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副鳞鲀

中文名称褐副鳞鲀

拉丁名称Pseudobalistes fuscus (Bloch et Schnei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鳎亚目

拉丁亚目名Soleoidei

中文科名鳎科

拉丁科名Balistidae

中文属名副鳞鲀属

拉丁属名Pseudobalis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海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我国产于南海诸岛海域。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或卵圆形,上下颌齿圆锥形,上颌外行齿每侧4个,中央2齿特别长大,下颌齿每侧4个,中央2齿也长大。口周及颊部大部分裸露无鳞,体上全部被鳞。尾部鳞片上无瘤突或棘突,颊部除有5纵行小形鳞片外,其余部分裸露无鳞,口唇四周亦无鳞片。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相关推荐

寡鳞副鳅


中文名称寡鳞副鳅

拉丁名称Paracobitis variegatus o1igo1epis Cao et Zhu

异名Paracobitis oligolepis Cao Zhu, 198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副鳅属

拉丁属名Paracobitis Bleeker,186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阳宗海。

形态特征
背鳍Ⅲ-8-9(多数为9);臀鳍Ⅱ-5;腹鳍Ⅰ-6-7;胸鳍Ⅰ-10;尾鳍分枝鳍条17。第一鳃弓内侧鳃耙9-11。脊椎骨4+39-41。

体长为体高的6.1-8.4倍,为头长的4.5-5.1倍,为尾柄长的5.0-6.1倍。头长为吻长的2.4-2.7倍,为眼径的5.2-6.3倍,为眼间距的3.7-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9倍。

身体延长,侧扁。头稍平扁。头宽稍大于头高。吻钝,吻长等于或稍短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唇狭,唇面光滑或有微皱褶。上颌中部有一齿形突起,下颌中部前缘稍凹入。须3对,较短,外侧吻须末端仅达到后鼻孔之下方。口角须末端达到眼前缘和眼中央的两垂线之间。身体裸露无鳞或在尾柄处有少数鳞片。侧线完全。

背鳍外缘稍外凸,其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为至尾鳍基部距离的0.8-1.0倍。腹鳍起点相对于背鳍起点或第一、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其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后缘中部稍凹入或稍外凸,呈圆弧形。

体色浅黄色,背部较暗。背部在背鳍前后各有4-6条宽于其间距的褐色横斑,体侧的褐色横斑条大致背鳍前5-11条,背鳍下2-3条,背鳍后5-6条和尾鳍基部1条(颜色更深)。各鳍均有褐色斑点。头部多不规则的褐色细斑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宽尾鳞鲀


中文名称宽尾鳞鲀


拉丁名称Abalistes stellatus (Laceped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鳞鲀科

拉丁科名Balistidae

中文属名宽尾鳞鲀属

拉丁属名Abalis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我国南海诸岛、海南岛、广东及福建沿海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细,平扁,宽大于高,头和体全部被板状鳞,鳃孔后方有数个骨板状大鳞,尾部有数纵行鳞形成纵行棱突。上下颌齿楔状,白色,第一背鳍3鳍棘,均尖长显著,第二背鳍及臀鳍圆形,尾鳍后缘凹叉形,成鱼上下缘鳍条甚延长。体褐色,有许多蓝色斑点,

生活习性
热带海(水)生。热带近海常见底层鱼类,肉食性,主要摄食软体动物和甲壳类。

红牙鳞鲀


中文名称红牙鳞鲀


拉丁名称Odonus niger (Ruppel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鳞鲀科

拉丁科名Balistidae

中文属名红牙鳞鲀属

拉丁属名Odo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及中、西太平洋地区,我国产于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海域。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短,侧扁,眼前方有1纵凹沟,上下颌齿红色,每侧常有齿4枚,上颌每侧第二齿特别强大,犬齿状。头、体全部被板状鳞,鳃孔后方有数具骨板状大鳞。第一背鳍有3鳍棘,第二鳍棘粗大,第二背鳍和臀鳍相似,前部鳍条较长,尾鳍上下缘鳍条十分延长。

生活习性
热带海(水)生。热带现珊瑚礁暖水性鱼类。

波纹钩鳞鲀


[学名]: Balistapus undulatus
[资源名称]: 波纹钩鳞鲀
[外文名]: Undulate triger fish、Orange-lined triggerfish
[别名]: 波鳞魨、波纹皮剥魨、Balistes minor Forsskal, 1775、Balistes undulatus Park, 1797、Balistopus undulatus (Park, 1797) 、Balistes lineatus Bloch Schneider, 1801
 
[形态特征]:
 
背鳍Ⅲ,2+23~24;臀鳍I+21~22;胸鳍12~13;尾鳍1+10+1。体侧鳞46~47横行。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背缘圆弧形,第一背鳍鳍基处身体最高;体长为体高1.7~2.0倍,为头长2.8-3.1倍。头中大,侧扁,侧视近似三角形,背缘在眼前方凹入;头长为吻长1.2~1.5倍,为眼径5.0~6.4倍。吻较长大,眼前方无纵凹沟。眼稍小,位高,眼间隔宽平。鼻孔小,每侧2个。口小,前位,上下颌楔状牙具凹刻,上颌牙2行,内行每侧2个,外行每侧4个;下颌牙1行口,每侧4个。唇肥厚。鳃孔侧位,斜形,位置在眼的后下方。 鳞中大,多为菱形,头、体除上下唇外全部被鳞,尾部两侧有2行向前的钩状棘,每行3~4个,棘较粗大。 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在鳃孔稍后方,第一鳍棘粗大,棘上有细粒状突起,吻长为其长的1.4倍,第二鳍棘细尖,第三鳍棘显著,第二背鳍始于肛门稍前方,以第六、第七鳍条最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约在第二背鳍第四至第五鳍条下方。胸鳍圆形,侧位。腹鳍棘短,扁形,上有粒状突出。尾鳍截形。 体茶褐色,有许多黄色波状条纹由背缘伸向腹后方,上唇褐色,下唇中央有1黄色横纹,口的上下部都有黄色条纹伸向胸鳍下方。尾部钩状棘处有1大黑斑。第一背鳍鳍膜上有1红褐色斑,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及尾鳍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中国产于南海诸岛、海南岛及台湾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热带珊瑚丛中的礁盘海区,常独自在礁盘上水层活动,遇惊躲入礁洞。体长一般为200~300mm。

黑边角鳞鲀


中文名称黑边角鳞鲀


拉丁名称Melichthys vidua (Solander)

英文名称Whitetail trigger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鳞鲀科

拉丁科名Balistidae

中文属名角鳞鲀属

拉丁属名Mel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域。

形态特征
体被菱形骨板状鳞,鳃孔后方5-7片鳞较大。口小、前位。上下颌1行楔形齿,每侧4个。眼前方具1小纵凹沟。尾柄高大于宽,两侧无棘突。背鳍2个,第一鳍棘粗大。腹鳍合为1短棘,能活动。背鳍和臀鳍边缘黑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鱼类。全长达300毫米。体色花纹随生长而变化。海洋生。

叉斑锉鳞鲀


中文名称 叉斑锉鳞鲀
拉丁名称 Rhinecanthus aculeatus(Linnaeus)
英文名称 Black-bar trigger 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鲀形目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 鳞鲀科
拉丁科名 Balistidae
中文属名 锉鳞鲀属
拉丁属名 Rhine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被中等菱形板状鳞。吻长大。口小。上下颌均具楔状牙1~2对。尾柄具3纵行向前倒钩棘,最下行短于上2行。背鳍2个,分离。第一鳍棘粗大。腹鳍1,短棘状。体侧具1黑色叉形大斑纹,眼部具1黑色横带。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鱼类。体长可达300毫米。因其体色艳丽,活泼好动,常做为水族馆观赏鱼。

丝背细鳞鲀


中文名称丝背细鳞鲀

拉丁名称Stephanolepis cirrhifer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Threadsail fil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革鲀科

拉丁科名Aluteridae

中文属名细鳞鲀属

拉丁属名Stephanolep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形态特征
体被细绒状小棘鳞,手感粗糙。吻背缘平直。口小。上下颌均具楔状牙。背鳍2个,第一背鳍仅具1粗大鳍棘,后缘具2行倒棘。雄鱼在第2背鳍第一至三鳍条中的1条延长呈丝状。腹鳍合为1短钝棘,略能活动。体侧具不规则暗色斑纹。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稚鱼喜集于漂浮海藻下面生长。体长可达300毫米。

海(洋)生。

圆斑拟鳞鲀


中文名称圆斑拟鳞鲀

拉丁名称Balistoides conspicillum (Bloch et Schneider,1801)

英文名称Clown triggerfish,Bigspotted triggerfish

异名小丑炮弹、花斑皮剥纯、皇冠扳机鲀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鳞鲀科

拉丁科名Balistidae

中文属名拟鳞鲀属

拉丁属名Balistoid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非、印度洋厦太平洋中部的斐济群岛海域。

形态特征
该鱼体形具有鳞鲀类的炮弹形特征,色彩艳丽奇特,造型逗趣,颇有人缘。被视为富贵观赏鱼。嘴唇周围着显眼的黄色描圈,体表底色深褐色,背部横披长方形豹纹黄色毯状斑,宛如马鞍,腹侧散布大小不同的类圆形白色斑块。鱼体色斑对比极为强烈,其点块状斑纹与鸳鸯炮弹的线状斑纹形成鲜明对照。

生活习性
该鱼属于个体较大的鲀鱼,可长到50厘米。肉食性,性情稍微凶猛,通常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尤其是攻击海胆的行为特有趣先对着海胆喷水把它反转,再攻击其无刺的底部,如喷水无效,则小心衔拉海胆长棘,拖到水面后迅速潜入底下向上攻击其底部。在水族箱养可以喂食动物生饵料以及人工饲料。适宜水温26℃,海水相对密度l.022。最好用容水量500升以上的大水族箱。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蓝鳃太阳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