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鲋

中文名称 彩石鲋
拉丁名称 Pseudoperilampus lighti Wu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彩石鲋属
拉丁属名 Pseudoperilampus Bleeker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9~10;臀鳍条2,8~11, 纵列鳞31~34;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尖端呈钩状,鳃耙短小,外侧6枚。外形和鳑鱼皮属很相似,但身体显得较肥厚。头小,口端位,无须,背前部隆起,其隆起程度介于中华鳑鱼皮和高体鳑鱼皮之间,侧线鳞3~6片。背鳍和臀鳍无刺,外缘轮廓圆凸。鳔2室。腹腔膜灰黑色。身体上部黄褐色,下半部及腹面浅黄色,眼球上方桔红色。鳃孔后方、第1侧鳞上有1了兰黑色大点,尾柄中部有1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中点正下方或超过背鳍起点。背鳍、臀鳍和腹鳍呈桔黄色。上下尾叶之间有1桔红色的纵纹。幼鱼和雌鱼的背鳍部有1黑色大斑点,雄鱼不明显。生殖期雄鱼的吻端具两丛白色珠星,臀鳍边缘有镶得比雌鱼宽得明显黑边,在第5~6侧鳞处还有1条不太明显得浅绿色横斑。

相关推荐

彩鲫


中文名称 彩鲫
拉丁名称 Carassius auratus color variety
英文名称 colour crucian carp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鲫属
拉丁属名 Carassius
形态特征 体型与普通鲫相似,体色有红色、红白相间和杂色等,红色与红鲫的红色不同,有透明感。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和普通鲫鱼相似。

彩鲷


中文名称彩鲷

拉丁名称Cichlasoma sp.

异名花罗汉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慈鲷科

拉丁科名Cichlidae

中文属名丽体鱼属

拉丁属名Cichlasoma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是一类由南美洲大型慈鲷类如青金虎、金钱豹、红财神、紫红火口等品种进行人工配种、杂交改良,经长期努力孕育出来的不同杂交新品系,是近年来在马来西亚发展起来的观赏鱼新品。

花罗汉鱼体形壮硕,眼神炯烔,色彩斑斓。体表独特的深色花斑变幻莫测,鱼鳞闪烁着虹彩亮光,背鳍、臀鳍、腹鳍、尾鳍也是色彩缤纷,浑圆隆起的头顶宛如中国传说的神仙寿星公,符合东方人富贵长寿的意念。有的鱼儿高耸浑圆的额头上,呈现有如和尚出家时摩顶受戒的香记斑点,于是有花罗汉之称。

生活习性
花罗汉鱼继承了慈鲷的领地习性,会激烈攻击入侵者,但是在水族缸中放置多于3尾则有相互制衡、维持平安的作用。因为该鱼个大威猛,鲜艳夺目,最好还是像金龙鱼那样单养为佳。如要与其他鱼种混养,应选择较大者。该鱼生性贪玩、活泼好动,喜欢衔石搬沙,鱼缸里可放置粗大的沙砾供它玩耍。有灵性,能与熟人建立友谊,有靠近亲热的表示。

饲养要点:

该鱼食性杂,小鱼虾、蚯蚓、面包虫、肉粒及人工配合饲料都可投喂。为保持体色艳丽,最好不时添加鲜活饵料,如小虾、含虾成分较高的人工饲料等。对水质无特殊要求,除氯自来水、pH6.2-7.5、水温20-33℃均可适应,溶氧宜较充足。因为该鱼初引入我国,暂无特殊病例可分析。体表小病损用食盐水浸泡处理即可,消化道疾病则需用药,市售杀菌消炎药般有效。只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饲喂适量,则可保平安。

石鲽


中文名称石鲽


拉丁名称Kareius bicoloratus (Basilewsky,1855)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石鲽属

拉丁属名Kare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各地及中国东海。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岸较深泥砂底海域。可食用鱼。肉食性,主要摄食底栖动物。

石鳜


中文名称石鳜

拉丁名称Siniperca whiteheadi (Boulenger)

异名白头鳜、木叶桂、桂婆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鳜属

拉丁属名Siniperca Gill,186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Ⅷ-ⅩⅣ-14;胸鳍13-15;腹鳍Ⅰ-5;臀鳍Ⅲ-11。侧线鳞59-67。鳃耙7-8(通常为7枚)。

体长为体高的2.7-3.2(平均3.0)倍,为头长的2.7-3.1(2.9)倍,为尾柄长的5.6-7.6(6.4)倍,为尾柄高的8.4-12.8(9.2)倍。头长为吻长的3.4-3.9(3.7)倍,为眼径的4.2-5.5(4.8)倍,为眼间距的5.8-7.7(6.4)倍,为尾柄长的2.0-2.6(2.2)倍,为尾柄高的3.0-5.0(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l-2.5(1.6)倍。

体侧扁、长圆形、不甚高。背腹缘均为弧形。头较大,头长与体高几乎相等。吻短。前鼻孔小,裂隙状,周缘稍隆起,离眼近离吻端较远,后鼻孔不明显。口端位,口裂斜。上颌骨后端显著宽大,约为眼径的3/4,后缘延伸到眼后缘之下。两颌等长或下颌稍长,上下颌有多行绒毛细齿,无犬齿。犁骨及腭骨齿细弱稀疏。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离吻端较近。前鳃盖后缘及腹缘锯齿状,鳃盖后端及后上方各有1枚扁平棘,间鳃盖及下鳃盖腹缘有弱锯齿。鳃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耙梳齿状,7-8枚(7枚为常见);耙齿内侧布满针状小突起,最长鳃耙约与鳃丝等长。

背鳍始于胸络基部上方,具棘13-l4枚,鳍条14枚,鳍棘基部明显长干鳍条基部,鳍条基部约与臀鳍基部相对。胸鳍具13-15鳍条。腹鳍稍后于胸鳍,有1棘5鳍条,鳍棘细长约为鳍条长度的1/2。臀鳍有3棘11鳍条,第2臀棘最长,倒伏时不超过第3棘。肛门位置靠近臀鳍起点。尾鳍圆形。

鳞小,圆鳞;头部无鳞,但颊部、鳃盖具鳞。肠短,幽门垂3枚。脊椎骨33-34枚。

体黄褐色或棕褐色,有深色斑纹及斑点,另有4条黑褐色横带在体侧后半部。第一横带位于背鳍第10-12鳍棘间,第二条在背鳍前部鳍条之下,第三及第四条均左尾柄部。眼后头侧有3条辐射状黑色斜纹带,鳃盖后端有一黑色斑,鲜活时斑缘镶桔红色彩圈。尾鳍、背鳍及臀鳍都有黑色斑点组成的横条纹。腹鳍灰黑色,胸鳍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彩副鱊


中文名称 彩副鱊
拉丁名称 Paracheilognathus imberbis(Gunther)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副鱊属
拉丁属名 Paracheilognathus Bleeker,186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9~10;臀鳍条2,9~10;侧线鳞35~37;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6~7;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3.2~3.9倍,为头长的4.0~4.2倍,为尾柄长的3.8一4.0倍,为尾柄高的8.0~8.2倍。头长为吻长的3.1~3.4倍,为眼径的3.0~3.3倍,为眼间距的2.6一2.9倍。体例扁,头小,吻钝圆。口端位,口角无须。背前部无明显隆起。背鳍起点位于身体的最高处,背鳍和臀鳍不具硬刺,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的第5~6分枝鳍条的垂直下方。腹鳍末端超过臀鳍起点,尾鳍分叉深。鳞大。侧线完全。鳔2室,后室长度大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黑色。体背灰黑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本方之前。幼鱼背鳍有一黑色斑点。生殖时期雄鱼出现艳丽的婚装,其吻端及眼眶前上方有白色珠星,各鳍条伸长,臀鳍粉红色并有鲜明的白边,腹面及腹鳍呈褐红色,腹鳍外缘白色,背鳍粉红色,胸鳍无色。雌鱼具淡灰色产卵管,背鳍前部有一黑色大斑点,臀鳍、腹鳍无色,尾柄中线的黑色纵带较雄鱼的短而细。
生活习性 喜集群,生活于静水或缓流水域。

石蛤


名称石蛤

分类 动物部爬行类(含两栖类)
异名 山蛤、山青蛙、山蛤蟆、石蛤蟆(《兽医本草》)
来源本品为蛙科动物石蛤(Polypedates Schlegelii Guehtacr)或山蛤(Rana temporaria L.)等的全体或骨胳。

形态特征
石蛤系金袄子的近似种。体形狭长,头背及四肢上面多疣,腹面光滑。腿部近处有颗粒。背暗褐色而有淡色斑,脚有横纹,混交黑斑,大腿后方之上面具有同样之黑点。腹面白色,喉部有多数黑点,雄比雌黑点多。雄之舌根左右有叫囊,善鸣叫。趾具广蹼及吸盘,能爬行于斜峭岩石间。鸣声清脆可爱,可饲之作为玩品。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深山野岙的溪涧岩洞中,昼伏夜出,以小虫为食。我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

采制夏秋季捕捉。捕捉后鲜用,或去肚杂风干备用。

性能
味甘,性凉。清热解毒,退翳明目。

《兽医本草》:治牛眼上翳。

用量多作外用药,无一定用置。

附方
1. 石蛤骨1只(烧炭存性)、冰片6克(研成细末),吹入患眼(韶关《牛病诊疗经验汇编》)。

2. 石蛤骨、猫骨各少许(煅炭为末),冰片少许,吹入患眼(韶关《牛病诊疗经验汇编》)。又方:石蛤、蛇皮焙酥,加冰片研末吹入患眼(《中兽医疗牛集》)。

备注
本品有一种山蛤(Rana temporaria L.),体形较长,有暗褐色斑点,趾间有蹼,便于游水,民间常混合使用,亦有同功。

银石鲈


[学名]: Pomadasys argenteus
[资源名称]: 银石鲈
[别名]: 断斑石鲈Pomadasys hasta (Bloch,1790)
 
[形态特征]:
 
体长113-315毫米。体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7-2.9倍;为头长的2.7-3倍。背面狭窄,沿背部呈弓形隆起。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腹部钝圆;隆起处小,或几近水平状。尾柄侧扁,其长为高的1.5-1.7倍。头中等大,头长微短于体高。头长为吻长的2.7-3.4倍;为眼径长的4-5.2倍。背面微凸,两侧平坦,吻钝圆,其长约为眼径的2倍弱。眼中等大,侧位而高,距吻端较鳃盖后上角为近。眼间隔宽,微凸,其宽约为眼径的2倍。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前鼻孔大于后鼻孔,后鼻孔被于瓣膜下。口较小,端位。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完全位于眶前骨下。其后端达眼前缘下方。两颌齿细小,呈绒毛狭带状。犁骨、腭骨及舌上无牙。前鳃盖后缘具细锯齿,下缘平滑。鳃盖骨无棘。鳃耙短而尖,最长鳃耙为眼径的1/4。鳃耙5-6+11-12。 体被较大的栉鳞,栉状齿甚细弱。头上被薄圆鳞。侧綫完全与背缘并行。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有一缺刻。背鳍起点于胸鳍基的上方,鳍棘部强大,以第三鳍棘为最长,鳍棘折迭时左右交错,部分可收藏于背部浅沟中。鳍条部基底短于鳍棘部基底,最长鳍条短于最长鳍棘。臀鳍起点始于背鳍鳍条部第五鳍条的下方。第二鳍棘最强大,为眼径的2.5倍。胸鳍长大,呈镰状。腹鳍位于胸鳍后下方。末端不达肛门。尾鳍浅凹形。 体背部银灰色,腹部乳白色。背侧方若干褐色斑点。连成不规则的纵条。背鳍鳍棘部的鳍膜边缘黑色,鳍膜间具灰褐色斑,鳍条部斑点成二纵带。尾鳍灰褐色。其他各鳍无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日本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石鲈中大型种类,近海产,有经济价值。

斑石鲷


中文名称 斑石鲷
拉丁名称 Oplegnathus punctatus
英文名称 Spotted knifejaw、Spotted parrotfish、Rock porgy、stonewall perc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石鲷科
拉丁科名 Oplegnathidae
中文属名 石鲷属
拉丁属名 Oplegna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XlI-16;臀鳍Ⅲ-13;胸鳍18;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约110个。
体高,侧扁,背缘在背鳍起点稍前及背鳍鳍条部起点处,腹缘在腹鳍附近,臀鳍鳍条部基底均形成一钝角,使体略呈钝角六边形。体长为体高1.7倍,为头长3倍。头小,头长为吻长2.6倍,为眼径4.9倍。吻短,前端梢尖。眼小,位于头侧,靠近背缘,距鳃盖后上角与距吻端约相等。眼间隔宽而圆凸。鼻孔2个,甚接近,前鼻孔椭圆形,后缘有高的鼻瓣;舌鼻孔裂缝状,前上缘有一低鼻瓣。口小,前位,不能伸缩。上下颌约等长,牙与颌愈合,牙间隙充满石灰貭,形成坚固的骨缘。腭骨无牙。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缘有一扁平棘。假鳃发达。鳃耙较短,7+13。

体被栉鳞,甚细小。头部除吻部,眼间隔及颊部无鳞外,其余均被鳞。各鳍基均被小鳞。侧线位高,与背缘平行。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前部鳍条显著隆起,后部较短,在鳍条部的后缘呈截形。

臀鳍具鳍棘3,以第二棘为最长,鳍条部与背鳍鳍条部同形,稍小。胸鳍圆形,位低。腹鳍较胸鳍为长,位于胸鳝基后方。尾鳍后缘微凹。

体灰白色,密布杂乱的黑斑块。仅腹鳍黑色。


生活习性 栖息在岩石或珊瑚礁中,稚鱼与漂流的海草聚在一起。

彩狐的选配?


彩狐应怎样选配?

彩狐的毛色选配,主要应根据毛色遗传规律和市场对狐皮颜色的需要而制定;其次,还要考察到毛色与狐狸生产性能的遗传相关。这就需要饲养者即掌握国际、国内裘皮市场的动态,又要搞清楚所有狐群中不同色型狐狸各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较高经济效益。

在国际裘皮市场上,毛色美观,色彩鲜艳,毛绒品质优良的狐皮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培育出来的优质彩狐皮,如蓝宝石色,淡琥珀色,灰棕色、红玫瑰色、月光色等备受青眯。

一般地讲,彩狐生产场都需要同时保留几种色型,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商品狐的生产方向。彩狐生产中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彩狐的毛色相对野生型的是显性,有些则是隐性,还有一些是杂合体。各种彩狐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比较复杂的遗传现象,如:致死基因、基因的不完全显性现象、复等位基因以及基因的相互作用等。有些问题已经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正在进行研究。生产中常采用的有相同毛色的纯种交配、一对或多对相对性状个体之间的交配和杂和体之间的交配等。

扁石蝎


扁石蝎是蝎子家族中最重的品种,属于大型岩石山区属的蝎子。

中文名:扁石蝎

俗名别名:

英文名:SouthAfricaFlatRockScorpion

拉丁学名:Hadogenestroglodytes

地理分布:南非的大部分区域,非洲,坦桑尼亚地区

繁殖方式:卵胎生。

野生栖地:干草原、岩石地带。性情温顺、稍微神经质。

毒性:弱(红肿)

体形特征公17~20cm、母13~15cm。

蝎子吃什么:喜吃小蟋蟀、蜘蛛、中小型昆虫,甚至会吃一些动物或大型昆虫的尸体。幼体喂针头蟀,面包虫.成体喂蟋蟀甚至是rǔ鼠。

蝎子养殖:适合温度:25~30度;适合湿度:40~60%。

看似安静却反应迅速,容易紧张,喂养空间不要过于小和稠密,一只配一个大型宠物饲养箱就可以了,底材可以用爬虫沙或者淡水沙但要贴近其原居住环境,还是选择小石粒旁边配一块陈木就不错。把陈木三分只一的部分插土沙粒中,露出孔洞多的部分供起藏身。尽管它们原居地的环境干燥也需要一个水盆,主要用来调节箱内的湿润程度。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80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前鳞骨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