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氏蓑鲉

中文名称勒氏蓑鲉


拉丁名称Pterois russelli Bennet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蓑鲉属

拉丁属名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具棘棱和皮瓣,吻狭长,眼中大,上侧位,眶前骨下缘有2棘突或锯齿状小棘,具2皮瓣。口中大,端位,腭骨无齿,前鳃盖骨有3-4棘,鳃盖骨1棘。体被细小圆鳞,背鳍Ⅻ-XIII-9-12,鳍棘长在大多数种类大于体高。臀鳍Ⅲ-6-8。胸鳍12-17,后伸明显超过臀鳍基底,达到或超过尾鳍基。腹鳍I-5。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相关推荐

拟蓑鲉


中文名称拟蓑鲉


拉丁名称Parapterois heterur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拟蓑鲉属

拉丁属名Para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在眼前方凹入,头上棘棱明显,眼大,上侧位,口大,端位,腭骨无齿,前鳃盖骨3-4棘,鳃盖骨1棘,体被栉鳞,侧线上侧位。背鳍XIII-8-9,鳍棘部鳍膜凹刻,臀鳍Ⅱ-8胸鳍,胸鳍长大,伸越臀鳍基底后端,有18-21鳍条,上部鳍条分支,尾鳍截形,成鱼上下鳍条或上方鳍作丝状延长,眶前骨后端有皮瓣。有孔侧线鳞25-27,体褐色带红色,体侧有8-9条不显著的暗色横纹,背鳍灰色,鳍棘部具暗褐色斑点3-4行,鳍条部具褐色斑9-10行,臀鳍有黑色斑6-7行。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翱翔蓑鲉


中文名称翱翔蓑鲉

拉丁名称Pterois volitans Linnaeus

英文名称Divil firefish,Sting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蓑鲉属

拉丁属名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胸鳍很长,具14鳍条,伸达尾鳍。第二背鳍、臀鳍和尾鳍有许多斑点。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栖息于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间。鳍棘有毒。一般体长为130-143毫米。

海(洋)生。

锯蓑鲉


中文名称锯蓑鲉

拉丁名称Brachypterois serrulatus (Richardson)

异名锯棱短蓑鲉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锯蓑鲉属

拉丁属名Brachy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海岸到菲律宾、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无皮瓣,棘棱低平,眼中在,上侧位,口大,端位,腭骨无齿,下颌有锯齿状边缘,并被鳞片,前鳃盖骨具细锯齿,中部具3-4棘,鳃盖骨具1棘。体被栉鳞,侧线上侧位,背鳍XIII-10-11,鳍棘部鳍膜凹入,鳍棘短,约等于鳍条长,小于体高的1/2。臀鳍Ⅲ-5。胸鳍宽圆,上部鳍条分支。腹鳍胸位。体红色,体侧有6条褐色横纹,背鳍具褐色斜纹,胸鳍黑色,具白色点纹,腹鳍黑色,尾鳍具黑色点列横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花斑短鳍蓑鲉


中文名称花斑短鳍蓑鲉


拉丁名称Dendrochirus zebra (Quoy et Gaimard)

英文名称Zebra turke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短鳍蓑鲉属

拉丁属名Dendrochi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头长为吻长的3.1-3.7倍。背鳍具8鳍棘,10鳍条。臀鳍具6鳍条。胸鳍末端伸达尾柄。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食小型无脊椎动物。鳍棘有毒。一般体长为80-127毫米,大者达200毫米。

海(洋)生。

美丽短鳍蓑鲉


中文名称美丽短鳍蓑鲉


拉丁名称Dendrochirus bellus (Jordan et Hubbs)

英文名称Beauty turke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短鳍蓑鲉属

拉丁属名Dendrochi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头长为吻长的4.1-4.7倍。背鳍具8鳍棘,8-9鳍条。臀鳍具5鳍条。胸鳍末端伸达尾柄,上部数鳍条分枝。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一般体长为45-99毫米。

海(洋)生。

安汶狭蓑鲉


中文名称安汶狭蓑鲉


拉丁名称Pteroidichthys amboinensi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狭蓑鲉属

拉丁属名Pteroid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及越南等沿海,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甚侧扁,各鳍鳍条除腹鳍外,全部不分支,胸鳍后伸不超过臀鳍基底后端,头大眼中大,上侧位,背鳍12鳍棘,鳍膜比较完全。背鳍Ⅻ-10,前方6鳍棘的鳍膜有凹刻;臀鳍Ⅱ-6;胸鳍15,腹鳍Ⅰ-5,最内侧1鳍条有鳍膜与腹部相连,侧线鳞39,有孔侧线鳞18。鳃耙(4-6)+(8-11)=12-17。脊椎骨24。眶下棱有3棘。眶上皮瓣很长,大于头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勒氏皇带鱼


中文名称 勒氏皇带鱼
拉丁名称 Regalecus russellii (Shaw)
英文名称 Oar fish
地方名称 大带鱼、大鯡鱼王、摇桨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月鱼目
拉丁目名 Lampridiformes
中文科名 皇带鱼科
拉丁科名 Regalecidae
中文属名 皇带鱼属
拉丁属名 Regalec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88~274;无臀鳍;胸鳍12;腹鳍1;尾鳍4。
体延长呈带状,甚侧扁,背缘与腹缘均平直,自头部向尾端逐渐变狭;体长为体高13.1~16.6倍,为头长8.8~12.2倍。吻短钝,吻部略长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位而高,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微凸,稍宽于眼径。眶下骨狭,较眼径为窄。鼻孔小,紧位于眼前上缘。口小,端位,向上倾斜。上颌骨宽大,不被于眶前骨下,下颌骨短小,被于上颌骨之下。唇稍厚。口腔白色。两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 舌为尖形,不附着于口底。鳃孔大,具假鳃,鳃盖条6,鳃盖膜相连而与峡部分离,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裸露,边缘平滑。鳃耙呈扁片状,12~14+37~45。

体裸露无鳞,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小颗粒状突起,并在体侧下方形成5~6条纵带

侧线完整,始于眼上方,自胸鳍后折向腹部伸达尾部末端。

背鳍一个,无鳍棘,第1~5鳍条延长呈丝状,其长约为体长的1/3,背鳍基部甚长,几占背部全长。无臀鳍。胸鳍短小,仅略长于眼径。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仅具一长鳍条鳍条边缘具四小块皮膜。尾鳍不与背鳍相连。

许氏平鲉


[学名]: Sebastes schlegeli
[资源名称]: 许氏平鲉
[外文名]: acopever、rockfish、stingfish
[别名]: 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 (Houttuyn,1880)
 
[形态特征]:
  鳍Ⅷ-12;臀鳍Ⅲ-7;胸鳍18;腹鳍I-5;侧线鳞45-50。 体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3.2倍,为头长2.6倍。头大,头长为吻长4.1倍;吻长,与眼径约相等。眼大,突出,上侧位,位于头前半部;眼间隔宽平,额棱低延。眼上缘具眶前棘、眶后棘和蝶耳棘。顶棱显着,后端具一低棘。鼻孔2个;位于鼻棘外侧,前鼻孔后缘有一皮膜突起。口大,斜裂。下颌较长,外侧有3小孔,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舌短,尖圆,游离。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状牙带。眶前骨下缘有3大棘。前鳃盖骨边缘具5棘,在长大者下面3棘又各分为3小棘。鳃盖骨后上角具2棘。肩区具3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假鳃发达;鳃耙7+18,在隅角处最长约为眼径二分之一。每一鳃耙有绒毛状小刺。 鳞中大,栉状,眼上下方,胸鳍基及眼侧具小圆鳞。侧线稍弯曲。 背鳍连续,具8鳍棘,12鳍条,始于鳃孔上方,鳍棘发达,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缺刻。臀鳍位于背鳍鳍条部的下方,具3鳍棘,7鳍条,第二鳍棘粗大;其长约为第一鳍棘的2倍,第三棘较细,长与第二鳍棘约相等,鳍条部呈圆形,中部的鳍条长约为第二鳍棘1.5倍。背鳍、臀鳍的后端均末伸达尾基。胸鳍圆形,下侧位,具18鳍条,下面8个不分枝,后端伸达肛门。腹鳍胸位,始干胸鳍基底下方,后端几与胸鳍后端齐平。尾鳍截形或稍圆凸。 体腔大,腹膜无色。胃大,椭圆形。肠较粗,盘旋二次,肠长约为体长1.5倍,肝二叶。幽门盲囊11个,呈指状。鳔发达,壁薄。 体灰褐色,腹面灰白色。背侧在头后、背鳍鳍棘部、臀鳍鳍条部以及尾柄处各有一暗色不规则横纹。 体侧有许多不规则小黑斑,眼后下缘有3条暗色斜纹;顶棱前后有2横纹;上颌后部有黑纹。各鳍灰黑色,胸鳍、尾鳍及背鳍鳍条部常具小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海、黄海、渤海及日本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温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近海岩礁海区。体长可达300多毫米。卵胎生,生殖期是春末到初夏。

赫氏无鳔鲉


[学名]: Helicolenus hilgendorfi
[资源名称]: 赫氏无鳔鲉
[外文名]: Hilgendorf saucord、Hilgendorf's rosefish
[别名]: 无鳔鲉
 
[形态特征]:
 
背鳍Ⅻ-12~13;臀鳍Ⅲ-5;胸鳍19;腹鳍I-5。侧线鳞(有孔鳞)约28。鳃耙7~8+16~17。 体长为体高3.0~3.3倍,为头长2.5~2.7倍。头长为吻长4.7~5.5倍,为眼径2.9~3.0倍,为眼间距7.6~8.3倍。 体延长而侧扁。头大,头部棘棱较显著,额棱和顶棱低平,具鼻棘、眶前棘、眶上棘、眶后棘、耳棘、顶棘、颈棘和肩棘;额棱无棘。吻短而钝,眼大,上侧位;眼间隔狭,小于眼径1/2。眶前骨狭长,第二眶下骨后端楔形。鼻孔2个,圆形。口大,斜裂,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后缘下方。牙细而尖,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牙群,上颌中央凹缺处无牙。前鳃盖骨后下缘具5棘,鳃盖骨后缘上部具2棘。鳃孔宽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骨7。假鳃发达。鳃耙侧扁而长,内缘具细锯齿;上下肢前面几个呈粒状,不发达。无鳔。 体被弱栉鳞,两颌、吻部无鳞。侧线较高位,伸达尾鳍基部。 背鳍起于鳃盖后角上方,鳍棘与鳍条间无深凹刻,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部。臀鳍起于背鳍鳍条下方。胸鳍宽大,下部鳍条不分枝,鳍端呈指状突出,不伸达肛门。腹鳍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下方。尾鳍浅凹。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东海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性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红海刺尾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