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蓑鲉

中文名称翱翔蓑鲉

拉丁名称Pterois volitans Linnaeus

英文名称Divil firefish,Sting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蓑鲉属

拉丁属名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胸鳍很长,具14鳍条,伸达尾鳍。第二背鳍、臀鳍和尾鳍有许多斑点。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栖息于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间。鳍棘有毒。一般体长为130-143毫米。

海(洋)生。

相关知识

拟蓑鲉


中文名称拟蓑鲉


拉丁名称Parapterois heterur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拟蓑鲉属

拉丁属名Para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在眼前方凹入,头上棘棱明显,眼大,上侧位,口大,端位,腭骨无齿,前鳃盖骨3-4棘,鳃盖骨1棘,体被栉鳞,侧线上侧位。背鳍XIII-8-9,鳍棘部鳍膜凹刻,臀鳍Ⅱ-8胸鳍,胸鳍长大,伸越臀鳍基底后端,有18-21鳍条,上部鳍条分支,尾鳍截形,成鱼上下鳍条或上方鳍作丝状延长,眶前骨后端有皮瓣。有孔侧线鳞25-27,体褐色带红色,体侧有8-9条不显著的暗色横纹,背鳍灰色,鳍棘部具暗褐色斑点3-4行,鳍条部具褐色斑9-10行,臀鳍有黑色斑6-7行。

生活习性
海(水)生。

锯蓑鲉


中文名称锯蓑鲉

拉丁名称Brachypterois serrulatus (Richardson)

异名锯棱短蓑鲉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锯蓑鲉属

拉丁属名Brachy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海岸到菲律宾、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无皮瓣,棘棱低平,眼中在,上侧位,口大,端位,腭骨无齿,下颌有锯齿状边缘,并被鳞片,前鳃盖骨具细锯齿,中部具3-4棘,鳃盖骨具1棘。体被栉鳞,侧线上侧位,背鳍XIII-10-11,鳍棘部鳍膜凹入,鳍棘短,约等于鳍条长,小于体高的1/2。臀鳍Ⅲ-5。胸鳍宽圆,上部鳍条分支。腹鳍胸位。体红色,体侧有6条褐色横纹,背鳍具褐色斜纹,胸鳍黑色,具白色点纹,腹鳍黑色,尾鳍具黑色点列横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勒氏蓑鲉


中文名称勒氏蓑鲉


拉丁名称Pterois russelli Bennet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蓑鲉属

拉丁属名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具棘棱和皮瓣,吻狭长,眼中大,上侧位,眶前骨下缘有2棘突或锯齿状小棘,具2皮瓣。口中大,端位,腭骨无齿,前鳃盖骨有3-4棘,鳃盖骨1棘。体被细小圆鳞,背鳍Ⅻ-XIII-9-12,鳍棘长在大多数种类大于体高。臀鳍Ⅲ-6-8。胸鳍12-17,后伸明显超过臀鳍基底,达到或超过尾鳍基。腹鳍I-5。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花斑短鳍蓑鲉


中文名称花斑短鳍蓑鲉


拉丁名称Dendrochirus zebra (Quoy et Gaimard)

英文名称Zebra turke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短鳍蓑鲉属

拉丁属名Dendrochi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头长为吻长的3.1-3.7倍。背鳍具8鳍棘,10鳍条。臀鳍具6鳍条。胸鳍末端伸达尾柄。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食小型无脊椎动物。鳍棘有毒。一般体长为80-127毫米,大者达200毫米。

海(洋)生。

美丽短鳍蓑鲉


中文名称美丽短鳍蓑鲉


拉丁名称Dendrochirus bellus (Jordan et Hubbs)

英文名称Beauty turke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短鳍蓑鲉属

拉丁属名Dendrochi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头长为吻长的4.1-4.7倍。背鳍具8鳍棘,8-9鳍条。臀鳍具5鳍条。胸鳍末端伸达尾柄,上部数鳍条分枝。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一般体长为45-99毫米。

海(洋)生。

安汶狭蓑鲉


中文名称安汶狭蓑鲉


拉丁名称Pteroidichthys amboinensi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狭蓑鲉属

拉丁属名Pteroid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及越南等沿海,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甚侧扁,各鳍鳍条除腹鳍外,全部不分支,胸鳍后伸不超过臀鳍基底后端,头大眼中大,上侧位,背鳍12鳍棘,鳍膜比较完全。背鳍Ⅻ-10,前方6鳍棘的鳍膜有凹刻;臀鳍Ⅱ-6;胸鳍15,腹鳍Ⅰ-5,最内侧1鳍条有鳍膜与腹部相连,侧线鳞39,有孔侧线鳞18。鳃耙(4-6)+(8-11)=12-17。脊椎骨24。眶下棱有3棘。眶上皮瓣很长,大于头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翱翔飞鱼


[学名]: Exocoetus volitans
[资源名称]: 翱翔飞鱼
[外文名]: Tropical two-wing flyingfish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4.7~5.3倍,为头长3.7~3.8倍;头长为吻长3.1~3.8倍,为眼径3.0~3.3倍。 体长梭形,稍侧扁,横切面近圆形。头不大。吻较纯,短。头部每侧鼻孔一个,呈三角形,位于眼前方,上侧,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口小,前位;上、下颌接近相等;牙齿细小,几乎不易见到,排列不规则。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齿。无颏须。眼大而圆,侧上位,位头前半部。眼间隔宽,微凹;头长为眼间隔3.2倍。眼径略大于吻长。鳃孔宽鳃耙发达。 体被圆鳞,易脱落;由后枕骨至背鳍前鳞为l7~20。侧线位很低,近腹缘,始于颊部,止于尾鳍下叶基部。 背鳍、臀鳍起点完全相对,鳍基相等。胸鳍甚长达尾鳍基附近。腹鳍较小,短于头长,基部距吻端沂,距尾鳍基远。尾鳍深叉型。下叶长于上叶。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永兴岛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热带海区。我国产于西沙群岛等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大洋性上层海鱼。成鱼出现在水表面, 接近海岸与离岸很远都有。 能够从水中跳出来而且在水面上长距离滑行。 大部分吃甲壳动物与其它的浮游性动物。 被剑旗鱼,鲔鱼与多数其它的比较大的大洋性的鱼捕食了。卵生, 卵与仔鱼为浮游性.

大眼鲉


中文名称 大眼鲉
拉丁名称 Phenacoscorpius megalops Fowl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鲉形目
拉丁目名 Scorpaeniformes
中文科名 鲉科
拉丁科名 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 大眼鲉属
拉丁属名 Phenacoscorpi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口端位,背鳍鳍棘12。腭骨无齿,侧线不完全,仅见于前方4~10鳞片上,头、体被栉鳞,眶前骨突起钝圆,鳃耙19~22。下颌有1大孔。体红色,在第六到第九背鳍棘间有黑斑。

繸鲉


中文名称繸鲉

拉丁名称Thysanichthys crossotus Jordan et Stark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繸鲉属

拉丁属名Thysan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台湾东北部较深的海区,也见于日本。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大,眼上侧位,口端位,头、侧线、体上有许多皮质丝状突起,腭骨有齿,背鳍有13鳍棘,第三、第四鳍棘远小于体高,有孔的侧线鳞片约24。背鳍ⅫI-11,臀鳍Ⅲ-5,眶下骨大,前鳃盖骨棘大,体褐色,腹部色浅,各鳍均黄色,背鳍鳍棘部有褐色斑点,头部有一些红色条纹以眼为中心作辐射状排列。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6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