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带天竺鲷

中文名称双带天竺鲷

拉丁名称Apogon taeni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天竺鲷科

拉丁科名Apogonidae

中文属名天竺鲷属

拉丁属名Apog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侧扁,被弱栉鳞,头大吻短,眼大,背鳍2,分离,Ⅵ-Ⅶ,Ⅰ-8-10。臀鳍Ⅱ-8-9,尾鳍凹形或叉形。侧线完全,有孔鳞23-45枚,最后2-4枚在尾鳍上,一般小于体侧鳞片。两颌、犁骨和腭骨具齿。体具两条横带。

生活习性
体形较小,喜栖息于浅海,大多在珊瑚礁区。

海(洋)生。

相关推荐

巨牙天竺鲷


中文名称巨牙天竺鲷

拉丁名称Cheilodipterus macrodon (Laceped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天竺鲷科

拉丁科名Apogonidae

中文属名巨牙天竺鲷属

拉丁属名Cheilodi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稍侧扁,被栉鳞。口中大,口裂稍斜,上颌骨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上颌前端具1对小犬齿,两侧各具2大犬齿;下颌前端具1对在犬齿,侧方具1小犬齿和2大犬齿。犁骨和腭骨具细齿。犁骨后部有1-4大齿,腭骨前端有时有大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或光滑。侧线完全。尾鳍截形或凹形。背鳍Ⅵ,Ⅰ-9,臀鳍Ⅱ-8,体具8条纵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颊天竺鲷


[学名]: Apogon bandanensis
[资源名称]: 颊天竺鲷
[外文名]: Bigeye cardinalfish
[形态特征]:
 
科的特征:体延长,长椭圆形或侧扁。头较大,眼大,侧上位,近吻端。口大,口裂斜。颌齿细小,或具犬齿。犁骨和腭骨通常具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光滑或具锯齿。鳃盖骨棘不发达。 属的主要特征: 吻端两侧无乳头状突起,侧线完全;两颌无犬牙;臀鳍基底短,具8鳍条;尾鳍浅凹或分叉,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 被弱栉鳞,头大,吻短。眼大。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6~7棘,第二背鳍具2棘、8~10鳍条。侧线完全,有孔鳞23~45,最后2个有孔鳞在尾鳍上,一般小于体侧鳞片。两颌、犁骨和腭骨具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南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通常出現於外礁斜坡在深度在 30 公尺之下.

五带副天竺鲷


中文名称五带副天竺鲷

拉丁名称Paramia quinqueline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Cheilodipterus quinquelineatus Cuvier,1828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天竺鲷科

拉丁科名Apogonidae

中文属名副天竺鲷属

拉丁属名Param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诸岛,南至澳大利亚。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侧扁,被弱栉鳞,口中大,口裂略斜,上颌骨向后伸达瞳孔下方,颌齿呈绒毛状,上颌前端两侧有2犬齿,下颌两侧近口角处有4犬齿。犁骨齿丛状,腭骨齿狭带状,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背鳍2,分离,Ⅵ,Ⅰ-9,臀鳍Ⅱ-8,侧线鳞25-26。体具6条黑色纵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条长鳍天竺鲷


[学名]: Archamia lineolata
[资源名称]: 条长鳍天竺鲷
[外文名]: Crossband longfin cardinalfish、Shimmering cardinal
 
[形态特征]:
 
背鳍Ⅵ,I-9;臀鳍Ⅱ-16;胸鳍13;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23~25。 体长52~67毫米。体长椭圆形,较侧扁。体长为体高2.7~2.9倍,为头长2.5~5.4倍。背腹缘弧度均不大,尾柄侧扁,长大于高。头长稍大于体高,头长为吻长4.7~5.4倍;为眼径3.1~3.5倍;眼较大,侧上位,靠近吻端。眼间隔稍小于眼径,中央有一隆起綫。鼻孔2,分离,前鼻孔小圆形,具瓣膜,后鼻孔大,裂缝状,位于眼前方。口中等大,倾斜。上颌骨后端达瞳孔下方。两颌齿细绒毛带状,犁骨与腭骨具细绒毛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后缘平滑,隅角及下缘具细锯齿。第一鳃弓上鳃耙细,最长鳃耙长于鳃丝,鳃耙数5+15。 体被薄鳞,极易脱落,鳞片栉状齿细弱。颊部及鳃盖骨被鳞。侧綫完全,位高与背缘并行。 背鳍2,稍分离,第一背鳍鳍棘弱,以第三鳍棘为最长,第-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距第二背鳍基底约相等。第二背鳍起点与臀鳍相对,最长鳍条长于最长鳍棘。臀鳍长,鳍条数多于第二背鳍。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后。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末端达臀鳍起点前,尾鳍浅凹形。 生活时体银白色,体侧有18~20条红色横带,第四至六条在胸鳍上愈合。头部及各鳍浅红色,第一背鳍微黄,第二背鳍与臀鳍基底有一赤条纹。头部眼前有棕赤色条。瞳孔上方蓝色,周围黄色。头部及体背腹缘,密布黑色小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日本琉球群岛。我国产于南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在珊瑚礁潟湖中與其他的 Archamia 種集結成群。

斑柄天竺鲷


[学名]: Apogon fleurieu
[资源名称]: 斑柄天竺鲷
[外文名]: bandtail cardinalfish、Cardinalfish
[别名]: 黄身天竺鲷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2.4-2.6倍,为头长2.6-2.9倍。头长为吻长4.3-5.1倍,为眼径2.5-3.0倍,为眼间隔3.8-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5倍。 体长椭圆形,侧扁,背缘和腹缘圆钝,尾柄较长,侧扁。头大,约等于体高。眼大,上侧位,近吻端,眼径大于眼间隔。鼻孔每侧2个,互相分离,前鼻孔圆形,具鼻瓣,后鼻孔小,椭圆形,位于眼前缘。口大,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扩大,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舌上无牙。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具一扁棘。鳃耙细长,最长鳃耙长于最长鳃丝。 体被较大薄栉鳞,栉状齿细弱,鳞片排列整齐,不易脱落,颊部、鳃盖部被鳞。侧线完全,上侧位,与背缘平行。 背鳍2个,互相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距吻端与距第二背鳍基末端约相等,鳍棘较强,以第四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最长鳍条长于第一背鳍最长鳍棘。臀鳍起点位于第二背鳍起点稍后下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胸鳍较大,后端伸达臀鳍起点稍前方。腹鳍中大,末端伸越肛门。尾鳍浅叉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海南岛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红海,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中国。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中下层小鱼。体长一般80~120毫米。栖息于沿岸浅海。我国在海岛沿海常可捕到。

斗氏天竺鲷


中文名称 斗氏天竺鲷
拉丁名称 Apogon doederleini
英文名称 Doderlein's cardinalfish
地方名称 稻氏天竺鲷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天竺鲷科
拉丁科名 Apogonidae
中文属名 天竺鲷属
拉丁属名 Apogon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2.5-3.1倍;为头长2.5-2.7倍。背腹缘皆钝圆,均呈弧状弯曲。头中大,头长为吻长4-4.7倍;为眼径2.7-3.3倍。背部具隆起綫。眼较大,眼径大于吻长,距吻端较鳃盖后角为近。眼间隔宽平,其宽小于眼径,中央具一隆起綫。鼻孔每侧2个,圆形等大,相距甚近,前鼻孔具瓣膜。口大倾斜,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端扩大,达瞳孔后缘下方。两颌,犁骨与腭骨皆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大部具细锯齿。鳃耙细而短,最长鳃耙约与瞳孔等长,鳃耙数5+13。
栉鳞大而薄,比较不易脱落,除吻部乃头背部外全体皆被鳞。侧綫完全与背缘并行。

背鳍2,相距甚近。第一背鳍鳍棘细,以第三鳍棘最长,其起点距第二背鳍基底末较距吻端为近。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起点于臀鳍前上方,最长鳍条长于最长鳍棘。臀鳍起点于第二背鳍第三鳍条下方,第一棘短小,第二棘强大。胸鳍位低,后端达臀鳍起点上方。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尾鳍分叉。


生活习性 通常生存于岩石区近岸与丰富的在岩架上。 独居性但是在繁殖的时候成对分开。 由雄鱼进行口孵。

乳突天竺鲷


中文名称乳突天竺鲷

拉丁名称Papillapogon auri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Fowleria aurita (Valenciennes,183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天竺鲷科

拉丁科名Apogonidae

中文属名乳突天竺鲷属

拉丁属名Papillapog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稍侧扁,被弱栉鳞,侧线在背鳍鳍条部下方中断。前鳃盖骨边缘平滑。前鼻孔呈管状突起,两颌、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背鳍2,分离,Ⅶ,Ⅰ-9。臀鳍Ⅱ-8-9。尾鳍圆形。前鼻孔管状,呈乳头状突起,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侧线至背鳍鳍条部下方中断,折向尾柄中央。鳃盖部有圆形黑斑。

生活习性
热带海(洋)生。

双带绯鲤


中文名称双带绯鲤

拉丁名称Upeneus suphureus

异名双线、红线、牵金线、金线鲤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羊鱼科

拉丁科名Mull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双带排鲤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盛渔期为春、秋两季。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稍侧扁。一般体长9-17厘米。质量40-100克、背鳍两个,第一背鳍有8棘,其中第一棘短小。上下颌,犁骨及颚骨均具绒毛状齿、下颌有两条长须,其后端达前腮盖骨后缘下方、体侧有2条平行的金黄色纵带,自眼后直达尾鳍基部,故名双线、两背鳍均有三条黄色纵带。尾鳍上下叶均无斜条纹。尾鳍深叉形、体被栉鳞,鳞薄极易脱落、吻端及眼前部无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并延伸至尾鳍基部。体背部玫瑰红色、腹部浅黄色、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及触须均为黄色。

经济价值
与其他绯鲤属鱼类一样为南海区重要经济鱼类、其色彩美丽,肉味鲜美为大众化食用鱼类。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城市的商店,特别是北方城市的一些商店把绯鲤叫做非洲鲤鱼是不对的。

双带普提鱼


[学名]: Bodianus bilunulatus
[资源名称]: 双带普提鱼
[外文名]: tarry hogfish、saddleback hogfish、crescent wrasse、crescentbanded wrasse、crescentbanded hogfish、red pigfish
[别名]: 普提鱼
 
[形态特征]:
 
背鳍XII-10;臀鳍III-12;胸鳍16;腹鳍I-5;尾鳍14。侧线鳞32。 体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2倍,为头长2.9倍;体背腹缘皆钝圆,弓状弯曲均较小;尾柄侧扁,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头中大,头长为吻长3.7倍,为眼径5.5倍。吻较长,前端略呈圆锥状。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圆凸,其宽为眼径1.5倍。鼻孔2,小圆孔状,相距近,前鼻孔具瓣膜,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口大,倾斜,口裂后端达瞳孔下方。上唇发达,口闭时前端外露,上颌两侧内缘具皮褶。两颌前端各具大犬牙4个,在口角处各具向前犬牙一个;上下颌两侧牙一行,较小,圆锥状,排列整齐;下颌牙较上颌稍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无棘。左右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耙7+10。 体被大而薄圆鳞。背鳍前具小鳞约14行;头部只颊部与鳃盖部被细鳞,前鳃盖骨边缘及其余部分皆裸露。侧綫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无急骤曲折。背鳍与臀鳍基底皆具发达的鳍鞘。 背鳍一个,鳍棘部与鳍条部连接完全;背鳍起点于胸鳍基后上方,背鳍鳍棘细而短,鳍膜厚,突出于各鳍棘之上,各鳍棘间形成深缺刻,背鳍鳍条部基底短,仅为鳍棘部长1/3。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以第三鳍棘为最长。胸鳍宽短,后缘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方,末端达肛门。尾鳍截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台湾省东部、南部及各离岛均有分布。分布于非洲东岸,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夏威夷,中国东海,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在珊瑚礁或岩礁区,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

索形双带蛤


[学名]: Semele cardiformis
[资源名称]: 索形双带蛤
[外文名]: Heart-shaped semele
[别名]: 中华双带蛤
 
[形态特征]:
 
壳近圆形,壳顶位于背缘中部,自壳顶至后腹缘具放射状的浅沟。壳表灰白色,生长线微凸起,放射肋低细,两者交叉成布纹状。壳内面杏黄色,铰合部窄,具主齿2枚,大的1枚末端分叉;前、后侧齿各1枚。前闭壳肌痕梨形,后闭壳肌痕马蹄形。
 
[原产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泥沙底,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等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中层
[生活方式]:底栖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资源状况]:未评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褐副鳞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