

形态特征
体短而高,侧扁,尾柄短而高,头短小,吻钝尖,眼小,侧上位,口小前位,不能伸缩。上颌骨不为眶前骨所遮盖,颌齿愈合,形成锐强的切缘。犁骨和腭骨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鳃盖骨具1扁棘。鳃4。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假鳃发达,鳃盖条6-7。具鳔,幽门盲囊数少,体被细小栉鳞,侧线完全。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11-12鳍棘11-24鳍条。臀鳍3鳍棘11-17鳍条。胸鳍短圆。腹鳍胸位,1鳍棘5鳍条。尾鳍截形或浅凹形。体侧有7条褐色横带。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海(洋)生。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平鲷


中文名称平鲷


拉丁名称Rhabdosargus sarba (Forskal,1775)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鲷科

拉丁科名Sparidae

中文属名平鲷属

拉丁属名Rhabdosarg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南北方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为浅海底层鱼类。杂食性,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

经济价值
可食用鱼。

斑石鲷


中文名称 斑石鲷
拉丁名称 Oplegnathus punctatus
英文名称 Spotted knifejaw、Spotted parrotfish、Rock porgy、stonewall perc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石鲷科
拉丁科名 Oplegnathidae
中文属名 石鲷属
拉丁属名 Oplegna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XlI-16;臀鳍Ⅲ-13;胸鳍18;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约110个。
体高,侧扁,背缘在背鳍起点稍前及背鳍鳍条部起点处,腹缘在腹鳍附近,臀鳍鳍条部基底均形成一钝角,使体略呈钝角六边形。体长为体高1.7倍,为头长3倍。头小,头长为吻长2.6倍,为眼径4.9倍。吻短,前端梢尖。眼小,位于头侧,靠近背缘,距鳃盖后上角与距吻端约相等。眼间隔宽而圆凸。鼻孔2个,甚接近,前鼻孔椭圆形,后缘有高的鼻瓣;舌鼻孔裂缝状,前上缘有一低鼻瓣。口小,前位,不能伸缩。上下颌约等长,牙与颌愈合,牙间隙充满石灰貭,形成坚固的骨缘。腭骨无牙。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缘有一扁平棘。假鳃发达。鳃耙较短,7+13。

体被栉鳞,甚细小。头部除吻部,眼间隔及颊部无鳞外,其余均被鳞。各鳍基均被小鳞。侧线位高,与背缘平行。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前部鳍条显著隆起,后部较短,在鳍条部的后缘呈截形。

臀鳍具鳍棘3,以第二棘为最长,鳍条部与背鳍鳍条部同形,稍小。胸鳍圆形,位低。腹鳍较胸鳍为长,位于胸鳝基后方。尾鳍后缘微凹。

体灰白色,密布杂乱的黑斑块。仅腹鳍黑色。


生活习性 栖息在岩石或珊瑚礁中,稚鱼与漂流的海草聚在一起。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毒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